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处流浪!听说大人能为民昭冤,便斗胆跑来,请大人替我祖父报仇!”
宋慈听了王仁的申诉,拍案而起:“真是岂有此理!欺人太甚!如果真
有此事,我断饶不了那个王财主!”
随后,宋慈又安慰了王仁几句,对他说:“今日天色已晚,明天一早,
我就去王家村。你祖父果有冤仇,我定会替他报的!”
第二天,天刚亮不久,宋慈和仵作等人便来到了王家村。宋慈叫来几位
村中老人,询问王仁所说的情况是真是假,老人们说:“回大人的话,王仁
的话没错,他祖父死得冤呀!”
宋慈又将地保(村里管事的头儿)唤来,问他说:“王仁祖父的死,你
是否知情?”
“启禀大人,王仁祖父被打,不久便死去,小人是知道的。但后来李大
人带仵作来验尸,说是未见伤处,是中暑而亡。我不知谁真谁假!小人说的
是实话,不敢有半点隐瞒!”地保作揖说。
王仁在旁听了这话,跪在地上哭道:“我祖父右胸有很大一块青肿的伤
痕,怎么能说是没有伤?苍天作证,我祖父就是叫王财主他们给打死的。”
当王仁手指苍天,一抬头的功大,他看见了站在宋慈身后的仵作,便大
声喊道:“大人,那天就是他给我祖父验伤的。”
宋慈转头问仵作:“真是这样?”
“回大人的话,那天的确是小人跟着他大人来验尸的。不过,小人记得
很清楚,死者胸部的青紫印痕,是死者活着时候拔火罐留下的痕迹。当时李
大人也亲自察验过。小人不敢说谎。”仵作不慌不忙地说。
宋慈看了看仵作,没再问什么,便转头对捕快头目说:“跟地保去把那
王财主叫来!”
过了一会儿,王财主拄着根文明棍大摇大摆地来了。他一脸媚笑地说:
“不知宋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请多包涵!”
宋慈没接他的茬,正色问道:“王仁状告你打死了他祖父,此事怎么讲?”
“冤枉啊,宋大人。小人哪里动过他祖父一手指头,分明是他中暑而死。”
王财主抵赖说,“当时李大人和仵作是验过尸的。”
宋慈环顾了一下在场的人,高声说道:“既然双方各执一词,我们只好
让事实来说话了。我准备下午开棺验尸!”
“开棺验尸!”听了这话,人们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人都死了两年了,
能验出什么结果?这不是开玩笑吗?”
仵作和王财主则暗地里发笑:“好你个宋慈,真是自找麻烦。这尸首早
就烂了,你还能验出个啥来!”
宋慈没理会这些人的神情,一一吩咐道:“张捕快,你去准备些凉开水,
还有 2 升酒、5 升醋!吴捕快,你到时找片竹席、草垫子,再弄点柴炭来!
地保,你给备几把镐锹,还有一把红油伞。”
在场的人听着宋慈的吩咐,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除了镐头开棺外,其
他的东西跟验尸有什么关系。
听说下午验尸,吃过午饭,王家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到了王仁
祖父的墓地。王财主也来了。他心里想:我才不怕呢!都两年多了,你宋慈
就是神仙也没有用!
坟墓挖开了,棺材盖也掀了起来,一具骸骨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瞪
大了眼睛,瞅着宋慈,不知道他怎样验尸。
只见宋慈从容地命令一位捕快,用干净的凉开水把这具尸骨洗刷了一
遍,然后,拿细麻线按次序穿好,再放到竹席上。同时,又让另外几名捕快
用镐头、铁锹挖了一个长 5 尺、宽 3 尺、深 2 尺的地窖。地窖挖好后,便把
许多柴炭堆放在地窖里,引火点燃。烧了大概有半个时辰,地窖四壁的泥土
烧烤得发红了,宋慈便对身边的捕快命令道:“把炭火撤去,快将酒、醋泼
到地窖里。”
炭火撤了,酒和醋泼了进去,地窖里腾起了热浪。人们还没闹清是怎么
一回事,两个捕快已把尸骨包放到了地窖中,并用草垫子盖好了。
大约又过了一个时辰,地窖里的热气渐渐散去。宋慈让人掀开草垫子,
取出了尸骨。
打开竹席包,宋慈上前认真察看了一遍,然后把仵作和王财主叫到尸骨
前,高声说道:“大家听着,王仁说,他的祖父是右胸受重伤而死。假如真
的是这样,尸骨上一定能有所显现。”
宋慈说着,便从地保手中拿过一把新的红油伞,对着西斜的太阳撑开,
遮住尸骨细验起来。当他察看到右胸部位的肋骨时,把捕快头目叫到了跟前,
指着一块肋骨说:“你看看,发现了什么没有?”
