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笔者生财无道,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买margin“的真正步骤,只知道那是有相当风险的”买空卖空“的股票交易之一种罢了。不过”艺高人胆大“,她在六十年代初的小额投资亦颇有亏损。不过那都不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的。
可是郭夫人一旦发现了癌症,这就是个晴空霹雳了。
一九六四年李夫人在医生数度检查之后,终于遵嘱住院。在病院中,她时时想起”老头子一人在家,如何生活?“越想越不自安,一次在午夜之后,乘护士小姐不备之际,她披衣而起,溜出医院,叫了部计程车,迳自返家。这位失踪的女病人,曾引起病院中一阵骚乱,但是她既溜之后,决定再也不回去了。
郭德洁原是一位美人,衣着一向整齐清洁。她虽不浓粧艳抹,但是淡淡梳粧薄薄衣;虽是半老徐娘,犹自仪态翩翩。纵在身罹绝症之时,仍然轻颦浅笑,不见愁容。英雄儿女,硬是不愧为顶呱呱第一夫人。
她在真正的”年方二八“——十五虽有余,十六尚不足的豆蔻年华,便被那战功赫赫的青年将领李旅长,在桂平县的城门楼上,居高临下地看中了。他原是和一位”拍马屁的营长“,躲在城门楼之上,好奇地偷看美人的。可是”一看之下,便再也忍不住了!“(这句话是李公乘夫人去香港探母之时,和我一起烧”火锅“时,亲口含笑告我的。)因此将心一横,停妻再娶,郭美人便是李旅长的”平头“夫人了。
她原是位木匠的女儿,出嫁之前还在小学读书——那时革命风气弥漫,小学生是常时”出队“游行的。在这游行队伍之前掌旗的便是她。虽是一位小家碧玉,然天生丽质,心性聪明,年未满二十,便着长靴、骑骏马,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广西妇女工作队“,随军北伐了。北伐期中的第七军,真是所向披靡、战功彪炳。那穿插于枪林弹雨之中的南国佳人、芙蓉小队,尤使三军平添颜色。
郭夫人告我,北伐途中,一般同志都把她比作甘露寺里的孙夫人和黄天荡中的梁红玉。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军民争睹丰采,也真出尽风头。她军次我们安徽芜湖时,曾往”孙夫人庙“祭奠求籖。籖中寄语,这位不系明珠系宝刀的刘先主娘娘,竟要与我们将来的代总统夫人结为姐妹呢!
郭德洁也确是一位聪明人。她虽连广西落后的国民小学也未毕业,但是从”旅长娘子“做到”第一夫人“,言谈接应,均能不失大体。在纽约期间,我看她与洋人酬酢,英语亦清晰可用。笑谈之间,不洋不土,俨然亦”威尔希莱“式的中国留美夫人焉。
我知道她很敏感,因此每次有洋客来访时,我如是翻译,我总介绍她为”麦丹姆“,而避免用”蜜赛斯“。本来嘛,宋美龄既然一直是”麦丹姆“,郭德洁为什么一定要做”蜜赛斯“呢?所以每当我介绍”麦丹姆“之后,我总见她有一点满意的微笑。
我们的麦丹姆,平时也是很有精力的。烹调洗浆之外,开着部老林肯,东驰西突,随心所欲,她那土老儿的丈夫,只好坐在一旁,听候指挥。……可恨造物不仁,这样一位活生生的中年夫人,顿罹痼疾;和平安乐的李府,不出数月,便景物全非!
一九六五年初夏的一个深夜,我独自开车送李宗仁先生回寓。时风雨大作。驶过华盛顿大桥之上,我的逾龄老车,颠簸殊甚。这时李公忽然转过身来告我说,据医师密告,他夫人只有六个月的生命了。言下殊为凄凉。
我凄然反问:”德公,您今后作何打算呢?!“他说他太太已不能烧饭了。为着吃饭方便计,他们恐怕只能搬到他开餐馆的”舅爷“家附近去住,好就近在餐馆寄食。我知道李夫人有位兄弟在瑞士开餐馆,我想他们不久将要搬往瑞士去住了。殊不知那次竟是我和李宗仁先生最后一次的晤面,今日思之,仍觉十分凄侧也。
那时——一九六五年——正是我在哥大最忙乱的年份。图书馆内杂事如毛。我周日工作繁忙,是断然没有工夫回家午餐的。可是就在我送李先生深夜返寓的几天之内,一次不知何故忽然返家午餐,餐后正拟闲坐休息片刻,突然门铃大响,有客来访。开门竟是郭德洁夫人,含笑而来。她虽然有点清瘦,然衣履整洁,态度谦和,固与往日无异。
李夫人没有事前打电话,便翩然来访,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也使我夫妇二人受宠若惊。我们问她何以突然光临,她说是她儿子志圣开车送她去看医生,路过我处,所以顺便来看看我们。志圣则因无处停车,只好在车中坐候,由她一人单独上楼来访。
她看来不象重病在身,和我们亦如往昔地有说有笑,谈了个把钟头,才依依不舍而别。这是我夫妇和她的最后一晤。两个星期以后,我们才恍然大悟——郭夫人此次来访,是特地来向我们道别,也是永诀了!
