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逻辑学 上卷作者_德黑格尔着杨一-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概念而自身相关的否定,它在它之中便有了区别,——这是超出自身而到他
物的趋向,但又是直接转回去的趋向,因为根据自身规定的这一环节,这种
趋向并没有他物可去,于是它便转回到自身去了。

在这种单纯直接性之中,实有和观念性的中介都消失了,从而一切差异
和多样性也消失了。其中什么也没有,而这个无,即自身关系的抽象本身,
在这里与内在之有本身相区别;它是一个建立起来的东西,因为这个内在之
有,不再是某物的单纯的东西,而是有了规定,即作为中介,是具体的了:
当然,这个工作为抽象。就与一是同一的,但是仍与一的规定不同。所以这
个无是作为在一之中建立起来的,是作为空的元。——所以空是一在直接性
中的质。

2。 一与空

“一”是作为否定的抽象自身关系的那种空。空,作为无,它与单纯直
接性,即使是一的肯定的有,都绝对不同;而且它们既然都在一个关系中,
即在一本身中,它们的差异已就建立起来了;但是,无作为空,既然与有的
事物不同,也就是在有的一以外了。

自为之有,由于它用这种方式,将自己规定为一与空,便又得到了一种
实有。一与空都以否定的自身关系,作为它们的共同的、单纯的基础。自为
之有的环节退出这种统一,变成互相外在的东西;因为,有的规定是由环节
的单纯统一而来,所以这种规定便把自身降低为一个方面,即降低为实有,
并且在实有中使它的另一规定,即一般的否定,也同样作为无的实有,作为
空,而与它自身对立起来。

注释

在这种实有形式中的一,便到了这样一个范畴的阶段,①即在古代,那是
作为原子论的本原而出现的,就这种本原说来,事物的本质是原子和虚空
(tò?tomon,原子;或tà ?toma kaì tò kenón 原子与虚空)。以这种形
式繁荣起来的抽象,所得的规定性,比巴门尼德的有和赫拉克利特的变要大
一些。这种抽象把自己提得那样高,竟至使一和空这些简单规定性都成了一
切事物的本原,把世界的无限多样性都归结为这种简单的对立,并且居然敢
于就从这一对立来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对于想像的反思说来,要想像这里的
原子和旁边的虚空,也同样是很容易的。因此,每一时代都保留着原子论的
本原,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要得到一个具体而多彩的外貌,便一定还要加
添上同等琐屑而表面的关系的凑合,这也和原子本身及虚空同样很流行。一
和空是自为之有,这种最高的、质的内在之有下降到完全的外在性去了;直
接性或说一的有,是建立起来了,因为它是一切他物的否定,也就不再是可
以规定、可以变化的了;因为它绝对冷漠,所以一切规定、多样性、联系等
都仍旧是绝对外在的关系。

① 参看第116 页。

可是最早的原子论的思想家,并不曾使原子论的本原就停留在这样的外
在性里,除了它的抽象而外,其中还有一个思辨的规定,即认识到虚空是运
动的泉源。原子和虚空的这种关系,和这两种规定的仅仅并列而各不相关,
是大不相同了。①说虚空是运动的源泉,其意义并不像下面所说的那样无聊,
即某物能动,只是在虚空中,而不是在一个已经充满了的空间中,因为在这
样的空间,某物再也找不到空出来的地方了,——在这样的了解之下,虚空
只是运动的前提或条件,而不是根据,并且这样也就把运动本身假定为现成
的,而把它的本质的东西,即根据,忘悼了。说虚空构成运动的根据,这种
观点包含着更深刻的思想,即在一般否定物中包含着变的根据,自身运动不
静止的根据,——但是在这样的意义之下,必须要把否定物看作是无限物的
真正否定性。——虚空只有作为一对它的否定物,即对一的否定关系,亦即
对它自身的否定关系,才是运动的根据,而这个一却是被建立为实有的东西。
除此而外,古人关于原子的形状、位置、以及运动方向等所作的其他规
定,却是很够随意而肤浅的,并且这些规定还与原子的基本规定处于直接矛
盾之中。这种原子,这种极其肤浅的、也就是极其无概念的本原,使分子和
微粒的物理学以及从个人的个别意志出发的政治科学,都深受其害。

