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市一个音乐世家。他的一生大多在宫廷和教堂供职,担任过魏玛公爵的风琴
师与乐队首席和柯坦王子宫廷的教堂乐师、乐长,以及托玛斯教堂的风琴师、
唱诗班首席、乐长。
巴赫创作的许多作品,透过悲剧性的宗教题材,反映出作者对德国 30
年战争后的黑暗、贫困、苦难的社会现实的感受以及他倔犟、傲岸的精神。
而他的有关世俗生活的作品,又充满着欢快的情趣。诸如大型声乐套曲《b
小调弥撒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d 小调
托卡塔与赋格》、《农民康塔塔》等,成为他的不朽代表作。
在巴赫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是自己的老师。他的创作活动是把德国的
复调音乐传统、新的和声手法以及朴实浑厚的民间音乐与发达的法国意大利
音乐有机地糅合成新的德国音乐。他在复调音乐与和声的发展上,在管风琴
和钢琴的演奏技巧,以及对十二平均律的提倡和示范性运用等方面,都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这些成就标志着德国民族音乐的开端,对于促
进德意志统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巴赫的音乐在
世界各国的现实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中的巨大影响也日趋明显。
他的音乐思维的高度逻辑性和哲理性,技术手法的严密和精巧,始终是学习
作曲者的楷模。因此,他被尊称为“欧洲音乐之父”。
交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1732~1809)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车轮匠家庭,受到父母亲爱好音乐的影响,从小
就接触了奥地利民间音乐。他曾在教堂的唱诗班中充任童声女高音歌手,接
受了传统的音乐教育。34 岁起,海顿担任匈牙利埃斯特哈齐公爵的宫廷乐师
长达 28 年之久。
海顿一生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使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体裁得以
最终确立,使四重奏的体裁得以确立和成熟,也使古典乐派严整、匀称、完
美的形式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他一生共写有 104 部交响乐、84 首弦乐四重奏、100 多首各类三重奏、
50 首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52 首钢琴奏鸣曲、23 部歌剧及 4 部清唱剧。
丰硕的创作成果使他无愧于“交响乐之父”的称号。海顿的代表作品有《告
别交响乐》、《惊愕交响乐》、《时钟交响乐》以及清唱剧《四季》、《创
世纪》等。
音乐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他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崭露音乐才华。7 岁时,
他就在巴黎举行了轰动一时的音乐会,获得“神童”的声誉。14 岁时,他又
获得了只有极少数作曲家才能获得的波隆那学院院士称号。15 岁以前,他已
经出版了 4 部歌剧、16 部交响曲、1 首小提琴协奏曲、6 首小提琴奏鸣曲和 6
首钢琴奏鸣曲。这些成就显示了他超人的音乐才华。
莫扎特以他才华横溢的乐思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歌剧《费
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以及第三十五交响曲、第三十九交响
曲、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和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室内乐、独唱、
合唱作品等。
莫扎特的音乐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坚定、乐观、勇于奋
斗,并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感。他写出的旋律质朴、甜美,充满青春的
朝气,人称“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他的器乐作品也注意突出美妙
的旋律,并注意乐章之间音乐性质的对比,为交响乐的戏剧性发展做出了贡
献。
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他出身于波恩一个平民家庭,1792 年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及创
作为生。他早年深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从而养成了
倔强不屈的性格和敢于藐视名门贵族的气概。他从不出卖自己的独立人格,
要求以平等的身份与贵族交往。但当他渐渐发现自己的理想、资产阶级的平
等意识和他那倔强的性格,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时;当恋爱悲剧袭来,耳聋
难以复聪的命运降临时,对于艺术的爱,对于生活的爱,挽救了他濒于崩溃
的精神世界,使他对痛苦的感受变成了无畏的英雄力量,产生了一种“扼住
命运咽喉”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上的转变,推动贝多芬的创作进入成熟期。
贝多芬最为擅长的创作领域是交响曲。他的音乐充满了深刻的哲理,“通
过斗争达到胜利”,形成了贝多芬进行创作的基本逻辑思维。沿着这一逻辑,
他的英雄交响曲突破了海顿、莫扎特稳炼的古典趣味,形成了这位“乐圣”
独特的创作风格。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其中以第三《英雄》、
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序曲《费德里奥》、
《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 32 首(以第八《悲伤》、第十四《月光》、第二
十三《热情》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 5 部,小提琴协奏曲 1 部,弦乐四重
奏 16 部和《庄严的弥撒》等。
贝多芬的创作充分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
精神,具有承古典主义之先,启浪漫主义之后的重要作用。他把交响乐的结
构原则及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配器等多种表现手段,予以重大革新,
对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1797~1828)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近郊一位教
