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睫毛还能防止紫外线直接照射眼睛,避免因紫外线直射而致病的危险。
    所以,眼眉和睫毛不光构成眼睛上的两道风景线,也共同构成眼睛的第
一道防线。它们能挡住空中落下的灰尘和小虫,不让它们碰伤眼睛,当脸上
出汗或雨水落到脸上时,也会让它们乖乖地避开眼睛。
    尽管眉毛和睫毛都很细小,它们却在恰当的岗位上,各司其职,是人体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你可不要小看它们,而应注意保护,不要随便去拔,
也不要用剪子去剪,让它时刻为眼睛站岗、守门。

            盲人复明记

    盲人能复明,听起来真不可思议。然而世界各地相继报道盲人复明的事
例也的确不少。
    居住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萨尔德勒尔,出生 14 个月时右眼失明,26
岁时左眼失明。1983 年 2 月的一天,他去地下室去取东西,被狗惊吓摔倒,
头重重地碰在台阶的边沿上。当他挣扎着爬起来时,突然能清楚地看到周围
的东西,双目重见了光明。英国的凯文·威利斯 3 岁时因意外事故刺伤右眼
而失明,1 年后左眼也失明。他到处求医无救。1983 年 8 月 18 日,28 岁的
凯文和妻子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外面玩耍,妻子用胶棒敲打了他的头,奇怪
的是,到了第二天凯文的眼睛复明了。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印度加尔各答
一位叫拉哈的 94 岁老人,1962 年因患白内障双目失明,1975 年被一声炸雷
震昏,第二天却意外地恢复了视力。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拔牙似乎也能治
愈盲眼。英国一名叫柯尔比的人,15 岁时因一次外伤导致双目失明。4 年后,
他去医院作手术时拔掉了智齿。当他醒来后竟奇迹般地看见了手术室的灯
光。无独有偶,瑞典的一位名叫根恩·素丽森的妇女,23 年前双目失明。1985
年医生给她拔掉了几颗蛀牙,结果她神奇般地重见了光明。对于上述诸多盲
人复明的事例,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解释。果真有一天人们能够揭开意外事故
使人复明的奥秘,并由此创造出新的疗法,那将会给多少生活在黑暗中的盲
人带来光明啊!

        近视也会从口入

     “病从口入”,是说人们得病往往是因为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我们只知
道预防“近视”要加强对眼睛的保护,殊不知,“近视”也会从口而入呢。
     有一位美国眼科专家,叫莱恩,他经过研究发现,患近视的人普遍缺少
钙和铬,而这两种元素直接影响眼睛内液压的调节。
     如果我们吃过多的蛋白质类食物,会造成体内钙的缺乏,造成体内维生
素 B 的减少;吃糖过量,就会使体内铬的贮存量减少。这两种元素低于人体
所需的含量时,就可能发生近视。

     细水长流的“清洗剂”

    泪水里含有什么呢?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是苦涩的?
    科学家们经过辛勤的劳动,用微量分析方法揭开了这个生理学上的
“谜”。原来在人们的泪水中,99%是水分,1%是固体,这固体里有一半多
是盐。
    泪水里怎么会有盐呢?原来,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制造眼泪的“小工
厂”,人们给它取名叫“泪腺”,它就“座落”在眼球的外上方,像小手指
头那么大。每天,这座“小工厂”都不停地制造着泪水。也许我们都想不到,
眼泪是以血为原材料,由泪腺加工后制成的。盐在人体里分布很广,血液里
就有盐的踪迹,所以泪水里很自然地含有盐。盐在泪水里占 0.6%,所以眼
泪是咸味的。
    眼泪的用处可大啦。眨眼的时候,眼泪就均匀地涂抹在眼球上,对眼球
起着湿润的作用。眼泪还能冲刷掉眼球表面的脏东西,起着清洁作用。黑眼
珠之所以能看起来水汪汪的,也是泪水的功劳。泪水里不仅含有盐,还含有
能够溶解细菌的酶,起着杀菌和轻微消毒的作用。

