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岩地貌”。原来,火山活动时,钢水般的岩浆并不都是流出地表,有相当多
的部分在达到地表附近时就停止活动并慢慢凝固了,它们凝固后形成的巨大
岩体称为花岗岩体。花岗岩体的形态是不规则的,有的呈柱状,有的呈毯状,
也有的呈蘑菇状。当覆盖它们的地表物质被年长日久的流水冲刷、风的侵蚀
而带走时,花岗岩体就露出来了。由于花岗岩的硬度很大,抵抗破坏的能力
强,所以,就高高地凸出于地表,形成险峻的高山。若花岗岩呈柱状,就形
成石峰群立的外貌,黄山和华山就是著名的实例。华山由中、东、西、南、
北五个峰组成,远看犹如莲花,故称华山。它以险峻的奇峰峭壁为特点,山
体四周的岩壁,基本上都受圆柱状花岗岩体的形态支配。黄山花岗岩体近似
圆形,有名的山峰有 72 座。这些山峰都与岩浆冷凝收缩时形成的大量裂缝有
关,这些裂缝实际上把一个圆形的花岗岩体分割成许多小的岩体,以后受到
风吹日晒,雨淋霜打,裂缝慢慢扩大,就会形成一些独立的山峰。黄山有由
裂缝扩大形成的深谷 36 条,正是这 36 条深谷把原来一个圆形的花岗岩体分
割成 72 座峭壁奇峰。
花岗岩地貌在我国发育很广,除了黄山、华山外,我国还有不少著名的
山峰和风景区都是这样形成的。像海南岛的五指山、秦岭的太白山、山东的
崂山、浙江的天目山、湖南的衡山、广东的罗浮山,都具有或高或低的陡崖
峭壁,矗立于群山之上,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在国外,有些花岗岩地貌甚为
壮观。位于美国北怀俄明州的“戴维斯塔”,就是一个高大的花岗岩体,美
国人称为“魔鬼塔”。它位于丘陵地区,塔高近 400 米,相当于 110 层高的
摩天大楼。随着光线的改变,塔还会奇怪地改变其颜色和特征,时而昏暗苍
茫,时而又闪闪发光;在晴天,一二百公里以外都能看到这座神秘的、带有
沟槽的“石头金字塔”。1906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把该塔定为全国保护古迹,
成为世界旅游者神往的地方。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青水碧,洞奇石秀,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那座座秀丽的山峰如
撒落在一汪碧水中的精美田螺;泛舟漓江,如行画中。那长达千米,高数十
米的七星岩、芦笛岩大溶洞更是别有洞天。进入洞里,犹如进入神话世界,
令人流连忘返。在云南有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路南石林。这里是“阿诗玛”
的故乡,在一丛丛挺拔俏丽、竹笋般的石峰中,有“苏武牧羊”、“将军鞋”、
“夫妻斗气石”、“阿诗玛”、“猪八戒背西瓜”、“二牛戏水”等一系列
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景点。假若你有机会前去参观,导游小组一定会告诉
你有关石林形成的美丽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手操神鞭,本来准备把那些
石头赶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不巧到这里时已至深夜,巧遇阿诗玛与情人阿黑
在此幽会,这些石头再也不愿走了,张果老用神鞭怎么抽打也无济于事。无
奈,只好把它们放在这里。导游小组甚至告诉你,那石峰上的一条条裂缝,
就是神鞭打留下的痕迹。多么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造就了如此美丽的人间仙境?当然不会是神仙。科学
家们研究证实,这是一种由石灰岩形成的地貌景观,并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
的名字——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是烧制
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这种岩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在含
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很容易溶解,而实际上,所有的地面水都含有来自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这样,在水的作用下,石灰岩就会慢慢被溶蚀。若石灰岩发育
的地区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多,长期溶蚀的结果就会形成类似于桂林的山、云
南的石林那样的地貌。若石灰岩中有裂缝,水就会沿着裂缝慢慢溶蚀,年长
日久,原来一条细细的裂缝就会变成今天类似桂林七星岩、芦笛岩那样的大
溶洞。大溶洞连接起来并和一条地面河流相通,河水就会通过溶洞流进流出,
这样就成了地下河。所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是要有石灰岩作为物质基础,
