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的境地。
刘克庄
一剪梅
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
挑得诗囊,
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
元是王郎,
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
惊倒邻墙,
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
疏又何妨,
狂又何妨!
[作者简介]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今福建莆田人。宋理宗时,
赐同进士出身。他仕途坎坷,四次出仕时间都很短暂,关怀国家命运和揭露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其词的主要内容。
[简注]①“赴广东”,指刘克庄去广东做潮州通判。②“实之”,王迈,
字实之,克庄好友。③“束缊”,捆乱麻为火把,以便宵行。缊,音 yùn。
④“元”,通原。⑤“胡床”,躺椅一类的坐卧用具,可以折叠。
[导读]这首词风格泼辣,形象鲜明。上阕写“束缊宵行”、“天寒路滑”
的艰苦行程。诗人调谑为“元是王郎,来送刘郎”。下阕写夜饯时的玩世不
恭,旁若无人,近于疯狂的举动。特别是两个“何妨”的逼真形态,结合这
首词写作时的心理背景,他的这种疏狂的反常行为,可理解为是他对当时统
治者的抗议。
文天祥
念奴娇
驿中言别友人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
灭。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衡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2),字宋端,吉水(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时进士。元军南侵时,他率义军坚决抗敌。被俘后,不屈殉难。这首词
是他被俘的次年,被押送大都,过金陵时所作。
[简注]①“恨东风”句,是说东风不助英雄人物破敌,用周瑜赤壁破曹
的传说。②“蜀鸟吴花”,言金陵的萧条景象。“蜀鸟”,杜鹃;“吴花”,
由李白诗“吴宫花草埋幽径”变用。③“铜雀春情”二句,写的是亡国后的
悲痛,指宋的宫妃被掳,宝器遭劫。用杜牧《赤壁》诗和李贺《金铜仙人辞
汉歌》中的典实。④“那信”三句,是回顾自己 1276 年脱险南归的经历。“那
信”想不到。“属扁舟齐发”,以生命托付给扁舟的意思。“属”,托付,
“齐发”作者至通州时,有四条船一同出发照应。⑤“正为”句,正是为了
留得余生与朋友一同抗元。“鸥盟”,指抗元的志士结盟。“留醉眼”,承
上文“余生”而言。⑥“涛生云灭”,喻时局变幻不定。⑦“睨柱吞赢”,
是说蔺相如的气势震慑了赢秦。⑧“回旗走懿”,是说诸葛亮死后,还使司
马懿回旗惊走。⑨“秦准”,河名,流经南京,战前是最热闹的地方。
[导读]这首词语言艰深晦涩,用典过多,但读起来却气势磅礴,感情奔
放,表现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全篇情调激昂,气
冲霄汉,有极强的感染力。
中外女神童的故事
6 岁辨琴——蔡文姬
蔡琰(公元 174~?),字文姬,东汉陈留(今河南杞县南)人,我国
古代著名的才女,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她 6 岁辨弦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
传颂。
文姬小时聪慧过人。一天深夜,她被铿锵有力的琴声吵醒了,便侧耳谛
听起来。原来文姬的父亲蔡邕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和整理古代经典
书籍方面,平时常常写作到深夜。他是用弹奏乐器来减轻自己过度的精神疲
劳,以便在片刻休息之后继续写作。忽然,“嘣”地一声响,父亲弹奏的琴
弦断了一根。小文姬为了在父亲面前显露一手,便向书房里的父亲大声喊:
“我猜您弹断的是第二根弦,对不对?”蔡邕大吃一惊,问:“我儿怎么还
没睡觉?你再猜猜我又弹断的是第几根?”父亲想试试女儿的判断力,便又
拨断了一根弦。小文姬听后大声说:“又断的一定是第四根弦,对不对?”
“对,对。”父亲高兴极了,又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小文姬很不以为然地说:“哪里是猜的?7 根琴弦我都能听出来。你信
不信?”
