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纯粹人格-黑格尔 苏宁-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为,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而且也永远是一团熊熊的烈火,它依据自己的规律燃烧和熄灭。

    由此看来,赫拉克利特把火当作本源。火的变化就是事物和现象的多样性的基础。火的熄灭是“下向的方式”

    ,火变成了潮气,变成了水和土。相反的方式是土的液化(海)

    、蒸发和燃烧。大自然是个圆圈,其中起点和终点是相通。

    其它对立也是相通的;有和无是一回事。黑格尔认为,赫拉克利特以前的学说达到了有和无的抽象——达到了第一个辩证范畴。赫拉克利特接着转到第二个范畴——生成。

    古代哲学发展的新阶段是从诡辩学派开始的。

    “诡辩”

    一词一向名声不好:它意味着,任意用错误的论据反驳正确的东西,或者任意把虚假的东西说成似乎可信,或许可能。但是,这个意义是后来才有的,诡辩家的原义是——智慧之师。

    诡辩学派把哲学运用于人,把人与人的关系纳入哲学中。

    这一章还谈到了苏格拉底。用黑格尔的话说,他是古代哲学中最有趣味的人物。苏格拉底紧接着诡辩学派,致力于把哲学“人情化”

    ,但他和诡辩学派是对立的,因为他肯定了高于私人利益的绝对元素的存在。这就是真的、善的、合乎伦理的、正直的东西。每个人都应当独立地、“出自本身”地达到他的认识,并且在符合这种认识的情况下生活。苏格拉底发现了道德。在他以前,在雅典就有了朴素的伦理,但却

 143

    831黑格尔:纯粹人格

    没有对于善和德行的反思。苏格拉底寻求真理的方法深深吸引了黑格尔。他认为,在苏格拉底身上,方法和哲学推理是一致的。

    苏格拉底乐于同他乡镇上的公民——普通人或政治家,智者或工匠——进行交谈。在谈话中,他往往从直接的生活琐事出发,引导对方从已知的特定事件达到对于普遍性的思维。

    首要的任务在于启发人们对根深蒂固的观念加以怀疑。

    他以一个胸无城府的老实人的态度向对方提出问题,好像他本人要向对方学习一样。

    对方的回答继续被苏格拉底思考着,直到揭露出内在的矛盾为止。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式的讽喻(Ironie)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是一无所知的,它先使人们产生惊讶,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

    苏格拉底继续运用他自己所谓的助产术。他认为,必须帮助已经存在于对方意识中的思想出世。苏格拉底这里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正确的问题——一个应当予以适当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于是,所要求的答案也就出现了。

    苏格拉底不愿意提出任何体系,他只是在个别人身上诉诸对于普遍性的思维。苏格拉底认为,一切取决于良心:如果良心坏了,那么行动也就相应地坏了。阿里斯多芬试图在他的喜剧“云”中嘲弄苏格拉底。黑格尔肯定阿里斯多芬是对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雅典法庭也是对的,这个法庭认为这个哲学家不信神和诱惑青年而把他判了罪。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苏格拉底的命运是够悲惨的了,它开创了希腊的悲剧。

    两个相反的公理对抗起来,互相推翻:一方面是现存法律的合理性,以法庭和雅典人为代表;另一方

 144

    绝对的渴望 931

    面是知识的权利,对善和恶、对知识之树的果实进行反思的权利(这也是近代哲学的普遍原则)

    ,以苏格拉底为代表。

    黑格尔大书特书的下一个伟大人物就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我们周围可以由感官感知的、变化不定的事物界,是真实的,超越经验的理念界的一幅暗淡的图画。每件事物都有其理念,这个理念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它是事物的真实存在,是事物的本质。每所具体房屋不过是一般房屋的相应的永恒不变的理念的一个现象。柏拉图心目中的理念无非是普遍的概念,他把它抽象地同可感知的个别事物相对立,并把它提高成为独立的存在。

