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观众被包围在中间,看到的影像也呈半球形,好似在苍穹中,观众的前、
上、左、右方都是银幕,伴随着立体声环音效果,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强。
以后这种电影又在广州东方乐园出现,这就是穹幕电影。世界第二大穹幕影
院——中国科学技术馆天幕影院于 1994 年 5 月在北京落成,它的银幕直径达
27 米,有 500 个座席,观众可以置身于超人眼视觉的电影景观中,去领略蔚
为壮观的艺术场面。
立体电影和全息电影
立体电影弥补了一般平面电影缺少立体感和纵深感的缺憾。如银幕上出
现了一片汪洋大海,观众好像就站在了海边上,海浪似乎已在亲吻着你的脚。
如果大海中游泳的人向你抛来一条鱼,你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接它!立体电
影真是逼真极了;它几乎魔术般地取消了银幕画面与生活场景的界限,让人
彻底进入了一个真实的、触手可及的梦幻世界。
人的两眼同时看一件东西时,看到的映像才有立体感,而只用一只眼看
则没有立体感;而立体电影是两个镜头拍摄的,相当于用两只眼看东西,当
然会有很强的立体感了。现在立体电影已经可以在普通电影院放映了。
我国 60 年代初摄制了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观众戴上特制
的红绿镜,银幕上的景物就产生了立体的感觉。这是利用类似人的两眼不同
视角摄制成有水平视差的两幅画面放映到同一银幕上,成为叠加的双影画
面。但是观看立体电影戴红绿镜,不能真实地显示影片的色彩。我国现在采
用戴偏光眼镜看立体电影。当然,看立体电影比较先进的是“光栅银幕法”,
观众透过放在银幕前的光栅板,两眼分别看到相应的画面,产生立体感,但
看时头不可移动。
全息电影的基础是全息摄影,用激光照射,技术复杂。“全息”意思是
摄影时除记录波长和强度以外,还记录物光的相位、物光的全部信息。全息
摄影能使物体产生极其逼真的立体感觉。比如一张猛虎的照片,就可看到猛
虎的纵、横、深三度,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有惊人的立体形象。日本在
70 年代拍摄过捕鲸的全息电影。观看全息电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能
看到立体影像,而不用戴特制的眼镜。
电影在中国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开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潮流的先河。这些优秀
影片大多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群众的苦难、抗争和理想,批判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恶势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对此后日益发展
的中国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是 1896 年 8 月 11 日,那时还是清朝光绪年间,
是电影诞生的第二年。中国人把外国商人带来的这种洋玩意儿叫“西洋影
戏”。
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在 1905 年秋天,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由
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一部戏曲片。
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在 1913 年,广东潮阳人郑正秋写出《难夫
难妻》剧本,由他和张石川联合导演,在上海外滩附近的香港路亚细亚影戏
公司露天摄影场搭景拍摄。这部影片长约 40 分钟,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遭
遇,抨击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剧中的女角由男演员扮演。
从 30 年代到 40 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始影响电影,左翼电影工
作者拍摄了一大批反帝反封建的优秀影片,中国电影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
代,一大批优秀影片脱颖而出,如《姊妹花》《小玩意》《渔光曲》《新女
性》《大路》等。其中由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1935 年,在前苏联举行
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第一部获国际奖的中国影片。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电影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影片有:《八
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崭新时期,
银幕上出现了一大批中华优秀儿女的形象,如《甲午风云》《林则徐》《青
春之歌》《红色娘子军》等。
十年“文化大革命”,电影首当其冲遭灾。80 年代中后期和 90 年代,
我国影坛迎来了群星争辉的新时代,一批影片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近年来,由于电视的普及发展,对电影造成了一定冲击,观众大幅度减
