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教的雍容大度。
恒山是一条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主峰的天峰岭海拔最高,半山以
上松木参天,地势陡峭,在山道旁一座叫大字岭的突兀峰峦上镌刻着“恒宗”
两个字,北岳雄伟磅礴的气势,从这里明显地展现出来。过笔陡的“步云路”,
就是虎风口。这是一个峰回路转的路口,右边石壁,高入云端,左边山涧直
落深谷,大风骤起时,声如虎啸。从虎风口再往上的果老岭有一片光滑的石
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印迹,相传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从北岳登天,
因坡陡路滑,只好牵着毛驴爬过这个山岭,而留下的蹄印和脚印。爬过果老
岭,可见恒山最大的庙宇朝殿北岳庙。在高大的正殿神龛里塑有北岳真君坐
像,殿前石碑林立。徐霞客曾这样描写他所见到的朝殿:“上负绝壁,下临
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朝殿到绝顶天峰岭有东、
西两路可行,东路较近,但绝壁陡险,西部较缓,可路程要远,人们大多东
上西下,以领略两路风光。
中岳嵩山
嵩山挺拔峻秀,素有“天下峻”之誉。它位于河南省封登县境内,地居
中原,由太室山和少室山两群山峰组成,东西绵亘 60 公里。在 200 万年前的
地壳抬升时期,嵩山拔地而起,天长日久,经风雨雕琢,峰峰竞秀,被明代
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天下奇景”。
嵩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位于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的中岳庙,始
建于秦,名“太室祠”,是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刘
砌寻道访仙,前来礼祭太室祠。当汉武帝来到山顶时,忽听山呼万岁之声,
武帝大喜,下令扩建太室祠,并封了万岁峰、万岁亭和万岁宫,根据《诗经》
中“嵩高为岳,峻极于天”的说法,封太室山为嵩高山,简称嵩山。因嵩山
地处中州,故称中岳,相传是中岳神居住的地方,为巩固社稷,我国历代帝
王也纷纷来此祭祀。
中岳庙也是我国最早的道教庙宇之一,传说周朝王子晋就是在这里得道
成仙的。历史上庙址屡有变迁,现在的庙址迄于唐玄宗初年(公元 713 年)。
在宋乾德二年(公元 964 年)和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1013 年)两次增修殿宇,
是为全盛时期。金、元、明、清屡有废兴,直到清乾隆年间,又经几次大规
模的修葺、扩建,才奠定了今日中岳庙的基础。这座规模宏大的庙宇,占地
约 10 万平方米,南北全长 600 多米,现存建筑 400 余间。它以中华门起至黄
盖亭,由一条南北轴线贯穿。在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建筑是中岳大殿,面宽
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坐落在 2 米多高的台基上,气势雄伟。
殿内的画梁雕栋,天花板上的飞龙翔凤,工艺精巧,惟妙惟肖。殿藏金属铸
器和石刻碑碣百余座,其中魏太安二年(公元 456 年)的“中岳嵩高灵庙之
碑”字体遒劲,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北宋治平元年(公元 1064 年)
铸造的四躯铁人,高约 3 米,振臂握拳,怒目挺胸,姿势雄伟。
少林寺位于少室山阴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
公元 527 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故史称少林寺为“祖庭”。
少林寺主体建筑由山门经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到千
佛组成,占地约 3 万平方米。隋唐时期达到极盛时,寺内建筑达 5000 余间,
聚集僧徒千余人,至清末仍保存有六进院落规模。号称“天下第一名刹”的
少林寺,以拳术驰名海内外,享有“武林之尊”的盛誉。相传,少林武术起
源于北齐少林寺二祖稠禅师,他汲取民间养生之术及技击精华,矢志练武。
至隋,寺内和尚习武成风,以练身强体为目的,并创出“形意拳”、“罗汉
十八手”等多路拳术。隋末,少林武僧曾救驾唐王李世民,开国有功得到封
赐,盛名日蒸。少林和尚从舒伸腰肢,活动腿脚开始,经寺僧们不断演练、
充实、创造,终于发展成功力深厚的少林武术,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久负
盛名。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寺月空法师曾带领百名僧兵,去沿海平灭倭寇,
功名永在。
嵩岳寺塔位于封登县西北的太室山南麓,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 520
