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纶的徐铉呢?
    再说被点名陪伴徐铉的殿侍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被糊里糊涂地派到江
南。他陪伴徐铉上路后,从渡江开始,徐铉便妙语连珠,语惊四座,令同船
的人叹服不已,惟独陪伴他的殿侍默不作声,除了点头应是,一言不发。徐
铉好生奇怪,不知这人学问深浅,便又饶有兴趣地与他攀谈,卖弄自己的学
问,满以为这样会使对方感到自惭形秽。谁知押伴使仍旧点头称是,既不发
意见,也不回答问题。这样一连几天,徐铉见押伴使无从酬复,渐渐地失去
了兴趣。倦意阵阵袭来,徐铉便好生没趣地沉默不语养起神来。
    宋太祖以愚困智,封住了徐铉的口,折了他的傲气,使他乖乖地来到了

京都。
    这个故事揭示了“有差异才有和谐”的辩证法哲理。不论任何事物,都
是有差异、有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矛盾统一体,都是对立和
同一的辩证统一。大千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

             东坡造堤

    苏轼当年在杭州任地方官的时候,西湖已多淤为葑田。东坡常到湖上环
视,一直思量着如何疏浚西湖,使她再现美容。
    最令他伤脑筋的是挖掘上来的淤泥无处可以堆放。一次,他忽然想到西
湖南北 30 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如果把从葑田挖出的泥堆置湖中,堆成
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则鞋田去而行者便矣”。同时他又想到“吴人种麦
春辄芟除,不遗寸草”。挖掉葑田之后,召募农人来种麦,将种麦获得的利
益储备用作修湖的资金。结果是筹集了资金,疏浚了西湖,又使南北行人解
决了交通问题。
    苏轼既有为万民造福的心志,又有实施的技巧,才造成了这条后人以其
姓氏命名的苏堤。
    一千多年前建造苏堤的程序,充分说明了 20 世纪的系统工程理论。系统
工程的本质,是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和考察问题,研究怎样把要办的事情办得
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取得更佳的或更理想的效益。亦即择优淘劣。系
统论并不神秘,它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以现代科学的
形式向辩证法提供了系统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现
代化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金刚腿”

    公元 1406 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建造北京宫殿。一时间,北京集中了全国
各地的能工巧匠。昔日,元朝的大都大兴土木,当时被称为“蒯鲁班”的蒯
祥被选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
    由于蒯祥的才化极为出众,工部右侍郎十分妒恨他,便伺机加害蒯祥。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漆黑之夜,工部右侍郎偷偷钻进工地,把尚未完工的宫殿
的金门槛截短了一段。次日清晨,蒯祥发现后吃惊不小,上面降罪下来,如
何承担得了。必须尽快想办法补救,可这金门槛用材特殊,无材料可替代。
蒯祥苦思苦想许久,觉得只能将材用材,把金门槛的另一头也截短一段,再
在门槛两边各做一个槽,做成一个活动门槛。只见金门槛上刻着两朵牡丹,
花红叶绿,鲜艳富丽,顶部还雕着一对狮子,玲珑可爱;门槛可折装,轿子
车马可直进直出,很方便。明成祖和众大臣看后非常赞赏。
    后来建筑业把这种活门槛叫“金刚腿”。
    蒯祥发明“金刚腿”是因祸得福。这种逻辑思考的方法告诉我们,当遇
到某种灾祸时,要注意既要思考祸的一面,又要注意另一方面是否是福。祸、
福是可以转化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激励人们不要在灾祸面前惊慌失措,
应尽力排除或减少祸患带来的损失,力争坏事变成好事。

         河中失石如何找


    清朝时候,沧州南面,有座寺庙傍河而立,寺门毁坏了,两个石兽也一
并沉入河中。十多年后,僧人募捐重新修整寺庙,在落水处打捞石兽,却不
见踪影。按老经验,众人驾了几条小船,拖了铁耙,顺流而下找了十几里,
还是杳无踪影。
    一个老河兵听到后,笑着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老河兵
认为,石兽很重,河沙却很松浮,水不但卷不走石兽,其反冲力反而将石兽
向上游一面的沙子冲走了,越冲越深,出现坎穴,石兽便会倒在坎穴之中。
如此循环往复,石兽便不断向上游翻滚。打捞者溯江而上,果然在上游找到
了石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必须正确地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正确对待
“经验”和“感觉”,要看到它们的局限性,重视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实践取
得的技能和知识。

