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这两只白暨豚吸引着国内外大批的生物学家前来考察、研究。国内各地

前往的参观者更是相当踊跃,人们争相目睹世界上仅有的两只人工饲养的白
暨豚。而所内的科学工作者则从生态学、生理学、仿生学、行为学等等诸方
面对这两只白暨豚进行研究。
     白暨豚数量极少,属于濒危动物,而且濒危度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应
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术界曾不止一次发出呼吁,但捕杀白暨豚
的事仍未禁绝。就在捕获到“淇淇”在全国引起轰动的热潮尚未平息时,洪
湖县竟发生扎死活捉到的白暨豚事件。那只被扎死的白暨豚长两米有余,重
122.5 公斤。“淇淇”被捕获时身长才 1.47 米,体重仅 36.5 公斤。80 年代
中期在安徽省的安庆、铜陵之间的江段内,竟发生过一个月内捕杀 4 只白暨
豚的惨痛事件,这样的惨剧再也不能让它发生了。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
白暨豚,保护所有的珍稀、濒危动物做出努力。

                   地球上现存的最大动物——蓝鲸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生物之后,最大的要算是恐龙了,可是后来就消失了,
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那十几层楼高的骨化石了。那么现在地球上
最大的动物是谁呢?也许你会说是大象。不过,无论是个头还是体重,冠军
应该是蓝鲸。
    在海洋里生活的鲸类有 90 多种。鲸不是鱼,是水里的哺乳动物。原来,
它们的祖先大约在 6000 万年前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有四条腿。随着自然条件
的变迁,陆地沉入海洋,它们被迫在水中生活,长期的进化,身体便慢慢地
适应水中生活而起了变化,前肢退化成鳍,后肢只留下一点点痕迹了。整个
身体变成了像鱼似的适于游水的形状,简直可称得上游泳和潜水好手了。抹
香鲸、小鳁鲸可下潜几百米至 1000 多米,经受一二百个大气压,停留两个多
小时。人类带了水下呼吸设备的潜水服,也只能下潜百米左右,停留不过几
十分钟,还要不断供应与水压相等气压的空气呢!要知道水深每 10 米,空气
压力就增加 1 个大气压。鲸的家族也不少,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可
爱的海豚就是齿鲸,嘴里有牙齿没有须,身体也小得多。
    蓝鲸是须鲸里最大的,体长三四十米,重 190 吨,如果把它解剖开分类
称一下,那么肉有七八十吨;脂肪四五十吨;骨头二三十吨;内脏五六吨;
舌头三四吨;血也有近 10 吨。蓝鲸寿命也长,可以活到 100 多岁。蓝鲸的身
体像一把长长的剃刀,所以也叫它剃刀鲸。它的背鳍很小,在体背的后部稍
稍隆起一片;尾巴扁平而宽大,是游泳前进的动力,也是在水中起伏的升降
舵。它的嘴巴很大,能吞下一艘不小的船。它嘴里长着 800 多条角质的须板,
像大木梳样,当吞下了一大口海水和鱼虾后,把大嘴闭上,海水排走了,无
数鱼虾就被须板挡在嘴里吞下肚子。这一口非同小可,足有一两吨可口的鱼
虾呢!
    鲸是靠肺呼吸的,蓝鲸的肺更大,足有 10.5 吨重,肺活量真惊人,吸一
口气肺里可以装上 15000 公升空气。这样便于它在水下耽的时间长一些,但
是过了十来分钟之后,还是要赶紧出水透一下气的。鲸的头顶上有两个外鼻
孔,呼气时从鼻孔里喷出 10 来米高的雾珠状水柱,像喷泉一样,很是壮观。
它的胸腹部有好几百条褶沟,这是因为这些皱褶可以像手风琴那样伸大缩
小,使它在水里吃起食物来很方便,食物和海水一起吞进肚子往往有几十吨,
便可以立即把肚子撑大;当它闭上嘴巴把水从板须间压出后肚子又可以马上
缩小了。蓝鲸全身蓝灰色,背上还有许多斑点状花纹。它生活在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和南冰洋等深海区。南极地区的蓝鲸最爱吃那里的磷虾,一天能吃
五六吨这种虾。
    蓝鲸谈恋爱和交配一般选在春暖花开、气候回暖的季节,雄雌蓝鲸成双
成对地游到浅海区,互相追逐、嬉戏、求爱、交配。雌鲸怀孕后经过长达 12~
24 个月的怀胎期,它生小鲸是很有趣的。人们爱到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半岛
的浅海区来观看这生动的场面。由于水浅,墨西哥炽热的太阳能把海水晒得
暖洋洋的。每年生殖期间,大群蓝鲸由雄鲸带队,母鲸紧跟其后游到这里。
这是因为即将出生的小鲸脂肪少,怕冷的缘故。母鲸分娩时,肚子朝上仰浮
在海面上,雄鲸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用自己的鳍轻轻地、不停地拍打雌鲸
的大肚子。经过一番阵痛,一头白白胖胖的幼鲸生了下来。嘿!这婴儿可真
大啊!身长六七米、体重 7 吨。幼鲸一出生,它爸爸妈妈立即亲切地游过来,

