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都是经长期的海蚀与节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原来位于岸边的磐陀石,在
新构造运动中,竟被升高了 90 米;潮音洞、梵音洞等则是在海浪、潮汐的强
烈冲击下,岩体不断被侵蚀、崩塌,而形成的海蚀崖洞。

八百里武当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在均县和房县之间,北通秦岭,南接巴山,
方圆 400 公里,号称“八百里武当”。
武当山山势雄伟,群峰屹立,山谷纵横,计有 72 峰。这里流传着:“七
十二峰朝大顶。”一说大顶是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海拔 1612 米,又称金顶,
鹤立于重峦叠嶂之中,如利剑直插云霄,气势宏大,有“一柱擎天”之誉。
其余诸峰,峰峰拔地刺天,微有倾斜,像是俯首朝拜天柱峰。武当山高峰栉
毗,渊谷幽深,飞瀑流泉,琼宫桂宇,共有三十六崖、二十四涧、十一洞、
九泉、三潭等名胜点缀其间,自古素有“天下名山”之称。宋代大书法家米
芾赞誉其为天下“第一山”,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称赞武
当山:“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
武当山不仅以其秀美的山川可与五岳相比,而且又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
山和武当拳术的发源地。早在唐朝贞观年间,道教就开始在武当山修建了五
龙祠,宣扬道教。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称为武当派。据
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道书说,早在黄帝时期,
玄武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从母亲右胁生下,长而勇猛。但这位王子不愿
继承王位,入武当山学道修炼,42 年功成,奉玉实之命镇守北方,为玄天上
帝。因此,武当山被附会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山元代以前的建筑,大多毁
于元末兵火,现存景观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大力宣扬道教,
在兴建北京故宫的同时,又役使 30 余万军夫,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五里一
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武当山有一条漫长的建筑线,32 个大建筑群,
总计殿宇两万余间,建筑面积达 160 余万平方米。据道教经典中所述,包括
二观、八宫、十祠、三十二庵、九台、九井、十三亭、十五池、三十九桥等。
武当山以其宏伟的建筑规模、浩大艰巨的土木工程、精美和丰富的建筑工艺,
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堪称奇迹。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异彩纷呈的诸子散文

诸子,字面意思就是各位先生,也指有理论、有主张的先生们的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上,呈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
文志》里将“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诸家。诸子散文指的就是这些学者的语录、文章。
诸子的著述,不少已经失传,保存到现在的,主要有儒家的《论语》、
《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
的《韩非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诸子的著述在论说文的发展上都体
现了各个时期的不同水准。在文风上,它们各具特色。《论语》言简意深,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等语句,都是带
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墨子》文辞朴实而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公输》
篇,从浅显的事例入手,运用类比、推理等手法论证自己的结论,使对方没
有丝毫回避的余地,只能就范认输。《孟子》的特点是明白流畅而善辩,如
《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在论辩中先撒下罗网,然后请君入瓮,接着穷追
猛打,时擒时纵,处处先发制人。读来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庄子》汪洋
恣肆,善于大量地运用寓言故事阐述事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诸子散文在思想文化上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后代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成。先秦时
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包
括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分“风”、“雅”、“颂”
三类。“风”有十五国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人
民群众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著
名诗篇。“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
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其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记叙周族兴起的传说和历史以及当时经济制度、生产状况的篇章,具有一定
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
变化,常以章节的复叠加强表达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种。“赋”是直接铺叙陈述,“比”是比喻,“兴”是借物起兴,以引起
下文。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着、发展着,这是周代民歌对
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方面。《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
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爱国诗人屈原的绝唱——《离骚》

屈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人。战国时楚人,名平,字原。相传故里在
今湖北秭归。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
待宾客,应对诸侯。后来受到诬陷,被迫流亡汉北。秦国利用这个机会派张
仪至楚,许诺割地六百里,使楚与齐国绝交。楚怀王受骗与齐绝交后,不能
得秦地,便兴师伐秦,遭到惨败。怀王不得已,又起用屈原出使齐国,恢复
齐楚联盟。楚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受到进一步排挤打击,被放逐江南。他眷
念祖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政治主张,先后写下了许多光辉诗篇,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屈原万分悲愤,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前半部分叙述诗人的家世出身,生辰名字,
以及辅佐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表现了诗人关心楚国命运,志行高洁的
品质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后半部分通过神游天上,表现了作者理想不得实现
的矛盾痛苦心情和以死殉崇高理想的决心。全诗曲折变化,和谐完美,词章
瑰丽,广泛运用比兴手法。诗人以香草象征自己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君臣
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等等,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诗人
驰骋想象,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与自然现象编织成瑰丽多彩,奇特无比的
幻想境界,表现自己追求理想的精神,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特色,又具有深
刻的现实性,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篇。