二是要有长期的流水冲蚀,而长期稳定的水源则在气候湿热地区能得到充分
的保证。这三个因素决定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特别发育的特点。当然,这
种秀丽的地貌景观不是一年二年就能形成的,它要在水的精雕细刻下,像姑
娘绣花一样才能完成。就拿桂林的山和溶洞来说,形成的时间已有 3 亿多年
了,在这 3 亿多年里,水像一位绣花姑娘,精心地在原先的石灰岩层上构思、
设计、绣绘,最终才变成今天的模样。就是在今天,水仍然在对它们进行慢
慢的加工、修饰。
和地表的奇山、石林相比,地下的溶洞又有它的独特之处。对一个石灰
岩溶洞来说,里边少不了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洞穴景观,
而且它们常具有奇特的形貌供人们想象,从而有了许多优雅漂亮的名字。这
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追踪研究,它们仍然是水对石灰岩溶解的杰作。溶
洞形成后,从洞顶滴下的水滴中含有碳酸钙,碳酸钙随着水滴慢慢沉淀,便
会形成冰棱一样的石钟乳;而水滴滴到地上,慢慢地便形成石笋;时间长了,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到一起,便形成石柱。有的溶洞中有水流存在,水流遇到
台阶时,便形成瀑布,由此,便形成幕状的石幔。这些石灰岩溶洞景观形态
各异,变化多端,人们根据想象,给予分别命名,便使得本来寂静无声的溶
洞里充满了神话色彩和无穷的奥秘。可以说,所有的溶洞都如此。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在南方发育良好,尤以广西、贵州为甚。它们或形成
大片秀丽的峰林,或造成拔地而起的孤峰。像桂林地区这两种情况都有。在
地处热带的云南则以石林为代表。同时,由于河流的下切较深,地下河规模
很大,如云南约河支流田心河在个旧市斗姆阁潜入地下,到红河河边才出露,
注入红河,全长达 6 公里。在湖北省的中部,石灰岩地区常由于溶蚀而发育
成洼地、漏斗等景观。在我国的北方,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相对减少,且
石灰岩分布相对南方少得多,所以北方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不发育,但是在地
下深处的石灰岩层中却有大量的溶洞发育;甚至还发育着石林,只不过它被
上面的厚厚岩石盖住了。这些发育在地下的溶洞里常注满了水,由此给采矿
业带来极大危害。当采到溶洞时,若事先不知道溶洞的位置,溶洞里的水便
会奔泻而出,瞬间内把矿井淹没,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由上所述可以知道:喀斯特地貌景观既不像丹霞地貌景观那样原始、自
然,也不像花岗岩地貌景观那样险峻、奇幻,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婀娜多姿、
妩媚动人的美。难怪作为风景区,它对游人具有那么大的诱惑力。
魔鬼城里无魔鬼
新疆有个魔鬼城,那里有不知道建于何时的“古城堡”,也不知道这座
“古城堡”因何种原因,毁灭于何时。大家只知道每当夕阳西斜,夜色沉沉
时,当你亲临魔鬼城,能听到如诉如泣的女人哭声和喊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仿佛这片荒废的古城里,游荡着无数冤死的灵魂,它们在这夜色的掩护下,
向苍天发出悲壮的呼唤。
这里真是魔鬼城吗?真的有屈死的灵魂在呼喊吗?没有!那不过是人们
的想象。其实在那里兴妖作怪的既不是妖怪,也不是灵魂,而是我们都非常
熟悉的风,是风雕刻出了一片古城堡废址;是风在那里游荡出了令人害怕的
声音。科学家们称这种地貌为“风蚀地貌”。凤蚀地貌,不言而喻,是由于
风的长期破坏作用形成的。这种地貌景观在我国主要发育在干燥少雨、风力
较强的西北地区,尤以新疆最多。
说起风的破坏能力,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其实风的破坏能力是很强的,
不说台风的威力,就是和风微风,长年累月的作用也能毁掉一座大高楼。西
北地区沙漠茫茫,狂风卷着细砂,抽打着它所能遇到的一切,这种破坏力是
无法想象的,沙漠地区的风对地面物质以吹和磨两种方式进行破坏。天长日
久,它能把好端端的一方平地撕碎、削平,化为乌有。风蚀地貌主要类型有
以下几种。
风蚀城堡 大多见于软硬岩石相间分布的地区。由于岩石软硬不同,风的
破坏结果就有不同表现。软的破坏多,硬的破坏少,这样就形成许多层状台
墩,远远看去,就像古城堡的废墟。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的“风城”就是
最典型的代表,上面所说的魔鬼城也是这样形成的。在风蚀城堡里,往往由
于风对软硬岩石的破坏不同而形成蘑菇状的风蚀蘑菇、风蚀柱以及洞穴状的
风蚀穴等景观。一旦风蚀城堡形成了,风在其间穿行,会受到层层阻拦,再
加岩壁上有许多风蚀穴,风就像吹哨子一样发出阵,阵声响,这种声音再经