少,影院萧条。但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是不会被后起的艺术而取代的。电影
和电视在竞争中互相取长补短,制作手法更趋现代化,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电影的片种与类型
概述
在电影基础理论中,电影“种类”包含着片种与类型两个概念。
按照电影特有的分类方法,我们把使用相同工具和材料,创作手段基本
相似,有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特定题材范围或特定表现对象,因而各具一
定教育和审美功能的一种影片,称为电影的一个片种。根据上述标准,通常
将电影划分为故事片、美术片、戏曲艺术片、新闻片、记录片、科学教育片
等若干片种。每一个片种都包含着或多或少的类型,每个电影类型都应该而
且能够向观众提供耳熟能详又时有新意的银幕视觉、听觉形象。
有完整情节的故事片
现实片
这是从现实生活取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
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有着精当的结构、独特的风格及引人入胜的情节的影片类型。这个类
型片从广义上包括了“真实电影”“纪实电影”“新现实主义”等电影流哌
的作品在内,是故事片片种中作品最多,最吸引观众的类型之一。
改编片
这是取材于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文学名著,加以改编、再创作后所拍成
的一种影片类型。如《三国演义》《安娜·卡列尼娜》等。这种类型的影片,
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它的特点是要求忠实于原著主题,在力求保持原著主要
人物、主要情节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对原著所写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人
物活动等方面做一些通俗化的工作,并在不违背原著主题的原则下,进行适
当的艺术加工。因此,优秀的改编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项电影艺术再
创造的成果。
历史片
这是一种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以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为背景,以
各种历史人物的生活经历为主要情节,经过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后,所拍成
的影片类型。如《甲午风云》《南昌起义》等。
战争片
这是以战争为主要题材和内容的影片类型。如我国影片《上甘岭》、前
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等。从广义上说,反战题材的影片,也应当属于这个
类型。
喜剧片
这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影片类型。如我国影片《满意不满意》、
前苏联影片《钦差大臣》等。
惊险片
以情节惊险为主要特征的故事片,如我国影片《国庆十点钟》、美国影
片《冰峰探险队》等。
侦探片
这是以侦破犯罪案件为主要内容的影片类型,如日本影片《追捕》、英
国影片《福尔摩斯探案》等。
传记片
这是以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依据的故事片类型。如《李时珍》《吉鸿
昌》等。
武打片
武打片又称“功夫片”“打斗片”,是一种揉和武术、剑术等因素在内,
以武打为主要手段,打斗为主要场面,表现侠客、骑士、武士及正派人物除
暴安良、正义战胜邪恶主题的故事片类型。
西部片
西部片是以美国人 19 世纪以来开发西部地区为依托,表现所谓“文明征
服野蛮”的过程,以精湛的骑术、惊人的枪法、“英雄美人”的故事为号召,
讴歌“拓荒精神”,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种美国式的惊险片类型。如《篷车》
《关山飞渡》《太阳浴血记》等影片,都是在美国西部片发展过程中,产生
过一定影响、具有一定历史地位的作品。安德烈·巴赞曾称西部片是“典型
的美国电影”。
儿童片
这是一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合儿童智力水准,人物、情节具有对
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功能的故事片类型。如《三毛流浪记》《闪闪
的红星》《小刺猬奏鸣曲》等。
神话片
这是以传说和神话为题材的故事片类型。如《西游记》《画皮》等。
科学幻想片
这是取材于科学幻想小说,用电影特技的表现方法,依据科学上的某些
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以幻想方式描述人类利
用这些发现完成某些奇迹的故事片类型。也就是说,科学的新发现、新成就
或新假设是科幻片创作的依据;编导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是科幻片创作立意高远、主题思想深
刻的先决条件;作品具有源于科学的幻想性而不是主观臆造的空想性,是科
幻片是否具有流传价值的前提;利用众多先进的银幕视觉、听觉形象,并能
极大地调动、激发观众的想象,是科幻片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歌剧片
这是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故事片类型。如《洪湖赤卫队》、
