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的酒鬼父亲的逼迫下,哈克与父亲来到离镇上很远的树林里,过起了以
渔猎为主的生活。他的父亲一喝酒就发酒疯,毒打哈克,哈克就想办法逃了
出来。哈克在一个岛上遇见一个逃亡的黑奴吉姆,两个人就结伴乘木排逃跑,
想逃到一个没有种族歧视,不买卖黑奴的自由州去。在逃亡当中,他们经历
了很多艰难险阻,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途中,他们遇上了两个骗子,这两
个家伙一路花言巧语,想方设法搞哄骗,到后来还悄悄地把黑奴吉姆给卖掉
了。聪明的哈克费尽周折想救出吉姆。另一位途中遇到的小伙伴汤姆故意不
露出真相,搞了一场营救的戏。到后来他才说明,吉姆的主人在临死前已经
宣布给吉姆自由了。
这篇小说是反对种族歧视的典型作品。马克·吐温在这里对黑人孩子吉
姆的优秀品质进行了歌颂,也描写了白人孩子哈克的机智和勇敢,赞美了黑
人和白人之间的友谊。主题严肃、深刻,却具有传奇性和趣味性。

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是挪威优秀的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它通过女主人公娜
拉终于自我醒悟,离开玩偶之家的过程,揭开男权社会幸福家庭的伪装,对
资本主义虚伪的婚姻、法律、宗教、伦理进行了有力抨击。作品写于 1898
年。这是一部以反映妇女问题闻名世界的戏剧。
剧幕初起,娜拉还是个幸福的妻子。他丈夫海尔茂原来是律师,刚被提
升为合资股份银行的经理,新年后就要上任。海尔茂很爱他的妻子。一见面
就亲昵地叫她“小松鼠”,“小鸟儿”。他们已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全家人
正在欢乐,融洽的气氛中准备过圣诞节。
这时,娜拉的老同学林丹太太来访。林丹太太是无儿无女的寡妇,靠自
己的孤身奋斗敬奉母亲,抚养弟弟。如今想托海尔茂在机关找个工作。娜拉
热情答应帮忙。她从心里佩服林丹太太有那样的能耐,尽了自己做人的责任。
兴奋中也把自己的一桩得意的秘密告诉了她:
几年前,娜拉一家经济还很困难,海尔茂生了大病。医生让他到南方疗
养,否则病体难保。当时,娜拉的父亲也正患重病,在经济上无法帮助女儿,
娜拉急得无法,就瞒着生病的丈夫向海尔茂的同学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
一笔钱。当时,柯洛克斯泰要娜拉的父亲作保人,在借据上签字,娜拉因父
亲病危,出于无奈,在借据上伪造了父亲的签名。借到这笔钱后,他们一家
到意大利为海尔茂治好了病。返回家中,娜拉瞒着丈夫俭省家用,熬夜工作,
东拼西凑地还债。尽管苦累,但她为自己分担家庭的责任,救了丈夫的命而
高兴。
海尔茂升为经理后,十分讨厌柯洛克斯泰常在众人面前叫他的小名,决
定解雇他。柯洛克斯泰让娜拉向海尔茂求情,被丈夫拒绝。娜拉感到无能为
力,这样便触怒了柯洛克斯泰,他拿借据伪造签字的事威胁娜拉,并写信把
此事告诉了海尔茂。
海尔茂勃然大怒。他骂娜拉触犯了法律,把自己的前途毁了,指责她是
罪犯、下贱女人。娜拉痛心不已,感到前途无望,决定投河自尽。这时,海
尔茂不但不同情,还冷冰冰地说:“就是死也洗不清你的罪过。”海尔茂原
形毕露,完全是一副自私、狰狞的面孔。
痛苦中,娜拉将此事告诉了女友林丹太太。林丹太太原先曾是柯洛克斯
泰的情人。经林丹太太劝说,柯洛克斯泰后悔自己对海尔茂夫妇的手段,决
定将借据寄还给他们。
收到借据后,海尔茂快乐地叫起来:“我没事了!”他把信和借据扔进
火炉,马上又对娜拉改变了态度,声称可以饶恕她,又开始叫她“小鸟儿”
了。丈夫的一刻数变,使娜拉看清了他的面目。她如梦初醒,感到八年来她
是和一个陌生人共同生活。她牺牲了一切去爱丈夫,可丈夫心中只有金钱和
地位。妻子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个玩物!她再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她还给海
尔茂给她的结婚戒指,终于离开这个玩偶之家。

