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蒙着眼睛到处走的画面。他们记录自己的工作时间,好得知有没有替公司增加价值。甚至还做迈尔斯-布里格斯的性格测验(Myers…Briggs),以判定谁适合新的壳牌团队,谁又不适合〃。
壳牌的形象重整还延伸至欧洲和北美洲的黑人社区;而这项策略在贫穷社区造成激烈的对立,他们亟须资金援助,但又怀疑壳牌的居心不良。例如,在1997年8月,加州奥克兰学校董事会接受壳牌捐款200万美元(其中10万美元设为奖学金,其余则是创立壳牌青年训练学院的经费),其中的道德问题引发热烈的辩论。由于奥兰多有很多非裔美国人口,其中包括从尼日利亚出走的移民,因此辩论得尤其激烈。〃在尼日利亚的儿童根本没有机会拿到壳牌的奖学金,〃 Tunde Okorodudu表示,他是一名奥克兰家长,也是尼日利亚民主运动人士,〃我们真的需要钱帮助孩子,但是我们不要沾了鲜血的钱。〃经过几个月的僵持,董事会(如同波特兰学校董事会争论是否接受耐克捐款一样)最终投票同意接受捐赠。
但是,即便新的壳牌大赶〃禅〃风,时髦的管理词汇满天飞(例如〃新伦理典范〃、〃潮流间谍〃、〃第三底线〃以及〃筹码经济〃),甚至连尼日利亚壳牌也谈起〃抚平伤口〃之时,旧的壳牌仍阴魂不散。虽然壳牌尚未成功回归奥格尼区,但是它在尼日尔三角洲其他地区的计划仍在继续进行,以致到了1998年秋天,此区冲突再起。冲突的原因再熟悉不过了:当地社区抱怨土地污染、渔业受损、天然气喷火,更抗议尽管庞大利润不断从自家的石油井冒出,众人的生活却依然贫苦。〃你走去挖井站,会看到那里应有尽有,所有现代的设施都有;但是你走到附近的村落,会发现没有水可以喝,也没有食物可以吃。这就是抗议活动出现的原因。〃当地的政治人物奥里威尔(Paul Orieware)说。但是这一次,壳牌对抗的是远比奥格尼人不讲和平的抗议群众。10月份,尼日利亚抗议人士拦截了两架壳牌直升机,占领了九座壳牌的伺服电机站,以及一座钻油台;根据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报道,这项行动使〃一天25万桶原油的转运〃为之停顿。1999年3月,更多壳牌探油站被攻击并占领。壳牌否认有任何过失,并将暴力行动怪罪在种族冲突头上。
第76节:黄金拱形:为选择而战(1)
黄金拱形:为选择而战
就在反壳牌运动爆发的同时,已经在案数年的麦当劳诽谤案也转变为国际事件。1995年6月,就在将近诉讼案进法院的第一个周年庆时,两位被告,斯蒂尔(Helen Steel)及莫里斯(Dave Morris)在伦敦法院外举办记者会,宣布麦当劳(诽谤案的原告)已提出和解条件,愿意捐助一笔款项给斯蒂尔与莫里斯指定的任何人事物,只要这两位直言不讳的受审环保运动人士能停止对麦当劳的批评;然后,每个人都能把这一场混乱的梦魇抛诸脑后。
斯蒂尔和莫里斯断然拒绝。他们认为现在毫无理由屈服。这场诉讼案的本意是让负面的舆论截流断根而且还要堵住斯蒂尔和莫里斯两人的嘴巴,使之破产,但如今已变成了麦当劳的大型公关灾难。就好比疯牛病对素食提倡的作用,这个案件比任何工会活动更能引起大众对麦当劳工作环境的注意,并引燃了针对企业审查的深刻辩论,远比近期任何言论自由的案例影响更甚。