“信,信。”父亲说:“你真聪明,6 岁就有这么好的乐感。只要努力,
你将来一定能成个大音乐家。”
小文姬说:“古代的季札听琴,能判断国家的兴亡;师旷听琴能断定国
家就要打仗,我一定要象他们一样。”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文姬从此便进一步投入到勤学苦练中,后来真的
成了七弦琴高手。东汉末年政治动乱。不久,匈奴大举人侵中原,文姬不幸
被掠到北国,在大草原上熬过了几度春秋。她思念故国亲人,总是用深沉的
七弦琴音排遣内心的忧郁。后来曹操当上了汉丞相,他用重金从匈奴赎回了
文姬,想让她继续整理其父亲生前没有完成的古文典籍。蔡文姬回归途中,
创作了悲切深沉的《胡笳十八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流芳万代。
东晋才女——谢道韫
谢道韫,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古代有名的女才子、女诗人。
她从小便有过人的文才和口才,7 岁时赢得了“咏絮才女”的美名。
谢家是东晋时期的望族。谢安是当朝宰相,谢石任都督,谢玄任广陵相。
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的组织者,在抗拒前秦荷坚统帅的百万大
军进攻、保卫东晋政权的殊死战斗中立下了大功,深得皇上的信任。谢道韫
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安的侄女。她生长在这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中,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表现出超人的才智。
谢安文才武略盖世,乃是东晋第一号栋梁之臣。他平时非常关心下一代
的成长,希望子侄们能一个个地茁壮成长,将来好为国家效力,所以经常过
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要求也十分严格。有一天,他看到侄女道韫正在读《毛
诗》,便问:“你读过的文章能不能流利地背出来?”不慌不忙的小道韫说:
“能。”她一口气背出了十多首诗。谢安又问:“你说说《毛诗》里面,最
喜欢哪些诗句?”谢道韫想了想,说:“我最喜欢的诗句是‘去甫作颂,穆
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听了,连声称赞:“很好,很好。
想不到你能有这么高的欣赏能力。这也说明你对《毛诗》的学习,不是囫囵
吞枣,而是领会很深。”这件事传到社会上,人们都说:“道韫真乃女神童
也。”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起来,人们都穿上了御寒的棉衣。快到春节的时候,
竟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远处的山峦变成白茫茫的;广袤的田野被白
色覆盖了,连街道上庭院里都积满了厚厚的白雪。古人常说:瑞雪兆丰年。
人们看到雪下得越大,心里越高兴。谢安带着侄儿侄女一起外出赏雪。他们
为大自然的壮丽美景陶醉了。孩子们在雪地里追逐嬉戏,谢安却在草亭里举
杯独酌,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出神。
谢道韫和哥哥谢朗从雪地里跑进草亭,借着炉火取暖。他们已经玩累了,
也该休息休息了。
谢安看着他们兴致很高,便打算趁机考一考他们学习诗文的情况。谢安
说:“赏雪是个高雅的活动。不光是用眼睛去观看美景奇观,还应该用优雅
的诗词赞诵,才能把兴致尽情地抒发出来呢。”
调皮的谢朗正好 8 岁,他说:“叔叔你一定想好诗句了,才来考我们的,
对不对?”
温和的谢道韫接过了话,说:“俺们和叙叙比试比试,怎么样?”
谢安高兴得笑出了声:“好!我饮下这一杯酒,再作好诗给你们看,如
何?”
兄妹俩等了好一阵子。只见叔叔用手拂去胡须上沾着的酒滴,站立起身
子,用手向漫天大雪一挥,口中吟出了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就不往
下说了,他是问孩子们:你们看这正下着的大雪好像是什么呀?
调皮的谢朗抢着吟了一句诗:“空中撒盐差可拟。”意思是说:“我看
大雪就跟从天上往下撒着盐粒一样。”说完很得意地双眼看叔叔,想得到他
的表扬呢。
谢安轻轻地摇了摇头,说:“不好,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能从天
顶上往地下撒那么多的盐粒呢?再说盐粒重得很,怎么能够漫天地飞舞
呢?”
几句话说得谢朗脸上红红的。他觉得叔叔说的很对,可是自己怎么也想
不出更好的比喻了,再去看妹妹的本事吧。
谢道韫不好意思地说:“我想是想好了一句,不过,叔叔您不能笑话人
家呀!”