     令母亲欢笑的婴儿哭声

    一个人如果受了委屈,或遇到了伤心的事情,常常会难过得哭了。可是
刚生下来的婴儿为什么要哇哇大哭?他有什么委屈?为什么伤心?
    让我悄悄告诉你这一“秘密”吧:刚出生的小弟弟小妹妹都是“假哭”,
是令母亲欢笑的哭。
    婴儿出生后如果不哭,别说妈妈着急,医生更着急。因为,婴儿的哭意
味着他呼吸运动的建立,不哭就表示不呼吸,表示窒息。
    一个婴儿在没出世之前,是团在母体子宫里的,需要的氧气和养料都通
过脐带和胎盘直接从母亲的血液中摄取,他所不需要的二氧化碳和废料也直
接由母亲代为排泄。
    一旦出世,婴儿就脱离了母体而独立生活,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呼吸运
动,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必须建立自己的血液循环周流全身;必须自
己饮食,摄入营养……
    婴儿在出世之前,肺内没有空气,是一团结实的组织,这时候的胸廓也
只是曲缩状态,胸腔也还很小。
    婴儿一出世,就不再是缩成一团,胸廓就忽然伸张开来,胸腔也立即扩
大,肺叶跟着张开,婴儿就吸进了第一口空气。紧接着的吸气动作,迫使肺
内空气外出,冲出的气体冲开了声带,声带震动就发出类似哭的“号叫”。
    婴儿刚出世之时,多半处于缺氧状态,血中二氧化碳量比较多,呼吸中
枢受到刺激,所以他抓住时机,大口呼吸,声音特别洪亮,似乎向世界宣告:
我出世了!
    所以,我们说婴儿出世时是“假哭”,只有声音没有眼泪,而每个婴儿
出世以后都要这么“假哭”一阵,等到呼吸运动建立了正常节律,方才罢休。

            人脑之谜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头大聪明”,也就是说,人脑体积大小与人
的聪明愚笨密切相关。但原苏联人脑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却大出意外,人的智
能高低与人脑体积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比如人脑的重量多为 1300~1400
克,尽管著名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脑重量达到 2000 克,可是著名法国作家
弗朗斯的脑重量却只有 1000 克。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从上个世纪开始,随着医学解剖技术的日益成熟,就有人幻想从天才人
物的大脑中提取智慧素。如果这些智慧素能够提取并移植的话,这将给人类
带来多大的益处啊!从哪儿寻找智慧素的“标本”呢?人们的目光就自然地
投向了 20 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对论”总括了
整个宇宙间的质量与能量以及质量与速度的关系,以至使牛顿定律的能量守
恒定律等都只不过是一个特例,因而堪称天才中的天才、皇冠上的明珠。但
天才也逃不脱生命的规律,1955 年,76 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了,全世界都
怀着惋惜的心情注视着这颗巨星的陨灭。一个由美国第一流脑外科专家组成
的班子对他的大脑施行了手术,解剖的结果令人非常失望,他的大脑无论从
表面皮层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容积大小来看,都跟普通人没有两样。爱因斯
坦的智慧究竟在哪里?智慧素到底是否存在?人们又走入了迷宫。
    应该承认,人的大脑是一切物质中结构最复杂的东西。神经重量学家们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才轮廓地把握了它的基本形态。大脑进行诸如感觉、
表达、记忆以及理解、推理、判断、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基本组元是脑细胞,
也叫神经元。估计有 1000 亿个,这个数字几乎跟整个银河系中的星星数相
仿。每一个神经元平均含有 1 万个突触,也就相当于 1 万条线路。那么整个
人脑就是一台相当于拥有 1000 万亿条线路容量的高度精密的电子计算机,其
复杂、庞大的程度是任何人造电子计算机望尘莫及的。因此,人的大脑可以
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仓库,它接受和贮存的信息等于列宁图书馆总贮存量的
1012~1015 倍,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人脑接受信息的有效能力只占它
总能力的 1%左右,潜力很大。
    与电子计算机一样,人脑活动时传递信息的媒介也是脉冲电波,即把来
自外界的一切刺激、感觉、形象或抽象的概念先翻译成脉冲群信号。可是在
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时候,这种脉冲电波却要变成化学物质的形式,这就是智
慧的核糖核酸,它是决定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能力的要素,也就是人脑智慧
的物质基础。在同样条件下,每个人的智慧核糖核酸的合成能力并不一样,
有的人强,有的人弱,这就是天资的差别。然而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可
以明显提高人脑合成智慧核糖核酸的能力,否则智慧核糖核酸也会退化分
解。“人脑越用越聪明”、“勤奋出天才”等道理就出在这里。现在全世界
的图书每年以 50 万种速度递增,科技杂志上的文章每年要超过 400 万篇,面
对这个汹涌澎湃的知识洪流,科学家正在积极研究提高人脑接受信息的能
力。