作为该诉讼之争论重点的宣传手册,是于1996年首次由伦敦绿色和平所印行的。该组织是国际绿色和平的分支机构;硬派作风的伦敦人还认为其主题太集中化且主流化,不合他们口味)。该手册是用单一品牌串联各个社会议题的早期个案研究:包括破坏雨林(以便养牛)、第三世界的贫苦(逼迫佃农放弃土地,好引进进口农作物,并满足麦当劳对家畜的需求)、残害动物(意指其对牲畜的处理)、制造废弃物(用完即丢的包装纸和垃圾)、健康问题(油炸油脂食物)、劳动环境不良(低薪资再加上麦当劳阻碍工会抗争),以及剥削的广告营销(麦当劳锁定儿童为目标市场)。
但真相摆在眼前,麦当劳诽谤案从来就不与这本手册的内容真正相关。从许多方面来看,这个针对麦当劳的案例与针对耐克或壳牌的案子(两者皆涉及大批人民受苦的情况,而且有清楚证据)相较之下,程度上是比较轻微的。麦当劳案的证据较不直接,而且就某些方面而言,该案的议题比较陈旧。众人对制造垃圾的快餐餐厅的关注,在80年代晚期已到达顶点,伦敦绿色和平反对该企业的运动,显然是从吃肉是谋杀的素食观点而来的:这个观点有说服力,不过仅限于其数量有限的政治支持者。使麦当劳诽谤案变得与反耐克和反壳牌运动分量相当,原因并非这家公司对待牛只森林甚至旗下员工的方式;这个运动之所以展开,是因为麦当劳对待斯蒂尔与莫里斯的方式。
范妮?阿姆斯特朗(Fanny Armstrong)制作了关于此诉讼案的纪录片,指出英国的诽谤法在1993年修正过,〃好让政府单位,例如当地议会,无法再诉请诽谤。这是为了保障人民批评公家机关的权益。跨国企业正迅速变得比政府更加有力而且更无须负责。所以,企业难道不能适用同样的法律吗?这家企业有几十亿的广告预算,根本不必诉诸法律,好让别人听见自己的论点〃。换言之,对企业的许多支持者而言,斯蒂尔与莫里斯案所牵涉的不是快餐的优缺点,而是在企业控制日渐壮大的氛围中,保障言论自由的必要。如果布伦特?斯巴事件牵涉的是空间的丧失,耐克事件是良好工作的丧失,麦当劳诽谤案则是关于声音的丧失也就是企业审查的问题。
1990年,麦当劳针对那份如今已恶名昭彰的手册内容,瞄准了五位绿色和平运动人士提出诽谤诉讼案,当时,其中三位的反应跟大多数人与100亿资产的企业杠上时一样:他们道歉。这家公司的这套手法可是屡试不爽的。根据《卫报》表示:〃过去15年来,麦当劳对英国90个以上的组织威胁将采取法律行动,其中包括BBC、第四频道、《卫报》、《太阳报》、新叶茶亭(New Leaf Tea Shop)、学生报纸,以及儿童戏剧团体。甚至菲利浦王子也收过语气强硬的麦当劳信函。这些组织和要人全数让步,许多人还是在法庭正式提出道歉。〃
不过,斯蒂尔和莫里斯却做了别的选择。他们利用这次的诉讼案,发动长达七年的实验,企图在全球经济圈里驾驭这座黄金拱形。于是乎,失业的邮局工人(莫里斯)以及社区园艺家(斯蒂尔)在法庭待了313天(英国史上最长的诉讼案),与全球最大的食品帝国高层主管正面开战。
第77节:黄金拱形:为选择而战(2)
审判过程中,斯蒂尔和莫里斯巨细靡遗地说明宣传手册上的诉求,还有营养学家及环保专家和科学报告当场助阵。总共传唤了180位证人出庭,当法庭一一聆听关于有毒食物、不发加班费、不实的回收倡导,以及派企业间谍到伦敦绿色和平干部间搞渗透的例证时,麦当劳只能无言承受羞辱。其中一则具有代表性的事,就是当麦当劳主管被问到公司宣称提供〃营养的食物〃时,资深市场营销副总裁格林(David Green)表示,可口可乐是有营养的,因为它〃提供水分,我想那是均衡饮食的一部分吧〃。另外一段尴尬的对话是:麦当劳主管奥克利(Ed Oakley)对斯蒂尔解释用填埋方式处理麦当劳的垃圾是〃有好处的,要不然你到最后就会发现全国许多垃圾坑都空了〃。
