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李建中尹玉敏著XIFANGZHIZHERENCECONGSHU
2
目 录MULU
绪论:爱洛斯,永恒的话题……………………………1…
1奥林匹斯山顶的爱神……………………………3…
A2柏拉图与爱洛斯…………………………………5…
A3爱洛斯人格面面观………………………………8…
A摘下你的面具…………………………………………1…11两千与五十………………………………………1…2A2斯芬克斯之谜……………………………………1…8A3认识你自己………………………………………2…2A
3
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冰山下的神秘…………………………………………2…91弗洛伊德的地图…………………………………3…0A2三楼入口处的警卫………………………………3…4A3爱洛斯理论的基石………………………………4…0A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4…71从心理地形图到人格结构图……………………4…8A2一锅沸腾的激情…………………………………5…2A3一仆三主…………………………………………5…7A4道德硬币看两面…………………………………6…3A爱洛斯——人格之源…………………………………6…91重返爱洛斯………………………………………7…0A2人格元点…………………………………………7…5A3生本能,死本能…………………………………7…9A4神秘的欲望谷……………………………………8…4A俄狄浦斯——人格之流……………………………9…11俄狄浦斯情结……………………………………9…2A2青春徘徊………………………………………1…01A白天与黑夜的梦——人格之蔽…………………1…091贪睡的医生……………………………………1…10A2拨雾见渚,曲径通幽……………………………1…16A3看家本事………………………………………1…21A
4
弗洛依德:爱欲人格3
焦虑——人格之碍…………………………………1…271洪水猛兽………………………………………1…28A2我想要——我害怕……………………………1…33A3生活真是不易啊………………………………1…40A4红灯之后是绿灯………………………………1…45A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1…521不做水仙花……………………………………1…54A2需求与满足……………………………………1…61A爱洛斯,美之根柢……………………………………1…681寻找回去的路…………………………………1…70A2美的观念植根于性的激荡……………………1…75A3病玫瑰…………………………………………1…80A4沉默的羔羊……………………………………1…86A打开柜门………………………………………………1…911为了忘却的记忆………………………………1…93A2不愿开会的议长………………………………1…99A3尼采的记忆与骄傲……………………………2…02A人格大师的人格……………………………………2…11《秘密纪事》………………………………………2…11A2“我仿佛被连根拔起”
……………………………2…20A
5
4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3“光荣的孤立”
……………………………………2…25A4“最后的饥饿”
……………………………………2…30A走出“爱洛斯”
…………………………………………2…381荣格:集体无意识………………………………2…40A2,阿德勒:自卑与超越……………………………2…453弗洛姆:第三思潮………………………………2…48A4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到马克思………………2…51A结语:关于爱洛斯的跨世纪思考…………………2…551两起两落话弗翁………………………………2…56A2社会转型与人格重铸…………………………2…60A3升华的爱洛斯——魅力永存…………………2…62A
6
绪论:爱洛斯,永恒的话题xulun:ailuosi,yongdehuati
精神分析学说扩充了的性欲一词的含义,和神圣非凡的柏拉图所说的爱欲(eros)是多么地相近。——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
Eros,写成汉字是“爱洛斯”或“厄洛斯”
;译成中文是“爱欲”或“爱本能”。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词典”中,“爱洛斯”
(eros)是一个关键词。
7
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论年龄,“爱洛斯”比弗洛伊德博士老多了。 追根溯源,“他”最早是出现在古希腊神话中,是一位潇洒俊美的爱神;古罗马神话则称他为“丘比特”
