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健民上师-佛教禅定(一至七章)-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章 一般的前行,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要清楚这些项目。 
  第五章 前行的好处以及禅定的重要。 
  第六章 在一个完整系统中所有的禅修;前前如何成为后后的前行。 

  E。 某些心理方面需准备的条件 
  在《瑜伽师地论》中提到以九种先前的条件及生起四种决心做为得到奢摩他(止)成就的前行。 

  九种预备瑜伽 
  相配性:所习定的类型配合修定者的性情。这表示行者应该颇有自知之明:贪心重的人应修习九不净观,而瞋心重的人应修习慈心与悲心。 
  习惯性:奢摩他的修习必须保持经常而有规律。 
  敏捷性:行者不应该心有旁鹜,即使有任何善行要做,也应尽速地完成,以便尽快地继续进行奢摩他的修习。 
  无颠倒:所行皆应如理如法,且应尊重上师。 
  适时性:无论任何障碍生起,知晓对治之法为何,而且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依状况所需而行对治。 
  认取:行者必须知道何时入奢摩他,停留多久,何时出定。这些都要在恰当的时候以正确的方式来做到,从而对这些境界掌有完美的控制。 
  不易餍足:要精进,才能再进益。行者不该把小小的进境当成是圆满的成就。 
  不忘失正念:不让心驰向感官外境,致使忘失奢摩他。 
  奢摩他的主要修习。 
  四种决心的生起: 
  训练心的决心:这意指行者应放弃执着的世间心,训练心只希求奢摩他。 
  决心以法喜鼓舞内心。 
  决心使心自在舒适轻安,免于一切压迫。为了生起此心,一切邪分别皆应断舍。 
  决心证得圆满见。对此应深切长时忆持。记住唯有透过奢摩他的修习才能使智能生起。 
  对于奢摩他本身以及精神层次中与奢摩他相关的种种,我们就讲述到此。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奢摩他的生理条件。 

  F。 奢摩他的生理基础 
  可以参考在第二章中提过的七支坐。 
  双跏趺莲花坐姿的五种利益 
  宗喀巴大师说莲花坐姿有五种利益: 
  以此坐姿,行者易于获得修习奢摩他中必要的寂静。 
  莲花坐姿容易久坐而不产生肌肉的疼痛、扭伤。 
  至于第三项,我们就不能同意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了。因为他说莲花坐姿和外道(非佛教徒)采取的坐姿不同。这一点在昔日的西藏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对于西藏本地的苯教徒而言,他们对莲花坐姿可能是一无所知的),不过宗喀巴大师一定未曾到过印度,在印度有许多非佛教徒是采用这种坐姿的。 
  当人们看到你如此盘坐时,他们会受到鼓舞,对你产生信心,愿意听你说法,而成为你的弟子。 
  莲花坐姿是一切诸佛及菩萨所推荐的。 
  使莲花坐姿容易的辅助运动 
  陈瑜伽士站起身来,说:「我们现在应该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他向笔录者说:「你得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我的动作」。 
  首先,陈先生把一条西藏毛毯铺在水泥地上,然后陈先生赤脚站在毯子上示范一些放松腿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以金鸡独立的方式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的膝盖弯曲而腿举在前方,转动脚踝,(脚踝以外的其它部分保持不动),向左、向右转动后,换脚做。这个动作可以减轻脚踝部分的僵硬以及该处肌肉的疼痛。
  保持相同姿势,但从膝盖处绕圆圈。 
  笔录者注意到陈先生的膝关节非常的灵活,所以当他旋绕他的下肢时,他绕的圆圈幅度比一般人所可能做到的大得多。 
  再一次单脚站立,此时由大腿处开始绕动腿部。这样一来,脚的三处关节就一一地被运动到了。要有舒适的莲花坐姿,所有这些关节都具弹性是很主要的。 
  陈先生盘坐在毛毯上,接着示范放松膝盖后方肌肉的方法: 
  用右手由底下托住左脚的脚踝,把左手放在左膝上。以右手抬高左脚踝,同时左手向下压左膝,然后右手放掉脚踝,使它打在地面上。 陈先生换脚各做了一次,所以地板(无疑地包括楼下的天花板)振动了一下。如果不想让脚踝瘀青的话,做这个动作时最好要铺厚毯子。 
  站起身,膝盖打直、弯腰、手触脚趾。至少指关节要碰到地面,最好是整个手掌触地。 
  接下来,陈先生拿出一个木凳子和一大桶近乎全满的水。他把水桶放在凳子前面,他站到凳子上,弯腰向前,把一条宽带子套到脑后,带子的另一端绑在水桶的提把上。陈先生双手在腰间紧握,把水桶举了起来,毫无肌肉卖力的样子,水也一点没洒。陈先生连续做了许多次。很显然地他是格外的健康。这个运动可以使背部的所有肌肉都充分地运动到,尤其是脊椎末端的肌肉。 
  若能持之以恒地做这些运动,它们终究一定能使你很容易以莲花坐姿习定。 
  在能双盘之前,只要一有机会就应练习单盘(一脚盘在另一只脚的大腿上,另一只脚则塞置其下。) 
  双腿要经常保暖,用布裹住。在寒冷的气候里,因为血液不易流过盘住的肢体,所以腿脚会变冷,所以双腿保暖很要紧。如果腿部受寒,会导致极多的疼痛和麻烦,也不易治愈。将腿脚都保暖,便不会产生疼痛,就可以久坐了。 
  若行者能精勤,耐心地练习,则能达到以双盘莲花坐姿习定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当然年纪愈轻愈容易练成。 
  我本人是二十八岁开始学,经过几个月的练习,起初还历经了一些疼痛才慢慢成功地做到双盘。到现在我的行走还因为这个坐姿而有些不正常。 
  如果行者在经过付出了全力及耐心练习后,仍无法达到双盘,那么不论他(她)所采用的是任何一种盘坐的姿势,都要把脚缩起,脚趾并拢收缩,放在脚下,使脚掌肌肉有些绷紧。在走路时,对瑜伽士而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可以保存内在能量。这种「鸽爪」行步方式当然需要注意力来维持,可以使上行气不散失;在脚部平展的一般行走方式里,就会有上行气的散失。如此双脚蜷曲的盘坐能确保体内的气向上流动(有如双盘莲花坐姿所自动达成的效果,因为双脚自然地形成一个向上又微弯的姿势,如两片小翅膀一般)。 
  最后,陈先生又对此补充说道: 
  当然,对于那些能轻而易举盘双盘的人(如我的内人,她很瘦,不用手帮忙就可以双盘),就没有必要做这些运动。 