紧紧地把它夹在中间,将幼鲸轻轻地托出水面二三次。这是训练初生鲸学习
呼吸哩!小家伙在父母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游泳和换气,又活泼又调皮地嬉水
玩耍起来。当它看见附近人们划动的橡皮艇,就会欢快地游过来嬉闹一番,
可能是它把小艇当成小伙伴了。这时候鲸妈妈就会发疯似地冲过来,摇动尾
鳍,阻止自己的孩子惹是生非。如果坐在橡皮艇上的游客过于大胆地靠近刚
出生的幼鲸,很容易被发怒的鲸爸爸、鲸妈妈兴风作浪,直到把小艇掀翻。
    小蓝鲸吃奶要七八个月呢!乳头长在母鲸身后下方生殖孔旁,共有一对,
便于幼鲸在游动中或左或右地吮吸乳汁。断奶后小鲸仍亲密地跟随在鲸妈妈
身边,大约 60 个月后,也就是 5 年时间,它才长大“成人”过起独立生活来。
这时候,小蓝鲸便告别鲸妈妈,游到更加广阔的大洋中去“成家立业”了。
    蓝鲸虽然庞大无比,但性情很温顺,加上它全身是宝,占体重 27%的脂
肪是提炼工业生产用的高规格润滑油的原料;肝脏含有大量维生素 A、D,用
来制造营养丰富的鱼肝油;鲸肉鲜美,可以制作食品罐头和动物用高级饲料;
皮可制革;骨可做高效有机肥料;鲸须又是制作高级工艺品的贵重原料。因
此,它就成为人类捕猎的重要对象,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这地球上最大的珍贵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动员各国
人民反对滥捕滥杀可爱的鲸。

       陆上动物巨人——亚洲象

    现存的陆上动物中,个体最大的莫过于象了,无怪乎人们在看到象时,
总要在“象”字前面加个“大”字,称之为“大象”。象可以分为两类,一
类是亚洲象,一类是非洲象。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栖息着的象
就是亚洲象。
    说起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亚洲象,其中还有一段小小的曲折。在解放
前,国内外的动物学著作,在谈到产象的国家时,从来不提中国。这倒不是
因为他们有偏见,而是因为动物学的作者没有深入实地进行过考察。后来经
过调查发现,不仅西双版纳森林中有亚洲象生活,云南西部的中缅交界处附
近,也发现过亚洲象的足迹。
    亚洲象虽然在形体上比非洲象小一点,但是除了亚洲象以外,陆地上没
有个头儿比它再大的了。它肩高 250~350 厘米,体长 550~650 厘米;尾长
120 至 150 厘米;体重约 5000 公斤。刚生出来的幼象肩高就达 100 厘米左右,
体重将近 100 公斤。说它是庞然大物那是再名副其实不过的了。其体色为灰
褐色,皮肤上有极稀疏的体毛,毛色与皮肤又很接近,以至于有人误以为象
身上没有毛。亚洲象身上最明显的就是那条又粗、又长而又灵活的鼻子。象
鼻子与象的上唇连成一体,找不出明显的分界。这条长鼻子的功能很多,用
以呼吸自然不用说了。亚洲象渴了,就用它的鼻子吸水,水流被鼻子灌进嘴
里,再被吞咽到身体内。当它淋浴时,它同样先把水吸进鼻子里,然后再把
水喷淋到身上。在觅食时,亚洲象也是用它那灵便的鼻子把食物卷住,再送
进口腔。母象在生下幼象时,它用鼻子帮助幼象站立起来。它的鼻端长着一
个指状的突起,借此亚洲象能从地下捡起一根细小的针。当它发怒时,还会
用鼻子抽打对方。经过训练的亚洲象,还会用鼻子运重物。至于动物园中经
过驯练的亚洲象,还能用鼻子表演摇铃、吹口琴等等许多节目。令人不可思
议的是这条看上去软嗒嗒的长鼻子,有时竟能向上直竖起来,这时,它能嗅
出两公里远处的各种气味。亚洲象长着一对蒲扇似的大耳朵,常常煽来煽去,
那是为了散热,或者是为了驱赶蚊蝇。雄象还长着一对长长的象牙,这对象
牙是由长在上颚上的门齿发展起来的。其长度可达两米左右,每只可重达五
六十公斤。但是雌象不长象牙。在这一点上,它与非洲象不一样。非洲雄性
的长象牙(长得比亚洲象长,已知的最高纪录长 350 厘米,重约 107 公斤),
雌性的也长象牙。亚洲象的前额上长着两大块隆起的肉瘤,其最高点正好位
于头的顶部,这两块肉瘤被称为“智慧瘤”。非洲象就没有这种智慧瘤。亚
洲象长着四条粗壮的大腿,每条腿的周长都有一米多,如果四条腿不是这么
粗壮,怎么能支撑起 5000 公斤左右的体重呢?这四条腿每天几乎 24 个小时
全都支撑着它那沉重的身体,因为它是站着睡觉的。亚洲象站着睡觉,是一
种自卫的本能。如果它躺下睡觉,一旦遇到敌害,那笨重的身躯无法做出即
时的反应,岂不是糟糕透了。
    亚洲象的食物主要是青草、树叶、芭蕉、野果和树木的嫩枝。但是对于
坚硬的食物它也来者不拒,因为它长着四颗可以磨碎粗硬食物的臼齿。它的
食量很大,一天要吃掉 100 多公斤食物,而且它又有边吃边扔的习惯,这就
使得它不可能有固定的栖息地,它每天边吃边走,一天往往要走几十公里的
路程。据说一只象一年要走 16000 公里左右的路程。水也是亚洲象每天必不
可少的生活用品,仅仅喝一次水,就需要 60 多公斤,更何况它还喜欢洗澡,