    一般人是揣度不出理念的存在的。柏拉图把他们比作囚徒,这些囚徒被缚在一个洞穴里,面对着岩壁,从没尝过一点自由。

    人们扛着器皿、雕像和图像从洞穴的入口处走过;囚徒们在岩壁上只看到这些东西的影子,但他们却把这些影子当作物体本身,因为他们从没有看过真实的物体。我们周围的事物既然是不真实的,我们觉察事物的感觉也就提供不出真正的知识。理念只能被智者所认识,智者克服了感官所提供的印象之后,便回忆起他的不朽的灵魂进入本世界之前在彼岸世界所见到的一切。

    所有这些见解都是富有诗意的,神秘难懂的。但柏拉国是哲学家,他的细心的读者会在神学外壳后面看出关于知识性质的深刻的意思。

    (此外,“辩证法”一词也是首先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出现的。)黑格尔的分析正是在这方面使人感兴趣。

    这就是指的对立的统一。

    赫拉克利特观察周围世界时,就已经以形象的方式讲这个问题。在柏拉图的学说,这个思想

 145

    041黑格尔:纯粹人格

    则以概念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涉及到认识,认识同世界本身一样,也包含着矛盾规定的统一性。没有一件东西仅仅是大的或者仅仅是小的,是一倍或者是一半,是正确的或者是不正确的,是美的或者是丑的,而永远是两者同时兼备;当柏拉图谈到个别参与普遍、参与理念时,他就是想说明这个事实。黑格尔把柏拉图的见解概括成一句话,即:真理在于对立的统一。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他同他的老师不一样,他在人类事务中不是从个别人出发,而是从人们组织起来的集体、从国家出发。柏拉图并不提倡道德,而是陈述了一个伦理的体系。因此,他同黑格尔特别接近。这位雅典智者和后来的柏林哲学家一样,完全相信国家是伦理生活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同时从他们的差别来看,他们两人都是他们时代的产儿: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不仅废除了私有财产,而且还废除婚姻制;他的乌托邦式的观点就是斯巴达现实的神化。相反,黑格尔认为柏拉图的一大缺点就是,在他的国家里,个别性的原则受到了压抑;他这里指的是主观良心(道德)

    、婚姻和私有财产;因为,只有财产归个人所有,自由才可能存在。

    正如柏拉图不赞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更加跟他谈不拢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的这位老师在希腊哲学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和他的这位亲密学生的政治作用相媲美:马其顿王占有了整个文明世界;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则包括了当时存在的所有知识领域。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的根本责难就是,不能把本质和

 146

    绝对的渴望 141

    具有这一本质的事物割裂开来。

    本质就在于事物本身之中,而不在于一个彼岸世界。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评包含着一定的唯物主义特征,黑格尔却处心积虑地抹煞了这些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不过是事物纯粹的抽象的可能性,即浑沌的和惰性的质料。它只有通过形式,通过积极的理想原则才能达到真实性、现实性。形式使物质从纯粹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变成感性的、可感知的实体。实体的一个更高的类是知性,即人的心灵。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后还存在着一个最高的、绝对的实体,一个不可动而致动的形式之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形和质、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上帝。

    黑格尔还格外谈到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

    ;国家是个别人的本质,国家高于个人和家庭。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不同,他并不热心描绘国家制度的完美形式,他指出,“优秀人物”应当治理国家,而不受法律的约束。亚里士多德这样说,他的心目中无疑是浮现着他的亚历山大……希腊的民主制度当时已完全衰微,所以他对此再也一字不提了。

    斯多噶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怀疑主义虽然都产生于希腊,黑格尔却把它们都作为罗马世界的——特别是在罗马人统治下的——哲学来谈;罗马世界并不适合具有理性的实践的自我意识,于是自我意识退回它的思维的孤立状态,并满足于这个状态,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普遍事物。

    古代哲学发展的最后阶段新柏拉图主义,以异想天开的方式调和并容纳先前几乎所有的基本学说,如柏拉图学说和

 147

    241黑格尔:纯粹人格

    亚里士多德学说、斯多噶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怀疑主义。

    新柏拉图学说派最大的权威柏罗丁认为,世界的出现是由于神性的放射(流溢)。绝对的存在,即太一、亦即上帝,像太阳放射光辉一样,从自身放射出知性。放射物又回到太一,静观着上帝,被思维的东西思维着思维。黑格尔特别赞赏柏罗丁学说的这一方面:等而下之,一部分转化为自然,一部分转化为显现着的意识……就包含了很多武断成分,而没有概念的必然性……——柏罗丁哲学的另一方面,即对物质世界的解释归纳,并不投合他的口味。

