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本能与死本能共同构成潜意识或本我,二者之间的“生死”

    大战,为人格的生成与发展提供动力或能源。大体上说,“死本能的本性是缄默的,生命的喧嚣大部分来自爱的本能。”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就其发展演化而言,人格生成之初始期,生本能指向于内(即原始自恋)

    ,死本能则指向外。 随着人格的分化发展,这种指向发生了倒转。就其一般意义而言,生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和爱欲的本能力量,它代表着潜伏于人类生命体中的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它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的活力。 死本能则表现为生命发展中的另一种对立的力量,它代表着潜伏于人类生命中的破坏性,攻击性与自毁性。 生本能的目标,在于不断地建立更大的生命存在的统一体,并极力维护这种统一体的亲和、聚合与和谐;与之相反,死本能的目标,在于分解、破坏甚至毁灭这种生命体的亲和。 弗洛伊德指出,死本能的最终目标,是要使生机勃勃的有机体,最后回归于无生命的无机状态。 就后一点而言,死本能从本质上讲也是保存性的:

    因为两者都致力于重建一种由于生命的出现

 86

    爱洛斯——人格之源18

    而遭到破坏的存在状态。 由此,生命的出现将是生命继续的起因,并且同时还是奔向死亡的起因;而生命本身是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冲突或调和。(《弗洛伊德全集》英文版第18卷第41页)

    从个体生命开始存在的那一刻开始,爱洛斯之中的生本能与死本能亦同时存在,并以它们之间生生不息的调和与冲突,引发生个体人格的生成与发展。爱洛斯的目的,在于使生命复杂丰富,在于保护生命,在于将漫无边际的微粒结合为生命物质的扩展。 因此,生本能与死本能,它们的最终目的,应是保存性的。地球在进化,宇宙间各种力量作用于无机物并使它成为生物体,与此同时,死本能就在生物体中形成。 生命的本质就是由于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扰动状态”

    ,这种扰动一旦平息,生命的火花也随之消失。我们应该看出:“死本能”与日常话语中的“死亡”是有区别的。 死亡,是一种形态学的考察与表述,它标示的是生物体在特定时空中必然要走向死亡(即形态之消亡)。

    死本能,作为人格心理学术语,它指称的对象“不是生物体,而是在生物体中起作用的力。”

    这种力具有原始性与神秘性。在原始人的意识与思维中,没有“自然死亡”这一观念。 原始人将每一次死都看作是敌人或恶魔产生影响的结果。 这种影响类似于死本能之中所隐含的“起作用的力。”从根本上说,死本能并非要将个体导向死亡,而是导向对现实世界对世俗生存的超越,也就是导向对生与死的超越,进入那种佛学意义的

 87

    2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涅槃”

    (nirvana)。

    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认,他之所以提出生与死之本能,是受到佛教“圆寂”思想的影响。 他将佛学的“涅槃原则”引进人格心理学的本能概念。 在人格生成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占优势的心理倾向:努力使那些因刺激而产生的内部张力减弱,或使保持恒定,或将其排除。 这种对宁静、安详、玄寂、虚无的心理追求,便是死本能之积极意义在人格建构中的表现。涅槃是死与生的永恒性同在。 形体消失了,灵魂却获得再生。 死,成了生的起点,在涅槃中,生与死无差别,二者同一。 因而涅槃是对生与死的玄学超越,是个体生命所能达到的最后的也是最高的境界。 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有一句戏谑性的台词:

    我一生下来,就已经死去。

    如果将“死”视为“涅槃”

    ,这句台词倒是歪打正着,蛮富有哲理。同样具有“保存性”的生本能与死本能,在人格中的表现形式是大不一样的。 食、色、性也,人之生存的本能,以食、色两种欲望为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个体生命的成长与人类种族的延续,便建筑在这两种基本形式之上。 当然,更需要爱!因此,生本能更多地是以“爱洛斯”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青梅竹马,花前月下,刻骨铭心,白头偕老……还有西厢偷情,草桥结拜,红楼痴梦,十娘沉箱……爱洛斯成全

 88

    爱洛斯——人格之源38

    了多少美满姻缘,又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生死之恋。死本能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外向型,即能量向外投放,如破坏性、攻击性、挑衅性、侵略性、或争吵、殴斗、战争等等。 一是内向型,即能量向内投放,如自责自罪、自残自戕、自我惩罚、自我虐待、自我毁灭等等。所谓“外向”与“内向”

