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速,依据何在?黄月荣让车的车速多少?依据又在哪里?请金站长回答。”
    此时,全场鸦雀无声。在表决时,不少人沉默无言,鉴定意见书最终却
以“多数人同意”通过了。鉴定会草率收场。
    法律,不允许冤枉无辜,也不会放纵罪人
    熟知法律和富有经验的林律师心里十分清楚,鉴定会上“通过”的“七·二
○”事故的鉴定意见是错误的。在谬误和权势面前,林律师毫不退缩,他偕
同被害人亲属及山腰村村长、党支部书记先后控诉到地区监理所和省里有关

单位。然而,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引起了一些非议,
说什么“律师爱出风头”,“喜欢鸡蛋里挑骨头”……满城风雨,议论纷纷。
    纸岂能包住火?律师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决心和行动引起社会上的强
烈反响,也引起了政法机关的高度重视。林银官的意见被监理部门否定后,
他又带领被害者亲属及村干部到检察机关控诉陈光弟的罪行,指出交通监理
鉴定中的问题。顺昌县检察院及建阳地区检察分院十分重视律师的意见,认
真听取了律师对全案经过的介绍和看法,感谢律师对全案的支持和配合。检
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的职能,排除办案中的干扰和阻力,听取和了解社会上
对陈光弟犯罪的各种反映,获悉陈光弟不仅交通肇事犯罪,平时还赌博、打
人、玩弄女性,倚强欺弱,恶贯满盈,民愤很大;犯罪后,还通过各种关系
网为其开脱罪责,有人为他说情,也有人为他通风报信……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调查核实,证实了律师提供的
证据和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支持了律师的控诉意见。建阳地区检察分院对陈
光弟以危险方法致人伤亡罪,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中级人民法院依法
判处陈光弟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不服,上诉到福建省高级人民法
院。省高院二审维持原判。死刑判决,使行凶作恶、造成多人死亡的陈光弟
瘫在了地上……

           动物家庭

    动物大家庭

    一提到动物,我们立刻可以想到顽皮的猴子、可爱的大象、憨态可掬的
熊猫、俏皮的卷毛狗、凶猛的狮子和老虎、令人毛骨悚然的蛇和鳄鱼以及各
种美丽的飞鸟等等。在动物“大家庭”中,大约有 150 多万个种类。面对这
样多的动物,若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标准将它们区分开,人类对动物的认
识将陷于杂乱无章的境地,无法对动物进行调查和研究,更谈不上充分利用
动物资源和防治有害动物了。动物是怎样分类的,又分成哪些类群呢?
    各种不同的动物,甚至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都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但
同一类群的动物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动物学家则根据这些动物之间相同、
相异的程度,亲缘关系的远近,使用不同的等级特征,将动物逐级分成许多
类群。“种”是最小的类群,也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此种分类法结论以动物
形态上或解剖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基础,以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
解剖学上的许多结论为依据,基本反映了动物“大家族”中自然的类缘关系,
因此被称为自然分类系统。在此分类系统中,由大而小的等级有:界、门、
纲、目、科、属、种,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均毫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等级
之中。
    目前,动物界一共分为 20 余门,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门:
    原生动物门,如草覆虫、变形虫。它们的身体十分微小,为单细胞动物,
一般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但它们的分布却很广泛。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如浴海绵、毛壶等。它们多数生活在海水
中,成体附着在水中岩石、贝壳、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上,是最原始的、最
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腔肠动物门,如海蜇、珊瑚等。它们有辐射对称的体型,体壁有两个分
化的胚层,有原始的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系统及分化的组织,在动物进化过
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扁形动物门,如涡虫、血吸虫等。它们的身体不分体节,两侧对称,三
胚层,无体腔,背腹扁平。以自由生活(涡虫)或寄生生活(血吸虫)为主。
    线形动物门,如蛔虫、钩虫和线虫等。这类动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
靠寄生生活或自由生活与寄生生活兼有。身体结构显然比前面几门动物要高
等,有三个胚层,出现了原体腔。
    环节动物门,如蚯蚓、沙蚕等。它们都具有两侧对称体型,三个胚层,
身体分体节,具有真体腔等特征。软体动物门,如田螺、蜗牛、乌贼等。这
些动物与其他类群最明显的区别是:身体柔软,不分节,由头、足及内脏三
部分组成,身体外有硬壳或退化为内壳藏于外套膜下(乌贼)。
    节肢动物门,如虾、蜘蛛、昆虫等。节肢动物身体不仅分节,而且还分
头、胸、腹三部分。在身体两侧还有分节的附肢(足),体外有外骨骼,常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蜕皮现象。棘皮动物门,如海参、海星、海胆等。
    棘皮动物无头部、体部,成体呈辐射对称,而幼体则是两侧对称,这说
明成体的辐射对称体型是适应围着或不大活动的生活方式次生形成的。
    脊索动物门,又分为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脊椎动物亚门(鱼、蛙、龟、鸟、兽等)。脊索动物门是最大最高等的一个