年),是我国现存最大型砖塔。塔所在的寺院叫嵩岳寺,原来是北魏宣武帝
的离宫,后来才建为寺院。自唐以后,古刹衰落,现仅存古塔等建筑。嵩岳
寺塔为密檐式砖塔,塔高 40 余米,外形和下层平面均为等边十二角形,在全
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全塔共 15 层,外廊轻快秀丽,为抛物线造型。塔内结构
为空筒式,从第二层起由十二角形改为八角形,直通塔顶。历经 1400 多年的
风雨,由青砖黄泥垒砌而成的嵩岳寺塔,仍巍然屹立山中,足见当年建筑技
术的高超。
嵩阳书院在中岳庙西约 5 公里,嵩山的南麓。这里原是北魏嵩阳寺旧址,
宋代改为嵩阳书院,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这里讲过学。嵩阳书院和商
丘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和江西白鹿洞书院合称我国四大书院。书院内现
存两棵古老的柏树,它们是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所封的
“大将军”和“二将军”,其树龄估计至少有 3000 年,但仍苍劲茂盛,生机
勃勃。
建于 1279 年的告戊观星台,坐落在嵩山东南角,它是由我国古代著名天
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创建的,是当时全国 27 个天象观测站的中心,也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天文台之一。
天下名景集黄山
黄山,古称黟山,唐代改名黄山。据说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曾在这里采药炼丹,拯救人间疾苦,故名黄山,或黄岳。
黄山素以奇妙高峻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位于安徽省南部,
景区面积为 154 平方公里,是黄山的精华部分。据地质史研究,远在古生代
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特别是到中生代时,地层深
处岩浆侵入,形成了巨大的花岗岩体。最初,它还埋在地壳深处,后来随地
壳变动不断上升,覆盖在它上面的古生代海相砂页岩地层,逐渐被风化、侵
蚀,使构成黄山山体的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在风化、冰川等外力作用下形成
黄山奇峰的地貌。
黄山风姿绰约,形态生动,有名可指的山峰有 72 座,莲花峰、天都峰、
光明顶三大主峰鼎足而立,它们的海拔都在 1800 米以上,其他大小山峰伺在
它们的四周,形成黄山多样统一的山体结构。
莲花峰在黄山中部,海拔 1860 米,是黄山最高峰,其主峰突出,小峰簇
拥,状如一朵初绽的莲花,凌空而立,仰天怒放。莲花峰顶视野开阔,东可
望天目山,西瞻匡庐,北窥九华山和长江。雨后初晴,八方云海尽可收入眼
底。
光明顶在黄山三大主峰最北,海拔 1840 米,是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山
体坡度平缓,地势高旷,是黄山观云海、看日出的最佳处。东观“东海”奇
景,云海翻涌若浪;西望“西海”群峰,山峰挺立如剑直插云霄,大峰磅礴,
小峰重迭,云雾缭绕,层叠峰峦时隐时现,“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
令人赞叹。
天都峰位于黄山三大主峰之最南,海拔为 1810 米,居第三位,是黄山三
大主峰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天都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
石刻和天然石室,室外有一像醉仙斜卧的大石,名“仙人把洞门”。“欲登
天都路难行”。登峰小路像绳梯挂在悬崖绝壁上,长约 1500 米的石阶,其坡
度都在 70°以上,险处可达 85°以上。攀登的时候,人们在悬崖峭壁上蠕动,
后面人的头几乎要碰到前面人的脚跟,鲫鱼背是上天都最惊险的一段,它是
长约 30 米,宽约 1 米的峰岗,纯石无土,寸草不生,光秃秃地像条大鲫鱼的
脊背,两侧是万丈深渊,十分惊险。尽管有石栏铁索,走在上面,也令人心
悸。登峰极目,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秀色。古诗云:“任
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难怪,到过黄山的游人都以登天都极顶
为最大的乐趣。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遍布峰壑的黄山松,
在植物学上是一个著名的独立树种。黄山松针叶短而稠密,它们不像一般松
树那样直接生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或生于危崖,或立足于石缝,
还有的在绝壁上破石而出,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人们说,黄山无石不松,