第一部传记文学的辉煌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约于汉武帝太初元
年(前 104 年)至征和二年(前 91 年)间写成。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
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首尾达三千年左右。全书 130 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内分“本纪”十二篇,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述政治上的重大事件和帝王事迹;
“表”十篇,用表格谱列历代史实;“书”八篇,分别叙述礼乐、天文、历
法、水利、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三十篇,主要是诸侯、王的
史实记载;“列传”七十篇,主要记载官吏、名人及一部分下层人物的事迹。
《史记》取材广泛,除参考《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百
家书以外,还注重实地考察资料的使用,构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的思想内容是丰富深刻的,它一方
面揭露了统治者及其爪牙的无比丑恶,歌颂劳动人民及其领袖的起义反抗,
以及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和救人困急的侠义之士,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优
良传统和品质。《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生动鲜明,在语言的运用
上也有极大的创造,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特点。它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
承先启后的作用。

古代谋臣策士论辩的篇章——《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史。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 240
年(前 460~前 220)的史事。《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谋臣微士攻城略地的
策划,纵横捭阖的说辞。反映了各诸侯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文笔恣肆
生动,酣畅淋漓。雄辩的论说、刻骨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无不各尽其
妙地构成了《战国策》语言的独特风格。苏秦、张仪、陈轸之流的游说辞,
司马错的论伐蜀、淳于髡的滑稽、邹忌讽齐王等,在语言的运用上都非常突
出。《战国策》的每一段文章,都几乎是一篇完整的故事,如苏秦连横说秦
惠王、冯谖客孟尝君,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等。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深刻
而具体的,写英雄,则气势磅礴,旁若无人;画小丑,则丑态百出,面目可
憎。如荆轲在刺杀秦王的生死关头,却是谈笑自若,对答如流,简直不把不
可一世的秦王放在眼里,他的慷慨激昂、英勇机智不能不叫人钦佩。而苏秦
则是另一种形象。当他游说不成而回家时,“赢滕履 ,负书担橐,形容枯
槁,状有归(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活脱
脱一副丧家之犬的形象。此外,《战国策》中多用寓言小故事,如“献不死
之药”、“狐假虎威”、“骥遇伯乐”等,都写得短小精巧,寓意深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
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
庭,少年时代就死了父亲,家境一日不如一日。早年怀抱普济苍生的壮志,
曾任江州祭酒,因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辞官回家。后又迫于生计,出任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转为彭泽令。在彭泽八十多日,逢郡督邮来县,县吏就
请陶渊明穿好衣带去拜见,他长叹一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当日解除印绶离职,写了《归去来兮辞》,回家隐居种田,不再做官。
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具有干一番大事业的凌云壮志,但做官之后,那东奔西
跑的苦差,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丑恶与他恬静自由的性格格格不入,
再加上东晋时期豪强世族统治,门第制度森严,没有后台是无法有所作为的,
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辞官归隐的道路。
现存陶渊明的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他的主要成就在
诗歌方面。大量田园诗描绘了农村风光和劳动情景,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
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晚年所写散文《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安宁美好的
理想社会,那里没有君臣,没有压迫剥削,没有互相欺诈,人们和平、幸福、
平等地生活着,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在当时的
社会,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无法实现的空想而已。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及其杰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被人誉为“谪仙”、
“诗仙”,主要是因为他在诗中描绘了自己轻视世俗、飘逸洒脱的形象。他
一生写了近千首诗,其中很多表现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对官场腐败的憎恶,爱憎极为鲜明。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表现了他的自信和豪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
了他的心高志大和自尊。“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表现了他
对官场的蔑视。他用蔑视世俗、飘逸洒脱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这就给人一种
绝世超凡、如处仙界的印象。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还因为他在悲愤
孤寂之时追求成仙得道,求得精神的暂时寄托,这也给李白的诗歌增加了超
脱的色彩。另外,李白诗歌中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写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诗人那喷薄欲出的激情,在
《蜀道难》等名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正是这种高度浪漫的表现手法,想落
天外的意境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
《李太白集》中除少量的文赋碑铭之外,收入李白诗歌约一千首,这些
诗篇,生动地记录了诗人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心理历程。其内容广泛多
样,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上,或表达对封建权贵的反抗,或抒写高远的理想
抱负,或寄寓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或流露对自然美景的爱悦;形式上,有古
风,有乐府,也有格律诗。许多优秀诗篇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显示着雄奇
豪放、清俊旷达的风格。李白的诗歌创作卓越地继承了屈原和汉乐府优秀民
歌的艺术传统,推陈出新,对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其辉煌的贡献。
唐代以后,凡是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李白的
影响。
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最富于浪漫主
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就是《蜀道难》。这首诗约写于天宝元年前后,诗中极
写由秦入蜀道路的奇险难行,歌颂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并表示了对蜀中
政治形势的隐忧。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的诗句为基调,
一唱三叹。先将传说神话引入诗中,在想象中描写太阳御者羲和和飞禽走兽
的畏难却步以及行人的屏息长叹,突出了蜀道的险峻,再设想入蜀的行人在
蜀道上所感受到的可怕气氛,最后从自然形势的描写转到历史教训的提示。
全诗运用夸张、比喻、渲染、暗示等表现手法,时间上由古到今,景物上由
远及近,感情上由浅入深,形象夸张地表现了蜀道的艰险。由于诗人的豪放
气魄贯注全诗,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手法,使他成
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