,其实是一回事。古希腊哲学家苗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均使用过“eros”这个词,用以表示“爱欲”
,所以才有了本章开头所引的弗洛伊德的那段话。读者诸君须留意那段话中的“扩充”
一词。 当今社会,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大概再不会有人“谈性色变”
;而大凡谈“性”者,所谈之“性”多半是生理意义上的(比如性器官、性行为等等)。这与弗洛伊德博士“扩充”了的“性”已非一回事,与苏格拉底师徒的“爱洛斯”则更非一回事了。 须知柏拉图是出了名“精神爱恋主义者”
,他的“爱洛斯”虽然有“性”之底蕴,却以“爱”为要义。爱与性,原本就是难分难解的。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弗洛伊德,他们所做的只是要恢复“性”的本来内涵与外延,只是要提醒人们,性,决不仅仅指床第之欢,它首先是最后也还是——植根于“爱”的欲望与冲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两个基本的命题:一是潜意识,二是性冲动。 这两大命题均以“爱欲、爱本能”(即eros)为内核,我们完全可以用“eros”来替换上述说法,称“潜意识”为“爱洛斯本能”
,称“性冲动”为“爱洛斯冲动”。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便是建立在这两大基石之上的:“潜意识”
,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重要的元素;性冲动,是人格生成与流变中的最根本的能源与动力。 二者一静一动、一横一纵地构成弗氏人格理论之整体与精髓。
8
爱洛斯,永恒的话题3
稍稍作一点替换,人格结构的要素便成了“爱洛斯本能”
;人格流变的能源便为“爱洛斯冲动”。
写到这里,我们似乎已有充足的理由把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称之为“爱洛斯人格理论”
,把弗洛伊德终其一生所致力于改造、重建的人格模式称之为“爱洛斯人格”。
1奥林匹斯山顶的爱神A奥林匹斯(olympus)是希腊东北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神山,据说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定居于奥林匹斯山顶。爱洛斯就住在那儿。爱洛斯的身世很复杂,至今尚无定论。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著有《神谱》,说爱洛斯是“混沌”
的儿子。“混沌”何许人也?此乃宇宙最初的原始状态。 赫西俄德很是看重爱洛斯,将其视为自然力创造本原的化身。或许是嫌“混沌”之子过于混沌,身份难以确认,稍后一点的传说便开始给爱洛斯“配备”
有名有姓的生父与生母。关于爱洛斯的生母,可谓众口一词,都说是每位专司性爱和。。美貌的女神阿佛洛狄忒——所以我们的爱洛斯与“爱”与。。“美”的血缘关系是无可置疑的。有争议的是,谁是爱洛斯的父亲。 有的神话里说,爱洛斯是阿佛洛狄忒同天神宙斯所生的儿子,有的则说爱洛斯的父亲是战神阿瑞斯,或者是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考虑到古希腊诸神的罗曼蒂克,考虑到当时的奥林匹斯
9
4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山顶尚未实行“一夫一妻制”
,我们就不必对爱洛斯的“父亲问题”耿耿于怀了。 或许,古希腊神话的作者,对爱洛斯的“父亲问题”众说纷纭,是源于这样一种心理:想赋予爱洛斯以丰富的人格特征:忌有天神的弘阔豪放,又有战神的勇敢执著,还有众神之使者的忠诚敏捷。此乃笔者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爱洛斯本人的身份却是非常确定的——几千年不变。身为爱神,爱洛斯“遗传”了他母亲的美貌、热情与爱欲。 他是爱之使者,他是爱之化身。 他给人们(也包括“神们”)带来爱情,当然也带来苦痛。 爱与恨、乐与苦,总是形影相随的。在西方古典造型艺术中,爱洛斯是一位英俊少年,他有一对金色的翅膀,随身带着弓箭和箭筒。 他常携弓带箭在天空中飞翔,寻找着“攻击”的对象。 他的箭筒里装有两种箭:金箭与铅箭。 谁中了他的金箭,谁就会走“桃花运”
,得到爱情;若中了铅箭,则会倒霉,失去已有的爱情。一般来说,爱洛斯不会胡来,不会乱点鸳鸯谱,既然是“爱之化身”
,想必是深谙爱情的。 爱洛斯如果不懂自己的“专业”
,如何能被封为“爱情之神”?而“爱情之神”如果在分配金、铅之箭时不公正、徇私情,那么爱情还有什么魅力可言?