无松不奇。黄山百年以上的古松数以万计,雪压风欺中顽强生存,在特殊的
环境中塑造了黄山松特殊的体型,它们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千姿百态,形
状各异。特别是黄山名松各具风姿,有矫若金凤的凤凰松,形似卧龙的卧龙
松,有象征团结的姐妹松,有象征勇猛刚毅的黑虎松,有象征友谊的陪客
松……,其中最著名的首推黄山迎客松,它屹立于危崖绝壁上,以充满对人
们敬意的神情,而得名,并成为中华民族豪爽好客的象征。
黄山也是个奇峰怪石的世界,在波澜壮阔的黄山峰海中,数不清的怪石
竞相崛起,它们呈奇献巧、姿态万千。始信峰和仙人峰之间的石笋矼,怪石
林立,瘦削天成,被称为“十八罗汉朝南海”。这些“罗汉”形态各异,有
的矗立峰头,有的静坐松下,有的好像打了一把伞,有的携筇拽杖,观者叫
绝。古人评说:天下有“三奇”,就是雁荡龙湫、匡庐瀑布和黄山的石笋。
黄山石怪还怪在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这是黄山一绝。“金鸡叫
天门”,形如展翅啼鸣的大公鸡,但当登到山上回头再看时,这块大石的形
状却变成了五位身穿长袍,扶肩携手的老人,人称“五老上天都”。黄山的
怪石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造型岩石多是沿着黄岗岩体的构造面在外力作用
下,经风化、侵蚀雕琢而成。黄山石形状奇特,拟人状物,多彩多姿,它们
或独成佳景,或峰石相配成景,为黄山增色不少,其中“猴子观海”、“松
鼠跳天都”、“飞来石”等堪称石中怪杰。
云海,也是黄山一大奇观。雨后初晴,在山上常能看到变幻莫测的云海。
它与松、石相依相偎,来去缥缈,含情脉脉;有时又滔滔滚滚,烟波浩渺,
气吞山河。在黄山看到的云海是低云和地面上的云雾。这种云多是层积云,
厚度约在数十米到三四百米之间,云块比较均匀,云顶也比较整齐,居高远
眺,蔚为壮观。云海的形成有赖于黄山的地形与气候条件。黄山地处亚热带
湿润气候区,高耸的群峰使暖温气流受阻,并抬升凝云致雨,形成多雾低云
和降水丰沛的气候特点。黄山云海按其地理位置,分成“前海”、“后海”、
“东海”、“西海”、“天海”五大“海域”。这些云海区三面环山,深谷
宽阔、险峻,使水汽易于凝结和维持,也使黄山云海非同一般,它不像其他
高山云海那样开阔,而是处于奇峰、危崖的割裂和环抱之中,巧饰黄山稍纵
即逝的梦幻境界,渲染和烘托了黄山奇幻的色彩。黄山的日出和晚霞,多与
云海相映,气势磅礴,瑰丽绚烂。
黄山山奇水也奇,峭壁之间,山水迸泻,飞瀑悬垂如练,“山中一夜雨,
到处挂飞泉”。就水而言,特别奇妙的是可饮可浴的黄山温泉,古名硃砂泉。
泉水从紫云峰下喷涌而出,久旱不涸,久雨不溢,色清味甘,水温常年保持
在 42℃左右。黄山温泉经红色粗沙过滤,隔若干年流涌硃砂一次,水色变赤。
据水质分析,泉内含有少量的锡、钙、镁、钾、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相传轩辕皇帝当年浴后白发变黑,返老还童,故此泉又有“灵泉”之说。
黄山还留有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如立马峰陡壁上的古冰川擦痕,天都峰、
鲫鱼背的“冰斗”,有人称之为“第五绝”。黄山还有二湖、十六泉、二十
四溪,以及岩、洞、潭、瀑等胜景,为名山添色。
黄山,前山雄伟,后山秀丽,主要可分为温泉、玉屏楼、北海、西海、
松谷庵、云谷寺等景区。玉屏楼,即文殊院。位于天都、莲花二峰之间,左
有狮石“迎客松”,右有象石“送客松”,周围峰峦云海,风景奇美,明代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此为“黄山绝胜处”,民间则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
山面”的说法。狮子峰一带是黄山奇峰怪石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后山秀丽风
光的聚集之处。狮子峰是由一组山峰构成的峰景,狮头昂在丹霞峰、铁线潭
上空,清凉台为狮子的腰部,署充亭是狮子的尾巴,狮子张嘴的地方是庙宇。
狮子峰活像一只卧倒雄狮,集中了许多胜景,民间有“没有狮子峰,不见黄
山踪”之说。这里的寺院前原有一副对联更令人叫绝:“岂有此理说也不信,
真正妙绝到者方知。”狮子峰北有一奇景,称“狮子望太平”,在一座平顶
的山峰上有一块高耸的巨石,样子极像一猴,面朝太平县,故名。若出现烟
波浩渺的云海,石猴隐现在云海之中,它又叫“猴子观海”。
黄山美,在于自然,在于它兼含了许多名山的特色,如泰山之雄伟、华
山之险峻、雁荡之怪石、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凉,素有“天
下名景集黄山”之赞语。我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称誉黄山
为“生平奇览”,并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评说。那人
们可能要问,为何五岳中没有黄山呢?我国五岳制度的确立起于汉代,五岳
所在地区都是我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相比之下,黄山的开发要比五岳迟
得多,直到唐盛世,才逐渐享有盛名,它的出名比五岳晚了 1000 多年。