法国影片《卡门》等。
以绘画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美术片
美术片不用真人和实景拍摄,而以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作为塑造人物和
环境空间造型的手段,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幻想、想象和象征,
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美术片以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也适当考虑成
年人的趣味。影片的题材包括民间故事、神话、寓言、现代故事、科幻、讽
刺喜剧等,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兽语鸟言、神仙鬼怪,几乎无所不包。美
术片一般采用逐格拍摄的方法,绘画工作量大。采用计算机绘画后,工作效
率大大提高了。
美术片可分为动画片(又称卡通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等。美
术片的先驱是法国人埃米尔·雷诺,他于 1892 年首次在巴黎放映了绘制的动
画片。我国在 1926 年拍摄了第一部无声动画片《大闹画室》,创作者是万籁
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万氏兄弟”被称为中国动画片的先驱。中
国美术片近年在世界上多次获奖,被称为“中国学派”。我国的《猪八戒吃
西瓜》《哪吒闹海》《大闹天宫》《黑猫警长》,美国的《米老鼠与唐老鸭》,
日本的《聪明的一休》等,都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美术片。
动画片
动画片又称“卡通片”,是用图画表现戏剧情节的一种美术影片。它在
摄制的时候,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把许多张有连贯性动作的图画,依次一
张张地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就会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在
艺术表现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真人实物所难以表达的想象和幻想,创造出瑰
丽迷人的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
木偶片
木偶片是用木偶来表现戏剧情节的一种美术影片。它在摄影的时候,把
各个活动部分装有关节的木偶,按照设计好的动作,分解为若干顺序的不同
的姿态,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下来。对可以连
续操纵的布袋、杖头或提线木偶,则用连续摄影的方法进行拍摄制作。
剪纸片
剪纸片用剪纸人物、动物来表现戏剧情节的一种美术影片。它在摄制的
时候,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动物的形体和背景形象,描绘色彩、装配关节
后,按照剧情的需要,将人物、动物及景物的活动,分解成若干顺序的不同
的姿态,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下来,放映时就
产生了连续活动的影像。
折纸片
折纸片由儿童折纸手工发展而成,利用折纸人物、动物和景物表现戏剧
情节,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新型美术电影。其制作及拍摄方法与木偶片、剪纸
片近似。
戏曲与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戏曲片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1905 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过
去拍戏曲片,摄影机固定在一个机位,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现在采用实景、
布景相结合的方法,突破舞台局限,将戏曲表演和电影艺术手段结合起来,
既表现出戏曲艺术的特点,又发挥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特点。如为大家所熟悉
的越剧《红楼梦》,京剧《野猪林》《徐九经升官记》《红灯记》黄梅戏《天
仙配》,秦腔《三滴血》,昆曲《十五贯》,豫剧《七品芝麻官》,评剧《刘
巧儿》等,都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戏曲片。
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教育片
科学教育片简称“科教片”,是为科研、教学和在群众中普及科学知识
而摄制的影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漫无边际的宇宙宏观世界,小至
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观世界,数学、物理、化学及历史、文艺等,无所不包,
都可以是它表现的范围。科教片根据宣传目的和收看对象的不同,分为科学
普及片、科研片、教学片、科学杂志片等。面对广大群众的科普片,要求准
确、形象、生动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样式可以是散文式的,如《猫头鹰》;纪录式的,如《鸟岛》;故事式的,