师家庭。8 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1 岁考入训练宫廷歌队的神学院,
接受宫廷乐长萨里埃里等人的音乐基础训练,后来跟随他学习作曲。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歌曲是他的浪漫主义音乐的特殊
创作领域。艺术歌曲通过他,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艺术歌曲创作中,
舒伯特追求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不仅善于捕捉诗人的思想,并以艺术家的
情感和想象予以补充、丰富与升华,因而这些艺术歌曲既表达了诗意,也表
达了诗情。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到通过钢琴伴奏刻画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表
现形象的内心情感。舒伯特的一生,总共创作了 500 多首歌曲,其中最重要
的有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和《冬之旅》以及《魔王》、《鳟鱼》等。
除此之外,舒伯特还写了 14 部歌剧、9 部交响乐、100 多首合唱,其中《未
完成交响曲》、《C 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
奏较为著名。
钢琴诗人——肖邦
波兰作曲家肖邦(1810~1849),生于教师家庭。他 6 岁开始正规学习
钢琴,8 岁时在华沙公演钢琴协奏曲,被誉为“第二莫扎特”。10 岁时,他
开始学习作曲。从 18 岁起,他先后在柏林、维也纳、慕尼黑、巴黎等地举行
音乐会。20 岁时,他离开波兰,流亡国外,直至病逝于巴黎。
肖邦的创作主要是包括练习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
夜曲、谐谑曲、奏鸣曲、叙事曲等多种体裁在内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都具
有独创性、民族性,既新颖,又鲜明,极大地丰富了欧洲浪漫乐派的音乐宝
库。
肖邦的创作充满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当他客居国外,听到华沙起义
失败的消息时,当即写成了《革命练习曲》,用来寄托他对祖国的情感。此
外,他的音乐常将对祖国自然景物和民间风俗的描绘结合在一起,具有鲜明
的民族风格。肖邦的钢琴音乐旋律悠长细致,节奏极有伸缩性,和声的音响
清澈晶莹,体现出抒情性的诗意。因而他不愧为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的
最纯真的浪漫主义器乐抒情诗人。他的艺术实践使钢琴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
高度。
钢琴之王——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李斯特(1811~1886)生于业余音乐家
庭。他的童年是在大自然的美丽环境里,在匈牙利的吉普赛人热情奔放的歌
舞艺术熏陶中度过的。他 6 岁开始学习钢琴,12 岁赴维也纳深造。之后,他
又访问了英、法、意、德、俄等国,进行演出活动。1875 年,他创立了布达
佩斯音乐学院,并任第一任院长。
李斯特是奠定现代钢琴表演艺术风格的重要钢琴家。他把自己的全部思
想感情都寄托在钢琴上,使钢琴成为表现力极为丰富的“万能乐器”。他非
常勤奋刻苦,在成名后,每天仍用 4~5 小时练琴,因此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
的演奏技巧,如“李斯特八度”(八度半音交错快速上行下行)等等,达到
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演奏方法上,他以手指运动为基础,进一步把腕、臂、
肩以及整个上身的力量,按音乐表现的需要有机地协调起来,使钢琴演奏从
音量小、音色单一的室内风格,发展为现代大舞台的演奏风格。总之,李斯
特以其绚丽的技巧,开拓了钢琴的表现力,并因此赢得了“钢琴之王”的赞
誉。李斯特坚持交响乐音乐思维中的标题性原则,首创了“交响诗”的音乐
体裁。这种结构自由、富于文学性的单乐章音乐体裁,突出表现了欧洲浪漫
主义音乐中各种艺术相结合的艺术思想。
李斯特的重要作品有《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塔索》(交
响诗)、《前奏曲》(交响诗)、两首钢琴协奏曲和 20 首匈牙利狂想曲。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他出生在维也纳
一个音乐家庭,和父亲同名。其创作作品有《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
的故事》、《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雷电波尔卡》等 120 多
首圆舞曲著称于世。1870 年起,他又写出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
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普赛男爵》等 16 部轻歌剧。他的作品反映了资产
阶级在文化意识上对封建桎梏的摆脱。
由于约翰·施特劳斯所作的圆舞曲旋律优美,富丽典雅,因此,他被世
人称誉为“圆舞曲大王”。
中外名歌名曲欣赏
《金色的童年》金色的歌
最甜的是蜜,最美的是花,可是有一样东西比蜜更甜,比花更美,那就
是我们金色的童年。
你听,在校园内绿茵茵的草地上,传来了同学们愉快的歌声:
戴上鲜红的领巾,穿起美丽的衣裳,
我们来到了花园,快乐地跳舞歌唱……
这首歌就叫《金色的童年》。为我们写这首歌的作曲家严金萱奶奶,她
的童年可不是金色的,她的童年是在旧社会度过的,童年留给她的是一片黑
色的恶梦。少年朋友们一定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吧?在严奶奶
生活的时代,这样的事是屡见不鲜的。有一年冬天,西北风扬起鹅毛大雪,
第二天在上海街头就冻死了 800 多个穷孩子。这些可怜的孩子,从生下来就
没有穿过一件新衣裳,吃过一顿饱饭,连死后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所
以,严奶奶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决心为下一代创造一个金色的童年。
解放后,她的理想实现了。她亲眼看到我们少年朋友像快乐的小鸟,无
忧无虑,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金色的童年》。
这首歌的基调,明朗得像洒在少年朋友身上的金色的阳光,高低起伏的
曲调时而像阳光下淙淙的小溪流水,时而又像和煦的春风在吹拂着红领巾。
副歌上的顿音,仿佛小鹿在林中欢快跳跃,又好似小朋友在互相提问:“谁
给我金色的童年?”三拍子的节奏,特别轻快,就好像我们轻盈欢乐的舞步
一样,好听极啦!