  G。 趋入奢摩他的九个步骤和六项条件:我们已看过陈先生所制作的这个表格,这是取自陈先生尚未付梓的一本书中。我们相信南传佛教对于这一部份是一无所知的。这些有助益的步骤如下: 
  九个步骤 (九住) 
  初住:能把心由外在的恶念拉回,并安住于内观(下面的第一条件) 续住:使心能持续住于此内观上(第二项条件) 回住:若心念忘失了内观,要能把它拉回来(第三项条件) 近住:所有外在念头皆已转为内观(第三项条件) 伏住:外在的念头都已被内在的正观给降伏了(第四项条件) 寂住:内心宁静,没有妄念(第四项条件) 最寂住:散乱和昏沉都被最寂静的止力给降伏了(第五项条件) 专住:心念只专注于一点,即只专注于内观上,无一剎那移转或停止(第五项条件) 等住:心自然持续且平等地安注于任何一处,不假任何助力。(第六项条件) 
  六种条件 
  要修习九住的九个步骤,必须有以下六项条件来配合。 
  闻法:不闻法则无从起修 
  正思惟:所有的思惟都要回到专注的对象 
  忆持 
  正确的觉察 
  精进 
  修习成瘾 
  此外,行者应选择颜色与其相应的物体做为训练专注力的对象。对于一个容易散乱的人而言,最好是找一个圆形(小石头,涂上颜色的平面,…等)深色(蓝、黑…等)的物体。若是容易昏沉的人,则最好选择明亮如白色、黄色的物体做为练习的对象。上述为发展奢摩他所缘外不净物的教授。 
  至于内所缘系止的奢摩他,则是体内正中一线上的任何部位皆可利用,特别是系念于两眼之间(译按:眉间)、心的部位或是脐位。若昏沉时,应把专注点向上移;但若是散乱时,则应向下移置。修时不应一直改变专注的部位,而是要视情况而调整。若心念能安置一处,则愈久愈佳。 

  H。 奢摩他与三摩钵底之辨别 
  有些书把这二者混为一谈;而在不同的论述中对此二者所做的多种解释又常使读者困惑不已。因此我们先要有清楚的说明。这是我个人的心得,别处找不着的! 
  修习次第 
  奢摩他和三摩钵底都是各有两层的,依序如下: 
  奢摩他的三摩钵底 
  奢摩他的奢摩他 
  三摩钵底的三摩钵底 
  三摩钵底的奢摩他 
  何以故?在习定之初,行者选择一点做为专注的对象,但这并非真正的三摩钵底,因为行者只是为了修奢摩他。这种心系一处只属于专一思惟的范围。第二个阶段是行者已证得奢摩他,即上文中(g)最寂住,(h)专住及(i)等住的层次。第三个阶段的状态是行者在实相禅修之中,察觉到有忘失正念的情况,便以另一个三摩钵底来修正原先者。第四阶段才是真正的三摩钵底。有了奢摩他,三摩钵底才由之而生,进而才能进入实相,有坚固的证悟。 
  若心专注于佛像或是石子,这是观察的三摩钵底,不应与此处所谓的第四阶段的实相的三摩钵底混为一谈。 
  厘清辨明了上述的四个阶段,我们就不会把意识上的专注,误以为是真实的了悟,因为真实的了悟是只有在证得奢摩他之后才会产生的。 

