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矗钊缧奶涌欤股撸肿惴⒘梗闹昂埂苤孤堑淖涛妒呛苣咽艿摹N蘼凼亲魑癫∫缴故亲魑烁裥睦硌Ъ遥ヂ逡恋露挤浅V厥咏孤牵凇毒穹治鲆邸分兄赋觯�
焦虑这个问题是各种最重要的问题的中心,我们若猜破了这个哑谜,便可明了我们的整个心理生活。
“整个心理生活”当然包括人格的建构与流变,因此,焦虑问题也是爱洛斯人格的中心问题。爱洛斯人格的心理流变,并非是畅通无阻,一泻千里,而是暗礁处处,障碍重重。 这障碍就是焦虑。 从根本上说,焦虑是无法根除的,就好比暗礁是炸不完的。 高明的舵手懂得如何绕过暗礁,化险为夷。 同样的道理,个体欲塑造健康的人格,要保持人格的完整与高洁,就必须学会对付“焦虑”
,对付心路历程上的大大小小的暗礁。
1洪水猛兽A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焦虑,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也有不
134
焦虑——人格之碍921
同的焦虑。 甚至有这种情况: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也有着性质各异的焦虑。有一部外国电影,片名叫《恐高症》,讲的是一位男子害怕登高。 对“登高”的恐惧,是典型的心理焦虑,它包含了三种不同的性质。 登高者担心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往下跳,这是神经性焦虑,即对本我的恐惧;登高者认为高处在客观上很危险,这是现实性焦虑,即对外部世界的恐惧;登高者害怕会因为自己过去的过错而受“跌落”之惩罚,这是道德焦虑,即对超我的恐惧。在爱洛斯人格的心理构成与流变中,本我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活跃的。在超我和自我看来,本我的那些无意识冲动,无异于洪水猛兽。一个人的无意识冲动,不用说化为实际行动,即便是用言语表达出来,也是骇人听闻的。 有一篇心理科幻小说,写一个人忽然有了能用肉眼看出别人潜意识的特异功能。 于是,他发现,人的本我,人的深层心理是多么可怕,尤其是当他看到他最亲近的人(如父母、妻子、朋友)的潜意识心理时,他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 小说主人公最终被潜意识的洪水猛兽所吞没,不得不用自杀结束自己的恐怖。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高级动物,人在社会交往中,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用超我去压抑本我,如何用自我去调解超我与本我的冲突。 反过来说,正是有了超我对本我的压抑,有了自我的调解功能,人的交往才成为可能,社会的正常运行才成为可能。 但是,本我是不甘被压抑的,它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求机会表现自己,总是想冲破超我和自我的压制而进入意识领域。 本我的这种蠢蠢欲动,引起
135
03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自我和超我的恐惧——这便是神经性焦虑的心理根源。神经性焦虑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期待式忧惧”
,这是一种普遍浮动着的焦虑,容易附着在任何适当的思想之上,影响判断力,引起心理期待或暗示,专等着有自圆其说的机会。 有着这种焦虑心态的人,总是以为自己将经历某种可怕的事情,总是将一些个偶然的现象,一厢情愿地解释为不祥之兆。 比如,许多人都认为“三”是个不祥的数字。 出门旅行,上了汽车,发现自己的座位号是“三”
,便预测会出车祸;住进宾馆,房间号又是“三”
,于是担心晚上会遭抢劫……我们常说,这种人是“杞人忧天”。其实,他忧的不是“天”
,而是自己的本我。 他害怕本我不停地向自我和超我施加压力,而最终本我去制服自我和超我,从而使主体人格处于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第二种神经性焦虑是“惊恐反应式”。
这类反应是突然出现,没有明显的导因。 弗洛伊德说,人们偶尔从报上读到这样的报道:有人突然变得狂暴,开枪打死了许多他不曾相识的、也跟他毫不相干的人。 过后,他也不能解释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他所知道的,只是他感到十分恼火,十分紧张,觉得必须在自己毁灭之前干点事。 这样的恐慌反应是放电性行为的表现。 所谓放电性行为,就是全然不顾自我和超我的禁止,无条件地服从本我的命令,通过做本我想做的事,来消除极为痛苦的神经性焦虑。弗洛伊德谈得最多的是第三种神经性焦虑:变态式恐怖。这种焦虑常常附着于一定的对象或情景之上,比如:黑暗、天空、旷野、高地、雷电、风暴、蜘蛛、毛毛虫、老鼠、蛇、独
136
焦虑——人格之碍131
