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忍饥耐寒满街跑,
            吃不饱,睡不好,
            痛苦的生活向谁告?
            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1934 年,《扬子江暴风雨》一剧在上海公演时,聂耳还特地请小毛头扮
演该剧中的报童,并在戏中演唱了这首歌。《卖报歌》从此就传唱开了,深
得孩子们的喜爱。这首歌曲节奏跳跃,音调活泼,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天真可
爱的报童形象;情绪乐观向上,对明大充满着希望。歌虽短小,但具有很深
的社会意义。在艺术创作上,《卖报歌》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至今仍得到
少年朋友们的喜爱。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每天早晨,当你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高举起右手,向庄严的五星红旗敬
礼时,你一定想知道有关这首歌的故事吧!

    这首歌,是音乐家聂耳在 1934 年创作的,当时叫《义勇军进行曲》。它
是怎样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呢?聂耳又是谁呢?好,下面就给大家讲讲这方面
的故事。
    聂耳,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民间
音乐戏曲的熏陶下,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18 岁时聂耳考入上海“明月歌舞
团”,受进步思想影响,不久便参加了左翼文艺工作。从 1933 年起,他先后
创作了 41 部作品,大多不同凡响。他的歌曲集中反映了工农群众在阶级压迫
下的苦难和斗争。
    1934 年,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人民遭受了日寇铁蹄的
蹂躏,纷纷奔赴抗日前线,抗战吼声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进步的文艺
工作者目睹国土沦丧、人民受难的情景,个个义愤填膺,纷纷拿起笔来,创
作了一批鼓舞人民进行抗战的作品。当时著名作家田汉创作了一个电影剧本
《风云儿女》,其中的一首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写完影片故
事后,就被反动派关进了苏州监狱。这首歌曲的词是他在被捕前,仓促地写
在一张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后来由夏衍交给了聂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聂耳看到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歌词,全身热血沸腾,他无数次地朗
读歌词,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个画面,仿佛看见:日本帝国主义在屠杀中国同
胞,英雄的中华儿女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奋勇地冲向前方……激情化成了
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全曲只写好前面几句,他就亲自用小号吹给一位老
太太听……
    聂耳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党为了聂耳的安全,便安排他
出国学习,他带着未完成的曲谱,登上了东去的轮船。汹涌的海浪,澎湃的
心潮,阵阵海风,使他仿佛听到祖国在哭泣。他彻夜不眠,终于完成了这首
《义勇军进行曲》,并于 1935 年夏,寄回祖国。这是聂耳一生中完成的最后
一首歌,也是他“最后的吼声”,它给了中华儿女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战斗力
量。无数革命先烈就是高唱着这首战歌,用自己的胸膛冲向敌人的枪口,迎
接着祖国的解放。
    1949 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北京筹备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国旗、国徽都
制定好了,就是国歌确定不下来。著名画家徐悲鸿建议:《义勇军进行曲》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应为我国国
歌。周总理立即表示支持,毛主席也同意。于是,在 1949 年 9 月 27 日,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就成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又通过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每当我们听到庄严雄壮的国歌,就想到伟大的祖国,经过了多少惊涛骇
浪、艰难险阻,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献身,它的成立,是多么不容易啊!
国歌是祖国的象征,它像战斗的号角,永远召唤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
进!”


     活泼乐观的《游击队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山高水又深……
    这首歌,大家可能很熟悉吧,但是你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吗?
    那是 1937 年底,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参加了上海文化
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和队员们一起来到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进行
抗日宣传活动。当时,日本飞机经常来临汾空袭,警报一响,老百姓就躲进
了防空洞,游击队员们也埋伏在青纱帐里,准备阻击敌人。看到这些情景,
贺绿汀就在防空洞里开始酝酿着为游击队写歌。他反复琢磨游击队员的音乐
形象。一天,有个八路军战士敲响了小军鼓,短促而激烈的鼓声回响在贺绿
汀耳边,顿时,他得到了灵感,立刻将这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节奏贯穿在游
击队歌的乐曲中。几乎同时,那富有战斗气息的歌词也产生了。后来,贺绿
汀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又作了反复修改。就这样,一首生气勃勃、
反映游击队员乐观主义精神的歌曲,终于在临汾西边的刘庄八路军办事处诞
生了。
    1938 年元旦过后,在洪洞县高庄召开了八路军高级将领会议。演剧一队
赶来这里演出,首次演唱了《游击队歌)。朱总司令听了高兴得连声说好。
就在会议期间,很多八路军将领都学会了这首歌。从此以后,《游击队歌》
就像插上了翅膀,迅速飞遍了八路军各部队和群众之间.鼓舞着千百万军民勇
敢战斗。
    这首歌曲轻快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小军鼓的节奏贯穿全曲。音
乐与歌词结合得非常协调一致,使游击队员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紧张愉快
的形象跃然谱上。第一、二、四乐句相似,第三乐句在节奏、曲调上与其他
乐句形成明显的对比,使全曲在统一中又富有变化。这首歌易唱易记。
    几十年来,《游击队歌》经常在各种音乐会上被演唱,赢得了国内外观
众的喜爱。作者曾将其改编为合唱曲,有时也采用重唱形式演唱,均受到群
众的欢迎。

