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的梨有大有小,他就从中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母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梨。”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着朝政,政治十分腐败。孔融 15 岁的时候,有个叫
张俭的官员,揭发了当权的宦官侯览和他的家人所犯的罪恶,却反遭陷害,
官府要抓捕他治罪。
张俭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急迫之中,他逃到孔家,请求掩护。不
巧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就出来接待了他。张俭见孔融还是个孩子。就没有
说明来意。孔融看出了张俭神情紧张、欲言又止的样子,一定是有什么为难
的事,就对张俭说:“我哥虽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难道我就不能做
主收留你吗?”听了孔融的话,张俭心里踏实下来,他在孔融家里躲藏了好
几天,找了个机会,终于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去向官府告发了。官府抓不到张俭十分生
气,就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抓了起来。
审官对孔融和孔褒说:“你们兄弟到底是谁放走了张俭?你们知道不知
道,张俭是朝廷的要犯,放走了他就是犯了杀头之罪!”
听了审官的话,孔融知道哥哥和张俭是好朋友,朝廷是不会轻易放过他
的。只有自己主动承担罪责,才会保全哥哥的性命。于是,他对审官说:“留
藏张俭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话,就请治我的罪吧!”
听了弟弟把罪责承担在自己身上,孔褒忙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这
不关我弟弟的事!要杀就杀我吧!”
孔融、孔褒兄弟在堂上争了起来,都说是自己放走了张俭。
审官见兄弟俩争罪,怎么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只好如实上报。后来,
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
孔融虽然没能救了哥哥,但是他友爱兄长,凛然争死的事迹却流传了下
来。
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
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
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
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 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
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 40 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 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
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
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
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
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
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
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
为“龟山先生”。
毛泽东尊师的故事
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在
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泽东小的时候在家乡念私塾,当时有一位教他的老师叫毛宇居。这位
老师感到毛泽东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很是喜欢。毛泽东也很敬重这位老师。
1959 年,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到故乡,请韶山的老人吃饭,其中就
有毛宇居老师。当毛泽东向这位老师敬酒时,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
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最敬佩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
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
杨怀中先生又名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修身、
教育、伦理学等课程。毛泽东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
他为有这样一位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老师而欣慰。他常在星期
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
器重毛泽东,称赞他“资质俊秀”、“殊为难得”。
徐特立先生后来参加了革命,并于 1927 年入党,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
“五老”之一。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对徐特立一直是非常敬重的。
1937 年徐老 60 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
我 20 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947
年徐老 70 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更为感人的是,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老师,毛泽东也能正确对待,对当
年的湖南一师校长张干就是这样。
张干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校长。由于他维护旧的教育制度,引
起学生不满,毛泽东带头发起了“驱张运动”,使张干不得不离开了一师。
解放初期,毛泽东了解张干离开一师后,没有在反动政府里做官,而是一直
在学校教书,感到难能可贵。在与朋友谈话时说,张干当时很年轻,很有能
力,完全可以往上爬。他不向上爬,而是老老实实教书,这就说明他不错。
后来,毛泽东对张干从思想上和生活上都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
鲜花丛中寻找谁
玛丽·居里,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
1903 年她和丈夫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11 年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成
为迄今为止唯一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
1912 年,华沙“镭”实验室建成了。居里夫人,“镭的母亲”接到消息
后,立刻打点行装,从巴黎飞往华沙。
晚上,为居里夫人举行的欢迎宴会开始了。居里夫人成了贵宾,她被请
到插满鲜花的桌前坐下。她隔着鲜花,在努力寻找。
突然,居里夫人的目光碰上对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的目光,老妇人
正敬佩地望着她。居里夫人激动地站起身来,向老人走去。她伸出双手,紧
紧地拥抱这位老妇人,在老妇人的双颊上吻了又吻,一面说道:“我以为这
是不可能的,可却是真的,是真的!我一直想念着您,斯克罗斯校长!”