    ,在单个的人格结构中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一般而论,当死本能倾向于对外界的侵犯或破坏时,个体就没有必要毁灭自我。 但是,一旦这种向外的侵犯受阻或遭挫,个体则可能退回自我,将心理倾向转为自我毁灭。有时,自我为了求得生存,尤其是在对待“死亡威胁”

    时,个体会力图通过改变本能对象的选择来转移危险。也就是说,将死本能的能量从自身引开,外泄于个体之外的对象,转换为与外界竞争或向外界进攻的欲望,以此来摆脱“死亡威胁”。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其人格心理学根源便是对“(广义上的)死亡威胁”的切身感受,是对自我受到侵犯的一种人格回应。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死本能与生本能一样,都具有保存性。而且,生与死这两种本能,也是可以相互转换、交融或抵消的。 比如食,生命靠吞吃食物来维系,而吞吃的食物又被撕咬、咀嚼和吞咽而“惨遭破坏”。又比如性,种族靠性行为延续,而性行为是肉体向肉体的进入或进攻,这种肉体的进入从生物学角度看,具有某种程度的破坏性或摧残性。最能说明两种本能之融和的,是爱与恨的难解难分。 爱与恨在同一深度。 爱可以产生恨,反之亦然。 甚至,爱与恨可以同存一体。“天长地久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穷斯”

    ,白居

 89

    4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易的《长恨歌》,其实是《长爱歌》。恋人对恋人,妻子对丈夫,常说的一句话是“恨死你了!”其潜台词是“爱死你了!”

    爱之极至,是恨;恨之极至,是爱?——难说。 爱是生本能的情感表征,恨是死本能的心理符号,二者相缠相渗,共存于爱洛斯之中,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输送着不尽的能源。不仅仅是能源。爱与恨的交响,还构成一种生命的节奏。正是因了这节奏,个体的生命才有春天的妩媚清纯,夏天的炽热滚烫,秋天的深沉丰硕,冬天的旷辽宁静;个体人格的展开才有晨晨勃勃、午午炎炎、暮暮燎燎……

    爱洛斯,你是人生的诗意之泉,你是人格的诗性之栖。

    4神秘的欲望谷A倘若将“欲望”视为一个中性词(不带贬意)

    ,那么,包含了潜意识(或本我)

    ,包含了性本能(尤其是幼儿性欲)

    ,包含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爱洛斯,是一个神秘的欲望谷。漂浮于海面的冰山,三层楼房,骑手与马……这诸多的意象,已从不同角度,涉及到爱洛斯这一欲望谷的神秘。 当个体人格,从爱洛斯中孕育出来时,她便在这欲望谷中的蠕动、挣扎、成形,她同时从中贪婪地吮吸养料与能源,她要长大,她要独立。欲望谷,当然是一种比喻。 我们用它来表述弗洛伊德人格动力系统的能量流程(参见图Ⅱ)。细心的读者,您一定发现这幅“流程图”包括了本书图Ⅰ(见第66页)的内容:弗洛伊德早期的“心理地形”与后期的“人格结构”。而图Ⅱ的

 90

    爱洛斯——人格之源58

    关键之处是人格生成的三大原则:唯乐原则,唯实原则,至善原则。

    图Ⅱ  弗洛伊德人格动力系统的能量流程

    转引自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论评》第345页

    前两个原则,我们在《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一章中已初有涉猎。 而“至善原则”

    ,是借鉴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论评》第八章的提法。早在前期人格理论的草创中,弗洛伊德就提出了唯乐原则,并将它视为潜意识过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到了后期,弗洛伊德以新的人格结构说修正了原有的心理地形说,他就顺理成章地将唯乐原则看作是本我的活动所应遵循的了。欲理解唯乐原则的基本含义,还得先从爱洛斯能量的变化说起。 爱洛斯能量的大小,决定着心理的紧张程度;而心

 91

    6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理的紧张程度,又决定着个体内心的体验。 这就是说,兴奋量高,心理的紧张状态就高,这便被体验为不快乐。反之,兴奋量降低,心理的紧张状态便消除,这便被体验为快乐。 用《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中的原话来说,便是:

    不愉快与兴奋量的增大相一致;而愉快则与兴奋量的减少相一致。

    但是,弗洛伊德又指出,不应该将“是否快乐”与“兴奋量(或紧张度)之绝对量(或强度)”完全等同。 事实上,是否快乐,与兴奋量之大小并无直接联系,而是与兴奋量或紧张程度的变化节奏相关。 也就是说,能够被个体体验为快乐(或痛苦)的,是兴奋量的下降(或增长)

    ,而不是原有兴奋量的小(或大)。

    弗洛伊德本人很看重唯乐原则,正如他很重潜意识或本我。他将唯乐原则视为支配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原则,因为他相信,“心理事件的过程之所以会发生,必定是由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引起的。 这种过程的发展方向,是要达到最终使这种紧张状态消除的结果,即达到避免不愉快或产生愉快的结果。”

    这番话是对的。 您想一想,您的每一次情感经历,您的每一项工作经过,您的每一次心态的流变,无论多么错综复杂,如果去其枝蔓,存其主干,大体上都可以表述为

    (1)需求→需求之实现→满足

 92

    爱洛斯——人格之源78

    (2)紧张→紧张之下降→轻松(3)痛苦→痛苦之消除→愉快

    这三种表述,方式各异,实质相同。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基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 而本我奉行的原则是避苦趋乐,因而这也是人的本性。 人格的生成与发展,对本我的唯乐原则,可以修正甚至改变,却不可能放弃或取消。 向本我的唯乐原则提出挑战的,是自我的唯实原则和超我的至善原则。正如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唯实原则是从唯乐原则中分化出来,并作为前者的对立面为自我所遵循。 本我的快乐,在心理过程中只能达到幻想式满足,个体人格当然不会对此满意,当她企图在外界现实中获取满足时,便获得并形成了关于“现实环境”的概念。 于是,一条新的原则诞生了,它不再是“唯乐”而是“唯实”

    ,即使这种“唯实”会令人不愉快。顾名思义,唯实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主体人格对生存条件的适应与服从。 适者生存(survivalofthefitest)——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个体的生成,人格的发展,依赖于外界环境,因此,人格结构的特征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自我通过感觉知觉去了解现实,通过意识活动去理解现实。 不断探索,不断熟悉,并将其作为记忆存储起来,以备使用。 更进一步,自我抑制本我在唯乐原则支配下直接发放运动,而是加进思考过程,制定行动规则,将本我的爱洛斯能量约束起来,按照现实可行性加以管

 93

    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制,待到条件成熟时开闸放水,满足本我的爱洛斯冲动。唯实原则的目的作用,与唯乐原则也是不同的。 唯乐原则的唯一目的是寻求满足而不顾其他;唯实原则却是以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 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个体人格的本能满足可能不切实际,甚至给个体带来威胁或危亡;受唯实原则的支配,个体人格则从现实出发,在保证个体生存和有利人格发展的前提下去达到满足。 因此,随着人格的发展,唯实原则将会取代唯乐原则支配人的心理活动。 然而,取代不等于废除。 唯实原则并不放弃快乐,而只是策略性地暂缓满足的实现,暂时容忍不愉快的存在,以此作为通向快乐彼岸的漫长而曲折的航程中的过渡性步骤。作为人格元点的爱斯洛冲动,在婴幼时期是通过自身得到满足。 然后,人格的发展离开元点,爱洛斯满足的对象由自身转向外界。 这一转折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唯实原则替代(或者说“修正”)唯乐原则。 不过,唯乐原则依然存在,并时时企图摆脱唯实原则的束缚,以重新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当个体能够部分地摆脱本我的冲动,并通过外部对象(不是幻觉也不是自体)得到满足时,人格构成中的自我,便开始通过认同作用而接受文化规范和准则——这标志着超我的形成和至善原则的确立。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超我,既不遵循唯乐原则也不遵循唯实原则,而是遵循至善原则。 至善原则的确立,把个体人格的发展纳入人类文明的进程,原来作为外部条件而对个体人格发生影响的人类文明的产物,现在被个体内外,变成个体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依然对个体发挥影响。 这种

 94

    爱洛斯——人格之源98

    影响力就是至善原则的体现。我们在《道德硬币看两面》中已描述了超我所代表的“理想”与“良心”