             驯驴

    郑板桥的出生地兴化镇,有个凶狠阴险的绅士。他在镇上开当铺,在乡
间置田产,是一个老奸巨滑的吸血鬼。更刻薄的是,他制定一条规矩:凡欠
他的债,种他的田,进出他家当铺的人,见到他都得给他叩头、让路,如有
抗拒,他就送你坐牢。
    痛恶这个劣绅的少年郑板桥,发现他有个癖好——有事出门就骑驴。郑
板桥琢磨着抓住他这个习惯治治这个坏蛋,替大家出口怨气。
    那绅士的毛驴总拴在他家房前的一棵槐树下。郑板桥趁人不在偷偷地上
前用竹鞭猛抽驴屁股,抽一鞭,就向驴鞠个躬,这样反复多次地打,也反复
多次在地给驴鞠躬。时间长了,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向驴鞠个躬,那驴子
就像被打疼了屁股似的,惊得乱踢乱蹦。
    一天早上,劣绅骑上毛驴到官府答对一件案子,要官府替他整治“刁民”。
郑板桥迎面走来,恭恭敬敬地给绅士老爷深深鞠躬,绅士满心高兴,可是他
的坐骑却吓得连蹦带踢,顿时把他狠狠地摔到乱石堆里,摔得鼻青脸肿。从
此郑板桥见他骑驴,总是鞠躬,他也总是挨摔,吃了不少的苦头。
    绅士回到家里,悄悄地对他的小老婆说:“郑家那小子,别看他家穷,
将来必定大富大贵。他向我鞠躬行礼,我都受用不起,每回都从驴背上摔下
来。”他老婆说:“以后你就让他免礼吧。”
    郑板桥驯驴治劣绅的办法,用科学道理讲,就是使驴的大脑皮层形成兴
奋灶,利用“条件反射”,使驴乱蹦乱跳,摔倒劣绅。但是,郑板桥当时还
只是个孩子,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学说也是 150 年以后的事。从哲学上讲,
条件反射的认识也不外乎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听言务尽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昀(字晓岚),他在未任
朝廷命官之前,是一个刚正不阿、刻苦读书、怜爱乡邻的学子。
    一次,有一户豪门乡绅,要给自家老太太庆 70 岁大寿。“人生七十古来
稀”,做寿那天,那个豪绅家宾朋满座,热闹非凡。大家都围坐在厅堂上喝

酒,席间自然有许多人为老太太题诗祝寿。其中纪晓岚也被请来了,在众人
一片热情的“请!请!”声中,他不得已走到书案前,饱蘸浓墨,举笔赋诗
一首。众人围拢过来,只见他第一句写的是:
    这个婆娘不是人
    此语刚出,举座失色,心想:这下纪晓岚可闯祸了,但纪晓岚却异常镇
定,马上又接着写出了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老太太的儿孙们见了,转怒为喜。“不是人”而是“九天仙女”,怎不
叫人高兴呢?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又写出了第三句:
    儿孙个个都是贼
    围观的人们看了再次哗然,个个勃然大怒,瞪大眼睛,看纪晓岚如何收
场。只见纪晓岚目不斜视,十分自然而又泰然地将笔轻轻一转,写出了诗的
最后一句:
    偷得蟠桃奉至尊
    众人一见纪晓岚如此结句,虽然心中不快,但也无言以对,只好改颜赞
许了。
    这个故事从某种角度上告诉人们一个“听言务尽”的道理。因为世上的
一切事物就如纪晓岚那首诗一样,都是相互有机联系着的,有其存在和发展
的全貌,不能形而上学地割裂事物的联系,断章取义,轻率地裁定是与非的
问题。