明代茅坤的《八大家文钞》选辑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
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作为人们学习唐宋古
文的范本,于是“唐宋八大家”的称呼便广泛流传开来。
这八位作家的散文成就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中取得的。中唐时期,
讲求对偶、声韵和用典而不注意内容的骈体文仍然占有统治地位,韩愈和柳
宗元起来提倡古文,即提倡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反对骈文,逐渐发展
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主张文章必须“志道”,
“明道”,即宣传儒家思想,强调文章要抒发个人真情实感,褒贬社会现实。
主张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强调文字流畅,贵在创新。韩愈的大量文章雄
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语言准确生动,使人耳目一新。柳宗
元也写了大量文章,其中的寓言文和游记别开生面、深得人们好评。但是,
韩、柳之后骈文又死灰复燃,这就给宋代文坛提出了新的战斗任务。欧阳修
鲜明地举起了韩、柳“古文运动”的旗帜,与同时代的曾巩、王安石、苏洵
父子等人扫骈文余风。欧阳修的文章丰富生动、抒情味浓,其《醉翁亭记》、
《秋声赋》等名作传诵千古。王安石以说理文见长,论辩透辟,用语准确精
练。他的游记、杂感也长于议论,表现出政治家的眼光和风度。苏轼的散文
可以说集宋代古文运动的大成,无论是书札、杂说、游记、小赋等,“文理
自然,姿态横生”,随笔挥洒,词采妙出。他的《石钟山记》、《赤壁赋》
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曾巩、苏洵、苏辙的散文各有特点,曾巩、苏洵善辩,
苏辙婉转。总之,欧阳修等六人的散文创作吸取了韩、柳文体改革的特点,
又着重在文风上加以探索,创造了比韩、柳更为平易流转的风格,取得了最
终战胜骈体文的辉煌成果。

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
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由于家
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
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概、
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词有三百多首,与诗相比,他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
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
提高了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诸如怀古、感旧、
记游、说理等诗人所惯用的题材,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
作为乐曲的唱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比如《念奴娇·赤
壁怀古》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象和周瑜等英雄人物形象,给人以壮丽的
感觉。其中流露的“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掩盖不了诗中热爱生活的乐观态
度和一心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他在射猎中
所激发的想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幻想琼楼玉
宇的“高处不胜寒”,再转向现实,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苏轼词在语言上
改变了花间派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收陶潜、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入
词,并适当地运用某些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为了充分表达内容,
有时甚至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表现
了作者豪迈奔放的感情和坦率开朗的胸怀,在词坛上异军突起,令人耳目一
新,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感动天地的《窦娥冤》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最杰出的代表作《窦
娥冤》,是个感人的悲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窦娥冤》“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