父与子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 6 部长篇小说之一,写于 1862 年。作
者屠格涅夫 1818 年出生于俄国一贵族家庭,自幼目睹母亲专横任性,虐待农
奴,开始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他立下誓言,表示决不同农奴制妥协。早
在大学时代,屠格涅夫就以诗歌的形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的思想和
文学观念明显地受到别林斯基和果戈理等人的影响。把握时代脉搏,敏于发
现新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屠格涅夫创作的主要特点。长篇小说《父与子》以
19 世纪 50 年代未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代表不
同社会力量的“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斗争,敏锐地揭示出平
民知识分子必将代替贵族自由主义者的社会发展趋势。小说的主人公巴扎罗
夫是一位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属于“子辈”的代表。
他聪明,勤奋,衣着朴实,有思想,有毅力,正直而坚定。在政治上,他与
贵族自由主义者针锋相对,坚决反对专制农奴制度,否定当时现实生活中“公
认的准则”,提出“把地面打扫干净”,建立“一个合理社会”的主张。他
重视实践活动,提倡实用科学,厌恶空谈,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同时,
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比如,他否定贵族生活准则,却又去参加决斗。
作品中写巴扎罗夫两次离家,到玛利因诺的贵族子弟阿尔卡狄家作客,同阿
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这个“父辈”保守派发生尖锐的思想冲突,后因一个偶
然的事情,二人进行决斗,巴威尔受轻伤,巴扎罗夫给他及时做了包扎。在
一次尸体解剖中,巴扎罗夫割破手指,感染身亡。
《父与子》成功地塑造了巴扎罗夫这个具有新的思想意识的平民知识分
子的典型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俄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情节结构的简洁、明快、朴实,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之一。

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作家,批判现实主
义的最后一位代表。1860 年契诃夫生于南俄塔冈罗格市一个小商人家庭,
1844 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他开始行医,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对俄国
的黑暗现实有了深切的了解;后来长期居住在乡村从事写作,和高尔基建立
了友谊。1904 年去世。在大学读一年级的时候,契诃夫便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一生共写了 470 多个短、中篇小说(其中大多数是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
契诃夫的全部著作深刻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俄国各种人物
的面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幽默讽刺短篇,一类是描写下层人民遭遇的
短篇。作品的主人公往往都是些小人物,通过小人物的思想、活动、状况反
映社会问题。《套中人》写一个中学教员别里科夫谨小慎微,畏惧新生事物,
喜欢向政府告密。他的口头禅是“可别出什么乱子才好”,他在晴天也穿着
雨鞋,出门带着雨伞,习惯把一切日常用具都装在套子里面。在别里科夫的
影响下,全城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多年,不敢看书,不敢写信,不敢大声
说话,不敢交朋友,不敢周济穷人……这是一个胆小怕事、反对新生事物、
维护旧制度的典型形象。在《苦恼》里,马车夫姚纳因失去儿子而痛苦万分,
他想对周围的人诉说心中的悲哀,但没有人肯听,最后只好向衰弱的老马去
诉说。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贫穷、痛苦和孤立无援。《小公务
员之死》写切尔维亚科夫为人拘谨可笑,他死于胆怯和奴性心理,而他的奴
性心理正是大人物长期恐吓、奴役的结果。他的性格固然令人发笑,但更令
人同情,人们透过他可笑的外表看到的是他悲惨的命运。除以上所举外,契
诃夫的主要著作还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普里希别叶夫中士》
和剧本《樱桃园》等。