天下就有这等巧事吗?我至今一直在想。我这个绝少回家午餐的人,就回来这么一次,却正好碰着她前来辞行!真是不可想象的事!
她一去,我们就从此永别了!
十二、归国后的余波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六日,星期五,我于下午工毕返寓时,在信箱里发现了一封自苏黎世的来信。一看便是李宗仁先生的笔迹。信是给我的,里面却写着”德刚、昌度两兄“。他说近年来身体日颓,加以妻子病重,午夜们思,总觉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以就离开”我的第二故乡美国“了。
信中又说年来致力国民外交,希望中美早日和好——李氏在返国前数年,曾与战前中国驻波兰公使张歆海数度联名致书《纽约时报》,倡导台海罢兵,中美和好——谁知却隔阂日深。自觉无能为力之下,所以就决定”重返新中国“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娣娟“,我们的友谊将不因人处两地,而稍有区别云云。
此时胡昌度不在纽约,我接信后未经他过目,便直接交到哥大去了。因为李公一去,我们将如何处理这宗百万言的回忆录呢?
正当哥大上下会商对策之时,纽约各报与电视,已同时以头条新闻报出了七月二十日李氏专机飞抵北京的消息,接着便是毛、周等欢宴的场面。举世哄传,这位过了气的”李代总统“,旦夕之间,又变成了国际新闻人物。在新闻记者搜寻之下,我们这部百万言的《回忆录》,居然也成了当时的重要新闻。
这时在纽约与李宗仁先生一向很接近的人,最感紧张的莫过于甘介侯先生了。因为美国”联邦调查局“要追查李氏与北京之间的”搭线人“。各报并盛传在李家经常出入的还有几位”共产党员“。此时正是美国害恐共病最严重的时期。为追寻共党,麦加锡参议员所搞的白色恐怖,在知识分子之间余悸犹存,而甘介侯与当年执政的共和党又有前隙,因此恐惶尤甚。
原来当国民党在大陆上溃退时期,蒋李两派人物在美国争取”美援“的活动,都有其”一边倒“的政策——蒋派专交共和党,李派则专交民主党。甘介侯那时身任”李代总统驻美特派员“,便是搞民主党活动的中坚人物。
在中国大陆政权易手之后,共和党人为打击政敌,便要追查民主党执政时期”失去中国“的责任,庶几以”通共卖国“的罪名来对付民主党中的官僚、政客与职业外交人员。如此则甘介侯自然是最好的见证了。他们要使甘介侯对民主党官员反咬一口,乃不惜用尽一切利诱威胁的手段,来套甘某入彀,以便使其去国会挺身作证,这样他们的政敌,就要鎯铛入狱了。幸好甘氏亦老于斯道,未入圈套。但是身在虎穴,又已冒犯虎威,欲摆脱干净,谈何容易!
甘氏告我:某次一位贵妇在游泳池内,对他以重利相诱,甘氏婉却其请。她恼羞成怒,两眼一瞪说:”甘博士!再不听话,将见尔于六尺地下!“
甘介侯一个穷光蛋,慢说六尺,三尺他也就够受的了。惶恐之余,最后还是李宗仁出资,以一百元一小时的重价,雇请律师,以”外交特权“为护身符,而幸免于难。
而甘氏开罪于共和党更严重的一次,则是对艾森豪总统的有辱君命。
据李宗仁告我,某次艾森豪的幕后大员、纽约州长杜威,约其密谈,谓有要事相商。李以不谙英语,乃遣甘介侯为全权代表。原来艾帅为防台湾落入中共之手,而又嫌”蒋介石独裁腐化“,因有意”送李总统回台,重握政权,以替代蒋氏“云云。杜威言外之意,艾总统有意在台湾策动一武装政变,以翦除蒋氏,然后乘机送李宗仁返台”从事民主改革“。杜威因以此不存记录的密谈,劝李宗仁合作,共成大事。
当李氏事后把这一惊心动魄的密议告我时,我问他当时的反应如何。李说他既在美国作难民,自然不便与美国当局公开闹翻,所以他就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
李并感慨地告我:美国人所批评蒋先生的那几点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和蒋氏针锋相对地斗了几十年,也是事实,”但是要我借重美国人来把蒋先生搞掉,这一点我不能做……“
李宗仁当然也知道,做美国人的傀儡,并不比做日本人的傀儡更好受!