               感人肺腑的血泪控诉——《松花江上》

    1936 年 11 月,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布满西安
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为反共反人民的内
战去卖命,人人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
二中教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彷徨的惨景,耳中充满嗟叹痛苦的呼
声,于是便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饱含着热泪而带有哭泣似的音
调,倾吐着悲愤交加的心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
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展开,感情越来
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叫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
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张寒晖谱成这首
歌曲后,亲自教给学生演唱,后来又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伍里,不久就唱遍
了东北军。“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
歌声,并且迅速传遍全国。音乐家刘雪庵曾将这首歌编入《流亡三部曲》中,
但不知作者是谁,只得署以“佚名”。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
这样代表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

              雄壮激昂的战斗号角——《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诞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型声乐作品,是一首极
其激动人心的抗日战歌。它用象征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民族“巨人”的典
型形象——黄河,既有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的精湛技巧,都可称为我
国音乐作品中当之无愧的楷模,是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引为自
豪的艺术明珠。
    1938 年秋,24 岁的诗人光未然满怀抗日的热情,来到黄河的壶口,亲眼
看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景象。黄河的力量给了诗人以启示,他决
心要“写一首讴歌黄河的诗”。后来,诗人又经历了吕梁山的战斗,抗日民
族革命战争更加激发了诗人的情绪。在永和关,诗人曾从黄河船夫与恶浪搏
斗的豪迈气概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诗的意境又一次升华。他再也抑制不住
讴歌黄河的创作欲望了,就在 1939 年 3 月初,他带着伤病,只用了 5 天时间,
就写成了震撼人心的歌词《黄河大合唱》。歌词对黄河作了全面生动的描绘,
并赋予它以巨人般的坚强性格,不仅使我们看到了黄河之长、黄河之险、黄
河之雄伟,也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黄河的屈辱、黄河的觉醒、黄河的力量。
    在延安窑洞里,当时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听了光未
然满怀激情的朗诵后,一把从诗人手中拿过诗稿,动情地说:“我要把《黄
河大合唱》写成具有中国气派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曲子谱写好!”冼星海
就是以这样炽热的情感写好了《黄河大合唱》的总谱和合唱,总共只用了 6
天的时间。
    1939 年 4 月 13 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大学礼堂首次演出,获

得了空前的成功。周恩来曾为冼星海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人民
谱出呼声”,这也是全中国人民对《黄河大合唱》的高度评价。
    《黄河大合唱》共有 8 个乐章,每章开始均有配乐朗诵。①《黄河船夫
曲》(混声合唱),描绘船夫们与黄河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②《黄河颂》
(男声独唱),唱黄河的雄姿,赞五千年的文化,颂民族精神的发扬;③《黄
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英雄;④《黄水
谣》(女声二部合唱),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⑤《河
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叙述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人
民的斗争决心;⑥《黄河怨》(女高音独唱),唱出了被压迫、被污辱妇女
的痛苦哀怨;⑦《保卫黄河》(轮唱),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斗争
的英雄形象;⑧《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象征东方巨人为抗战最后
胜利而发出的呐喊。
    《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鼓舞群众奋起抗战的战斗号角;今天,
它仍然激励着我们永远向着胜利前进!

              饱含爱国激情的抒情曲——《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 50 年代诗人乔羽和作曲家刘炽为影片《上甘岭》写的
插曲。作品采用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感
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优秀的抒情歌曲,深切地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
义思想,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歌曲前一部分以抒情的女高音形式,一种波涌而来的思乡之情,洋溢在

甜美的歌声中,使人仿佛看到祖国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飘香的美丽景色。
后一部分用混声合唱形式,与前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唱出了“这是美丽的祖
国”的主题,激情澎湃,气势磅礴。
    《我的祖国》把抒情歌曲与颂歌两种体裁结合在一起,富于创造性。著
名歌唱家郭兰英出色的领唱,增添了歌曲艺术的感染力,使它在全国广为流
传,成为一首广受群众喜爱的歌曲。