1997年6月19日,法官终于作出判决。法庭挤满了各路人马,有企业主管、粉红色头发的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几列新闻记者。对坐在那里的我们而言,听着贝尔(Roger Bell)法官宣读那45页的判决书(那是原来超过1000页的判决书之摘要),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虽然法官认为宣传手册上大部分内容过于夸张,难以接受(他尤其不相信麦当劳与〃第三世界的挨饿〃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他认为其他的指控完全是根据事实的。对斯蒂尔和莫里斯有利的部分判决如下:麦当劳〃剥削儿童〃,〃利用他们作为容易被人接受的广告主角〃;对一些动物的处置实为〃残忍〃;麦当劳反对工会,支付〃低工资〃;管理方式可能〃太专制〃而且〃极不公平〃;此外,持续食用麦当劳的食品将有罹患心脏病的风险。斯蒂尔和莫里斯被勒令赔偿麦当劳的损失,数目是9。549万美元。但是1999年3月,上诉法庭认为贝尔法官的判决过苛刻,并更强力地支持斯蒂尔和莫里斯对〃营养与健康方面的风险以及麦当劳员工支薪及工作状况的指控〃。法庭仍然认为他们对食物中毒、癌症以及和世界贫穷的控诉有待查证,但是将罚金降为6。13万美元。麦当劳从未想过收取判决金额,而且决定不申请禁制令以阻止传单继续散布。
第一次判决后,麦当劳立即宣布胜利,不过没几个人相信。〃从皮拉斯(Pyrrhus,译注:古希腊Epirus之王,虽战胜罗马,但损失惨重,该词即意指损失惨重的胜利)以来,从未见过这么狼狈的胜利。〃隔天《卫报》社论表示,〃麦当劳在公关战场上完全失败了,而这次行动的致命伤就是对大众舆论的判断有误、回应不足。〃事实上,当审判还在进行时,原初惹祸的手册已经成为收集者眼中的宝物,光英国就发行了300万份。维达尔也出版了广受评者赞誉的作品《麦当劳诽谤案:审判汉堡文化》(McLibel: Burger Culture on Trial);《六十分钟》亦制作了关于诉讼案的长篇报道;英国第四频道播出长达三小时的真人实事剧;范妮?阿姆斯特朗的纪录片《麦当劳诽谤案:两个世界的冲撞》(McLibel: Two Worlds Collide)在独立制片圈内广为流传(但被各大电视台回绝了,原因很讽刺地是避免诽谤嫌疑)。
对斯蒂尔、莫里斯及其支持者而言,麦当劳诽谤案从来就不只是为了赢得法院判决而已而是利用法庭去赢得民众。而根据判决确定两天后在麦当劳分店外出现的人潮,他们确实有理由宣布自己的胜利。星期六下午站在伦敦北部自家邻近的麦当劳门前,斯蒂尔与莫里斯几乎来不及将那本始作俑者《麦当劳有何问题?》的手册发送给索取的人潮。路过的行人要求拿一本,驾驶驱车前来购买麦当劳审判案的纪念品,带着幼童的妈妈停下来与斯蒂尔聊天,表示忙碌的家长在面对小孩要求吃垃圾食物的时候实在很为难做妈妈的能怎么办呢?