捕快头目瞪着眼睛看了一会儿,吃惊地说:“哎呀!这条肋骨有裂缝,
血都渗进去了。这不,暗红色的瘀血斑都显出来了!”
“对!你说的不错。”宋慈接过捕快的话头说,“很显然,王仁没有说
谎,他祖父的右胸曾受过重伤,要不肋骨怎么会裂呢?”
宋慈说完,便对仵作厉声喝道:“还不从实招来,你收了王财主多少银
子,干出这种昧良心的勾当?”
仵作一听,忙跪在地上,一边打着自己的嘴巴子,一边求饶:“小人该
死,求大人饶命,再也不敢做这昧良心的事了!”
这边,王财主早就瘫在了地上。
宋慈神奇的破案手段,让同道们佩服至极,但他们却想不明白,为什么
一些无头案,到宋慈手里就会真相大白?于是,有人说:“宋慈办案时有神
灵相助!”
听了这话,宋慈笑了笑说:“如果真有神灵的话,也是前人经验的神灵!”
宋慈说的是实话。早在五代后晋时,和凝等人编过一部《疑狱集》,这
部书实际上是一部疑难案例汇编。宋朝以来,又有无名氏的《内恕录》、赵
逸斋的《平冤录》、郑克的《折狱龟鉴》、桂万荣的《棠阴比事》等狱案著
作出现。宋慈把这些书当作自己的教科书,反复阅读,细心揣摩(chuǎi mó),
并结合自己的理刑实践来加以验证,终于使自己成了一名渊博的法医专家,
成了一位“神探”。
宋慈断案的本领虽然很大,但他却不以此为满足。他清楚地认识到,审
案的失误,多是由于开始时的差错;检验鉴定的误差,则皆来自经验的不足。
因而,他决心汇集前人法医学著作中的精华加以考核修正,并结合自己多年
的检验工作经验,编撰一部新型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为同行提
供可借鉴的经验,给受冤屈者洗冤报仇,让害人者难逃法网。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洗冤集录》于公元 1247 年著成了。该书一问世,
便引起了轰动。当朝皇帝理宗看后,备加推崇,立刻降旨颁行。一时间,几
乎所有刑宫的案头之上,都有这部书。
《洗冤集录》分 5 卷,共 53 项,包括了现场检查、尸体现象,尸体检查
以及各种死伤的鉴别等法医学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涉及了广泛的生理、解
剖、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药物、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急救
等方面的医学知识。该书一出,便不胫而走,而且直到明清时代还盛行不衰。
后来,《洗冤集录》又传到朝鲜,日本,以及英、法等国,受到国外的
法医学界人士的好评,他们盛赞该书为当时世界最古而且最好的法医学名
著。这话是很公允的。因为在国外,直到 1602 年,才由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
德利写出第一部法医学专著,这宋慈的《洗冤集录》晚了 350 多年。
地球景观
从“大地”到“地球”
我们立足的大地是一个硕大的圆球体,对于这一点,如今已经没人怀疑
了。于是,人们习惯地叫它“地球”,这样既形象又亲切。但人们对地球形
状的认识,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古时候,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狭小,只是凭着直观感觉,看到眼前的地
面是平的,就认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在我国有过“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
盘”的说法,认为大地如同展开的棋盘。后来,人们又觉得“平地”的说法
无法解释某些现象,便认为大地是凸起的,于是又有了“天像盖笠,地法覆
盘”的主张,认为大地如同倒扣着的盘子。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人提出过“浑
天说”的理论,认为天地如同鸡蛋,天似蛋壳,地似蛋中黄。但这种主张不
符合人们的直观认识,所以长期不被世人所接受。
在古代,也曾有人用推理的方法论述过大地是圆球体。2000 多年前,古
希腊的哲学家们发表过这样的见解。
站在海边,遥望远方驶来的航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好像
航船从地平线以下徐徐升起。只有当大地是凸起的曲面时,才会有这种效应。
在南北不同地方所看到的北极星高度不同,越往北走,北级星升得越高;
越往南走,北极星就越低。同时,在北方能看到的一些星,到南方就看不到
了。而在南方能看到的一些星,到了北方就看不到了。这种见解其实就是试
图说明大地不是平面,而应该是凸起的曲面。
古希腊人还根据月食现象判断大地的形状。他们认为,月食是由于大地
的阴影投射到月亮上造成的,而阴影的边缘始终是弧形的。
古代的思想家们,为说明大地是圆球体,虽找了许多证据,但都不能令
人心悦诚服。因为假如大地是个半球形状,也会有上述那些效应。唯一能够
证明大地是圆球形体的方法,就是朝着某一个方向直走下去,然后回到原来
出发的地方。但是在交通条件不发达的古代,这是不容易办到的。
到 15 世纪末,意大利人哥伦布第一个试图以亲身实践来证明大地是球形
的。他相信,向西走也同样可以到达亚洲。当时,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
为满足贸易上的需要,也希望能再找到一条通往富饶的亚洲的捷径。哥伦布
于公元 1492 年至 1504 年先后 4 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东岸,他以为这就
是亚洲。直到他死,还不知道自己所到达的是一个从未被人知道的新大陆呢!