    ,指出这二者分别来自幼稚时代父母施与的奖励与惩罚。 这种道德命令的方式,同样为至善原则所采用。 如果说,唯实原则还要讲理性思考,而至善原则是只讲必要性,不讲合理性,这种非理性的特征倒有点类似于本我的唯乐原则。至善原则的非理性,有三个来源,一是超我在形成过程中对父母的依赖。 对得到父母之爱的渴望,与对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共同成为超我执行至善原则的潜意识根源。 二是超我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除。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抵御“俄狄浦情结”

    的力量,通过遗传在本我中沉积下来。因此,超我的作用会在本我中激起回响。 三是超我在将自我作为统驭对象时,实际上扮演了本我的角色,或者说成为本我的代理人。 比如,死本能的能量外泄无路,便会被超我用来投向自我,严酷地攻击自我。超我的这种非理性举动,实际上是在执行理性的任务:惩恶扬善。 超我在至善原则的制约下,一方面通过“理想”的形式把爱洛斯能量导入升华的途径,使爱洛斯通过一个极为曲折的道路去达到满足,升华成为包含了文化创造与理想追求的爱洛斯能源;另一方面,又通过“良心”的形式,对爱洛斯能量的不适宜满足,施行压抑性惩罚,以保证升华的顺利进行。 当然,至善原则不能取消现实原则的作用,而只是对后者的实施加以监督。 超我是通过自我对本我的爱洛斯能量加以引导和控制,因此,至善原则便成为自我的一个重要

 95

    09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的参照系。 自我是该受罚,亦或该受奖,就看它是否符合至善原则。我们不得不顺便提及:超我对至善的追求,既非快乐,亦非现实,而是一种理想。 弗洛伊德因此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对个体爱洛斯本性的一种牺牲。 更何况,对爱洛斯的评价,对欲望谷的评价,伦理道德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

 96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edipusi——rengezhiliu

    如果人人咎由自取,谁能躲过一顿鞭子?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个体人格,从爱洛斯元点走出,踉踉跄跄,却又蓬蓬勃勃,开始她漫长而曲折的心路历程。她走向何方?

    一路上伴随她的,是什么样的风景?

    刚刚离开元点的爱洛斯人格,她必须遭遇的第一处“风

 97

    29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景“

    ,是“俄狄浦斯的悲剧”或“悲剧的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猜中了关于“人”的谜底,他却摆脱不了作为一个“人”的悲惨命运;他几乎是从刚出生的时候起,就开始与命运抗争,又谁知,欲逃离悲剧的步子迈得愈大愈快,他离悲剧的距离就愈近,终于未能逃脱祭司早就预料到的结局:杀父娶母。两千多年后,维也纳的那位心理医生偕同他的身怀六甲的妻子,在米夏埃尔广场的老霍夫堡剧场,重睹了这场古希腊悲剧。 于是,一个古老的悲剧人物(包括他的人格、心态、情感、命运)

    ,获得了新的生命。

    1俄狄浦斯情结A情结(complex)

    ,又可译作“情意综”

    ,通俗地说,就是对某种事物或情感上瘾,缠于其间而不能自拔,“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若操作心理学的术语,情结,则指人的潜抑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感觉和观念以及不自觉产生的情感体验。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

    ,又可称之为“恋母仇父”情结,是一种借喻性说法,意指幼儿的潜意识中都会不自觉地存在着(男孩)的恋母仇父和(女孩的)恋父仇母。我们在《人格之元》中介绍了婴幼儿的“自体性欲满足期”。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初阶段。 紧接着,幼儿人格的爱洛斯冲动,“流”入第二阶段:“俄狄浦斯情结”阶段。说起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现,还有一个挺

 98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39

    富有诗意的故事。得从弗洛伊德的太太玛莎说起。186年,玛莎与西格蒙德结婚,翌年,玛莎怀上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到这年秋天,玛莎快要生产了,不能出远门。 弗洛伊德夫妇的好朋友布洛尔夫妇,为免除孕妇的寂寞,便提议去观看罗伯特主演的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这是一个星期一的傍晚,两对夫妇走进剧场,弗洛伊德的上衣口袋里,还揣着一本薄薄的希腊原文的《俄狄浦斯王》。

    幕启,只见舞台上,忒拜城的祭司,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