类似的情形在英国各地500多家麦当劳分店里上演,1997年6月21日,上述店面被抗议群众团团包围,北美洲30家分店亦是如此。一如反耐克的示威,各处的活动都不尽相同。在英国一家门市店门口,当地社区推出街头表演秀,主角是拿着斧头乱挥的罗纳德?麦当劳、一只牛,还有很多西红柿酱。在另一家店前面,大家递送免费的素食食物。每一个据点都有支持者分发那份有名的宣传手册:光那个周末就发出40万份。〃手册像飞一般分发出去。〃麦当劳诽谤案支持运动(McLibel Support Campaign)的米尔斯(Dan Mills)表示,他觉得个中讽刺很有趣:在麦当劳决定提出诉讼之前,伦敦绿色和平活动正在走下坡,这份引发争论的手册也才发了几百份而已。现在它却被翻译成26种语言,更是网络空间里最炙手可热之物。
第78节:三巨头带来的教训:把法庭当成工具
三巨头带来的教训:把法庭当成工具
无须打赌,许多麦当劳之外的品牌巨头一定非常注意该英国法庭内的发展。1996年,Guess撤销对洛杉矶妇女团体〃同线〃(mon Thread)的诽谤控诉,该团体主办了一场主题为Guess牛仔裤女工之心酸血泪的诗歌朗诵会。虽然耐克不断指控其批评者无中生有,它也始终避免尝试在法庭内洗清声誉。这也难怪:法庭是唯一能迫使私人企业打开封闭的窗户、让民众看进来的地方。
一如海伦?斯蒂尔与戴夫?莫里斯所写:
假如企业选择用压迫的法律对付批评者,那么法庭案件就不需要仅限于法律程序与诉讼过程;它可以变成公共论坛,成为抗议的焦点,以及传播真相的更广泛途径。那就是麦当劳诽谤案的历程……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某个势力庞大的机构(本例恰好是快餐连锁店,但从某方面来说也有可能是任何其他的商业组织或政府单位)被迫接受冗长、详细、严苛的公众检验。那真是好事!
全世界和斯蒂尔与莫里斯同路的抗议分子都收到这个信息了;每个曾追踪麦当劳诽谤案的人都发现漫长、富戏剧性的诉讼案能多么有效地提出证据,并挑起反敌方企业的情绪。部分抗议者不想等待被控告,于是就主动告企业一状。举例而言,1999年1月,美国劳工运动分子决定呼吁大众关注美国在塞班岛(Saipan)的非法血汗工厂事件,于是在加州法院发动了史无前例的针对17家美国零售商的诉讼案,其中包括盖普和汤米?希尔费格。这件案子是为数千名塞班岛成衣工人而发声的,控告品牌零售商及制造商从事〃欺诈阴谋〃(racketeering conspiracy),承诺东南亚妇女将在美国得到薪水优渥的工作,借此引诱她们来到塞班岛。然而她们得到的却是不实的薪资和〃美国最糟的血汗工厂〃,这是此案的领头律师迈耶(Al Meyer)的形容。另一桩类似的诉讼案指控这些公司的广告不实,将在塞班岛制作的产品标示为〃美国制〃,或是〃美国北马里亚纳群岛制〃,让消费者以为制造商服膺美国劳动法,但事实上不然。
同时,宪法权利中心(Center for Constitutional Rights)也对荷兰皇家/壳牌如法炮制,就在肯?萨罗-维瓦过世一周年时,该中心在纽约法庭对这家企业提出联邦诉讼。根据中心的洛夫(David A。Love)表示:〃这件诉讼是为1995年11月被尼日利亚军政府处决的肯?萨罗-维瓦以及其他奥格尼抗议人士而提出的。我们指控,处决一事是在壳牌石油'知情、同意并且/甚或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的。〃另外他们还指控,处以吊刑是阴谋的一部分,是要〃暴力残忍地阻止任何反对荷兰皇家/壳牌在奥格尼和尼日尔三角洲剥削石油及自然资源的抗议分子〃。壳牌否认这项指控,并质疑这项诉讼案的法律依据。撰写本书的期间,塞班岛及壳牌的诉讼案仍在进行。
第79节:三巨头的教训:使用网络来点亮麦氏聚光灯