过各种风蚀景观的反射,就形成一种奇特的声音。魔鬼城里所听到的女人哭
声和吓人的叫声就是这样形成的。
风蚀劣地由风蚀破坏而形成的土墩和凹地组成的地貌景观。地面崎岖起
伏,支离破碎,高起的风蚀土墩成长条形,并与风力方向平行。这种地貌在
新疆罗布泊洼地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典型。
风蚀地貌多发育在沙漠地区,在茫茫沙漠中,陡地出现一片形态奇特、
造型别致、高出沙海的景观,当然令人们惊奇。特别对那些在沙漠中旅行的
人来说,经过很长时间单调、寂寞的旅行,猛抬头,看见耸立于眼前的那一
片奇观,无异于看见一片绿洲,这就是风蚀地貌作为风景区开发的特长了。
在新疆盛产葡萄的哈密地区之天山脚下,有大片由碎石或鹅卵石组成的
戈壁滩,这里素有“火焰山”之称,传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
经经过的火焰山就在这里。想那孙悟空为借芭蕉扇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
借来扇子后扇,连自己屁股上的毛也烧了。这里是否就是西游记中的火焰山
无从考证,但这里的温度确实够得上“火焰山”这个形象的称呼。据说,中
午的戈壁滩中可烤熟鸡蛋,而到了晚上则很快寒气袭人。这也是风的杰作。
风的长年破坏作用,使得附近山上的裸露岩石破碎,崩落下来,形成沿山体
分布的戈壁滩。这种戈壁滩没有植被,吸热性极强,所以中午的温度非常高;
而到了晚上,由于它散热极快,白天吸收的热很快散失掉,又寒气袭人。
除了上述的几种地貌景观外。地球表面还有许多其他景观。如由河流长
年冲刷形成的河谷地貌,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和金沙江“虎跳峡”都属于河
流切割造成的。长期缓慢活动的冰川也能形成一些奇特的地貌,如江西庐山
有一条峡谷就是由冰川的磨蚀形成的。
总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我们面对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时,我们
应该明白:它们不是神仙创造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自然为自己创造出了千奇百怪的脸谱。
大地沧桑
很少能找到一个像“大西国”这样的传说,千百年来它是那样牵动人们
的心弦:离现在 1.1 万多年前,在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块叫做“亚特兰提
斯”的大陆,上面有一个大西国。它的面积比欧洲和非洲加起来还大,它的
军队曾征服过当时的西方世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这个国
家里,有美丽的城市,城市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庙宇,居民都信仰太阳神。
后来,由于发生了大灾变,这个国家突然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沉没
到大西洋底下去了。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 350 年记载了这个传
说之后,它便引起了历代学者、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在世界上先后写出了 5000
份关于这个问题的报告。有的认为在那么遥远的时代,人类社会根本达不到
那么发达的程度,而另外一些人却始终满怀希望地探索这块失踪的大陆。众
说纷坛,一直争论不休。
1968 年,有人在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的海底发现了巨大雄伟的石砌建
筑群,里面有宽阔平坦的街道,有城墙和码头。研究过这些石头的人认为,
它们的历史恰巧是 1.1 万年。后来,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又宣称,他们在 1000
英尺深的海底发现了一座高达 500 英尺的巨大金字塔。那些学者们立刻把它
们和失去的大西国加以联系。
还有人把大西国的传说和另外一件事相联系。史书上记载着,公元前
1400 多年,现在的希腊克里特岛上出现过高度发达的米诺斯文化,后来由于
桑托林火山的爆发,岛上的克诺萨斯王宫和其他文明施设遭到了覆灭。这些
人推测,关于大西国的传说,可能来源于这里。一些考古学家一直没有间断
在这里的发掘工作,企望从中获得奇迹。
揭开这些谜底也许还要等上几个世纪,但是,另外一些地理上发生变迁
的事实,却早已为当今的人们所熟知。
在我国湖北西部秭归县的楚王台山上,有两座古城的遗址,一座位于山
上,一座位于山下,两城相距几百米,而两座古城的建筑结构和用料都极其
相似。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这两座明代同一时期所建的古城,原本是一个
整体,是后来断层活动把它们一劈为二的。