通过洗澡达到解热消暑、恢复体力、驱赶蚊蝇的目的。说到洗澡,不能不提
到亚洲象的“泥浴”。亚洲象常常在泥水中“泥浴”,让泥水浸入皮肤的裂
纹中,上岸晒干后再抖掉泥块,这样皮肤裂缝中的寄生虫也就随之被抖掉了。
亚洲象离不开水,还在于它喜欢游泳,它几乎每天都要在水中游几个小时,
游泳既清洁了身体,又免去了粗腿的沉重负担,当然还能解除暑热,这真是
一举数得的美事。它的游速大约每小时 1600 米。
    亚洲象每天活动的时间大多在早晨和傍晚,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会出来
活动,在中午,它就避开高温,站着午休。即使在休息时,它的耳朵仍在不
停地煽动,尾巴也不停地甩来甩去,为的是驱赶蚊蝇之类。
    亚洲象喜欢结群活动,小群五六头,大群 20 头左右,一个象群就是一个
小的“母系社会”。这个“社会”由一头壮大的母象充当领袖,其他几只就
是成年母象,未成年的幼象以及唯一的一只已经成年的公象。幼象中有几只
公象那是无所谓的。在这个“社会”里女皇具有绝对的权威,象群的行动路
线、觅食地点、行止时间都由“女皇”决定,那头壮大的公象只是个警卫员
的角色。象群行动时,“女皇”在前面领着,其余的象在后面跟随,成年公
象在最后担任警卫。停下来吃食或睡眠时,成年公象远远地在一边呆着,一
旦有敌害,它就要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保卫群体。只有当交配期到来时,成年
公象才被允许加入群体。
    象的生育能力较低,一只象从落地到具备生育能力大约需要 15 年以上的
时间。而母象每隔 3~4 年才能生一只小象。象的发情期不很固定,在 10 月
到 11 月间发情的较多一些。亚洲象平时很温驯,但是到了发情期的公象却一
反常态,常常暴怒,毁物伤人。饲养在动物园中的公象,处在发情期时,对
一贯友好相处的饲养员也会毫不客气地进行攻击。为了安全,饲养员只能用
粗铁链将它锁起来。公象发情的标志是两颊流出分泌物,所以动物园中的饲
养员只要一发现公象两颊流出粘液,就毫不犹豫地把它锁起来,只到发情期
结束才给它自由活动的机会。母象的孕期长达 21~22 个月,每胎产一只仔
象。产下的仔象如果不能立即站起来,它的母亲或其他母象就会用鼻子帮它
站起来,因为如果仔象不站立起来,它那八九十公斤的体重会挤破嫩弱的肺
部。仔象出生后,象群一般要停下来等待两三天,以便幼象能够具备跟上群
体活动的能力。幼象的哺乳期约两年左右。大约 15 年左右,幼象就长成熟了。
小象开始进入成熟期的标志之一,就是长出了门齿。约 10 岁左右公象开始长
门齿,这时它们就开始与同性打斗了。在不停的打斗中,青年公象各自明白
了自己的实力,也知道了此后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后,吃喝、走路以至
交配就都各自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了。到 15 岁左右,青年公象就得离开群体去
独立生活了,直到找到自己的伴侣才又有了自己的群体。当然,它的地位仍
然只是一个“警卫员”而已。
    亚洲象性情温和,一般不会去伤害其他动物,即使是当敌人入侵时,它
也只是先以巨声吼叫来吓唬外敌,如果外敌不识相,继续入侵,它就会用那
一百多公斤重的大鼻子甩打敌人,或者用脚去踢,有时也会用它那雄伟的躯
体去冲击,直到把敌人赶走为止。
    亚洲象对自己的同伙很讲友爱。象群中哪只母象生仔了,它们就会给予
照料;哪只生病了或者受伤了,别的象就会跑过来用鼻子“掺扶”它,使它
不致倒下;在寻找新的生活场所的中途上,哪只象走不动了,同伙也会过来
用鼻子架着它走。如果某一只象死去了,伙伴们更是悲痛万分,它们不吃、

