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出了信号。这时在海上隐蔽的希腊人悄悄返回,在城中同伴的配合下,里
应外合,迅速地夺取了特洛伊城。
击沉自己的军舰
1770 年 5 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黑海海港风平浪静。刚刚巡航归来
的“神圣的瓦尔瓦拉号”军舰,安稳地停泊在海港。官兵们有的在擦拭武器,
有的在冲刷甲板,还有的哼着小调在舱里刮胡子……
突然,海岸上一串串炮弹呼啸而来,海面上激起了冲天的水柱。水兵们
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又一串炮弹已飞临头上。刹那间,浓烟、烈火笼
罩了整艘军舰。爆炸声、倒塌声、呼救声响成一片,海水如潮般地涌进军舰,
船身很快倾斜,不久便带着悲哀从海上消失了。海水中,几百名官兵痛苦地
挣扎着……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神圣的瓦尔瓦拉号”军舰是被自己的炮兵故意击
沉的。原来沙俄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想要一幅真实地反映海战的巨型油画,
为了使画家能目睹战舰被击沉的真实场景,她于是下令,让炮兵一边打,画
家一边画。
一艘战舰及舰上的几百条生命与一幅油画相比,在“尊贵”的女皇眼里,
后者是胜过前者的。油画,可以装饰她华丽的宫殿,显示她的富贵,也可以
使她多一点虚荣。为了这点虚荣,她可以置起码的人道于不顾,置为她屡建
战功的军舰和数百名官兵的生命于不顾,竟然丧心病狂地下令炮兵对准自己
的军舰,演出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悲剧。
输给了暴风雪
1812 年初冬,叱咤风云的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攻入莫斯科,使他的军事
生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几乎整个欧洲已俯伏在他的脚下。可是,俄罗斯的
冰雪严寒出来和拿破仑作对了,比常年早到的大寒流突然向毫无准备的法军
将士袭来。足智多谋的拿破仑这时也无计可施,只好撤出莫斯科,撤出俄罗
斯。在漫长的撤退途中,这支征服了整个欧洲的远征军,天天都有数千兵马
被冻毙在风雪路上。
时过 129 年,1941 年 11 月,正当纳粹德国的百万大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的时候,零下四五十度的奇寒袭来,将单衣薄履的德军成批成批地冻僵在莫
斯科郊外的雪地里。汽车、坦克和装甲车的发动机转不起来了,士兵的枪栓
也被冻油卡死,拉不动了。严寒瓦解了德军的战斗力,使希特勒占领莫斯科,
灭亡苏联的美梦,被无情的漫天风雪吹得无影无踪。
严寒也并不总是偏袒俄罗斯。1939 年 11 月,苏军发动了对芬兰的战争。
面对强悍的苏军,芬兰人充分发挥了他们惯于在冰雪严寒地区作战的特长。
当苏军两个机械化师编成行军纵队,通过芬兰冰雪覆盖的森林地区时,雪深
没膝,奇寒彻骨,重装备已派不上用场。正在此时,由当地伐木工人组成的
芬兰滑雪作战分队像白色的闪电一样,从茫茫林海雪原中冲杀出来,将苏军
纵队截为若干段,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1982 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登陆部队的突击队员都是刚刚从北极圈
附近的训练基地调回的冬训部队。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五六月份,气温在零下
20℃左右,阿军对此极不适应,而英军却是习以为常。因此英军取得的胜利,
除了别的因素之外,严寒也在为英军助战。
严寒可以冻结江河、沼泽,便于机械化部队通过,暴风雪能够隐蔽行动
企图,有助于隐蔽。为了适应冰雪严寒地区的作战需要,各国在研制武器装
备时,都充分考虑到寒冷地区使用的特点,以保证武器在低温之下能照常发
挥其应有的性能。
有人说,拿破仑输给了暴风雪,希特勒输给了冰雪严寒,这当然不尽全
面。冰雪严寒是公正的,战争中,冰雪严寒为谁助战,完全取决于交战双方
对严寒的适应能力和巧妙利用的程度。
苏沃洛夫的“援兵”
1790 年 10 月,第二次俄、土战争中,俄军统率苏沃洛夫将军命令他的
部下库图佐夫率军围攻多瑙河畔的伊兹梅尔要塞。驻守该要塞的土军顽强抵
抗,库图佐夫强攻了两个月,仍然没有攻下来。他虽然身经百战,但对这次
的强攻能否取胜也毫无把握,为此,他决定向苏沃洛夫将军求援。