门。这类动物形态结构较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差异很大。它们最主要的共
性是身体背部都有支持身体的结构——脊索。脊椎动物亚门的动物在胚胎期
有脊索,长大以后则被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所取代。
    随着现代化新设备、新技术、新观念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大大加速了分类学数据的处理,而通过学科的渗透,分类学中又建立了新的
标准。例如:根据某些蛋白质类型的不同来区别同种生物;根据决定生物特
征的遗传物质 DNA 的差异来区分生物;根据免疫学标准及行为学标准等,来
确定生物间相互关系。
    动物的不同类群之间亲缘关系有远有近,我们根据动物亲缘关系的远
近,把各门动物的关系排列成“系统树”,这就像动物界的“大家谱”,“树”
的下方的动物较为原始,“树”的上方的动物较为高等。
    动物的亲缘关系就是动物的演化关系,由此可见,动物是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发展而成的。通过比较解剖学。胚胎学
的例证和生理、生化的例证都可以间接地证明这一点。但最直接的论证则是
古生物学——化石的例证。人们根据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遗骸,就可以
把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动、植物发展变化的历程基本查证清楚。
    “活化石”动物

    亿万年来,地球的环境沧桑多变,一些动物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被淘汰,
埋藏在地下形成了化石;一些动物则在生存斗争中,改变了自己的形态、结
构和习性,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来;还有一些动物仍然保持了祖先的相貌,
成了地质时代动物界的“遗老”——“活的化石”。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
了许多属于“活化石”的生物,比较著名的有鹦鹉螺、鲎、大鲵(娃娃鱼)、
鸭嘴兽、大熊猫、文昌鱼等。
    四亿年如一日的拉蒂迈鱼
    拉蒂迈鱼生活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西北的科摩罗群岛附近的海域里。首
次捕获此鱼是 1938 年 12 月 22 日。在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岛附近的海域中,
渔民们将偶然捕获的这条奇怪的大鱼送到了东伦敦的地方博物馆。这条奇怪
的鱼长 1 米半,蓝色的眼睛,青铜的身体,鳍很健壮,肌肉也结实,可惜它
出水后 3 小时就死了。由于当时没有防腐剂,此鱼送到博物馆后内部器官大
都坏了,最后只好将鱼制成了标本。当时它被命名为拉蒂迈鱼,是为了纪念
东伦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拉蒂迈女士。现在一般将此种鱼叫做矛尾鱼,直到
1952 年才捕到第二条,至今已捕捉到 80 多条。
    科学家们在研究了拉蒂迈鱼的头骨和标本后,惊奇地发现:它是被认为
早在一亿二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就已经绝迹的古总鳍鱼类(两栖类的祖先)。
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因为它不但在动物分类史上有独特的代表
性,更重要的是证实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是鱼类进化为两栖类的过渡类型,
是现存的总鳍鱼。
    拉蒂迈鱼与一般鱼类不大相同,它的支撑骨和原始两栖类的四肢骨相
似,胸鳍还能向各个方向转动和安置,甚至还能勉强爬行几步。这样,动物
的四肢是从鳍演变而来的推想,不但从“化石”得到启示和论证,而且从拉
蒂迈鱼的活的结构解剖和生态研究中,获取了强有力的证据。
    拉蒂迈鱼属总鳍鱼类,是现存的古老鱼类,首先发现于泥盆纪的淡水中,
三叠纪以后,海水中才有它的同类。从前曾认为这种鱼类早已绝灭。拉蒂迈