         没有大脑的高材生

    乍读这个题目,你一定会大吃一惊,但事实总归是事实。美国佛吉尼亚
州有一个名叫安德鲁的男孩,生下来就没有大脑,医生曾断言“这个无脑男
婴永远不会笑,能活几个星期就算很幸运了”。可是大出医生的意料,这个
有头无脑的男孩竟奇迹般地活到第五个年头了,而且还能对着电视节目发出
咯咯的笑声。他的养母凯·万多尔说:“安德鲁不仅能微笑、大笑,而且感
情丰富,性格热情开朗,能吸引人们对他的注意。”医生的一再检查证实,
他的所谓颅脑只是一个囊肿,支配人的思维、协调肌肉运动的大脑部位还没
有发育形成,颅腔内都是积水,应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脑婴儿。他的幸存
是因为他的脑干上还有中枢神经控制着呼吸系统和全身的新陈代谢。至于他
还喜欢看电视节目,是不是脑干上的中枢神经在进一步发挥一点作用呢?这
只是猜测而已。
    更有甚者,1908 年,神经病学家洛博教授发现了一位奇特的高材生,他
是塞非尔德大学的数学优等奖获得者。在一次对其头脑进行扫描时,发现他
几乎没有脑子。正常人在大脑皮质与脑室之间有 4.5 厘米厚的脑组织,而这
位大学生只有 1 毫米厚的薄层;颅室里几乎充满了脑脊液,整个脑重 150 克,
只有常人的 1/10。可是他跟常人一样生活,数学成绩特别出色,整个外表也
无异样,仅仅是他的头比一般人略大一点。
    对于这个前所未有的新发现,洛博教授以为大脑也有一种奇异的功能再
建本领,它通常可以处理一些损伤,恢复原有的功能;如果加强自我锻炼,
同样可以创造出奇迹来。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
曾在做科学试验时,因瓶子爆炸,病毒侵入他的小脑等处,从此脖颈发硬,
手脚发颤,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学习,掌握了好几种外语,仅解放后就写了
100 多万字的科普作品。话说回来,脑结构的显著异常,并不一定伴有脑功
能障碍现象,即使脑室胀大占脑颅的 95%,也只有 10%的患者有严重的致残
现象,而 50%的人智商都在 100 以上,而且外表同正常人一样。所以这位数
学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尽管他的脑髓只有正常人的 1/10,仍然没有病态表
现。假如我们能从此找到恢复脑功能的有效办法,这无疑是脑外科学上的一
场革命,那就可以不必通过手术使一些精神失常的病人痊愈,真是功莫大焉!

          大脑的情报员

    如果把大脑比作人体指挥部的话,那么手就是大脑最灵敏的情报员了。
    当我们刚进入一间黑暗的房间里,什么也看不见,一定会用手去边摸边
走;当我们洗热水澡时,一定会用手去试一试温度是否合适;当病人生病时,
大夫一定会用手去摸他的头是否热,用手去摸他的脉搏是否正常……总之,
手总是大脑的情报员。
    那么手为什么能完成这些任务呢?
    这归功于手上的皮肤。手上的皮肤要比身体其他地方的皮肤敏感许多。
特别是手指上的皮肤,它的神经末梢非常敏感。据统计,人的皮肤上,如果
平均计算的话,每平方厘米大约有 12~13 个神经末梢是专门管冷的,1~2
个管热的,100~200 个管痛的。这些神经末梢不是平均分配,在手指、脚底、
嘴唇上就特别多,而手指是最多的。这些神经末梢把各种情报——冷、热、
痛和碰到的一切东西的感觉传到大脑,大脑根据“情报”发出指令,来指挥
身体的动作。
    一个好的中医,能用手指摸出病人脉搏的细微变化,准确判断出几十种
疾病;一个好的布匹售货员,把眼睛蒙上,只用手就能摸出上百种布匹的质
量和名称……
    看,大脑的情报员多么忠于职守!

            手上的文章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10 个手指头。但若仔细观察一下,便可发现手上大
有文章。
    一只手有 8 块腕骨、5 根掌骨、14 节指骨、59 条肌肉和三大神经枝干,
此外还有特别发达的血管系统。这些零部件的巧妙组合,使得我们的双手,
灵活自如,巧夺天工。
    在一生中,人们的双手几乎时时刻刻都不安静。有人做过测算,除了睡
觉以外,我们的双手一般总要屈伸指关节至少在 2500 万次以上。真是一双闲
不住的勤劳之手。
    由于使用的不同,各人的手也是千差万别的。双手倒立的杂技演员的手
掌特别宽厚,因为它要支撑全身的重量。据调查,我国一般成人女子的手周
长通常为 182 毫米左右,而著名排球运动员孙晋芳的手的周长却为 280 毫米,
周晓兰的则达 313 毫米!
    一般来说,男子的手粗壮有力,女人的手小巧玲珑;青年的手丰满结实,
老人的手干枯起皱;体力劳动者的手比较粗短有力,音乐家的手指比较纤细
瘦长。细心的人在与别人握手的瞬间就能体验出对方的不同情况。
    另外,我们的手部只有极少但很珍贵的油脂分泌腺,所以会比其他部分
更易干燥。
    手上还有一个“部件”,那就是指甲。指甲每月平均长 6 毫米,年轻人
和孕妇长得更快。经常使用的手,指甲也会比用得少的长得更快。