不喝,流着悲伤的眼泪,发出哀痛的吼叫,哀嚎声传到几公里以外。然而有
一种情况例外,象群对于老年公象却意外地无情,老年公象只能游离于群体
之外,过着孤独的生活,群体也不会照顾它。这时的老公象性格会变得很古
怪,对其他动物和人类常常发动攻击。一头象活到七八十岁,就寿终正寝了。
    亚洲象的记忆力很强,对于爱抚过它的人,即使隔了很长时间,它也会
表现得很友好。动物园中管理亚洲象的饲养员,调离开之后许多年,当他再
回到原来的亚洲象身边时,那只象立即会辨认出来,并且激动不已。但是对
于伤害过它的人,它也会牢牢地记住。
    有一种流行的传说,说大象最怕小老鼠,因为老鼠会钻到象鼻子里,使
得大象非常痛苦。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象的鼻子虽然粗大,但是大而
灵活,老鼠不可能接近大象,以至钻进象鼻子。再说,动物园中的事实也证
明:许多兽舍里有老鼠出没,而象舍里却没有见过老鼠的踪迹。单是它那巨
大的吼声就足以吓得老鼠拼命奔逃。
    亚洲象不只分布在我国云南,南亚和东南亚的印度、缅甸、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分布着亚洲象。具估计,全世界的亚洲象总数约三四万
头,而在我国,除动物园饲养的以外,野生象大约不足二百头。这些野生亚
洲象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得又比较散。许多又栖息中缅、中老边境,它们
享受着随意穿越国境的自由,因而很难保证固定的数量。
    对于亚洲象这样稀少而珍贵的动物,我国政府十分珍视,已将它列为一
类保护动物。在西双版纳已经设置了三个自然保护区。

           硕果仅存的野马

    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用了“硕果仅存”这个成语,其中“仅存”一词用在
野马身上,绝不是夸张之词,而是切切实实反映了客观实际。在我们生活的
这个地球上,曾经生活过 350 多种野马,然而几经大自然的变迁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尤其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缺乏远见的开发和对野马的捕杀,到如今野
马已经灭绝了 349 个马种,仅余下一个野马种,这是绝对切合实际的“仅存”
了。
    野马,又叫蒙古野马,因为它产生于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河
流域和蒙古的科布多盆地。它还有个名字,叫做“普氏野马”,那是因为在
1878 年,一个叫普热瓦尔斯基的俄国军官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捕猎到了一只野
马,该国的动物学家坡里亚科夫为了纪念普热瓦尔斯基,就把它定名为“普
氏野马”,后来国际动物学界也接受了这一定名。
    普氏的上述发现,引起了国外冒险家的捕猎欲,自 1899 年到 1901 年,
从我国捕获走 50 余头,而我国作为野马的故乡,从 1878 年到 1980 年却从未
捕猎到一只野马,甚至从未展出一只野马的标本。1980 年 9 月我国才从美国
动物园引进一对野马。1985 年我国从国外引进 11 只野马,放在乌鲁木齐动
物园进行过渡性饲养,1986 年年底又放回准噶尔盆地进行饲养繁殖。1960
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正式宣布野马在该国绝迹。1980 年我国的地质勘探队
员宣称,他们在卡拉麦利山一带数次见到过野马。为此,1981 年夏季和 1982
年夏季我国动物学家曾组织过几个科学调查队,多次到卡拉麦利山一带进行
野外调查。他们虽然没有能亲眼看到野马,但是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
踪迹。如此看来,我国也许是唯一在野外残存有野马的国家。
    野马的体格与家马相似,但形体略小。野马身高(实际是肩高)1.3~1.4
米,身长约 2.2~2.8 米,尾长约 40~60 厘米。这显然赶不上家马。但从比
例上讲,野马的头要大得多,腿要粗壮得多。野马的颈鬃短而直立,家马的
颈鬃长而向两侧纷披。野马没有额毛,家马有明显的额毛。以上这些区别,
使得有动物学常识的人一眼就能区别出野马和家马来。
    野马的体毛呈土黄色至深褐色不一,脊背中央有一道黑褐色鬃毛,而腹
部及四肢内侧则接近白色。野马的尾基部为短毛,而自尾根 10 余厘米以下长
着长长的尾毛。
    野马栖息在草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