鱼的发现之所以珍贵和引人注目,就在于它给人们提供了“化石”所无法了
解的一些情况。它与其祖先——古代总鳍鱼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差异非常
小,四亿年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做为生物进化史的一个活的见证,拉蒂迈
鱼有“活化石”之称。
     乌贼的同族——鹦鹉螺
     乌贼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它生活在远海中,属软体动物门头足
纲,游泳速度快,体内有墨囊,贝壳埋于外套膜内,形成内壳。
     鹦鹉螺与乌贼同门同纲,是乌贼的近亲。鹦鹉螺是头足纲中的原始种类,
属四鳃亚纲,贝壳在体外,被多个隔片隔成许多壳室,除动物体所在的最后
一个大壳室外,都充满空气。各室之间有一个通管相通,调节室内空气的分
量,可操纵身体浮沉。自石炭纪以后,四鳃亚纲已逐渐消失,目前仅余四种。
因此,鹦鹉螺在研究动物进化上具有一定价值,也有“活化石”之称。
     三叶虫的“后裔”——鲎
     鲎是节肢动物中体形最大的种类。生活于沙质的海底,以蠕虫等无壳软
体动物为食,昼伏夜出。鲎属肢目纲,其中中国鲎是本纲中唯一存留的常见
种。
     鲎的体形似瓢虫。身体分头胸部、腹部及尾剑三部分,色泽棕褐。头胸
部呈马蹄形,背面隆起,腹面凹陷,不分节,有附肢六对。鲎依靠其六对附
肢在海底沙土中挖洞、爬行和摄取食物。它的呼吸器官——书鳃,就位于腹
部的第 2~6 对附肢的内侧。腹部的第一对附肢左右连合,盖住生殖孔。
     鲎是卵生。雌鲎产卵后,雄鲎把精液撒在卵上而受精。初孵化的幼虫,
体长仅 7~8 毫米,腹部 8 节具 4 对附肢,没有尾剑,身体分为中央及两侧三
部分,与三叶虫的成虫极为相似。这说明鲎与三叶虫有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除鲎以外,本纲其他的种类均为化石种类,在寒武纪至二叠纪一度十分
繁茂,今已灭绝。因此,鲎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活化石”类动物。
     原始的陆栖动物——喙头蜥
     喙头蜥生活在新西兰周围的一些小岛上,量少而珍贵。它的样子有点儿
像蜥蜴,也像鳄,而嘴又像鸟的喙,故而得名喙头蜥。
     喙头蜥体表被覆细鳞,头骨呈双颞窝状的原始形态,椎体双凹,端生齿,
顶眼十分发达。它以昆虫及小型蠕虫、甲壳类及软体类动物为食。性成熟较
晚,约 20 年左右成熟。它的寿命可长达百年左右。喙头蜥经常在海鸟的洞穴
中产卵,一次产 8~15 枚,经 15 个月孵化后幼体出壳。
     喙头蜥的形态结构特点和骨骼特征与现在的任何动物都不像,却同生活
在 2 亿多年以前的喙头类动物的化石极为相似。它所具有的类似古代爬行动
物的结构特征,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因此也享有“活化石”的美誉。
     会产卵的哺乳动物
     我们对哺乳动物都非常熟悉,它们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其最主要
的特征就是胎生、哺乳。但在哺乳动物中还有些原始的类群,它们具有一系
列接近爬行动物和不同于高等哺乳动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卵生,卵多黄
有壳,雌兽尚具孵卵行为。乳腺是一种进化的汗腺,不具乳头,有乳槽。肩
带骨结构似爬行动物,身体后端只有一个孔——泄殖腔孔,生殖细胞、尿液、
粪便均由此孔排出体外。成体无牙齿,体外生毛,体温在 26~35℃间波动,
缺乏完善的调节体温的能力。因此,此类哺乳动物活动能力弱、分布区狭窄。
现存种类仅产于澳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其代表动物为鸭嘴兽和针鼹。