三巨头的教训:使用网络来点亮麦氏聚光灯
如果法庭是将封闭的企业凿开的受欢迎工具,那么网络就是迅速蹿起、成为传播全球跨国企业信息的当红媒介。本章所叙述的三个抗议事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首开信息科技的新潮流,自此之后,网络一直是使企业如坐针毡的利器。
关于耐克的信息,每天都借由电子邮件自由往返于美国国家劳工委员会及劳工权利运动之间,还有荷兰的净衣运动、澳大利亚公平衣着运动(Australian Fairwear Campaign)、中国香港的亚洲监督及资源中心(Asian Monitoring and Resource Centre)、英国的商标背后劳工联盟及基督教救助(Labour Behind the Label Coaliton and Christian Aid)、法国的阿吉尔在此(Agir Ici)与人民工匠(Artisans du Monde)、德国的Werkstatt Okonomie、比利时的Les Magasins de Monde、加拿大的马奎拉团结网络(Maquila Solidarity Network)在此只随便列举几个参与团体而已。1997年9月,耐克在新闻稿上抨击其批评者为〃边缘团体,一再利用网络与传真机,为自己宣传不实而扭曲的信息〃。但是到了1998年3月,耐克已开始用稍微尊敬的态度看待网络上的批评者。麦当劳发言人曼尼杰解释为何公司刚才又引进了一波劳工改革案,他说:〃你做出更动,因为那是正确的事。不过,我们的脚步显然是因为因特网而加快了速度的。〃
布伦特?斯巴事件及奥格尼支持运动的机动性,同样也让壳牌学乖了。天然资源企业习惯并知道要如何与受国家范围所限的抗议分子打交道:油管或是矿坑可能引发菲律宾或刚果的佃农反抗,不过情况总能控制得宜,只有当地媒体会报道给当地人知道。但是在今天,壳牌打个喷嚏,就有报告书从超级活络的〃壳牌…尼日利亚行动〃邮件名单服务器,发送到所有远方运动人士的电子邮箱里,从逃亡的尼日利亚运动领袖,到全球各校园的抗议学生无一不有。而1999年1月,当一群抗议分子占领了部分的壳牌英国总部时,他们手上绝对带了数字相机和多孔连接线,这使他们能将现场实况随时上传网站,就算壳牌人员切断电力和电话也没有用。
壳牌采用自己侵略性的网络政策,来响应网络抗议运动的兴起:1996年,壳牌雇用了29岁的〃网络经理〃西蒙?梅(Simon May)。根据梅的说法,〃权力平衡的关系出现了变化,抗议分子不再完全依赖现有的媒体。壳牌是从布伦特?斯巴事件中辛苦地学到这个教训的,当时,无数的信息就是从正规媒体之外的管道散播出去的。〃但是,如果说权力平衡已经改变了,那么梅的职责就是使改变倾向有利壳牌的方向发展:他观察网上所有提及该公司的文字、回复询问社会议题的电子邮件,并协助设立壳牌公司网站的〃社会关怀〃在线讨论室。
在麦当劳诽谤案中,因特网亦扮演类似的角色,将伦敦的反麦当劳草根运动推到其跨国企业对手运行的全球舞台。〃我们有太多关于麦当劳的数据,我们都觉得应该要成立图书馆了。〃莫里斯解释,而一群网络抗议分子就依这个构想架设了麦氏聚光灯网站(McSpotlight Web site)。这个网站不但提供那本大受争议的手册的在线版,还有2万页完整的诉讼纪录,并且还设立辩论室,让麦当劳员工在此交换黄金拱形企业内部骇人听闻的故事。这个网站是网络上最受欢迎的热门站点之一,目前浏览次数已达将近6500万次。
本(Ben)是麦氏聚光灯网站特意低调的程序设计师之一,他告诉我:〃这种媒体不必让抗议者受苦受难做宣传,也不必依赖哪个好心的编辑去帮他们传布信息。〃而且它也比传统媒体较不易惹上诽谤官司。本提到,虽然麦氏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