第一个完成环球旅行的人是葡萄牙出生的航海家麦哲伦。他率领 265 名
水手,分乘 5 艘木制舰船,于 1519 年 9 月从西班牙出发,穿过大西洋,绕过
南美洲,进入了一片漫无边际的大洋,因为当时风平浪静,他们便称之为“太
平洋”。由于一连几个月找不到陆地,得不到淡水和食物,中途不少人病倒
和死亡。后来,麦哲伦也在菲律宾群岛与当地人冲突中被杀害。但他们的努
力和牺牲并没有白费,最后幸存的一艘船和 18 名水手于 1522 年 9 月的一天
回到了故乡。历时整整 3 年,终于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从此,
雄辩地证实了大地确实是球形的。以后,人们便形象地把大地称做“地球”
了,而麦哲伦则被后人誉为“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
“圆”和“扁”的争论
作为圆球形体的“地球”被发现了。但它是怎样的球形体?当时人们还
是不很清楚。有人说地球应该是个滚瓜溜圆的正球体,因为圆是最完美的形
态。有人说地球应该是鸡蛋一样的长球体,两极处凸起,因为蛋是一切生命
之源。而英国科学家牛顿则根据他的力学观点,断定地球是一个两极较扁,
腰部凸出的球体。
牛顿的论断是由一次偶然发现引发的。1672 年,法国的一位天文工作者
到南美洲圭亚那(西经 52.5°,北纬 5°)做天文观测,发现从法国巴黎(东
经 2.2°,北纬 48.8°)带来的一架最准确的摆钟走慢了。开始,他还以为
是摆钟出了毛病,但后来,当他回到巴黎后,这架摆钟却又恢复了正常,经
检查,摆钟没有任何毛病。既然不是摆钟本身的毛病,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情况呢?当时,对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做出圆满的回答。
牛顿(同时还有荷兰科学家惠更斯)首先用这个事实说明地球是一个椭
球体。他认为,地球由于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越靠近赤道,由于自转半径
较大,则惯性离心力也就越大,地球物质便有向赤道部分移动的趋势。正像
我们转动伞柄,伞就会自动张开那样。结果,地球就形成赤道部分向外凸出
的椭球体。正因为地球是这样的椭球体,赤道附近的圭亚那比北纬 48.8°的
巴黎距离地球中心较远,这样,摆钟被带到圭亚那后,它所受的重力减小了,
摆钟的摆动周期便会延长,所以摆钟就走慢了。
这种见解很有道理,但它毕竟属于思辩性的推断,不能作为一种科学定
论公之于众。为了证实这种结论的正确性,后来法国科学院派出两支测量队,
分别到北极圈附近的瑞典拉普兰地区和赤道附近的秘鲁地区实测子午线(即
经线)弧段的长度。其结果是,北极圈附近的一度子午线弧段较赤道附近一
度子午线弧段稍长。这就证明了牛顿的见解是正确的。事实上,赤道半径较
两极半径长 21.5 公里。
规则的椭球体,其经线圈都是椭圆,而纬线圈都是正圆。但后来发现,
地球不是规则的椭球体,即它的纬线圈和赤道并非正圆。赤道直径,在东经
15°到西经 165°方向为长轴,在东经 105°到西经 75°方向为短轴。但二
者相差只有 430 米,这和地球半径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样,通过地心到地
表就有 3 根不等长的轴,所以人们又称地球是三轴椭球体。
现在根据人造地球卫星测得的地球形状是,它的南北两半球也不对称。
北半球较为瘦长,北极略高出理想椭球体 18.9 米;南半球较为胖短,南极略
低于理想椭球体 25.8 米。地球又有点像“梨形”。不过,这个差异就更小,
南北极两半径仅相差 40 余米。
因此,总的说来,地球是一个不太规则的椭球体,它什么也不像。人们
根据它独特的形状,就叫它“地球体”。
上面所说的地球体尽管很不规则,但还不是指地球自然表面的实际形
状,而是指经过初步简化了的大地水准面的形状。什么是“大地水准面”呢?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高山,有深谷,可谓坎坷不平,复杂异常。但人们在考
察地球的基本形状时,往往不去计较这些“细节”问题。科学家们设想有一
个静态的海洋表面,并把它延伸向大陆内部,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假想海洋
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地球的大小
自从有人相信大地是个圆球,关于它的大小,便是人们渴望知道的问题