变色龙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于 1884 年。这篇小说以极
精练的笔墨,生动传神地勾画出一个见风转舵、趋炎附势、欺压良民、阿谀
权贵的奴才形象。
小说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金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手指的事
件。他开始耀武扬威,声言要给狗的主人一点颜色看看。人群中有人说这是
将军家的狗,他立刻急得浑身发热,并改变腔调,对赫留金大加训斥,当随
同他的巡警说“将军家没有这样的狗”时,他又态度顿变,断然宣布:“这
是条野狗”,“把它弄死”。但是,巡警有些拿不准,说他在将军院子里曾
见过这样的一条狗,人群中也有加以肯定的。在此情况下,警官吓得直出冷
汗,立即要巡警把狗送给将军。正巧,将军家的厨师迎面走来,一问,不是
将军家的狗,警官以为这次不会有错,马上要处死这条野狗。可厨师又说:
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警官立时脸上洋溢着微笑,赞扬“他老人家”的狗不
坏。最后他恐吓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抬你!”说完扬长而去。这篇小说
通过一个平凡的故事,表现出有深刻意义的主题,针砭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的
丑恶现象。在艺术表现上,小说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凭借精巧的细节
对生活和人物做了真实的描绘和刻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对艺术形象
的客观描述之中;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行文中那幽默讽刺的笔调,
既叫人发笑,又令人深思。

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
家,列宁称他是一个“强烈的抗议者、激愤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是
“俄国革命的镜子”,认为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1828 年
托尔斯泰生于土拉省雅斯内纳雅·波良纳一个伯爵家庭,长大后继承了伯爵
爵位。1844 年进喀山大学学习,1852 年到高加索从军,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
中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1857 年和 1860 年先后两次去欧洲旅行,探求如何
解决俄国的社会问题。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庄园中度过,主要从
事写作。晚年时想脱离贵族的特权生活,放弃私有财产,于 1910 年 10 月 28
日夜离家出走,11 月 7 日病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
托尔斯泰的全部创作活动长达 60 多年,一生著作丰富,代表作是三部长
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
《战争与和平》以 1812 年的俄法战争为中心,从 1805 年彼得堡贵族讨
论如何对拿破仑作战一直写到 1820 年十二月党人运动的酝酿为止,包括俄、
奥联军同拿破仑军队之间的奥斯里奇会战,法国全线溃退等重大事件。在战
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无数画
面,反映了各阶级、阶层的思想情绪,揭露了俄国宫廷和上层贵族的腐败无
能。
《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贵族妇女安娜婚姻不幸的
故事,一条写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恋爱成婚的故事。作品对贵族阶
级及其道德习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详尽地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农
民、新兴资产者和商人等各个阶层,广阔地反映了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复活》写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了他姑姑的养女玛丝洛娃,致
使她被赶出家门而沦为妓女,其后又因涉嫌人命案被关进监狱。聂赫留朵夫
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惭愧,他决心以实际行动赎罪并提出与玛丝洛娃结婚,但
玛丝洛娃没有同意,她最后同一个革命者结了婚。在革命者崇高道德的影响
下,她满怀信心地走向“复活”,小说对俄国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
判,同时也集中地宣扬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
等托尔斯泰主义。

