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他尽快来取。
    蜀侯是个贪得无厌之徒,一听,十分高兴。于是派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士
兵,去开山填谷,架桥铺路。没有多久就把一条又近又宽的道路修筑成了。
当蜀侯非常高兴地迎接“金牛”的时候,秦国的大军也跟在“金牛”的后面
开进了蜀国。蜀国很快被吞并,蜀侯亦被杀掉。
    有人气愤地骂蜀侯,“因贪小利,而去大利!”
    这句成语指因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生花妙笔

    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
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
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
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
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
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
字变的。
    李白后来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这些佳作,流传千古,是中国优秀民
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句成语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

历代名人的童年

     木匠的祖师——鲁班

    鲁班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他在建筑史上有许多创造
发明。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磨是他发明的,一些木工工具,如锯、钻、刨也
是他创造的,人们称他是建筑工匠的“祖师”。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的施
工,有一定的实践体会。相传鲁班年幼时调皮贪玩,这本属儿童的天性,但
他的玩,不是无目的“撒野”,而是每天花很多时间玩建筑工艺。如用树枝
搭个房子,拆了又搭,搭了又拆;用砖石垒座小桥;找些树根雕个什么玩意
儿……有时一玩就是一整天,连吃饭都忘记了。左邻右舍的人见鲁班整天摆
弄这些东西,认为他没有出息,说有出息的孩子应该用功读书写字。
    小鲁班不被人接受,只能说明这些人眼光短浅。而鲁班的母亲却不然,
她认为鲁班玩得很有意义。她想摆弄这些建筑是很动脑筋的,所以,母亲认
为小鲁班很有心计,将来能成大器。于是,母亲鼓励儿子去做他喜欢做的事,
发展他的才干,开拓他的智慧。最后,鲁班终于从贪玩的孩子成长为建筑工
匠的祖师。
    鲁班年少时,十分孝敬父母。有一年,父亲死于吴国,鲁班母子俩要赶
去奔丧,可路途太遥远了。小鲁班担忧母亲走不动那么多路。于是,他连夜
进行设计,制造了一辆车子。这车子用木材制成,车内安装有木制摇把。只
要摇把一转,就能驱动车子向前行进。不断摇动,可让车子不断向前运动。
车子造好后,小鲁班让母亲坐在上面,又快又省劲地到达了吴国。
    古代伐木都用斧子,干活又累又慢。有一次,鲁班上山伐木,不料手指
被山上的野草划破了,血流不止。鲁班想,一棵小草都如此锋利,如果用铁
打成这样的刺,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鲁班发明了锯,至今人们还沿用这
种工具。鲁班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为人类造福不浅,不仅后世的木匠尊
崇他为“祖师”,还有更多的人追念他的功绩,把鲁班当做勤劳智慧的化身。

                    “慕鸿鹄以高翔”——陈胜

    陈胜(?~前 208),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人,出身
雇农。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被征为戍卒时,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
宿县东南刘村集)与吴广一起杀死秦吏,揭竿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成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小的时候,正赶上秦王朝末年的暴政统治。他亲眼看到了赋税徭役
把他的家人和邻居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被迫把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二交给
政府作赋税,还负担着沉重的兵役和徭役。村里的成年男人被征发服役去了,
政府便役使妇女运输粮饷,很多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秦朝的法律又很
严酷,往往一人犯罪,诛连九族,叫做“旅诛”;一家犯罪,诛连邻里,叫
做“连坐”。动不动就被罚做苦役,处以酷刑,有的斩脚,有的割鼻,有的
处死,押送到官府去的罪犯随处可见。黑暗的现实在陈胜幼小的心灵里埋下
了反抗秦王朝暴虐统治的种子。
    陈胜小小年纪就开始给地主家做长工了。可他人小志不小,人穷志不穷。
每每做苦役闲下来的时候,就一人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为什么我们这些人就
该祖祖辈辈受苦受累?为什么财东游手好闲却享不尽荣华富贵?难道穷人的

孩子一生下来就注定该受苦?富人的孩子一出世就注定该享福?这一切是由
谁主宰的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明白了:财东欺压穷人,为所欲为,是因为他
背后有个秦王给撑腰,不推翻秦王朝的统治,人民就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
于是他萌生了推翻秦王朝,建立农民自己政权的念头。
    有一回,他和长工们一块给地主耕地。炎炎烈日炙烤着脊背,拉犁的绳
子在一个个瘦骨嶙峋的肩头印出道道伤痕。陈胜实在不堪其苦,心中不免升
腾起一股不平之气,他甩掉肩头的犁绳,走到田埂上,不干了。世道不公,
秦王朝的种种暴行,乡民们的百般苦痛,一起袭向他的心头,推翻封建暴政,
建立农民政权的愿望更加强烈。想着想着,他满怀着憧憬把一句不着边际的
话甩给同伴:“伙计们,将来我要是富贵了,决不会忘记你们的。”长工们
自然不知道他心里的秘密,更不可能了解他的志向与抱负,就纷纷讥笑他:
“你一个小长工,拼死拼活地给人家种地,填饱肚皮就不错了,还能混出什
么好来?”面对着一群讥笑他的长工,陈胜只好长叹一声:“唉!燕雀安知
鸿鹄之志!”
    后来,陈胜真的和吴广一起在大泽乡发动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实现了他少年时的鸿鹄之志。