多少年多少代,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爱情的泉源总不见枯竭,爱情的玫瑰总不见凋谢,爱情对于人类的魅力经久不衰——这其间,难道就没有爱洛斯的功劳?
普天之下,谁不渴望爱洛斯的金箭?
10
爱洛斯,永恒的话题5
爱洛斯不仅仅是爱神。倘若从神的空间,从奥林匹斯山顶,返回人的空间,返回石库门、四合院或整齐划一难分彼此的宿舍楼,我们就会发现:爱情并不都是罗曼蒂克,爱洛斯的金箭带给人类的并不都是幸福与欢乐。 爱情也有她实在、世俗的。 甚至痛苦的另一面。 爱情之动机并不都是崇高的、审美的,却常常是功利的、现实的。爱情的“功利性”动机是生殖本能与生存本能。 爱洛斯冲动,既是为了“爱”
,也是为了“生存”。家族的承续、种族的繁衍,都离不开爱洛斯。 个体的人,首先要有真实的生命,然后才谈得上精神与灵魂。 虽然说,生命失去了,精神还能存在;但从时序上讲,倘若他一开始就没有生命,他的精神何以产生、何处寄存?作为生本能的爱洛斯,他又是生命的象征,生命力的象征,弗洛伊德将他与“死本能”
(或称“死神”——thanafos)相对。
2柏拉图与爱洛斯A得从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说起。在古希腊哲人中,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最先对爱洛斯本能给以关注并加以解释。 苏格拉底将人的爱洛斯本能划分为两个层次:感官层次与精神层次。 前者表现为人们对异性肉体的迷恋与追逐,后者则是对美德,对理性的追求。从“前”到“后”
,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成熟与增强。就个体的人格发展来说,总是要逐渐摆脱单纯的肉体欲望,上
11
6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升为某种抽象的理性的高级形式。老师的观点必定要影响到学生。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也把爱洛斯本能划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层次。 但实际上,将“理念”视为万物之本源、最高之真实的柏拉图,对爱洛斯的低级形式已忽略不计。 柏拉图把“爱洛斯”从奥林匹斯山顶请进他的“理想国”
,将“爱洛斯”由肉体之爱欲上升到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之范畴。柏拉图之后,西方哲学界、心理学界对爱洛斯本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源头,都在柏拉图这儿。而柏拉图自己,早就开始追寻“爱洛斯冲动”的源头。人为什么会产生爱洛斯冲动?柏拉图在《会宴篇》中借阿里斯多芬的口加以解说。 原始人并不只有两种性别,除了男性、女性之外,还有男女混合性。 这些原始人身上的每种器官都是双重的:四只手,四条腿,两张脸,两个生殖器。其它部分也是如此。后来,天神宙斯决定把这些人劈成两半,就像为了剔核而把山梨果切成两半那样。 原本是一个整体的人,被迫分为两半之后,每一半都十分思恋、向往另一半,它们相互间拼命地呐喊,拼命地挥舞手臂,拼命地想重新聚合在一起,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柏拉图的描述,给弗洛伊德以极大的启示。 柏拉图实际上将“爱洛斯冲动”抽象为一种形而上的理念。 男女之间的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爱恋,从哲学层次上看,便是因为男女的整体性与互溶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了我,我离不开你。 而宙斯的“一劈两半”以及它所造成的疏离、隔
12
爱洛斯,永恒的话题7
绝,非但没有将两性从此分开,反而加强了两性之间的相互渴慕、相互吸引、相互爱恋——这就是爱洛斯冲动的形而上根源。弗洛伊德认为,柏拉图的论述,不仅解决了爱洛斯冲动的起源问题,而且涉及到爱洛斯本能的生命力意义。 弗洛伊德大胆地设想:生物体在获得生命的那一刻被撕成许多微小的碎块,而这些碎块从此想通过性本能重新聚合起来。 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些具有无生命物质的化学亲和力的本能,在经过单细胞生物的发展阶段之后,战胜种种障碍,使零星的碎块以亲和力的方式获得成为多细胞生物的条件,以至于最终以高度集中的形式,把要求重新聚和的本能,传递给专门的生殖细胞。当然,这些过于专业化的术语,是对爱洛斯本能的狭义的解释。 从柏拉图到弗洛伊德,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很重视“聚合”这一概念。 身为医生的弗洛伊德,虽然深入地研究生物学意义的“聚合”
,但他并不忽略哲学和文学意义上的“聚合”