    黑格尔在他的讲演录中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古代哲学上(占用了讲演录三分之二的篇幅)。他就这样结束了一千多年的古代哲学史。此后一千年——从六世纪到十六世纪——黑格尔匆匆忙忙地一笔带过,好像穿上了七里靴一样。

    黑格尔讲中世纪哲学,是从阿拉伯人讲起的。的确,他只是列举了一些人名:阿尔。法拉比,伊本。森纳,阿尔。

    埃查利,伊本。鲁斯德等。黑格尔认为,这些哲学家的功绩在于保存了亚里士多德,因为在中世纪欧洲,人们在一段漫长的时期内,只是从阿拉伯翻译和注释中才了解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专横地断言,阿拉伯思维总之是乏味的,在哲学史上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阶段。

    另外,黑格尔对于欧洲的经院哲学也是这样说的;哲学同神学搞成一码事了。经院哲学乃是北日耳曼人天性中的知性的完全混乱。科学退化了,变成了形式上的三段论法的推理,在学者中间出现了对于理性事物的无知,彻底的、惊人的迟钝。

    同样,在其他人即僧侣中间,也出现了最可怕的、完

 148

    绝对的渴望 341

    全的无知。思维错乱了。

    (黑格尔用“错乱了”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走岔了道”

    ,一是“癫狂了”。)中世纪哲学不适合他的逻辑思维借以向前发展的模式。中世纪像东方智慧一样,束缚了浪漫主义者们的思想——黑格尔倒不同情这些人。但这里也同样可以看出,他对于封建时期肆无忌惮的天主教的精神世界,怀着新教徒所特有的敌意。

    中世纪哲学分割了彼岸和此岸,分割了宗教感情和自然——处在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外在世界只有在被克服之后才有价值。近代哲学就是要解决被思维的宇宙和存在的宇宙之间、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对立。按照它们下判断的方式,近代哲学分成两个流派——实在论和观念论。实在论从感知、从物质自然中推断出思想的内容,观念论则从思维的独立性出发。黑格尔讲到这里,几乎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他不确切地称之为“实在论”的东西,就是唯物主义。近代哲学的两位祖先培根和伯曼,就是最初试图从相反立场解决精神和自然问题的两个对手。

    十七世纪是知性进行思维的时期。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不休,但它们的分歧无关紧要,双方都是从经验(外在的或内在的)

    ,而不是从思维本身的内在必然性获得内容。

    唯理论认为合理的思维是真知的唯一源泉,这一哲学流派的创始人是勒奈。笛卡尔。笛卡尔想排除一切权威知识,绝对地无条件地从头做起:在他看来“我”的思维乃是唯一无可怀疑的事实。由此得出了他的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从“我”的存在这一事实出发,达到了神的证验,而后达到了物质世界。上帝这个本来就有的实体是宇宙的创

 149

    41黑格尔:纯粹人格

    造者而宇宙是由两个独立的实体组成的。

    巴鲁赫。斯宾诺莎用他的统一实体的学说克服了这种二元论。实体并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它身外的神圣的造物主,它就是“它自身的原因”它就是上帝,但它也是自然。

    斯宾诺莎的神学术语有可能使人对他的泛神论作唯心主义的解释,黑格尔就驳斥了所有由于斯宾诺莎的无神论而对他发出的责难。

    在英吉利海峡的彼岸,经验论者培根的思想找到了肥沃的土壤,那里出现了另一类型的唯物主义学说。黑格尔把约翰。洛克的哲学说成为形而上的经验主义。斯宾诺莎从原理和定义出发;洛克则热中于从有限物、感性物、经验引伸出普遍概念。他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认为知性中任何事物无不先在于感官之中。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心灵在和世界发生感性交往之前,是一块没有内容的“白板”

    ,只有经验才在上面写出文字来。

    经验科学的方法正符合洛克的见解。黑格尔指出,这些见解当然不能令哲学家们满意。首先就没有弄清楚,个别感知以什么方式采取具有概念特征的普遍性的形式。洛克说知性只是组合,这个解释是不够。他的另一个弱点是把质分成第一性和第二性。第一性的质(广延、硬度、形状、运动等)是真实的,第二性的质(颜色、气味、声音、味道等)是由我们的感官产生的。