      浪漫诗风之祖——屈原

    屈原(前 340~前 278),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
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其传世之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他的作品富有独创性和浪漫主义色彩,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极其深
远的影响。
    少年时代,屈原家住山上,每天读书必须跨过湍急的溪水,穿过苍苍林
莽到山下的乐平里。他早去晚归,家里人很不放心,妈妈常让姐姐屈须到书
房去接他。
    一天,浓重的夜色笼罩着山头,屈原还没有回来。屈须到山下书房问塾
师,知道弟弟背完晚书,第一个离开书房回家了。屈须返回家里,屈原还没
回来。妈妈着急了,连忙求邻居帮忙到溪涧和后山上去找。结果,到处不见
屈原的影儿。妈妈失望地回到家,一进门,却看见屈原正吃饭呢。问他刚才
到哪儿去了,他只是笑笑,就是不说话。
    这件事引起了姐姐的好奇。第二天下午,屈须早早赶到书房,等弟弟背
完晚书,便悄悄地跟在后边。穿过树林,越过溪流,她跟着,跟着,只见屈
原在溪旁一闪,不见了。屈须以为弟弟回家了,可是到了家里,才知道弟弟
并没有回来。屈须更加奇怪,就又返回去找弟弟。
    原来,小溪旁边有一个天然岩洞,每天放学以后,屈原总要钻进这个岩
洞里刻苦读书。这个岩洞虽然不大,但景物别致:洞壁如浮雕图案,花鸟虫
草,情态各异;洞顶悬挂着石钟乳,千姿百态,水顺着钟乳石尖一滴一滴地
滴下来,叮咚叮咚,犹如玉落银盘,更显得洞里幽静深邃。这天,屈原照例
走进洞里,来到他早已支好的石桌石凳旁边,把小藤包放在桌上,掏出书本,
端坐在凳子上,低声背诵起来。他哼着哼着,不禁声音渐渐激昂起来,音韵
深沉,宛如惊涛拍岸……过了一会儿,他义坐下来,双手托腮,疲惫地闭上
双目。

    恍惚间,屈原看见一个人影从石缝中走出来,提着衣裙,飘飘悠悠地来
到屈原身旁,舞着长袖,向他施礼,然后捧着一叠厚厚的书简献给他。屈原
不由心中一怔:难道真是仙女面传天书吗?他急忙参拜仙女,接过书一看,
原来是一部《楚声》。“渔夫歌”“五谷调”“砍柴曲”“蚕花谣”“越人
歌”……尽是楚国各地民歌民谣。屈原惊疑道:“人间烟火之事,上天如何
知道?”他分外激动,再拜仙女,低声问道:“好诗向谁求?请仙姑赐教。”
说完,抬头一看,眼前仙姑已不知去向,手中天书也无影无踪。半晌,听见
一女子的声音:“真诗乃在民间!”这声音把屈原弄懵了。“仙姑在哪里?”
屈原惊叫着,回头一看,原来是姐姐屈须。屈须寻到洞里,见弟弟打盹,说
着梦话,便答了一句,这才使屈原从迷梦中清醒过来。
    屈须一边责备弟弟,一边拉着他向洞外走。一出洞,姐弟俩便听见山上
传来丁丁(zhēng)的伐木声和悠扬的山歌声。屈原央求着:“好姐姐,咱们
听一会好吗?”姐弟俩坐在溪边,只听见:
    河水清清哟,波汶像连环
    栽秧割稻你不管哟,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
    屈原听到这歌声带着无比的愤怒和怨恨,深深地感叹道:“果真‘好诗
在民间’。”他边听边记,记好了就读给姐姐听,直到很晚了才回到家中。
    从此,屈原常找樵夫、猎人、渔翁、蚕女、巫师等采集民间歌谣,并在
小溪旁这个岩洞里加以整理、吟咏。这为他后来创造出文学的一种形式——
骚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屈原以后官至三闾大夫,因直谏而遭贬。他爱国的抱负无法施展,于公
元前 278 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史家之绝唱——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 145~前 87),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
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计 130 篇,约 50 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
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
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
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
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
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 10 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
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
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
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
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
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
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
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
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 我读得对不对?”
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

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
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
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
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
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索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
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 20 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
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
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
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
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 10 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
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博学多能——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
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
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
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 10 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
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
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
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
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
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
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
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
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
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
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
《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
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 2500 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
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
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 17 岁时,他辞别父母独
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
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
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
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
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

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 1700 多年。他还是
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
津津乐道。

    河南省南阳县的北面有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题词: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中华医神——华佗

    华佗(141~208),安徽省毫县人,东汉外科医生。他首创了“麻沸散”,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技术进行手术的医生,成为我国古代医学家中
杰出的代表人物。
    华佗 7 岁死了父亲,哥哥被抓去充军,一去不返,音信全无。家庭十分
贫困,只有小华佗和母亲相依为命。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在母亲的教育下,
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
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
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百
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他来到城里,要拜
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为师学医。蔡医生开始不想收华佗为徒,可是一想,
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转眼不认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所以,他想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医生主意已定。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
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一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佗说:
“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
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
也拉个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
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斗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
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后来华佗跟随师父刻苦钻研,注
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华佗根据医道,自编了一套“五禽戏”体操,教人用来锻炼身体。不少
人练了很有效果。华佗一位表弟长期做“五禽戏”体操,年老时,耳聪目明,
牙齿坚固,为同龄人所羡慕。
    毕佗一生刚直不阿,不求虚名。有一次,华佗替曹操治好了偏头痛病,
深得曹操赏识。曹操要他留在曹府,给他优厚的报酬。华佗在曹府做了一段
时间的侍医,但他身在曹府,却心在民间,总想为老百姓多解除疾病之苦。
有一次,华佗借故妻子有病,回家探望。回家后,不愿再去曹府。曹操知道
后,以欺骗的罪名把华佗杀了。曹操成了有罪之人,而华佗一直被后人传颂。

                     书法界的泰斗——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