  I。 习定上的错误及其对治 
  弥勒菩萨在他的《辨中边论》里,提到了修习奢摩他的六种散乱及八种对治。 
  六种散乱为: 
  懈怠不修 
  驰于外缘 
  昏沉掉举 
  高亢兴奋 
  应有反应时而无动于衷之我慢 
  过度热衷下劣 
  八种对治分别如下: 
  「懈怠不修」之对治为: 
  信心 
  维持对正觉的渴望(如果你明了了禅修的重要,你就会一直追求下去)。 
  精进 
  持之以恒,勿因过度的苦行给自己带来痛苦。上述为四种对治懈怠不修的方法。对于「驰于外缘」:
  专注是其对治;
  对于「昏沉掉举」及易「高亢兴奋」:
  正知(立刻警觉并加以对治;思惟一些苦的事情,并了解无暇可以浪掷时日)为其对治;
  对治「应有反应时而无动于衷之我慢」,则是要正思惟(想想对习定无动于衷或忽略会有什么结果;若不如此思惟,则障碍会不断生起,使人完全不修习或是落入睡眠);而对治「过度热衷下劣」,则是要对于好恶之物皆舍离(才能产生平等心)。 
  依我个人的经验,六种散乱中最麻烦的是昏沉掉举和高亢兴奋。他们不断干扰行者,一个接着一个,昏沉掉举结束了,又开始高亢兴奋了。 
  在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他也把修习禅定的这些过患及对治方法一并阐述。对此我不赞成,因为这些是初修者的毛病,可是密续的对象非是初修者,而是那些已经克服了这些障碍,能合于修习这些教法的条件的行者。在宗喀巴大师所着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许多的篇幅来谈到这些过失及对治法,这是恰当的;但在一本重要的密宗论着里,它们不应该占有重要的份量。 
  我的用意是要提醒习定者,如果你依此书的次第,那么就可以克服昏沉掉举及高亢兴奋的过患。在明白了即使是大乘行者或是密乘行者都还会历经这些过程,我们就更能了解修习奢摩他的重要性!我实修奢摩他多年,特别是在这两种过患上花了特别多的功夫来对治以克服之! 
  避免极端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还要提醒读者要避免极端。分别如下:
  分类 导致昏沉的情况 导致散乱的情况 
  食物 太多 太少 
  食物 地大类(马铃薯、面包、等) 火大类(辣椒及刺激性食物) 
  食物 肉吃太多 只吃蔬菜 
  饮料 牛奶 咖啡、茶 
  天气 热 冷 
  天气 雨天 艳阳天 
  季节 春、秋 夏、冬 
  光线 微弱或黑暗 强光 
  衣服 太多 太少 
  色彩 绿、蓝、黑 红、橙、黄 
  眼睛 闭 睁大 
  呼吸 只由左鼻孔 只由右鼻孔 
  循环 平缓 兴奋 
  脉搏 微弱 强壮 
  行动 疲倦 清醒 
  五毒 无明 贪、瞋 
  身体 胖 瘦 
  行者应了解这些情境而保持中道,避免趋于极端。所谓预防胜于对治。这些情况一出现就应该被察觉,而且彻底的加以处理,就好象在热天里你就知道要穿清凉的服饰一样。 
  除了要依个人的精神状况改变专注点的位置高低之外,最好记住把颈子微微向前弯会使较多气上行,以对治昏沉。把脊椎微向后仰(但仍是笔直的)可以减少气行,使得散乱的心可以驯服。若昏沉时,两眼宜大睁;散乱时则宜半闭。(参考附录I 第二部分 C 4) 
  由于昏沉及散乱这两个习定大敌带来那么大的麻烦,特别是对初学者,因此再多说一些也不为过。 
  奢摩他有一点接近昏沉;其实,在睡眠控制心的前一刻,可以获致良好的奢摩他,但少有人知道它的诀窍,多半的人不是打瞌睡入眠了,就是被散乱之魔给干扰了。 