:
我们所说的性本能力比多,相当于诗人和哲学家眼中的那种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聚合在一起的爱的本能。
至此,我们似可对“爱洛斯”的诸多意指作一总结:爱洛斯,起源于古希腊神话,成熟于柏拉图理想国,包括了从生殖本能、生存本能到性本能、爱本能的多层内涵,它是爱
13
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情的象征、生命的象征,也是关于爱和生命力的理念。
3爱洛斯人格面面观A本书开章明义,一上来就说明为何要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称为“爱洛斯人格理论”。
“人格”这个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人格”的定义,已有五十多种。 哲学家谈人格,伦理学家谈人格,心理学家更要谈人格。在西方心理学史上,谈人格谈得最系统、最透彻、最触及人类灵魂,也是争议最大的,恐怕就是弗洛伊德博士。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BR赫根汉对弗洛伊德的人A格理论有极高的评价,称“他的理论是人格理论的先驱”
,并认为“继他以来的一切人格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对弗洛伊德的反应罢了。”中国心理学家鄢藩先生也指出:
人格的讨论虽然开始得很早,但是将人格研究当作一个学术领域而进行有系统的探讨,却是十九世纪末的事。在这方面较早而最有成就的,当首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名副其实的“跨世纪的奇迹”!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最突出的特征,或者说她区别于形形色色人格理论的独特之处,就是“爱洛斯”。
14
爱洛斯,永恒的话题9
爱洛斯,在两个维度上,支撑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首先,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式”中,爱洛斯本能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无论是前期的“心理地形图”
,还是后期的“人格结构图”爱洛斯本能都扮演着主角,没有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戏就没法唱了。 人格建构中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裂变、分化、重建等等,均是围绕着爱洛斯需求展开的。人格的超我和自我,靠“爱洛斯”提供能源;人格的转移与升华,实质上是对“爱洛斯”的转移与升华;人格的内在冲突以及对这些冲突的防御、消弥,也都是“爱洛斯”在中间“作祟”或“做功”……
人格也是一个生成、流变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源到流,须臾不可缺少爱洛斯冲动。 爱洛斯,是人格生成之源。 大江东去,奔腾至海,总有滥觞之处;风筝飘飞,扶摇入云端,还有执线之手。爱洛斯,便是滥觞,便是风筝手。人格流变的心路历程上,暗礁处处,障碍重重;有悲剧性的“俄狄浦斯情结”
,有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的梦,还有形形色色的心理焦虑。 一路上,爱洛斯扮演着双重(乃至多重)的角色;它既是这些障碍本身,或者说是这些障碍的心理根源;又为人格主体去蔽越障提供心理能源和操作方式。 它是人格舞台上最活跃的演员,既唱红脸,又唱花脸,把一台戏弄得有声有色。本书正是在“建构”与“流变”这两个不同的维度上,立体地揭示“爱洛斯”对于“人格”的深层意义,并展示“爱洛斯人格”的整体风貌与魅力。“爱洛斯人格”又不仅仅是一种人格理论。
15
0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本书将在完成对“爱洛斯人格”的“纵横”
(或“动静”)
描述之后,依次描述“爱洛斯人格”
及其理论对艺术创造、对日常生活、对弗洛伊德之后的心理学思想的巨大影响。爱洛斯是美之根柢,这是因为美的观念植根于艺术家的爱洛斯冲动。 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绘画、音乐,在本世纪的各种门类的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一睹爱洛斯的“风采”或“幽灵”。
爱洛斯也进入平常百姓家。 丢三拉四、七上八下、说错话写错字、出洋相闹笑话、前言不搭后语、阴阳怪气、心口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