居、过桥、步行、航海、横穿马路、在人群前讲话、水、电灯泡、钮扣、橡皮,等等,等等。 上述种种焦虑的附着物,有一些确实能引起人的恐惧,比如蛇,大凡人见了蛇,都要躲开。 因此,对蛇的恐惧,是人类所共有的。 然而,更多的是附着物,对人类是毫无威胁。 所以,变态式恐怖的最大特征是:一个人害怕的程度与所害怕的东西的实际危险程度极不成比例。 这种焦虑是非理性的,它的主要根源并非是某个特定的附着物,而是本我。 恐怖的对象代表着满足本能的一种引诱,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与本能的对象的选择相关连。在变态性恐怖的后面,隐藏着一种原始愿望:本我想得到某种东西,而自我和超我又害怕得到。 换句话说,个体想得到他所害怕的东西,或者说他所害怕的东西正是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弗洛伊德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少妇非常害怕触及橡胶制品,她不知道她为何要有这种焦虑,她只知道她从记事时起就有这种恐惧。 经过弗洛伊德医生的精神分析,发现了下面的事实。原来,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爸爸拿回来两个气球,分别给了她和她的妹妹。 她很不高兴,心想她应该独得两个而不是与妹妹分享。 于是她把妹妹的气球砸破了。 为此,她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而且还得把自己的气球让给妹妹。 经过医生的进一步分析,她还发现她很妒忌妹妹,甚至暗暗地希望妹妹死去,以便使自己成为父母疼爱的唯一对象。 而砸破妹妹的气球这件事,就象征了她对妹妹的伤害行为。 事后她所受到的惩罚和她自己的负疚心理,跟橡皮气球也就挂上了钩。 从此后,一接触到橡胶制品,那种对伤害胞妹之愿望的
137
23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恐惧,就使得她缩回了手脚。大体上说来,变态性恐惧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个体所面对或遭遇的情境,确实与危险有关,如我们前面谈到的蛇,这种恐惧症的强度虽显得过分,但毕竟是可以理解的;二是个体所面对情境与危险不无关系,但由于这种关系太偶然而为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不计。 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行进的火车上比在屋内较易遇险,因为火车互撞的事间或有之;又比如,我们知道轮船沉没,乘客便会有灭顶之灾。 但这种事情的概率太小太小,以至于我们对这些可能的危险并不放在心上,我们一如既往地乘车乘船,高高兴兴地去旅游去出差。 而那些车(船)恐惧症者,在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中,随时期待着灾难的降临,将轻松愉快的旅途,变成了忧心忡忡的畏途。 第三种情况的焦虑是一般人所完全不能理解的。 譬如,一个身体强壮的男子,竟然害怕跨过一条本城的街道;又譬如,一位健康的女子,竟然因为一只猫擦身而过而大惊失色。笔者以为,还有一种焦虑与儿时所遭遇的刺激有关。 说来有趣,本书的两位作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焦虑,一位恐水,一位恐旱。 恐水者见水心惊,哪怕是下一点小雨,也要将门窗关得紧紧的;恐旱者容不得半点干枯,即便是面对干燥的地面,也会觉得口干舌燥。 在接触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之后,我们对自己进行了心理分析,发现我们的焦虑来源于儿时的经历。她三岁时,她的保姆不慎让开水烫了她的胳膊,从此酿成她对水的恐惧;他在幼儿园里,常常一整天得不到水喝,因而形成对干渴的恐惧,对水的渴望。
138
焦虑——人格之碍331
源于儿时的心理焦虑,不仅表现为某些具体的心态,比如恐水或恐旱。 久而久之,还会对个性、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恐水者若发展到极致,便可能导致内向性甚至封闭性人格,导致生活的单调与枯燥。 恐旱者因其对水的过分喜爱与渴望,便可能形成性格的过分外向,形成心态的浮躁,从而导致生活的非稳定性与性格的易变性。焦虑,不仅仅是焦虑。 焦虑,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更是一种人格现象。 尤其是源于本我的焦虑,与爱洛斯密切相关,有时甚至与爱洛斯冲动融为一体,所以它对人格的形成、发展与重铸,有着十分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作为人格之碍,神经性焦虑(即对本我的焦虑)是一种根本性障碍。 于是,我们所说的“洪水猛兽”便有双重的含义:一是指焦虑本身,指自我和超我对本我冲动的心理恐惧;同时,也指这种焦虑对于人格健康的伤害,对于人格流变的破坏性阻滞。 对人格之碍的克服与超越,首先是对神经性焦虑的分析、化解与消弥。 泻去洪水,除去猛兽,爱洛斯人格方能安然无恙。
2我想要——我害怕A人格焦虑既可以来自本我,也可以来自超我,前者是神经性焦虑,后者则是道德性焦虑。 也就是说,前者恐惧的是自己的本我,后者恐惧的则是自己的超我。 我们知道,本我的冲动,有时候是原始的,非理性的,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看是丑恶的。 因此,对本我的恐惧,是很容易理解。 而超我
139
43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则不同。 在人格结构中,超我是“理想”与“良心”的化身,超我代表的是道德规范、伦理准则。 那么,人为什么要恐惧超我呢?