如果人们对这个结论还有所怀疑的话,那么下面的事例则不容置疑。四
川茂汶县城北 7 里的撮箕山麓,在距岷江江岸 1 公里的河谷砾石阶地上,大
路两旁有唐姓人家门对门的两个大院,从 1898 年至 1933 年的 35 年里,两个
大门竟然悄悄地错开了 7.7 米。后来便发生 1933 年 8 月 25 日迭溪 7.5 级的
大地震。
这种情况并不是孤立的事件。美国旧金山郊外有一座牧场的木栏,在 76
年前当地发生大地震的时候,木栏中腰被截断,两头一下子错开了 6 米。原
来这里正处在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线的断裂带上,上面的情况就是板
块的运动造成的。现在这个地方还立了一块木牌标志,好让人们来参观这一
奇迹。这个断裂带就是有名的美国西海岸的圣安得列斯断层,它总长在 1000
公里以上。1000 万年来,断层两侧朝相反方向错开了四五百公里。堆利斯特
市的一座酿酒厂房恰巧横跨在这个断层上,从 1948 年到 1969 年,厂房两边
的建筑物错开了 25 厘米。
在人们看不见的海底,也无时不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幽灵岛”
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地中海西西里岛以南的 25 海里的格雷姆岛,100 多年来。
它曾经一再出现和消失,1950 年它再次出现,外交家们正在为它的主权归属
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它却突然在 1956 年又一次隐没到海底。同样情况还发
生在加勒比海:一艘英国军舰开到特立尼达岛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在上面举
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宣布这个岛为英国所有。然而,没过几天,这个岛突
然没入了水中,人们甚至还没来得及给这个小岛命名和把它绘进地图里。岛
屿的消失,有时还会造成悲剧。在上一个世纪,新西兰东北库克群岛的图阿
纳基岛,一天清早,渔民像往常一样出海捕鱼去了,可是他们傍晚归来的时
候,在这个 1.3 万多人的岛屿所在地上,只剩下一片汪洋。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岸边耸立的 3 根大理石柱子,使人们更清楚地看
到地壳变迁的历史足迹。公元前 105 年,罗马帝国在这里修建了塞拉比斯古
庙,这 3 根柱子便是当年的遗物。现在人们可以看到这 12 米高的柱子上,在
3.6~6.1 米的地方,布满了坑坑疤疤的小洞,不难判断,这是海生软体动物
蛀蚀出来的。海生动物怎么能“爬”到这些大柱子的中腰,从事这么艰巨的
“雕刻”?人们正是从这里找到地壳变迁的线索。原来,古庙修建以后,最
下面的一段便被火山灰所掩埋,后来地壳逐渐下沉,石柱的下部又被海水所
覆盖,到 13 世纪,海水最终淹到了 6 米以上。再以后,地壳又缓缓上升,海
水退去以后,便留下了当今的记录。
近年来,一个岛屿在里海的巴库港附近露出水面,岛上有一个建筑于 13
世纪的城堡和宫殿。历史学家们估计,这是 1306 年的一次强烈地震,把巴库
城的一部分掀入了里海。
在荷兰,1800~1900 年间,海岸下沉了约 30 厘米。现在全国有 1/4 的
土地在海平面以下。在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一带,100 年来,人们记录到
的陆地上升达到 2 米,这里的杜尼奥城,古代曾是一个大港湾,现在浅得连
小舟也难以泊岸。
地壳不仅在不断地发生着高低起伏的变化,还更多地进行着水平方向的
位移。
1926 年,世界上 52 个天文台精确地测定了彼此的相对位置。1933 年第
二次测量时,发现欧洲与美洲的距离在 7 年内增大了 45.5 厘米,也就是说平
均每年以 6.5 厘米的速度在相对运动着。
近百年来,印度次大陆每年以 1.2 厘米的速度向西藏高原推移,因此,
喜马拉雅山被挤得继续升起。
红海是地壳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潜水装置在红海海底大约 1700 米的
深处,拍摄到炽热的岩浆顺着把海底分为两半的裂缝向外流出的情景。1979
年,在非洲阿萨尔湖附近发生一次火山爆发,使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距离,
一下子增大了 120 厘米。红海,是未来非洲与亚洲之间一个新的大洋的雏形。
形形色色的岛屿
具有特异功能的岛屿
爱琴海中的阿罗斯安塔利亚岛,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因此,岛
上的居民从来不用花钱买肥皂。衣服脏了,可以随便在哪里拾个土块来搓洗,
洗澡的时候,抓把稀泥往身上一抹也就行了。
在西印度群岛中的马提尼克岛上居住的人,个个都“高人一头”,就是
来岛上居住过一段时间的人,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