谢安点了点头,表示不笑话她。
谢道韫把眼睛投向天空,轻轻地吟咏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意
思是说:“我看这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正好像春天的柳絮,随风而起,四
处飞舞。”
谢安立即拍手叫好。他说::“小道韫的比喻太形象了。真是恰到好处。”
谢朗也说:“妹妹的比喻比我强多了。”
谢安说:“你知道它强在什么地方吗?第一,春天里柳絮到处飞舞,白
茫茫一片,跟雪花的颜色很相象。第二,柳絮本身就很轻,飞的时候忽上忽
下,即左即右,舞的姿态实在和雪花差不多,从重量和颜色上相比,没有别
的比它更合适了。”
谢朗这才恍然大悟,连说:“不错,真不错。”7 岁的谢道韫咏雪的奇
巧,被人们公认为天才。从此,她便有了一个“咏絮才女”的美名。后来人
们对有作为有才华的女子,也都喜欢用“咏絮才女”来称道。
智勇救危——荀灌
荀灌,西晋临颍(今河南临颍县)人,是我国古代智勇双全的女英雄。
她 13 岁时,便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荀灌的父亲荀崧,是襄阳太守。他在任上做了一些受老百姓欢迎的事,
同时也得罪了一些人。部下杜曾对荀崧不满,为报私仇,经过一番密谋策划,
发动了一场叛乱。杜曾突然带领重兵包围了襄阳城,扬言破城之后要杀掉太
守荀崧,还要杀尽那忠于太守的人。荀崧公正无私,为官清廉,深受襄阳老
百姓爱戴,他们和守军一起拼命抵抗。杜曾每天指挥部下攻城,死伤无数,
仍不罢手。双方对峙日久,城里粮草一天比一天减少,守城的军民死伤人数
一天比一天增多。荀崧心急如焚,对部下说:“坐以待毙是不能持久的。只
有派人突围出去,向平南将军石览求援才行。我待他不薄,只要他知道我的
危急处境,必定会发兵来救襄阳。”话虽这样说,可是,那众多的叛军重重
包围,连一只鸟儿也难飞出城去,怎样突围求救呢?两天过去了,还没有一
个人自告奋勇突围搬救兵。
情势更危急了,荀崧决定自己突围求援。众将士不让太守去,一个个苦
苦相劝。这时,13 岁的小女儿荀灌推开众人,走上前来。她说:“父亲重任
在身,正在带领襄阳军民战斗。你是头儿,怎可随便离开?还是让女儿突围
求援吧。”父亲知道女儿从小跟着自己习武,早就练出了一身好功夫,刀枪
剑戟也很娴熟,但是担心她人小力单,难当大任。荀灌急了,恳求说:“襄
阳危在旦夕,难道我们都情愿等死不成?灌儿虽然年幼,却有破敌妙法。”
荀崧不以为然地说:“那你就说说看,是何妙法?”
荀灌说:“叛军攻城太急,几天以来已经疲劳不堪。我已经观察到了,
他们白天组织还算严密,到了夜间,防守便松弛了。我只要带领少数武艺高
强的军士,乘其不备,深夜突围,又有何难?”荀崧答应了她的请求,下令
选拔精悍骁勇的军士,随荀灌突围。深夜,荀灌手执利剑和十几个武士骑马
冲出城外。叛军都在睡大觉。等巡哨的发现时,荀灌已冲出包围。荀灌一行
急驰而去,很快到了平南将军驻地。石览问明情况后,便说:“你们先吃饭
休息,等会儿再商量破敌之计。”荀灌不肯吃饭,生气地说:“将军,您没
听人说,救兵如救火吗?还是请迅速发兵,解救襄阳城吧。”石览说:“叛
军兵力雄厚,只靠我的军队恐怕一下子难以击垮他们,必须请求南中郎将周
访同时出兵,合力破敌。”荀灌说:“我这就写一封求援的书信。”她代替
父亲写信件,请石将军派人速送周访。信上写着:“万一襄阳失守,叛军必
然气焰更加嚣张,倾巢而犯近邻,将军必将首当其中,那时灭顶之灾在所难
免。如将军肯发兵援救襄阳,平南将军石览愿同将军结为兄弟,共同举兵,
合力击破杜曾叛军。”周访被信中的道理说服了,马上派儿子周抚带精兵三
千,和石览的援军一起,飞驰襄阳。荀崧见援兵已到,率城里守军冲杀出来。
杜曾两面受攻,虽奋力抵抗,仍伤亡惨重。他见势不妙,仓皇撤兵而去。襄
阳军民得救了。荀崧亲自到城外迎接平南将军石览和周抚,感谢他们的援救。
石览将军拉着荀灌的手,对荀崧说:“您有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女儿,真
是令人羡慕。”周抚也说:“襄阳解围,百姓得救,小荀灌应该是第一个有
功之臣,可敬可敬!”