后来李氏回国,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也曾暗喻此事,但未提杜威之名。那时的退休总统艾森豪闻讯大怒,因亦隔洋与李氏对骂。他说李宗仁在扯个”黑色大谎“!但据笔者所知,”谎“则有之,不过说这”谎“的是李宗仁或是艾森豪,那就只有上帝知道了。
李宗仁既然不愿做艾森豪的傀儡,那个和艾帅手下的二杜——杜纳斯,杜威——打交道的便是甘介侯了。在甘氏看来,共和党的政客们对他的要求既无一得遂,李宗仁在美时他还可躲在李氏背后,虚与委蛇。如今李氏一去,托庇无由,一旦共和党旧帐新算,借口把甘介侯这小子捉将官里去,那真比捉只小鸡还容易呢!因此甘先生便大为着慌起来。
一日清晨我刚进哥大办公房,便发现甘氏在等我,神情沮丧。一见面他就抱怨”德公太糊涂“!
”德刚,“甘公告我,”我来找你是告诉你,以后我二人说话要’绝对一致,啊!“
”怎样绝对一致法呢?“我说。
”你知道他们在找‘搭线人’,你我皆有重大嫌疑!“甘氏口中的”他们“,自然指的”联邦调查局“的密探了。后来这些”他们“,把”我们“这批与李宗仁很接近的人,都调查得一清二楚。据说其中只有一个涉嫌重大的”中国人“,他们尚未找到。这个人的名字叫”韦慕庭“。”我们“得报,真喷饭大笑。
这时我看甘氏实在狼狈不堪。我便笑问他道:”甘先生,您是不是‘搭线人,呢?“
”共产党怎会要我做’搭线人‘呢?“甘说。
”那你怕什么呢?“
”德刚,你初生之犊不畏虎!“甘说,”你不知道美国政治的黑暗!可怕!“
最后我和甘先生总算达成一项君子协定——这在英文成语里便叫做”诚实是最好的政策!“我二人既均非”中间人“,”他们“如果要对”我们“来个”隔离审讯“,我二人是不可能说出一个”绝对一致“的故事来的。对”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各自”据实告之“!
十五年过去了,甘先生当时慌张的情况,我今日想来仍如在目前。我一直没有把这事看成什么大灾难;但是甘某却是个”惊弓之鸟“!记得我在《李宗仁回忆录》中,原拟有最后一章,叫做”退休也不容易“,想谈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对华政治“(不只是”对华政策“)。那也是甘介侯建议不要烧纸惹鬼,少谈为妙而搁笔的。缺了这一章,我始终心有未甘,大概就因为我是个”初生之犊“的缘故罢。
十三、《回忆录》的版权问题
至于李先生对他的《回忆录》的出版问题,在回国之前,他是迫不及待的,一直在催着出版。可是回国之后,他就从北京来信说”不要出版“了。
上文己提过,这份由昭文所抄的《李宗仁回忆录》的中文清稿,一共只有两份。哥大存了正本,李氏存了副本。但是在六十年代的初期,他为征询他老部下黄旭初先生对本稿的意见,乃把这副本寄给了黄氏。后来他匆匆束装取道瑞士返国时——因黄氏侨居香港——乃未及索回。因此此一副本乃落入黄旭初之手。
此时恰好黄氏也正在撰写他自己的《黄旭初回忆录》,并分章在香港的《春秋》杂志上连载。李氏返国之后,不久便卷入”文革“漩涡而消息全无。黄氏乃将李宗仁的回忆录,大加采用,改头换面地写入了他自己的回忆录里去。因此笔者在李稿中的许多笔误和未及改正的小错误,也被黄旭初先生误用了。
黄氏在港逝世之后,才又由黄氏遗属将此一”副本“转交给李公的长子李幼邻。幼邻于七十年代末期侍母返桂林定居时,乃又将此稿送交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在一九六五年李宗仁先生返国时,此一副本既在黄旭初之手,李氏自己身边就有个英文稿副本了。据说当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李氏时,曾询及此稿,有意批阅。可惜毛氏不谙英语,而李氏又无中文稿;毛主席乃面嘱将此英文稿发交”北京外国语学院“译回中文。
这宗”奉谕回译“稿是否全译了,笔者在海外,当然无由得知。至于这个回译稿现存何处,笔者当然更无法打听:不过我确知其存在,因为李先生在一九六五年底写信给我,嘱我转告哥大当局,停止出版英文稿的理由,便是他”重读“这份”译稿“,觉其与”原中文底稿,颇有出入“的缘故。