苏沃洛夫将军收到部下的求援信后,不仅没给他一枪一弹、一兵一卒能
援助,而且还向大本营发出“已攻占要塞”的捷报,并任命库图佐夫为“要
塞司令”。
库图佐夫深知“捷报”已传回大本营,如不攻占要塞,就要担当“欺君
之罪”的罪名,身败名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精心部署,身先士卒,
竭尽全力地发动强攻,终于攻下了伊兹梅尔要塞。
苏沃洛夫将军对库图佐夫可谓了如指掌,他当时认为,一个指挥官如果
信心动摇了,纵然大量增兵也无济于事。为了完全打消库图佐夫的依赖念头,
他才采取了这种破釜沉舟、断其退路的做法,果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军旗的妙用
军旗是军队的灵魂。军旗在、意味着军队在;军旗不在,意味着军队转
移了。
但是,神圣的军旗也有被利用的时候。那是在 1793 年 12 月 18 日,法军
偷袭并收复土伦军港以后,法军司令杜戈梅将军下达了一道命令:任何人不
得将港口上的敌军军旗取下。对于这道奇怪的命令,士兵们有的感到惊讶,
有的感到耻辱,但都不敢声张。
在以后的一个月内,不断有满载着物资的敌船驶入港内,结果——都被
法军俘获。
原来,敌军补给船远远看到土伦军港上插着他们的军旗,以为阵地还在
自己人手里,便放心地驶进来了。
拿破仑检阅“预备兵团”
1800 年初,加入欧洲反法同盟各国的军队,分别从几个不同方向威慑拿
破仑领导的法国。由梅拉斯元帅率领的奥地利 10 万大军,重新抢占了拿破仑
在 1796~1797 年征服的意大利地盘,对法国构成最严重的威胁。
为了阻挡住奥军凶猛的攻势,拿破仑一方面秘密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预
备兵团,另一方面大加宣扬,称新组建的预备兵团将在第戎集结,他决定亲
自去检阅。消息很快传到各国间谍的耳中,他们也赶到第戎,希望通过参观
检阅,搜集有关预备兵团的情报。检阅后,间谍们发现,所谓的“预备兵团”,
除了几团新兵之外,只是徒有虚名的司令部和老弱病残士兵,毫无战斗力可
言。
间谍们将情报传到伦敦、维也纳和其他国家的政治中心,各国的绅士们
嘲笑拿破仑的预备兵团只不过是个幌子,纯属自欺欺人,其目的在于使奥军
不敢进攻法国本土。各种讥讽拿破仑的传单和宣传画也出现在欧洲各地,其
中一幅画着“12 个童子军和 1 个装着木脚的人”,下面写着“拿破仑的预备
兵团”。谁曾料想,这一切正是拿破仑精心策划这次检阅所要达到的目的。
原来,拿破仑事先估计到组建一支大部队很容易被对方间谍获悉,于是采用
妙计瞒天过海。他公开检阅的预备兵团只是临时拼凑的老弱病残兵团。而讥
讽预备兵团的那些宣传画,有些还是法国谍报机关精心策划的,而真正的预
备兵团正在加紧训练,积极备战。
梅拉斯元帅果然上当了。他认为,拿破仑新组建的预备兵团只不过是一
群乌合之众,于是,他命令奥军南下,加紧围攻当时仍由法军控制的热那亚
城,并随时准备入侵法国本土。这时,拿破仑已率领着数万大军,绕道瑞士,
越过阿尔卑斯山的大小圣伯纳德山口,似天兵天将一般,出其不意地出现在
奥军的后方,使奥军措手不及,不战而溃。
巧夺大桥
拿破仑时代,法军越过奥地利边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当法军
逼近奥国首都维也纳时,被多瑙河挡住。拿破仑命令将军谬拉迅速攻占该河
唯一的一座桥。
奥军早已在桥上埋好大量的炸药,随时准备炸毁这座桥,以阻挡法军前
进。谬拉带领部队来到桥边,他命令突击队隐藏在桥边的丛林后面,自己则
带着几位将军大模大样地走向桥头,并把路障一个个推到旁边。奥军见此情
况,就要点火。谬拉朝他们大声喊叫:“法奥两国正在签订停战协议,你们
还炸桥干什么?”奥军士兵正在犹豫不决时,谬拉已走到桥头,高声喊道:
“我们几个是代表法军来谈判的,不知你们的司令官在哪里?”这时,躲在
丛林中的突击队开始向桥头前进,奥军见势头不对、又要点火。谬拉厉声恐
吓道:“如果炸了桥,上级怪罪下来,你们可吃罪不起!”点火的士兵又将
手缩了回去。法军突击队见势闪电般地冲了上去,迅速解除了守桥士兵的武
装。随后,法军大部队立即攻占了整个桥头堡,保证了整个军队的顺利通行。
坚壁清野退敌军
1812 年 6 月,法兰西皇帝拿破仑调集了 60 万大军进攻俄国。俄国在强
敌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法军迅速推进到俄国腹地数百公里的斯摩棱斯克。
此时,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分析敌我形势后,决定避开敌人的锋芒,主动放
弃莫斯科。实行大退却,诱敌深入,伺机歼灭敌人。