    鸭嘴兽嘴形宽扁似鸭,无唇,尾扁平,指(趾)间具蹼,无耳壳。栖居
于河川沿岸的空洞里,以软体动物及甲壳类动物为食。每年 10~11 月繁殖,
产卵 1~3 枚,孵出的幼仔舐食母兽乳槽中的乳汁。
    针鼹体型略似刺猬,全身被有夹杂着棘刺的毛。前肢适于掘土,吻部细
尖,有长舌,嗜食蚊类昆虫。穴居陆上,夜间出来活动,生殖时每次产 1 卵。
    鸭嘴兽和针鼹代表最低等的哺乳类,对于研究哺乳类的起源有重要的科
学价值。它们身上既存在着哺乳动物的特征,又保留着爬行动物的一些特点,
在哲学的认识论上这种现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鸭嘴兽和针鼹在形态结构和
生活习性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也具有“活化石”的地位。
    鱼类的祖先——文昌鱼
    文昌鱼是一种很原始的脊索动物,它被视为动物界的珍宝,早在 6 亿多
年前的古生代就已出现。直到现在,身体显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仍保持着
原始古老的特征。
    文昌鱼主要分布在我国厦门、青岛、烟台、台湾等地,体形像海鳗,呈
纺锤形,成体体长 42~47 毫米,细长侧扁,两头尖尖,国外常称其为“双尖
鱼”或“海矛”。活鱼体色稍带粉红色,全身半透明,可以看到一节节的肌
肉组成,以及身体背部的神经索。文昌鱼没有明显的头部,更没有集中的嗅
觉、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文昌鱼的全身没有鳞片,没有偶鳍,没有骨质
的骨胳,主要是脊索作为支持身体的结构,脊索像一条富于弹性的棒状物纵
贯全身,这也是它归属脊索动物的依据。
    文昌鱼常会栖息在江河汇合、透明度较高的浅海海底,平时很少游动,
游泳时可保持每分钟 60 厘米的速度,连游 50 秒后会突然停下,沉入海底。
它的摄食不是靠主动游泳去追捕食物,而是将身体埋入泥沙,只露出身体前
端,依赖口部纤毛摆动形成的水流,将浮游植物和氧气带入口和咽部。它的
消化系统比较简单,肠尚未分化,只是一条直筒。由于文昌鱼走上适应泥沙、
少活动的进化道路,故未能成为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
    雌雄异体的文昌鱼,在体形上并无性别的差异,到了繁殖季节,双双成
群地钻入泥沙中,生殖细胞成熟后排到海水中,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在第
二日的上午即可发育成幼鱼,并能自由游动。幼鱼 3 个月后便可长成成体,1
年后幼体才能繁殖。
    文昌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其胚胎发育可知,它是以简单而典型的
形式代表脊索动物的发育,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种。
    文昌鱼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肉味近似虾米,鲜美可口,干制品含有
70%的蛋白质和其他无机盐类,含碘较高,是名贵的水产品。
    动物界的“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生存了数亿年,至今仍墨守着亿万年前
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关于“活化石”准确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
讲,“活化石”是指曾经繁盛于某一地质历史时期,种类多,分布广,形成
重要化石的生物类别,现今仍残存于某个地区,并且变化不大的孑遗物种。
例如,大家熟悉的熊猫、喙头蜥、拉蒂迈鱼就属这类化石。广义讲,“活化
石”也指发生于地质历史时期,而至今犹存的物种。如寒武纪时期就出现了,
现在仍然广泛分布的舌形贝。

            动物的器官

    形态各异的眼睛

    动物的眼睛长得真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我们人的眼睛,属单眼,其他哺
乳类动物的眼睛一般也是单眼,其构造基本相同,由眼球、眼睑、泪腺、眼
肌等组成。其中人的眼睛无论是长的位置、色感,还是视力、功能,都是最
高级、最精美的,像一架照相机,所以人眼也叫“照相机眼”,而动物的眼
睛是没有人眼高级的,但有些动物的眼睛比人的眼睛功能多。下面介绍几种
动物的眼睛。
    昆虫的眼睛
    最原始的昆虫没有视觉器官,但体壁内含有少量色素,能吸收一定波长
的光,产生对光的反应,所以这些昆虫都靠体壁感光。像弹尾目的跳虫,双
尾目的双尾虫就是典型的例子。
    绝大多数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单眼只有感光细胞,所以功能简单,
可辨别明暗和距离远近;复眼一对,功能是能成像。
    复眼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组成的,每只小眼的结构一致,是光感受单位。
蜻蜓的复眼是昆虫中最大的,可占头的 1/2,小眼数可达 1 万到 2.8 万只,
舍蝇的小眼数也有 4 千只左右。
    复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光线首先射在小眼上,通过角膜、晶锥这些
集光结构把光收集起来,再射到视网膜上,由这层感光结构集光成像,最后
由视网膜发出的神经传入脑,产生视觉。复眼成像时,每个小眼只形成物体
的一部分画面,整个物体的像由各个小眼拼凑而成。这种造像方式不如高等
动物成的像准确,但由复眼成像时小眼数目越多,图像越清晰,所以复眼中
数目巨大的小眼弥补了这一缺憾。
    光线微弱时,复眼产生的像称重叠像,即一个小眼对邻近几个小眼折射
来的光线也能产生反应,使复眼在弱光下也能看到物体。光线充足时,复眼
产生的像称并列像,即一个小眼一个像。多数昆虫的复眼这两种像都可形成,
因此它们在白天晚上都能看清物体;但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