李氏之言,分明是借口,因为这份英文稿之完成是经过他逐章、逐节详细核准的,在离美之前,他还不断地催着要出版呢:回国之后,主意改变,这在当时不正常的中美关系影响之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我这位受影响最大的”撰稿人“,对他这一”出尔反尔“,倒颇能处之泰然;但是哥大当局那些戆直的洋学者们,则认为李氏此函有欠”诚实“!他们因而把这批文化公案,移送法院,让美国法律加以公断。
我当然是这一项法律程序中跑不掉的第一位”见证“。在律师盘诘之下,我也是一切”据实以告“!至于这件”案子“,其后如何由法院公断,我这位”见证“是无权过问的,只知道其结果是按美国出版法以及国际版权协议,这宗文献,全部被判成”哥大财产“。因为在本稿撰着过程中,李宗仁先生只是本稿”口述史料“的提供者,他并不是”撰稿人“,而本稿的真正撰稿人,却又是哥大的”雇员“,所以哥大对它自己的”财产“,有任意处理之”全权“。
哥大显然是根据此项法律程序,便把全稿封存了。
在研究室被搬得一空之后,我拍拍身上从五十年代上积下来的尘埃,洗清双手,对镜自笑:十年辛苦,积稿盈笥,而旦夕之间,竟至片纸无存!这对一个以研究工作为职业的流浪知识分子来说,履历上偌大一个空白,对他的影响是太大了。但是头巾气太重,沉溺所好,不能自拔,入其境而不知其俗,咎由自取,又怨得谁呢?
十四、千呼万唤的英文版
那时的哥伦比亚大学,虽循法律手续”封存“了它那份”财产“,但是学术毕竟是天下之公器。这份中文稿既经黄旭初氏借用出版了一部分。哥大的英文稿屡经访问学人的阅读与传抄,亦颇有变相的流传。
这份英文稿,固为写当其时,在五六十年代,也曾是有地位的出版商争取的对象。当哥大的出版部以其篇幅浩繁而感经费支绌之时,柏克莱的加州大学则向哥大协商转移。该校政治系主任、名教授查穆斯·约翰生博士,并曾为本稿写了一封他认为是中国的”民国政治史上不二之作“的,逾格推崇的介绍信。这一来这一部稿子,乃又自哥大出版部于六十年代后期,转移到加大出版部去。
那时中国大陆上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李宗仁先生亦消息全无。加上当局有鉴于这部文稿历史复杂,出版部负责人乃专程来纽约找我加以澄清,并问我对英文稿能否负担全部文责。这本是我义不容辞之事。我遂正式以口头并书面,向加大负责人表示,不论本书在法律上版权谁属,我个人均愿独负文责。他闻言欣然同意。这便是在后来的英文版上,我的名字被列于李氏之前的最初动议。其后相沿未改者,无他,只是一位治史者对他所写的一部传世的历史着作,署名负其全部文责而已耳。
加大既已决定出版本书,他们乃廉价雇用一位据说粗通中文的美国退休外交官,来担任美国出版过程中例行的核校工作。他由于个人关系,且向哥大要去了一份复印的中文清稿,来帮助核校(这时已有廉价复印机)。谁知这位年高德劭的”中国通“自己却在这时卷入了另一桩文化漩涡,无暇及此——同时他的中文根基,似乎做两稿互校的工作亦难以胜任——但是他却抓住了本稿,死不放手。他前后一共”工作“了七八年之久,却只”核校“了十五章。如此一年两章地”校“下去,那末七十二章就要化掉他老人家三十六年的退休时光了。
加大当局为此事而甚为着急。一再要我去催他,并转请哥大负责人去催他。可怜我这位”着作人“却身无”版权“。我催多了,人家总是说:”干卿底事!“多次自讨没趣之后,我也只好索兴不管了,听其自生自灭罢。我所怕的是旁人在稿子上乱动手脚,那就不可收拾了。
最后这位校稿人终子倦勤停笔,把稿子退回加大,而加大出版部,也由于他拖延太久,时效全失——美国是个时效决定一切的社会——为顾虑出版后亏本的问题,也就废约不印了。这时美国由于越战的关系,银根已紧,这一失去时效的”巨着“,便再也没有出版商愿意去碰它了!
一九七五年年底,这批文稿终于辗转又退回到哥大了。这样哥大负责人,才把这已失时效的一只大鸡肋,发还给我,要我觅商付梓。大学当局并以正式公函告我,两书出版时,我可以收取中文版的版税。
这样一来,中文稿始由香港《明报月刊》分期连载,前文己有交代。可惜这时李宗仁先生已早成历史上人物。年轻一辈的知识分子,许多人已经不知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