9 月中旬,库图佐夫指挥俄军撤出了莫斯科。为了使法军进占莫斯科后
不能就地获得补给,俄国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库图佐夫命令俄军组织
大批车船,运走城内物资,并动员城内居民撤出。接着,俄军放火焚城,将
来不及运走的粮食和军用装备统统烧毁。城内大火数日不灭,2000 余所房屋
化为灰烬。法军占领莫斯科后,在城内找不到一点粮食充饥,大军饥寒交迫,
疲惫不堪,加上疾病和寒冷,处境日益艰难,兵力削弱,士气低落。拿破仑
看到形势的严峻,便想体面地在冬季来临之前退出这场战争。他多次派人诱
逼沙皇签订和约,均未得逞。在万般无奈的不利情况下,拿破仑被迫率军撤
出莫斯科,开始战略退却。库图佐夫抓住战机,及时转入战略反攻,大败法
军。
气球炸弹
1942 年秋,日本军事气象学家荒川秀俊受海军之邀,出差南洋,遭到美
机袭击。存心报复,就通过日本中央气象台台长向大本营提出了气球炸弹的
建议,即利用定高空气球,乘高空偏西风带,把燃烧弹等飘放到美国去。日
本官方采用了这一建议,进行了大量的有关气象条件的研究工作。军方“动
员”学生制作“风船”,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西风带,二三
天飘移到美国后,就掉下去。从 1944 年 11 月到 1945 年 4 月,日本共放气球
约 9000 个、据美国统计,到达美国的至少有 287 个。
气球到达美国后,由于燃烧弹爆炸,常引起森林失火。开始时,美国不
知道“火源”从何而来,经气象部门研究后,才知道真相。因此美国费尽心
思地加强森林防火的天气预报。为了防止森林失火,美国还派了大批妇女去
昼夜守护。
日军为了掩盖其罪行,战败投降时,下令把有关气球炸弹的资料烧毁了。
但据荒川秀俊战后供称:日军不仅使用气球炸弹,当时日军设在我国东北的
“陆军兽医研究所”,甚至曾秘密研究用气球携带细菌,飘放到苏联亚洲的
滨海地区。大概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才使得日本战争狂人的这一丧
心病狂的计划未能实现吧。
气球防空
1940 年 7 月至 1941 年 5 月,英国在“不列颠之战”中,为弥补防空作
战兵力不足的弱点,曾大量使用过阻拦气球,实施防空作战。他们生产了 2000
多个气球装备防空部队,用来加强重点地区、重要军事目标的对空防御。这
些体积庞大的阻拦气球,底部用细钢丝索牵住,放飞在目标区 1000 米以下
的空域中,组成一道道花团锦簇般的拦阻线。那时英德作战双方装备的都是
低速螺旋桨式飞机,投弹瞄准设备也比较原始,要想提高命中率,只有降低
投弹高度,甚至采取俯冲轰炸的办法。敌机若冒然闯进这些气球组成的防线
内,飞旋着的螺旋桨叶会被破碎的气球套住、无法维持正常飞行状态而坠毁。
敌机要避开阻拦气球,势必要升高飞行高度,进行水平轰炸,从而大大降低
其投弹的命中率。为了使气球部队便于机动和缩短施放时间,英军把气球钢
索的另一端系在卡车上,需要移动时,将气球收回至距地面数米高,然后开
车快速到达指定设防区,像放风筝一样再将这些气球施放到德国空军可能来
袭击的方向上,构成一道道摇摆不定的空中防线,从而减少了地面目标的损
失,大大弥补了歼击机不足的缺陷。阻拦气球为英国的反空袭作战立下了汗
马功劳。
气球侦察
1973 年仲夏的一天下午,胶东半岛我人民空军某机场的指挥所里拉响紧
急战斗起飞警报,随着两颗绿色信号弹升起,两架银灰色的超音速战斗机呼
啸着直插蓝天。按照地面无线电的指挥,战斗机迅速爬升至 8000 米,开始搜
索并接近目标。雨后的天空湛蓝无比,在蓝天背影之下,有两个白色的飘移
物在缓缓地从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这是两个将军施放的侦察气球,飞行员
在指挥所的引导下,迅速发现了目标,遂驾机占领有利位置,将其击落。数
秒钟之后,呯、呯、呯的射击声才传回地面。凯旋的飞行员驾机着陆后,才
发现几大块气球碎片贴在了左右机翼前缘上。
侦察气球可以在预定高度上,借助高空风对预定的作战地域进行侦察。
气球下携带的无线电侦察器材在侦察地面目标的过程中,随时将情报传递回
地面接收站,因此,使用各种手段消灭敌方的侦察气球,是国土防空和战场
防空的重要任务之一。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气球就被用于执行空中侦察任务。 1794 年,
法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军事气球部队,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战场
侦察。1796 年 6 月 26 日,法军在弗勒鲁斯战役中,利用系留气球载人,对