斯克罗斯女士热泪盈眶,她紧紧握住居里夫人的手,不住地说:“好样
的,玛丽亚!好样的,玛丽亚!”在场的人都被她们深深地感动了,人们的
眼中也都噙满了泪花……
侍者送来了酒,居里夫人拿起一杯,敬给斯克罗斯,她转身对众人说:
“尊敬的主人,尊敬的来宾们,我提议,为用真诚、勇敢和智慧教育过我的
斯克罗斯校长干杯!”
“干杯!”
“干杯!”
迎接和款待居里夫人的晚宴,在玛丽亚·居里高尚的爱戴老师、尊敬老
师的情怀感染下,达到了高潮。
俞伯牙摔琴祭知音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
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
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
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
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
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
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
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
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
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
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
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
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
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
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
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
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
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
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
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
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
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
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
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
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
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
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
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
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
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荀巨伯重义轻生
荀巨伯是汉桓帝时的贤士,一向格守信义,笃于友情。他听说千里之外
的一个好友得了重病,心急如焚,匆匆安排了家事,收拾好行装,便赶去探
视。他晓行夜宿,戴月披星奔波了半个多月,才到达好友居住的县城。谁知
进城以后,只见街上冷冷清清,悄无一人,觉得很奇怪。他好容易才找到好
友的住处,发现好友躺在床上,面色惨白,连声低呼:
“水!水!”
荀巨伯忙从桌上取过土碗,四处寻水,好一会才在厨房水缸里找到了一
点水,马上装入碗内,递到友人口边。
友人呷了几口,精神稍好一些,抬头见是荀巨伯给他递水,惊喜地问道:
“你什么时候来的?”
荀巨伯答道:
“刚到。”
友人见荀巨伯满面风尘,为看望自己不惜千里奔波,深为感动。但想到
目前情况紧急,又焦急地对荀巨伯说:
“胡兵马上就要来攻城,城里的人都跑光了,你还是赶快走吧,晚了就
走不了啦!”
荀巨伯诚挚而又坚定地说:
“你重病在身,旁边没一个亲人,作为朋友,我现在能够离开吗?”
友人感动地说:
“贤弟盛情,令人感动,我是将死的人了,怎么能够连累你呢?还是快
点走吧!”说完,又吃力地把手一挥。
荀巨伯恳切地说:“我不远千里来看你,你却要我走。弃义以求生,我
苟巨伯是那样的人吗?”
正说到这里,突然听到门外有人高喊:“这里有人!”
友人听见喊声,焦急地对荀巨伯说:
“胡人来了!你快从后门逃走吧!”
说到这里,由于情绪激动,又禁不住连声咳嗽。
荀巨伯忙把土碗递到他口边。正在这时门突然被踢开,一个身材魁梧、
身着胡装、手执钢刀的大汉,带领几个随从冲了进来。
友人十分着急,荀巨伯却镇定如常。
大汉见屋中只有两个男子,一个卧病在床,一个亲为递水,便走上前去,
大声地问荀巨伯道:“我大军一到,一郡尽空,你是何人,竟敢独自停留?”
荀巨伯从容不迫地回答道:
“在下荀巨伯,因友人重病在身,无人照顾,因此千里探视,不忍离去。
望刀下留情,要杀就杀我,千万不要伤友人之命!”
大汉想不到一郡尽空,竟有人愿舍己救友,颇为感动,便对随从们说:
“我等不该入此有义之国,走!”