  散乱之因 
  散乱是破坏奢摩他的主因,它有五种起因: 
  五种感官不安于其本质,如眼睛会四处流览,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余的感官上,但以眼睛的反应为首要。 
  孔子曰:「观其人,察其眸子」。眼睛是精神状况的好表征。所有的感官都应专注于一处。     
  外境的分心。要避免外境的干扰,请看第四章中对于前行的叙述以及如何选择宁静的闭关地点的建议。 内在的干扰。由内在所产生而导致散乱的情绪,要用无常和不净观这两种出离的利器来对治。 自私而生的散乱,这是由「我」和「我所有」的概念所产生的散乱,要修习空观来克服。 由于对佛教三乘教法的认识不清所产生的散乱。它的对治,便是要对佛法的所有层面都有明确的理论上及实修上的了解。例如本书中所展示的体系,便足以胜任。 
  上述的五项能遣除的话,便可获致良好的奢摩他。 

  J。 八禅那
  这儿我们要补充说明一下天台宗所列的一些与「止」有关的禅定。这八禅那也称为「八解脱」或「八胜处」。 
  在佛的教法中,有四种微妙色的禅定层次;由第四阶段再产生四层无色定的境界,而第八阶段是属于灭尽定的状态。 
  1。因为心的想象,我们的肉身似乎是美妙的,令人生起贪执。专注于此身躯,去思惟它如何渐渐失去光泽及腐蚀。能扬弃对身体的贪执,由此解脱,便是证得了第一阶段的「内有色相外观色」色界禅定。 
  2。在内心中没有了色相,但是在第二阶段「内无色相外观色」时,心中仍会对意想或微细的觉受产生细微的贪执,此时便要弃舍这些贪执,不令贪心生起。 
  3。前二阶段是对无常及不净的三摩钵底。在此阶段,习定者应舍弃前面的方法而专注于禅定中所见的八色光明之中。 
  4。此时,习定者对色身或任何与色身有关的妄想都不再有任何的贪执,他亲见清净色身,名为「空处背舍」,而获致了四禅。 
  5,6,7。三者是无色界禅定,它们只有在圆满了色界的解脱禅定后,才能修习。在此三阶段,行者舍弃了空间、意识和外境的局限,获致「识处背舍」「无所有处背舍」及「非想非非想处背舍」解脱。 
  8。对大多数的习定者而言,这是很难达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意识与感觉全泯。它是世间禅定的极致,获证此禅定的行者已将入圣流,再努力精进,行者会开发出深广的内观,甚至证得阿罗汉果。 

  K。 奢摩他的证得
  接着我们将把四种色界禅定以及在这些禅定境界会产生的状况做一扼要的概述。 
  引致第一禅那(胜处)的四个步骤 
  粗住:在这个阶段的奢摩他力,行者只能不是很清楚地安住一短暂的时间,很容易忘失正念。 
  细住:身心俱清净且空寂。 
  欲界的止:尽管行者觉受到清净、轻安,且可以持续安住,可是他仍有身心的感受。 
  未到位的止:觉得身体像虚空一样,内不见有身,外不见有物,可是行者仍有一些自然之障碍,所以无法证得第一禅那(胜处)。此时身心已泯,但仍非真正的空。因为尚未修习空性的三摩钵底,所以它只是虚空无为的觉受。 
  八触与十种功德 
  由于经常的禅修,一段时日之后,行者便能察觉八种内在的觉受,以及随之而来的十种功德,此时圆满了初禅定。八触与十功德如下: 
  八种内触 
  动触 
  痒触 
  轻触 
  重触 
  冷触 
  暖触 
  涩触 
  滑触 
  这些觉受的产生是因为身体要由粗浊的欲界转变成为较细净的色界状态。 
  十种功德 
  以上的八触都具有以下十种功德: 
  空寂 
  光明 
  坚住 
  智能 
  善良 
  柔软 
  大乐 
  妙喜 
  解脱 
  内观 
  依据我个人经验,我认为八触与五大的关联为:动触及轻触与风大有关;冷触及滑触与水大有关;重触及涩触与地大有关;而痒触及暖处则与火大有关。这些决定在分析禅修当如何调整时是很重要的。(参见本章所列之避免极端诸例。) 
  禅定十八支 
  在《俱舍论》里列出了禅定支计有十八。在第一色界禅定里,有如下五支: 
  寻 
  伺 
  喜 
  乐 
  等持(定) 
  在第二色界禅定阶段,在去除了前一阶段的「寻」和「伺」之后,会生起下列四支: 
  内等净 
  喜 
  乐 
  等持 
  (八触及十功德此时不再生起,因为行者此时已证入色界,此时唯一的改变是愈来愈强的专注力。) 
  在第三色界禅定阶段,行者亦拋弃了快乐,接着会生起以下五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