     右手就该比左手灵活吗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大多数人习惯于用右手写字、拿筷子,大多数人的
右手比左手灵活;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常称他们为“左撇子”。
    为什么右手比左手灵活呢?这不仅仅是习惯上的原因,而且与人脑左右
两半球的功能分工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各部位的功能是不
尽相同的,而且有分工。总体上讲,左半球负责人的右半身的动作;而右脑
则负责左半身的动作。具体来讲,左脑支配着人的语言以及与之相关的读、
写、听、说以及计算、口头记忆等思维活动;而右脑对记忆图形、把握空间、
音乐、美术、技术等方面有较大优越性。
    由于人们的大量思维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左脑,所以人们的左脑相对右脑
使用的频率较大。因此,右手、右眼作为左脑支配的对象,相对来说就较右
脑支配的左手和左眼使用较多。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右
撇子”多,“左撇子”少了。
    对一般人来说,右手该比左手灵活。不过,如果你是个左撇子,也不要
因此而烦恼。科学家们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左撇子对于开发人的右脑大有
益处,一定条件下,说不定比常人还聪明呢!

           看指甲知疾病

    指甲是肢体的末端,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特 别是指甲的颜色,
可以为诊断疾病提供一些重要线索。
    粉指甲  正常人的指甲呈光滑、半透明状态,因为甲床上有丰富的毛细
血管网,所以看起来呈鲜明的粉红色。
    白指甲  指甲色素减退,或者指甲表面有白色斑点,甚至会合成片,可
使指甲呈白色。见于甲板霉感染、肝硬化、肠伤寒等病人。肝硬化病人出现
白指甲称“白甲病”,呈毛玻璃样外观。贫血和大失血病人,也会使指甲无
光,呈白色。
    灰指甲  指甲光泽消失,呈灰白色,表面凸凹不平或有裂隙,质地松脆。
多由于甲癣造成,此外,全身或手部营养的不良也可以导致指甲变成灰白色
的。
    黄指甲  指甲板增厚,发育迟缓,外观呈淡黄色或黄色。见于甲状腺机
能减退、肾病综合症、银屑病、黄疸型肝炎等病。还有种“黄甲综合症”,
指甲颜色变黄,指甲轻度增厚,生长速度只为正常人的 1/2~1/6。
    红指甲  患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可使指甲
呈红色。
    紫指甲  严重缺氧病人,指甲颜色多呈紫色或蓝紫色。多见于先天性心
脏病、白喉、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心力衰竭、大叶性肺炎等症。

           人脚面面观

    人的双脚,从生理作用来看,最重要的功能是行走。据科学家多年来对
人脚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既新奇又有趣的数字。
    一个人即使经常以车代步,他的一生当中也要用双脚走上 10 多万公里的
路程。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某些调查表明,一个人毕生约需步行 42.2 万公里的
路程。脚的另一个功能是承受全身的重量。一个体重 50 公斤的人,他的脚每
天累计承受的总压力达好几百吨。一位日本教授对脚进行了 37 年的研究,观
察了近 40 万人,发现左脚接触地面比右脚大,男女均如此。由此他得出结论,
左脚主要起支撑全身重量的作用,而右脚却是用来做各种动作的。演员就经
常用右脚来表演动作,多数人攻击时也使用右脚。
    通常,7 个脚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儿童的脚平均每月长 1 毫米。大约
到 25 岁时人脚开始定型。据调查,我国男性的平均脚长为 24.48 厘米,女性
为 21.6 厘米。
    如果赤脚走在松软的泥土上,会留下一串清晰的足迹。仔细观察不难发
现,每个脚内侧并不相连,好像一座拱形的门或桥,称做“足弓”。在我国,
男大学生的足弓为 5.4 厘米,女大学生则为 4.06 厘米。而经常负重或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