如《车床的故事》;科学童话式的,如《知识老人》;科学幻想式的,如《小
太阳》等。
新闻纪录片
新闻记录片分为新闻片和纪录片两种。新闻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由
于电影后期制作周期长,在影院放映,群众不能及时看到,因此现在电影很
少拍新闻片,几乎都由电视承担。纪录片拍摄较自由,既可以纪录现实,也
可以回顾历史;既可以反映重大事件,也可以揭示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既
可以表现人类社会生活题材,也可以表现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动物和植物世
界等。纪录片可分为时事报道片,如《国庆阅兵》;传记纪录片,如《周恩
来》;政论纪录片如《中印边界问题真相》;历史纪录片,如《淮海千秋》;
自然风光片,如《漫步香山》;杂志型纪录片如《今日中国》。纪录片必须
是生活中真实的事件,不允许虚构、杜撰和编造。
电影的风格与流派
电影的风格
艺术家由于其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
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以及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必然呈现
出不同的特点和光彩,集中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各要素上便形成各具特
色的风格。
电影(包括某些电视剧)的风格主要是通过编剧、导演和摄影来体现,
尤其是通过导演的个人风格来完成。
电影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纪实风格
纪实风格的影片要求逼真性而摒弃假定性,少用人为强化的冲突和情
节,最好按照生活原型“纪实”。电影艺术家多用这种风格来处理重大历史
题材和人物传记,使史诗题材富于纪实性,让观众信服。这种风格的影片,
常常采取在扮演镜头中穿插纪录片镜头,并以彩色和黑白相区别的方法,或
是使彩色镜头“老化”,以引起“历史回忆”的方法拍摄。重要镜头常在历
史现场拍实景,对历史人物避免神化与丑化,甚至用特型演员扮演近现代历
史人物。非历史题材的纪实风格片,尊重生活的原始形态,并按照这种形态
去构建作品,使作品的叙述方式尽量显示生活的本来痕迹,结构一般多层而
分散。情节方面力求非戏剧化,对人物和矛盾的复杂关系,不做人为的雕饰,
仿佛没有经过艺术的铺排,如同生活一样的自然。它所追求的是反映生活本
身就存在的“戏剧性”,重视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技术上采取拼帖法、长
镜头、无技巧剪编等等。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作品《罗马十一时》《偷自行
车的人》和我国的《见习律师》《开国大典》等都是这类风格的影片。
溶合风格
溶合风格即把几种不同的风格溶合为一种风格。在传统的戏剧分类中,
正剧、喜剧、悲剧的风格样式历来是泾渭分明的,而实际生活却是复杂多样
的。艺术家为了反映真实生活,有的在严肃的正剧中渗入喜剧的幽默和讽刺;
有的又在喜剧中渗入悲剧的痛苦与哀伤;还有的甚至把悲剧、喜剧、闹剧、
打斗等杂糅在一起,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卓别林的影片就是悲喜交集的严
肃作品。
共现风格
过去电影拍摄风格分“戏剧式电影”如《于无声处》《陈毅市长》《茶
馆》等,“诗的电影”如美国片《黑马》、法国片《红汽球》等,“散文电
影”如《苦恼人的笑》《巴山夜雨》《乡情》等,“史诗性电影”如《列宁
在一九一八》《从奴隶到将军》《南昌起义》等,以及绘画式电影、小说式
电影等。共现风格是六七十年代前,前苏联电影文学的一种新风格。提出这
种风格的电影理论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本身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它的反映形式也必然跟着变化。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已经从初级的综合
走向高级综合,因此应在综合各种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共现风格”,
以便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生活。这种风格的特点是采用多线索、多层次、
多角度的结构,艺术概括复杂、广阔,形象的发展也是多侧面的,容量比过
去扩大了。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有《恋人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绘画风格
绘画风格是本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一种电影风格,强调挖掘镜头内的丰富
表现力,注重镜头结构、场面调度、影调、照明、色彩变化,以及各种新的
摄影方法,而且爱用长镜头。这种风格讲究纯观赏性、造型的图解性,力求
以纯画面的、风格化的静态形象来表达影片的内容,并以此与戏剧化的电影
相对立。瑞典影片《梦幻世界》、捷克影片《非凡的埃玛》、前苏联影片《画
家苏里柯夫》等都是具有绘画风格的影片。
电视风格
主要是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要求极高的逼真
性,甚至采取“隐藏摄影法”;多用采访片、报导片形式,或近似活的新闻
特写;强调及时性,多拍最新题材,播送、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