勇除蟒蛇——李寄
李寄,东晋时期福建将乐县人。她小小年纪便机智勇敢地杀死了一条巨
大的蟒蛇,为民间除了祸害。她的故事被史学家记了下来,一直被后人传诵
着。
福建西北部的山区连绵起伏,大森林遮天蔽日,凶恶的蟒蛇肆意横行,
到处伤害附近的老百姓。位于山区腹地的将乐县,便有一条凶恶的大蟒蛇,
盘桓在山洞里。当地的农民非常惧怕它。不仅仅是因为自家豢养的牛羊猪狗
经常被蟒蛇袭击吞食,更可怕的是它还特别喜欢吃小孩子。当地农民差不多
都没有文化知识,被传统封建迷信约束着,动不动就去乞求神灵来保佑平安,
但是小孩子还是免不了遭受伤害。有 一个可恶的老巫婆,看见农民们好欺骗,
千方百计地装神弄鬼,大肆宣传它是一条天上的蛇神,下凡来到人间,将乐
县的农民们必须修建一座神庙来祭祀它。农民们信以为真,不惜花费了许多
的钱财和劳力,把神庙建好了。祭祀的香火长年不断,但蛇神还是不肯饶过
农民们。继续受到蟒蛇威胁的人们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地方官员害怕因
此地方上不太平,要是老百姓全逃走了,他就无法征税派捐了,便暗地里和
老巫婆串通一气,公开宣布:农民们每年必须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儿去
祭蛇,便可以得到太平。日子定在农历 8 月。每年到了那一天,农民们全部
走出家门,诚心诚意地去蛇神庙焚香朝拜之后,便把事先安排好的小女孩送
到蟒蛇栖居的洞口。一直等待凶恶的蟒蛇出来,把小女孩吃掉后,他们才离
开。按照规定,凡是有女孩的人家应该轮流地送。后来有钱人家宁肯用银子
去买穷人家的小女孩,或者逼迫自家奴仆的女孩子来代替。就这样,一年一
年过去了,一连送了 9 个女孩儿祭蛇。但蟒蛇还是照样出来作恶逞凶。官府
和巫婆看到农民甘心情愿地听从他们的摆布,倒也十分满意。
到了第十个年头,夏天刚过,村民们又该送女孩儿祭蛇了。这时候,人
们的心情十分沉重。哪一个不害怕轮到自家送女孩儿啊?有一个又贫穷又老
实的忠厚农民叫李诞,他共生了 6 个女儿,虽然拼命干活儿,日子过得还是
少吃缺穿的。他有个最小的女儿叫李寄,长得又聪明又美丽,还特别知道孝
敬父母。她看到父母为生活的重担压得抬不起头来,想来想去又没有什么好
办法,便自己主动提出来,愿意去祭蛇。这件事太叫大人感到突然了。要知
道十指连心,哪一个父母肯舍得叫自己亲骨肉走这条绝路?
李寄恳切地对父母说:“女儿我虽然愿意尽力教敬爸妈,但是我却不能
象古代的缇萦那样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给爸妈脸上增添光彩。我心
里不好受,一直觉得让爸妈白白养活,真是太难为你们了。所以想来想去,
还是让爸妈卖掉女儿,你们也好换来一笔钱过几天安舒的日子。我就是顶替
有钱人家的女孩儿,去让蟒蛇吃掉了,也会心里好受些。”
听了小女儿的一番话,爸妈全哭得跟泪人儿一样。不管孩子怎样苦苦哀
求,李诞夫妇就是死活不肯同意。最后小李寄还是狠着心,真的按自己说的
去做了。村里该送女孩的那家有钱人给李诞送来了许多许多银子,还说了不
少感谢的话。祭蛇的日子到了,小李寄已做好了一切准备。不过,谁也没有
更多地注意,她临去祭蛇时,还偷偷带着早已藏好的一把明光锃亮的利剑和
她家里养的一条凶猛的狗。爸妈光顾着伤心掉泪,也不知道女儿带狗有什么
用,只是默默地任她去干。那些参加祭蛇的人们更不知道小李寄葫芦里卖的
是什么药,都好奇地跟着观看。
李寄先来到神庙,叩了几个头,烧上一束香,然后起身走向蟒蛇藏身的
山洞外面。她不慌不忙地从身上取出几个用蜂蜜和好的特大糯米团子,放在
紧靠出口的地方。过了好大一阵子,可怕的大蟒蛇慢慢爬了出来。惊恐极了
的人们,看见那巨大的蛇头犹如圆圆的谷仓,一双可怕的巨眼闪着绿光,好
象二尺直径的大镜子。凶焰毕露的蛇神一出洞,便把祭蛇神的人们吓得一个
个像筛糠似的浑身发抖,全都伏倒在地,口中不住地念着“天神保佑”。可
是小李寄却沉着冷静地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一幕。人们都以为小女孩儿立即要
被吞食了,他们全部屏住气息,不敢抬头去看即将发生的惨剧。此时,凶恶
的蟒蛇只是大口大口地吞食又香又甜的特大糯米团子,根本顾不得干别的。
小李寄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手势,驯养有素的狗飞箭一般迅猛地向蟒蛇扑了过
去。蟒蛇毫无准备,再想抵挡已来不及了。只见那狗狠命地咬住了蟒蛇的头
部。这时,身体轻捷的小李寄飞快地赶上前去,掏出怀中藏着的利剑,用尽
吃奶的力气向蟒蛇露在洞外的前身猛刺。那蟒蛇前后拼命挣扎,整个身子都
从山洞里窜了出来,痛得满地乱打滚。那狗狠狠咬住蟒蛇不放,小李寄继续
用剑往蟒蛇要害处狠狠地刺了又刺。她这是在替被蟒蛇吃掉的小伙伴儿报
仇,同时也是在以死相搏来求个你死我活。那个狠劲儿是可想而知的了。恶
斗进行了老半天。最后,多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