我们在《爱洛斯模式》那一章中谈到超我的产生与来源。超我是在后天形成的,它来源于孩提时代父母的奖励与处罚。父母的奖励塑造了儿童的“理想”
,父母的惩罚则铸成儿童的“良心”。孩子长大了,人格形成了,超我定型了。 每当他自认为做了错事,他就会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也就是担心再次受到父母的惩罚。 这其实就是道德焦虑。道德焦虑是由良心所知觉到的危险而唤起的,这种危险是对惩罚的恐惧,而恐惧则源于个体做了(或想到要做)某些违反自我理想的事。 对道德焦虑的心理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羞耻感和罪恶感。 形成道德焦虑的原始惧怕是现实性的,即对父母惩罚的惧怕。 与神经性焦虑一样,道德焦虑的根源,也存在于人格结构之中。 而且,个体不可能用逃避的方式去摆脱负疚的感觉。道德焦虑与神经性焦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超我的主要敌人就是本我的原始的对象选择。 这些联系来自父母的管束。 弗洛伊德认为,父母的管束大部分都在性冲动和侵犯性冲动方面。 结果,作为父母权威代理人的“良心”
,也就由对性欲和违纪行为的禁律构成了。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有这样一个情节。 方鸿渐乘船从国外归来。同船的鲍小姐很快就爱上了船上的一位男子,爱得有声有色。 可是,船一靠岸,鲍小姐就离开她的船上情人,扑向等候在码头上的男友的怀抱,那样的迫不及待,那
140
焦虑——人格之碍531
样的一往情深。 方鸿渐糊涂了:这位鲍小姐怎么这么快就变心了?过了一会儿,方鸿渐才想明白:鲍小姐原本就没有“心”
,所以也就无所谓“变心”了。没有“心”
,也就是说在男女爱恋的事情上,没有道德规范或约束。 没有“道德”
,又何来“道德焦虑”?所以,对鲍小姐来说,今天爱A君,明天改爱B君,实在是很轻松的事。如果换一位有“心”
(即有道德感)的女性,移情别恋则是一件非常痛苦甚至是性命攸关的事。人生真是具有讽刺意味。 品德好的人比道德败坏的人所经受的羞愧要多得多。 品德好的人,只要想一想要做什么坏事,就会感到羞耻。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超我力量强的人,势必要对本能的引诱进行许多思考,因为他不能为这种本能的冲动找到其它的出路。相反,一个道德品质不怎么好的人,就不可能有很强的超我,所以,当他想到了,或者已经做了违反道德标准的事,他也不会有多少良心的谴责,他更多的是心安理得,是脸不变色心不跳。于是想到当今颇有市场的“黑厚学”。
心眼要黑脸皮要厚,不要道德不要良心不要理想不要责任。 将超我放逐,放本我出笼,让性本能、权本能、金钱本能无遮无拦,为所欲为。真诚地说谎,谦逊地吹牛,热情地行骗,理直气壮地坑人……
当“黑厚学”在社会上泛滥成灾时,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便如江河日下,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正义,失去了良知,只剩下黑的心眼厚的脸皮。 没有了道德焦虑,个体人格的堕落便是指日可待;没有了道德焦虑,人际关系的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都会面临危机。
141
63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道德焦虑的存在,是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因而也是社会交往正常进行的前提。然而,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道德焦虑毕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在他的人格构成中,一个部分跟另一个部分打架。 本我说:“我想要。”超我说:“我害怕!”