母亲

长篇小说《母亲》是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是在 1902 年索尔莫沃工厂工人“五一”游行
事件与 1905 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它深刻地反映了俄国 1905 年革命
准备时期,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蓬勃开展的工人运动,展示了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的壮丽图景。通过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真实描绘,显示出社会主义理想
改造现实的强大力量。作品主要通过“沼地戈比事件”、“‘五一’节示威
游行”、“在法庭上的斗争”等场景的描绘,刻画了主人公巴威尔的性格和
他在马克思主义哺育下,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长的过程。透过巴威尔的经历,
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从经济斗争到政
治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传播到指导革命实践的全过程。巴威尔的母
亲尼洛芙娜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人物。她作为一个工人的妻子饱受旧生活的折
磨,胆小怕事,逆来顺受。丈夫死后,她开始发现儿子参加革命活动和阅读
禁书时,内心十分惊恐,但随着与革命者的不断接触和自己的观察,她的思
想逐渐起了变化。对革命从理解到支持,以至自己也终于投身革命事业。她
的成长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母亲》一书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成
功地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列宁在最初看到这部书的手稿时,就肯定
了它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小说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
作原则,整部作品构思精密,语言丰富多彩,感情色彩强烈,颇具感人力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最著名革命作家之一,他 1904 年出生在乌克兰
一个工人家庭,1919 年十五岁时参加了红军,1920 年因负重伤复员,参加经
济建设。紧张的工作和饥饿、寒冷的威胁严重损害了他本来就残废的身体,
1926 年,22 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了。他决定用笔继续工作。为了从一个
普通工人成为作家,他发愤读书,有时一天学习达 20 小时。在他自修完成函
授大学的全部课程之后,不幸又双目失明,全身完全瘫痪,只有手指能够活
动。但是病魔没有使他悲观,从 1930 年起,他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的创作,经过三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在 1933 年完成了这部长篇
小说。小说问世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 1934 年就收到了 31700 封来信。
接着他又在极其艰难的情况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这部长篇小说的第一
部。1935 年 10 月 1 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光荣地获得了列宁勋章。1936 年病
魔最终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基本内容是写无产阶级一代新人在伟大历史变
革时期锻炼成长的过程,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原型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保尔是一个工
人的儿子,少年时因救革命者朱赫来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参加了红军,在
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于是复员参加生产建设。在建设中,他积极和阶级敌
人、坏分子、生活中的落后现象及自身的缺点、疾病作斗争,成为一名光荣
的共产党员。保尔最后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没有因此而倒下,而是克
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了一名作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全世界各国革命青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
国读者对这部小说更是十分熟悉。保尔在战友墓前的独白至今激励着无数青
年奋发向上的精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
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是摩斯基多海湾最好的老渔夫。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跟他学打
渔,很佩服他的本事。这次,老头接连八十四天出海,竟一无所获。小孩的
父母不让孩子再跟随老头打渔了。小孩却对老头深表同情,给老头弄来饭菜,
陪他聊天,帮他准备再次出海的用具。晚上,老头梦见了海滩上的狮子。次
日清晨,小孩拿来鱼肉,送他出海,祝他好运。
这天天气晴朗,海面一如平镜,海岸景色秀丽。老头一早便撒下香喷喷
的鱼食,他低头望着水里,蓝蓝的海水里游动着红色的小生物,在阳光照耀
下,五彩斑谰。老头心情很好,他喜欢那些风度优雅的海龟,很欣赏它被杀
死后心还跳几十个钟头的顽强精神。他想:“我也有这样一颗心。”他满怀
信心地把钩丝直插入一哩深的海水里,目不转睛地盯着钩丝,只见伸在水面
上的一根竿子很快地浸到水里,接着钩丝抖动了一下。经验告诉他:海水的
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吃钩尖和钩把子上的鱼食。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
有一件很硬的东西,重得出奇。老头欣喜地推断:这是条很大的鱼。
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它拖着船和人在浩渺无边的海面一直游了四个多
钟头,老头紧紧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钩丝和大鱼搏斗。心里想着:“我拿它没
办法,它拿我也没办法”,“我到死也要跟它在一起”。
钩丝拉得快要折断了。大鱼突然晃荡了一下,把老头拖到船头去。老头
赶快放长钩丝才没被拖到海里。他不动地拉住钩丝,身子后仰抵挡钩丝的张
力,手割破了,肩勒肿了,但他仍以无畏的气概拼搏着。他想,鱼一定受伤
了,我痛了,它也痛了。
经过持久的激烈的拼搏,钩丝慢慢上升,鱼终于露出水面。它浑身明光
耀眼,头和背全是深紫色的,镰刀似的大尾巴出没在水里。老头发现这条鱼
比小船还长。这时,他已漂到不见陆地的海面上,累得筋疲力竭,真希望大
鱼去睡,他也好去睡,去梦狮子。
第二天,大鱼仍在拖着船游动。它一次又一次地跳,尽管不断放松钩丝,
船仍走得很快。老头使尽全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