这首歌一诞生,就赢得了少年朋友的心。那时,你们的爸爸妈妈正戴着
红领巾,在明亮的教室里,在校园的草坪上,在鲜花盛开的公园里,在欢乐
的晚会上,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歌。现在,你们的爸爸妈妈长大了,正在为祖
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们大概都不会忘记这首歌的。
少年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歌吧!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愉快、幸福和
欢乐。
《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童声二部合唱。它描绘了新中国的花朵们在洒满阳
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这首歌,40 多年来
一直流传在少年朋友中间,不信,请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他们少年时代也
是唱着这支歌成长起来的。现在让我们再听听它令人陶醉的歌声: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听我们愉快歌唱。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这歌声是那样的婉转抒情,富于动感的节奏,仿佛把我们也摇动起来了。
这波浪起伏的旋律,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画境之中。歌曲的第
二部分开始两个小乐句,用了宽紧相间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用力划
桨,轻舟前进的情景。最后,全曲在变化再现的乐声中结束。歌曲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层次分明,素材集中。
这首歌是由词作家乔羽作词,音乐家刘炽谱曲的。亲爱的少年朋友们,
你想知道这首歌是怎样写出来的吗?请听刘炽爷爷给你们讲讲吧!
“那是 1955 年 7 月初,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严恭、苏里两位导演,带领《祖
国的花朵》摄制组成员和一群小演员来到万寿山下,在颐和园中嬉戏,到昆
明湖上划船,让孩子们熟悉水上划船的技术和动作……我是电影的曲作者,
也就跟着来了。我不会游泳也不熟悉水上的生活,当导演、剧务领着孩子们
上了船,我却站在湖边犯难了。上吧,深深的湖水,看着头就晕;不上吧,
怎么熟悉水上的感觉和孩子们划船的情趣呢?没有这些感受,又怎能下笔作
曲呢?在小伙伴们的催促下,我上了船,看到孩子们欢乐嬉戏,划着,闹着,
那活泼可爱的神态,感染了我,使我着了迷,也忘记怕水了。我和孩子们打
水仗、赛船、脱下鞋坐在舷边打水泡。一会儿到石舫,一会儿又到玉带桥,
船在水上漂,人在船中笑。我这个 34 岁的中年人,又像回到了童年。我在风
浪中寻找歌中的节奏,当快到‘犀牛望月’的铜牛附近时,我突然感觉到了
具体的乐思在脑海中显现,在我心中直蹦。我立刻请划船的小朋友快靠岸,
就这样,我只用了 20 分钟就完成了这首歌的独唱和合唱。当我怀着幸福、喜
悦的心情唱给大家听时,孩子们反映很强烈,他们拍着手说:‘真好,它唱
出了我们刚才在船上的情绪。’就这样,这首歌就完成了。”
这首歌作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一直流传到现在。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这首曲调优美动听、感情真挚、叙事性强的少儿歌曲,发表在 1958 年《儿
童音乐》创刊号上。它是由词作家管桦和作曲家瞿希贤为孩子们创作的。这
首歌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全曲是一个有再现部的三部曲式。由于曲调亲切
优美、婉转抒情,这首歌很受少年朋友的欢迎。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微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
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衣袍,
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时光。
歌曲第一段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甜美的农村夜景:明月当空,孩子们围坐
在丰收的谷堆旁,倾听妈妈讲故事。曲调优美宁静,节奏舒展。中段叙述了
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曲调起伏较大,音程大跳以及切分音的运用,表现了一
种悲愤控诉的情绪。两句相同的曲调反复了 4 次,不仅加强了叙述性的口吻,
也使得音乐素材简练集中。这首歌在 1980 年全国第二次少儿歌曲评选中获一
等奖,曾被音乐家改编成小提琴曲演奏。
聂耳为报童写的《卖报歌》
1933 年,音乐家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期间,与一个 10 岁左右
的小姑娘小毛头交上了朋友。小毛头每天不等天明就要排队等派报,晚上卖
报到深夜,卖不完就要影响全家的生活。小毛头的遭遇给聂耳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他请词作家安娥 5 他合作,以小毛头为原型,写成了这首深得儿童喜
爱的歌曲。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报,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
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大风大雨满街跑,
走不好,滑一跤,
满身的泥水惹人笑,
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忍饥耐寒满街跑,
吃不饱,睡不好,
痛苦的生活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