说完,向荀巨伯一拱手,转身出门而去。
友人此时方才如释重负,紧紧拉住荀巨伯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
泪滚滚而下……
高尚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高尚的友谊,直挚的友谊,这友谊,像一支
心灵美的赞歇,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1845 年 2 月,马克思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国,迁居布鲁
塞尔,生活很贫困。这时候,恩格斯刚刚出版了一本书——《英国工人阶级
状况》,得到一笔稿费。恩格斯拿到稿费以后,立即寄给马克思,并给马克
思写了信。“至少,不能让那帮狗东西因为卑劣手段使你陷入经济困境而高
兴。”
1848 年的巴黎公社及欧洲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一家的生活更困难了,
有时候甚至靠典当衣物和拍卖家具过日子。
恩格斯知道后,非常焦急。他想,有什么办法才能使马克思摆脱贫困的
生活呢?他想来想去,只好继续去经商,以便赚点钱来资助马克思。恩格斯
从事商业以后,马克思不断地收到恩格斯的汇款。就这样,恩格斯为了能让
马克思更好地从事革命理论的研究工作,担负起马克思一家的大部分生活费
用。他自己则像“服苦役”似的,干了整整 20 年的商业工作。
恩格斯为了支援马克思,决心自己过俭朴的生活。他把租的一间好房子
退了,另外租了一间便宜的差等房,把省下的钱寄给马克思。恩格斯很喜欢
骑马郊游,他用父亲在圣诞节给的钱买了一匹好马,可是,他听说马克思又
需要帮助时,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心爱的马卖了,把钱寄给马克思。
恩格斯的无私援助,使马克思非常过意不去。有一次,马克思对恩格斯
说:“以后我不许你再这样做了!”恩格斯摆了摆手说:“我这样做,不是
为了你个人,而是为人类尽我的义务。人类需要你的思想和理论,比什么都
要紧得多。”马克思听了,感动得热泪直流,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马克思同恩格斯不住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为了及时地交流,讨论问题,
他们经常通信,有时候一天要写一封,甚至几封信。每当马克思收到恩格斯
的信的时候,常常高兴得哈哈大笑。
有一次,恩格斯生病了,马克思知道以后非常担心。他特意找来一堆医
学书,看看恩格斯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写信告诉恩格斯应该注意些什么。
恩格斯研究自然科学的时候,手头资料不够,马克思立刻放下自己的工
作,一连几天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抄了寄给恩格斯。恩格斯写《自然辩证
法》这本书的时候,马克思也给他提供了许多材料,其中关于政治经济学的
那一部分,还是马克思替恩格斯写的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战斗在一起。他们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
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他们一起写了《共产党宣言》;他们一起
给报社撰写了一篇又一篇论文。
马克思逝世时,《资本论》还没有全部完成,第二卷和第三卷还只有一
个草稿。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生前的这部著作能尽早出版,放下自己的研究
工作,去整理马克思写的《资本论》。那时候,他已经 63 岁了,但他仍然日
夜工作,仅用了 2 年的时间,第二卷就出版了。接着又投入第三卷的整理工
作,谁知第三卷的大部分文稿还只是一个速记稿,有些地方只是一个提纲。
恩格斯整整花了 10 年的时间,终于整理完毕,于 1894 年出版。《资本论》
这部光辉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诚挚友谊的结
晶。
细微之处见真情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家,不仅能并肩战
斗,而且在生活上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在这几位老战友中,朱德同志年龄最大,他担任委员长时,都 70 多岁了。
毛泽东一见到朱德,总是亲切地打招呼说:“老总啊,身体可好吧!可以不
看的文件就不必看啰!可以不参加的会议就不要参加啦!”
年迈的朱德对毛泽东也十分体贴。一次,毛泽东正在休息。在房前值勤
的战士看到朱德的小车从远处开了过来,赶紧打了个让汽车通过的手势。
不料,汽车在很远的地方慢慢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警卫员正
纳闷,只见朱德同志拄着拐杖下了车,走近警卫员,轻声说:“主席刚刚休
息,让他好好歇一会儿。”说着,挥手让汽车从别的地方绕道走,自己步行
通过了主席的住处。
周恩来同志也十分尊重朱德同志,见了面总要亲热地称呼“朱老总”,
还要赶去搀扶他。一次,朱德打电话给总理,说准备去他那里,商量工作。
可正当朱德穿衣服,准备出门时,周总理已经赶来了。他一边往里走,一边
说:“应该我来,应该我来。”
离开朱德的房子时,周总理发现走道上有一块石头,就弯下腰捡起来,
认真地对朱德的警卫员说:“这些都应该捡干净,朱老总出来,绊倒怎么办?”
周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成年累月忙着,很少休息。朱德总惦着总理,
一有电影票,他就想方设法约总理去看,好让他换换脑筋,休息休息。
一件件细微小事中,凝聚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父亲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