我们常说的人格分裂,就包括人格构成中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简文帝萧纲,既是一代君主,又是大文学家。 他有一句名言:“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慎重,文章且须放荡。”同一个人,可以有两样面孔,可以使用双重标准。为人处事之时,切记谨慎,不可逾越道德规范;写诗作文之时,则不必有太多的束缚,不必有太多的道德顾忌。萧纲自己写的宫体诗,色情味很浓,的确没有什么道德忌讳。梁简文帝说的就是一种人格分裂,或者说是众多种类的人格分裂之一。 中国和外国的文学评论家,历来主张“文如其人”
,认为作家的人格与他的文章的风格是统一的。实事求是地说,“文如其人”的现象并非没有,但并不普遍,也没有什么必然性,与其说它是一种事实,倒不如说它是人们的一种理想。 这类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六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专门记载当时文人的轶事,其中有不少人格分裂的例子,最著名的是“望尘而拜”。西晋大诗人潘岳,文才盖世,他写的《闲居赋》飘逸淡泊,清绮绝伦,全然是与世无争,看淡名利官禄的隐士形象。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潘岳,是一个名利心非常重的人,很想当官,很想当大官。任何时代,想当官,想往上爬,就得巴结权贵,就得逢迎拍马。与潘岳同时代的贾谧,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潘
142
焦虑——人格之碍731
岳便拼命巴结贾谧。 他守候在贾谧的家门口,看着贾谧的车子驶出来,又望着车子远去,对着车子所卷起尘埃而拱手揖拜。 谄上者,必定欺下。 有一个叫孙秀的小官,常受到潘岳的欺侮,潘岳甚至一次次地用脚踢他,完全不把他当人看待。谁知道,孙秀后来做了大官,找了个机会,就把潘岳给杀了。陶渊明是我们都熟悉的大诗人,他“忧道不忧贫”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 从整体上说,陶渊明的人格是高洁而完整的,没有潘岳那样的严重的内在分裂。然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陶渊明也有属于他自己的人格冲突。 他清心寡欲,情淡如水。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于世事都并没有遗忘和冷淡。”所谓“世事”
,也包括男欢女爱、情欲性感。 据说,陶渊明曾写过一部志怪小说《搜神后记》,小说中讲了许多人神相亲并纵情作爱的故事,甚至毫不掩饰地描写枕席之欢。 大诗人躲开了那个易使人放荡却又不许人放荡的浊世,在东篱之下,一边饮酒赋诗,一边编一些情爱小说。当然,《搜神后记》的作者究竟是不是陶渊明,学术界还有争议。 我们且不去管它。 我们来读读《闲情斌》,这可真是陶渊明写的,千真万确。 郑振铎先生称《闲情赋》“写得那么质实而富肉的感觉”。陶渊明写道:他爱上了一位“表倾城之绝色”的女子,而且为她的“纤指”
、“皓袖”
、“美目”
、“言笑”弄得心旌摇荡,神魂颠倒。 他想向这位女子求爱,却担心有违礼教,真正是“我想要——我害怕”。怎么办?只好借助诗人的想象了:
143
83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诗人竟愿意变成丽人的衣领,而去亲近那迷人的脖颈,去承受那醉人的芬芳。 可是,丽人就寝时,必定要将衣服脱下,放在一边。 于是,变成了衣领的诗人,只好与丽人分离,在漫长的秋夜里忍受“可望而不可及”的孤独。 变“衣领”不行,那就变成别的什么,只要能与丽人在一起。 作者一口气用了十组“愿……,悲……”的句式。 悠长的“咏叹调”
,哀婉缠绵地抒发了诗人对丽人的挚爱,对情欲的渴求。 诗人不仅愿做恋人的“衣领”
,还愿做她的“裳带”
、“莞席”
、“丝履”
、“竹扇”等等。《闲情赋》的作者,受爱洛斯的驱动,想要爱绝色女子;而他的超我和自我却告诉他,这是不可能更是不允许的。 恋“人”不能如愿,只好恋“物”
,这有点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目的之变异”。南山之下的隐居生活虽然幽静,却毕竟清苦单调。“夏日抱长饥,冬夜无被眠”
,温饱尚成问题,更何谈别的享受。而诗人又是“猛志固常在”
,激情爱欲并未熄灭。作者用奇特的想象,用优美的诗句,把人格构成中的“我想要”与“我害怕”融为一体,将个体的道德焦虑诗化为淡淡的哀愁,化为幽幽的意象,化为与南山的轻烟薄雾一样飘逸迷离的诗情画意。在如何对付道德焦虑这一问题上,艺术家比科学家幸运多了。 艺术家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化解并升华自己的道德焦
144
焦虑——人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