         带补丁的新装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有一位西洋人,长期居住中国。时间久了,衣服也
破了,但却无处制作新衣,十分苦恼。没有办法,只得找到一个中国裁缝,
问他能不能做西服?裁缝回答:“只要有样式,就可以做。”于是西洋人就
拿了一套西服,让他照着样子去做。
    过了几天,新的西服做好了,西洋人拿来一看,果然不错,长短大小全
都一样,可是翻到后面一看,突然发现剪去了一块,又补缀了一块。西洋人
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裁缝回答说:“这是完全照着你的样式做的
呀!”西洋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他的西服样式后面有一补丁。
    这个生动的故事是对机械唯物主义者的一个绝好的讽刺,他们办事情就
是依样画葫芦,只知机械地效法和模仿,不懂灵活创新,带着这种思想方法
处理问题,往往造成不应有的贻害。
           疑邻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
    他看看那孩子走路的动作,鬼鬼祟祟,像是偷了斧头;瞧瞧那孩子脸上
的表情,慌慌张张,像是偷了斧头;听听那孩子说话的样子,吞吞吐吐,也
像是偷了斧头。总之,那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没有一点不像是偷了
斧头的。
    不久,这个人在山沟里挖地的时候,找到他丢失的那把斧头。他再见到
邻家的孩子时,看到孩子的动作神态,没有一点像是偷了斧头的了。

    这个丢斧子的人,是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者。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
思维的逻辑范畴,如因果性、必然性、时空性等等都是先于实践经验的,是
人脑中国有的。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只有感觉才是唯一真实的。而感
觉和经验又是主观自生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实践出
真知的道理,不能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像那
个丢斧者一样,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裁衣的学问

    古时候,北京有个成衣匠,在给人们做衣服时,不仅要量做衣服人的身
高、胖瘦,而且还要仔细观察和询问做衣人的年龄、相貌、性格,甚至连什
么时候中举都要了解清楚。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问起缘由,他便讲了一
番裁衣的“短长之理”。说体胖的腰要宽,体瘦的腰要窄;性急的衣宜短,
性慢的衣宜长;少年中举的,必定趾高气扬,走起路来挺胸凸肚,所以衣服
要做得前长后短,老年中举的,大都是意气消沉,走起路来不免弯腰曲背,
所以衣服要做得前短后长。他的这一番道理,便被后人归纳为“量体裁衣”。
    这个成衣匠显然是一位相当高明的人。用哲学的观点可以说他懂得具体
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被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
活的灵魂。

           书呆子救火

    从前有个有钱人家,家有十几间房子。一天,他家忽然失火,火势很快
蔓延到房顶,如不赶快抢救,全部家产就会被烧光。可是家里没有梯子,不
能上房救火。他就让儿子去好友王大人家里借梯子。
    他儿子是个读书人,人称书呆子。这书呆子爱面子,又喜欢讲客套。今
天,他仍和往常一样对着镜子,把衣帽穿戴得整整齐齐,才大摇大摆地迈着
八字步朝王大人家走去。
    到了那里,他轻轻地敲开门,连作三个揖,然后登堂人室,文质彬彬地
坐到客位上,一声不吭。
    王大人看他这种架势,以为他是来做客的,忙吩咐摆酒设宴,热情招待
他。
    宴席上,他很有礼貌地站起来,和主人频频碰杯,还给厨师们敬了几盅
酒。酒喝足了,他才说:“老天爷给我家降下大祸,突然发生火灾,听说您
家里有架梯子,我想借去用一用,用完立即归还,不知可不可以?”
    王大人一听,急得跺着脚说:“那你为什么不早讲呢?”
    他挺有理地说:“不能忘了礼节呀!”
    等他扛着梯子赶到家里的时候,他家的房子早就烧光啦。
    这个书呆子就是一个教条主义者。这种人夸大理性的作用,轻视感性经
验,办事情不从实际出发,处理问题呆板教条,不知道对具体情况要具体分
析,不善于灵活变通。把一些抽象的定义、原则视做不能更改、变化的教条,
束缚自己,给实际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