敌军的阵地进行了目视空中侦察,保障了法军取得战役的胜利。这也是气球
首次用于军事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的侦察器材和技术,使现
代气球侦察不受地形、天候、高度和地面各种伪装的影响,使这种古老的侦
察手段获得了新的生命,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气球还被广泛地运用于执行其他各项军事任务,例如,使用
空飘气球,抛撒传革,实施心理战,瓦解敌国士兵的抵抗意志,或振慑敌军;
放出载有气象探测仪器的探空气球,就可随时掌握 200 米以下各个高度的气
象实况从而保障空军和导弹部队的作战、训练、演习等等。
机智的号兵
俄国与土耳其在公元 1877~1878 年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在一次战役的
激烈交战中,土耳其军队以不可阻挡的强大攻势,向俄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
冲击。俄军无法抵挡住敌人的进攻,眼看土军士兵就要冲到俄军阵地的前沿
堑壕了,俄军的处境十分危急。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一位俄国的号兵以超乎寻常的冷静,想出了一个办
法,用手中的号角,打退了敌人。因为这个号兵平时特别注意土耳其军队的
号音,并已熟练地掌握了了土军的号谱,于是他便躲在堑壕内突然吹起了土
耳其军队的“退却”号。那嘹亮的号角声阻止了土军士兵的冲击,他们以为
是自己的指挥官下令停止进攻,所以听到退却号角,土军士兵便毫不犹豫地
退下阵来,使俄军赢得了巩固阵地,补充人员的宝贵时间。当土耳其军队明
白过来时,良机早已错过。
打赌获情报
1892 年、日本驻柏林使馆武官福岛少佐和几位德国军官打赌:他将骑自
己的马,从柏林横穿欧亚两洲直到海参崴。他们的赌打得轰轰烈烈,所下的
赌注高达万金,许多报纸都作了报道。千千万万好奇的人们都关注着事情的
发展和结局。
福岛在人们的一片敬仰和祝愿声中,骑着他的瘦马,开始了这次行程。
一路上,福岛受到了所到之处人们的热烈欢迎,他仿佛成了一位带有传奇色
彩的英雄。
福岛进入俄国境内后,俄政界、军界更是热闹非凡。因为他的行程绝大
部分是在俄国境内,他打赌能否获胜,也将在这里揭晓。好奇心和虚荣心刺
激着数不清的俄军政官员们,他们在福岛必经的路线上守候着他的到来。他
们为福岛举行各种欢迎仪式,举办大大小小的宴会;他们陪着福岛到他愿意
去的任何地方参观;他们还毫无保留地介绍本地区的情况,回答提问。而福
岛本来就精通俄语,总乐意和各类人物交谈,直到双方满意为止。为此,福
岛的行程进行得很缓慢,他每到一地总是看够了、听够了再走。
福岛用了 15 个月的时间,才到达海参崴。这场打赌他赢了,而且是个大
月家。他的收获不仅仅是一大笔金钱,他还搜集了一大批俄国的军事、政治、
经济等方面的情报。直到许多年以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场打赌不过
是福岛为搜集俄国情报而巧妙制造的骗局。福岛本人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探险
家,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军事间谍。
从卫生状况探出的军情
当年,留学英国的日本海军上校,“浪速”号驱逐舰舰长东乡平八郎,
应邀参观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那时候,北洋水师气派非凡,水师提督、御
赐一品的丁汝昌是大红人,所有的大型军舰都是在英国订造的,北洋水师的
总吨位也比日本舰队的大。
1894 年,日本想对清政府发动战争,但很顾虑北洋水师的威力。东乡平
八郎向当局献策道:“清朝海军虽然吨位大,但不堪一击。”他的根据是,
他在参观清舰队时,看到水兵把洗过的衣裤晾在大炮的炮管上,他下船之后
发现自己的白手套弄脏了,可见所有的栏杆扶手都没能保持清洁。东乡平八
郎从这两件小事上看出了清朝海军缺乏严明的纪律。他因此断定,一支没有
纪律的军队,武器再精良也是不会打胜仗的。
日本海军部参考东乡平八郎的意见,很快就制定出了作战计划。果然,
在后来的海战中,总吨位小、装备又不够精良的日本海军一举大败北洋水师。
决定命运的天气预报
1944 年 6 月 4 日,是盟军最高统帅部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盟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