    由此直接导致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这种唯心论认为,甚至事物的第一性的质也是人的观念。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尔把这种学说称为最坏的唯心论。洛克哲学最后形成了休谟的论点,黑格尔对于休谟

 150

    绝对的渴望 541

    也持否定态度。按照休谟的说法,人只能同感觉打交道;知识的普遍性是没有必然性的,这不过是人们习惯于把个别现象联系起来的一种结果。

    休谟的怀疑论首先并不针对科学知识,而是针对宗教和独断论。因此,他在法国启蒙学者中间享有广泛的声誉。黑格尔把法国启蒙学者的哲学正确地说成是唯物论和无神论。

    狄德罗对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说过,自然是没有神的。黑格尔认为法国唯物论是哲学思想的一个必然阶段,但他只是从它的否定方面来认识它的意义,他把它看作摧毁衰颓的宗教、垂死的政治制度、过时的法律和道德标准的一种力量。他的唯心主义偏见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他把关于具体的普遍的统一性的思想作为积极的内容加以推崇,但又认为这个思想表现很肤浅。黑格尔提到了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

    ,提到了罗比耐。正如在青年时代一样,黑格尔现在对于卢梭也还是满怀好感的。

    德国的启蒙运动有它的特点。其中活跃着莱布尼茨的传统,他的哲学恰恰是与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洛克的哲学相对立的。莱布尼茨提出一个关于个别实体即“单子”的多样性的思想,他认为单子代表每一个独立自足的、不可重复的世界。

    单子之梯从无机物通向活的有机物,通向意识。单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莱布尼茨不承认从经验中可以产生认识。

    真理的知识只可能是在思维实体和物质实体的运动中被上帝预先规定的和谐,正如两座快慢相同的时钟互不相干地指示着同一个时刻。

    把莱布尼茨学说加以系统化的是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151

    641黑格尔:纯粹人格

    所谓的通俗哲学就是由他开创的,这种哲学以普及哲学知识为宗旨,但这些知识跳不出知性形而上学的界限。

    只有在“最新德国哲学”中才发生向辩证法的转变。黑格尔以希腊以后哲学所占篇幅中最大的章节来写康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是按照一定法则造成的启蒙哲学,它要人相信,真实的东西都不可知,只有现象才是可知的。作为康德的对手和克服者,黑格尔对于红级一时的康德哲学是抱有偏见的;尽管他想实事求是地描述这种哲学家,结果他还指是把它指责得一无是处。

    他写道没有人会像那种哲学一样蠢。

    他说,先验哲学的原则,即研究认识能力,无异于在水之前试图游泳。同时,黑格尔还反对康德在列举认识范畴或道德范畴时所采用的经验主义方法:在心灵的口袋里乱摸一气,想摸到一点值钱的东西;偶尔也会摸到理性,什么都摸到也无所谓……,财产以至神的假设都是这样。不过,黑格尔仍然肯定,仅仅从康德开始,才区分了知性(作为有限关系中的思维)和理性(作为以无条件物和无限物为对象的思维)

    ,正是这种区分对于黑格尔显得十分重要。黑格尔着重指出,康德哲学的重要方面在于论证了知性概念如果用来规定无限物,就会导致错误结论和矛盾——众所周知,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起点;此外,黑格尔还强调了被康德只看作思维所必需的、而被谢林和黑格尔作为出发点的直观知性,这种知性认为,一般和特殊,目的和手段是同一的。

    同康德的经验主义方法相反,费希特试图从一个非常明确的最高原则——唯一无可怀疑的东西即“我”——引申出他的全部哲学。他像笛卡尔一样从“我”出发,但不像那样

 152

    绝对的渴望 741

    前后矛盾,并没有由此引申出上帝和世界的存在,而只引申出“我”本身所包含的一切:思维的“限定”即“非我”。

    “非我”是由“我”产生的,并限制着“我”

    ,正如“非我”反过来也受到“我”的限制一样。由此发生的否定和肯定,同一和否定、限度和限度的扬弃等等的不断变换,是辩证的,是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