           南隐斟茶


    从前,有一位学士认为自己对禅的领悟已经到了很高深的境地,就想找
一位当世高人,验证一下自己的深度。有一位在南山修行的禅师,由于他参
禅的造诣很高,善于借助日常的事物对求教者加以点化,因此他的名气也越
来越大,信徒们都称他为“南隐”。这位学士听说之后,就前去拜访南隐,
向南隐请教禅的含意。
    相互见礼之后,学士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南隐亲手拿起茶壶,很认真地
向杯子里斟着,杯子里的茶已经满了,可是南隐还没有停手的意思。只看见
茶水不断地从杯中溢出来,已经流到了桌案上。学士实在有些沉不住气了,
就提醒南隐说:“老禅师,茶已经满了,流到了桌子上,请不要再倒了。”
南隐像是刚刚醒悟似的,这才把茶壶放下,然后,他指着那斟得满满的杯子,
对学士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已经装满了你自己的观点、想法。
而我要说的是属于我自己的想法、见解。正像那些淌到外面去的水一样,你
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南隐斟茶道出了肯定与否定这对范畴的哲理。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
看,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是事物维持自身存在
的方面;否定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
物处于量变过程之中,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当否定方面不断发展壮大,
最后占主导地位时,事物就会发生质变。这时新事物就将取代旧事物。从这
个意义上说,否定是事物发展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辩证的否定,不是简单
的抛弃,而是“既克服又保留”,也就是新事物在扬弃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同
时,又吸收其积极因素作为自己进一步完善的“养料”。这样看来,否定又
是新旧事物的联系的环节。

       “勤”“俭”分家

    从前有一个老汉很能勤俭持家。他勤劳而节俭,日子越过越好。为此,
乡亲们送给他一块写着“勤俭”两字的匾,表示对他勤俭美德的赞美。后来,
老汉死了,他临死前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反复叮咛,要他们按匾上的字做。
两个儿子听从了。
    老汉死后不久,两个儿子就分了家。在分家产时也把匾从中踞开,老大
分到了有“勤”字的那一半,老二得到的是“俭”字的那一半。当他们开始
自己过日子后,都想起了父亲临死前的嘱咐,决心按匾上的字去做。结果,
老大记着“勤”字,非常勤劳,但俭而不足,结果是入不敷出,日子过得紧
巴巴的。老二呢,光“俭”不“勤”,懒于耕作,分的家当很快就坐吃山空,
最后只好靠讨饭度日。
    这个故事说明矛盾着的事物又是统一的,彼此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如
果一方孤立起另一方,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就是矛盾着的事物
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法。

       悔之莫及的老财主

    有个土财主,家财万贯,年老无子,身边只有一个女儿。已经到了结婚
的年龄,老头想招一上门女婿,来继承家业。但由于自己目不识丁,吃了不

少苦头,所以选择乘龙快婿必须是才貌双全的人。
    有一天,老财主因事去一商行,见商行中有一年少貌美的青年,干活之
余,成天坐在那里看书,而且看得非常专心。一问商行老板,知道是福建人,
因为家庭贫困,难以为生,才赴南洋求职。老财主听后大喜,就请商行老板
作媒,招那美貌青年为乘龙快婿。
    入赘几天后,老财主把这位上门女婿叫到堂前,告诉他说:“老身因不
识字,才请你来。从此以后,你就管我的帐房吧,一切帐目都归你管理,免
得我再聘请帐房先生了。”这位乘龙快婿一听,大吃一惊,红着脸说:“我
从未读过书,一个大字也不认识。怎么能够胜任呢?”
    老财主听了,也大吃一惊,问道:“起先我不是经常看到你手里拿着书
在看吗?怎么能说大字不识一个呢!”
    上门女婿回答说:“你老弄错了,我那并不是在看书,只是在看书中的
图画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抓住本质,切不可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本质是事物性质的基础,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
本质。但有时现象在表现本质时,与本质的性质并不一致。这个故事中的老
财主就不懂这个哲学道理,所以嫁错了女儿,只能后悔莫及。

         说必然的遭痛打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户人家生了个男孩,全家高兴得不得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前
来祝贺的客人看,自然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一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
发财的,他马上得到主人的一番感谢。又一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官
的,他也得到了几句恭维的话。在一片欢笑声中,一位客人却说,这孩子将
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撒
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却遭痛打。
    鲁讯先生在这里无疑是在讽刺当时社会流行的阿谀奉承的市侩哲学。但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真理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这句话是一个具有真理性的认识。至于这个真理,生孩子家主人如何对待,
就是他的价值观了。价值,是指能满足主体一定需要的客体趋势。真理和价
值这两个范畴,体现了人们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个尺度——事物的
客观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的自觉意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