                  无产者不朽的战歌——《国际歌》

    1871 年 5 月 28 日,法国工人阶级在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
政权——巴黎公社。不久,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
——拉雪兹神甫公墓,革命失败。全城开始了大屠杀,无数烈士横卧在血泊
之中。面对这一片白色恐怖,英勇的公社战士、工人政府的委员、群众爱戴
的诗人欧仁·鲍狄埃,怀着满腔沸腾的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气壮山
河的歌词,这首歌词刊登在 1887 年出版的鲍狄埃《革命歌集》中。
    法国北部工业重镇里尔的工人合唱团,委托工人音乐家比尔·狄盖特为
这首诗谱曲,狄盖特吟诵那气势磅礴的诗句,激情满怀,连夜为这首诗谱曲,
炽热的激情终于化成了雄壮的旋律。1887 年 7 月,在庆祝里尔报界工人的节
日纪念会上,狄盖特亲自指挥“工人之歌”合唱团,首次演唱了这支无产阶
级的战歌——《国际歌》,受到了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不久,这首歌就传
遍了整个法国北部工业区。
    1896 年,法国共产党在里尔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有德国代表出席。
里尔反动国家主义者阴谋破坏大会,引起了冲突。他们唱着《马赛曲》来蛊
惑人心,而工人群众则唱起《国际歌》与之斗争。最后唱《国际歌》的人越
来越多,以汪洋大海之势,淹没了《马赛曲》。这一事件轰动世界,从此,
《国际歌》便扬名海外,成为无产阶级的战歌。
    当然,《国际歌》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是和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格格不入
的。所以,他们对它恨之入骨,大肆查禁。比尔·狄盖特被工厂主解雇,靠
给人干杂活度日。但是,乌云遮不住太阳,由于《国际歌》体现了“共产主
义理想一定要实现”的伟大思想,对全世界无产者具有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和
鼓舞性,因而它自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无比强大。100 多年来,歌声越唱越
响,它已成为无产阶级自己的战歌。
    1920 年,中国首次由瞿秋白把《国际歌》译成汉文。1923 年,肖三在莫
斯科又根据俄文重译了《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 年,译文又被重
新加以修订。不过,各国译成的《国际歌》虽然语言不同,但最后一句“英
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却不约而同地都按法文拼音直译,因为这句歌词
是全曲的主题思想。
    1932 年 9 月 26 日,比尔·狄盖特与世长辞。这位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
忠诚战士和他的战友欧仁·鲍狄埃一样,都获得了特殊荣誉:在鲍狄埃的墓
碑上,刻着一本用白色大理石磨制的打开的书,上面刻着《国际歌》等 6 首
广为流传的革命诗歌标题;而在狄盖特那块十分俭朴的墓碑上,刻着几节《国
际歌》的曲谱。

              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啊,我的太阳》


    《啊,我的太阳》是一支意大利歌曲,它是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这
首歌曲能广泛流传,曾有过一段很有趣味的经历:
    一次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由于意大利驻芬使馆没
有向大会提供国歌,而运动会的管事人员又出于对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的厌
恶,也没有去索要曲谱。可是,当意大利运动员入场时,乐队指挥才发觉缺
少意大利新国歌的乐谱。他急中生智,灵机一动,指挥乐队奏起了《啊,我
的太阳》,来取代法西斯国歌。全场先是愕然,接着是哗然大笑,随后人们
则按着歌曲的节拍鼓掌、跺脚,和着乐曲一齐纵声歌唱:
        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
        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
        清新的空气令人精神爽朗。
        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
        还有个太阳比这更美,
        啊!我的太阳,那就是你。
    这首歌曲,由于有了这一番异乎寻常的经历,使它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这首歌是由卡普鲁作词,卡普阿谱曲的。歌词把爱人的笑容比喻为“我的太
阳”,又以赞美太阳来表达真挚的爱情。歌曲前半部分以富于歌唱性的中音
区曲调,赞美着灿烂的阳光和蓝色的晴空,令人精神爽朗;后半部分以高音
区的热情奔放,倾诉着对心爱的人的爱慕之情。其中在“啊,太阳,我的太
阳”一句中出现了和声大调降六级音,更使音乐色彩一新,深情感人。这首
歌最初演出于那坡里民歌节。

              离别时的仪式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这是一首苏格兰民歌。它初见于 1788 年,是苏格兰诗人彭斯从一个老人
那里记录下来的。1794 年出版时,词曲均有所改动。这首歌在全英国早已成
为亲朋好友离别时的仪式歌曲。由于它曲调深情感人,因此深得各国人民的
喜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