黄山不仅是风景胜地,也是一个天然动、植物园。黄山气候湿润,夏无
酷署,冬无严寒,四季日平均温差仅 20℃左右。由于海拔较高,气候与植被
有垂直变化与分布的特点,山顶与山下的温差大约在 10℃左右,山顶有寒带
植物,山腰与山下有温带与亚热带植物,品种达 1450 多种。黄山花木中的天
女花、黄山杜鹃、望春花是我国名贵品种,还有其特有的古松、黄杉、铁杉、
百果、紫金楠、豹皮樟和冰期留下的马褂树等;在云谷寺和松谷庵等地,出
产驰名中外的“黄山毛峰”茶,以及罕见的灵芝草和石耳。黄山珍禽异兽中,
著名的有黄山猴、四不像、野鹿、相思鸟、白鹇鸟、娃娃鱼和锦鳞鱼等。
同识庐山真面目
庐山,又名匡庐,传说在殷周时期有匡俗兄弟七人在此结庐,而得名。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北临长江,是鄱阳湖平原上的一座孤立山峦,
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长约 29 公里,宽约 16 公里,总面积 282 平方公里。庐
山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 1474 米。尽管庐山的绝对高度不算很高,但其孤
峙鄱阳湖边,与四周平原的相对高差近 1400 米,从而造就了庐山拔地而起的
雄伟气势。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由于断块的隆起,与四周断裂下降的平原、
盆地和低丘岗地相比,山体显得格外峭拔、陡峻和高耸。断层构造在庐山山
体的东南部和西北部表现最为明显,东侧有温泉大断裂,西侧有莲花山大断
裂。五老峰、龙首崖、仙人洞等处奇险的陡崖,都是断裂作用的结果。庐山
地貌特点与其地层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庐山北部地层岩性坚硬,往往形成
高大山岭,如大月山、五老峰等。五老峰因其岩性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
蚀作用,形成被垭口分割的五个山峰,宛若五位老人并坐,笑逐颜开,其东
南面是断层形成的悬崖,登上峰顶,碧波万顷的鄱阳湖尽收眼底。怪石林立
的峰壑,顿生五色烟云。庐山南部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地层主要由片岩、负
岩、板岩和花岗岩等组成,岩石破碎,风化侵蚀强烈,其地貌和风景与山北
大不相同,山形多呈浑圆状,而与北部山形造成明显的对照。
匡庐奇秀甲天下,这不仅同它的构造运动,山体的岩性有关,也与冰川
的作用密切相连。庐山的第四纪冰川,大约形成在距今 200 万年前,尽管时
过境迁,但冰川遗迹却仍历历在目。在秀丽的西谷,通往花径的林荫道旁,
有两块相互迭置的巨石,略小的一块突兀横架在大石之上,其形态颇似展翅
欲飞的苍鹰,来之蹊跷,被称为“飞来石”。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它
不是“飞”来的,而是冰川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冰碛地貌”—
—冰桌。据李四光的论断,庐山是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最集中
的一个山体。庐山冰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山区北部,其中以冰斗、冰窖和 U 形
谷最为典型。庐山冰斗最著名的是大坳冰斗,它发育在大月山的东北角;此
外,牯岭街心公园下临的窑洼也是一个冰斗,庐山有多处冰窑,其中以芦林
盆地最著名,这是当年大校场和牧马场两条槽形洼地的冰舌汇合处,后经冰
川的刨蚀作用而形成。水有水路,冰有冰道。U 形谷就是冰川运动过程中的
谷道,地质学上称冰川谷。庐山主要 U 形谷有王家坡、七里冲、大校场、石
门涧、庐山垅、莲谷和小天池等,其中尤以王家坡 U 形谷气势磅礴,地貌典
型。王家坡谷地介于小天池的长岭头之间,谷宽平直,谷壁切割整齐,谷底
平坦,规模宏大,冰蚀特点非常突出。庐山的冰川遗迹令世人瞩目,它为人
们提供了一个考察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宝贵场所,其怪绝嶙峋的岩石,层出不
穷的奇峰,别有意趣的幽谷,无疑也与第四纪冰川的“洗礼”是分不开的。
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
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
温为 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 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 22.6℃,
比山下的九江低 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
端最高气温只有 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
世界”的美誉。
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