了。最早测量地球大小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特色尼。当时,他居住在现
今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在亚历山大港正南方有个地方叫塞恩,即今天的
阿斯旺,两地基本上在同一条子午线上。在两地之间,有一条通商大道,骆
驼队来往不绝。两地的距离大约相当今天的 800 公里。塞恩有一口很深的枯
井,夏至这一天正午,阳光可以直射井底,说明这一天正午太阳恰好在头顶
上。可是同一天的正午,在亚历山大港,太阳却是偏南的。根据测量,知道
阳光照射的方向和竖直木桩呈 7.2°的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从亚历山大港
到塞恩两地间子午线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埃拉特色尼根据比例关系,轻而
易举地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
地球周长:800 公里=360°∶7.2°
计算结果,地球周长约为 40000 公里,这和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数值极为
接近。
埃拉特色尼的方法是正确的。至今,天文大地的测量工作,也还是根据
这一原理进行的。不过,精确的测量不是靠太阳,而是靠某恒星的高度和方
位来进行测量和推算的。
后来,又有人重做埃拉特色尼的实验,由于仪器精度不高所测得的结果
为 28800 公里。但当时,人们迷信仪器的测量,相信这个与实际长度误差很
大的数字。所以,一直到 15 世纪以前,西方人一直认为地球的周长只有 28800
公里。哥伦布采用的也是这个较小的数值。他错误地估计,只要向西航行几
千公里就可以到达亚洲的东部。如果他当时知道了地球的真实大小也许就不
会做那次冒险的航行了。
近代大地测量中,是利用恒星来测定地球某两地间子午线弧长的。只要
精确测知一段子午线弧长,便会很容易地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同埃拉特色
尼的方法基本一致。
近年来,由人造地球卫星测得的地球大小更为精确。目前所采用的有关
数值是:
地球赤道半径(a)6378.140 公里
地球极半径(b) 6356.755 公里
地球扁率 a b 1/ 298。257
a
地球平均半径R(3 a2b) 6371。004公里
赤道周长(2лa) 40075公里
地球面积(4лR2) 510100934平方公里
地球体积4 πR3 110820亿立方公里
3
认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的实际意
义。譬如,在大地测量中,高精度坐标系统的建立;在空间技术应用中,导
弹和人造卫星飞行轨道的确定;在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一些物理现象
的认识,以及天体物理研究等方面,都必须掌握地球有关方面的各种精确数
值方能进行。
不过,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则往往对地球形状
和大小作不同程度的简化,甚至把地球看成正球体也未尝不可。因为地球的
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仅相差 21.5 公里,这只相当地球半径的三百分之一。换句
话说,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 30 厘米的地球仪,那么它的赤道半径
和极半径仅相差 1 毫米!所以,只要不是从事要求精确的工作,这个差别,
相对于地球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地球的“体温”
人们常说,太阳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地球上的光明固然归功于太阳,
但地球上的温暖却不都是由太阳那里得到的。地球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体
温”。
我们都知道,由于阳光的照射,地表温度会随昼夜和季节而发生变化,
从而使地球表面和表层受到影响。但是,在地球深处,太阳热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