3。 多个的一排斥

一与空构成在其最早的实有中的自为之有。这两个环节,每一个都以否
定作它的规定,同时又被建立为实有。依照这种规定,一和空就是否定对否
定的关系,也就像是一个他物对它的他物的关系;一是有的规定中之否定,
空是非有的规定中之否定。但是一本质上只有在与否定相关时,才是自身关
系,这就是说它本身是空应在其外的那个东西。两者又都被建立为一个肯定
的实有;一个是自为之有本身,另一个则是不曾规定的一般实有,两者的相
互关系和与别一个实有的关系一样。然而一的自为之有却在本质上是实有和
他物的观念性;它的自身关系并不是对他物,而只是对自己。但是自为之有
既然作为一,作为自为之有物,作为直接当前的东西固定下来,它的否定的
自身关系,也就同时是对一个有的事物的关系;这种关系既然也同样是否定
的,那么一与自身相关所依靠的那个东西,也就仍然被规定为一个实有和一
个他物;这个他物,作为本质上的自身关系,便不是不曾规定的否定,即空,
而也同样是一。一于是就变为多个的一。

但是这究竟不是真正的变,因为变是从有过渡到无;而一则相反地只是
变成一。一,这个发生关系者包含着作为关系的否定物,所以在它本身那里,
有同一的否定物。于是,第一,当前的不是变,而是一的特有的、内在的关
系;第二,既然这种关系是否定的,而一同时又是有的事物,那么,一便是
自己排斥自己。一的否定的自身关系就是排斥。

这种排斥,作为多个的一的建立(但是这种建立是由于一本身),是一
自己超出自己之外,但是它在自己以外所达到的东西,仍然只是一。这就是
依据概念的排斥,或者说是自在地有的排斥。另一种排斥则与此不同,它首
先是浮现于外在反思的想像中的排斥,不是作为多个的一的产生,而仅仅作
为事先建立的、已经当前的一之互相抗拒。现在要看一看那种自在地有的排
斥如何把自己规定为另一个外在的排斥。

① 参看第116 页。

首先要确定多个的一。本身都有些什么规定。多的变或多的产生,一旦
建立起来便立刻消失了;产生出的东西是一,不是为了他物,而是无限的自
身关系。一只是由自己来排斥自己,所以不是将要有,而是已经有;那个被
设想为受到排斥的东西,也同样是一个一,是一个有的事物;排斥与被排斥
对两者都是一样适合,并无区别。

所以诸一,在彼此相对说来,都是事先建立的;——所谓建立,是由于
一被自身所排斥;所谓事先建立,则是犹如不建立:①它们的建立起来的有被
扬弃了,它们彼此相对都是有的事物,作为只对自身有关系的东西。

所似多并不出现为他有,而是完全在一以外的规定。一,由于它排斥自
身,也和那个原先被当作遭到排斥的东西一样,仍然是自身关系。因为诸一
彼此相对都是他物而综括在“多”这一规定性之中,所以这里没有什么东西
与诸一相关。多若是诸一本身的互相关系,那么诸一便会互为界限,在它们
那里也就肯定地会有一个为他之有了。它们的关系——它们之有这种关系,
是由于它们的自在的有的统一,——正如这里建立的关系。被规定为不是什
么关系;这种关系又是以前所建立的空。空是它们的界限,但是在它们以外
的界限,它们彼此都不应是在这界限之中。界限是这样一个东西,其中既有、
又没有被界限者:但是虚空被规定为纯非有,并且只是这个非有,才构成诸
一的界限。

一被自身所排斥,就是那个自在地是一的东西的展开;这里彼此分离的
无限性,是到了自身以外的无限性;它由于无限物的直接性,即由于一,到
了自身以外。它是一与一的单纯相关,也是,或者不如说,更是一的绝对无
关系性;前一个一是就一的单纯肯定的自身关系而言,后一个一是就同一关
系作为否定的关系而言。或者说,一的多是一的自己建立;这个一不是别的,
只是一的否定的自身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一本身,是那个多的一。但是多
对于一又是绝对外在的;因为一正是他有的揚弃,排斥就是一的自身关系和
与自身单纯的等同。诸一的多是无拘无束自行发生的矛盾那样的无限性。

注释

前面提到过莱布尼兹的观念论。这里还可以说①这种观念论从被规定为自
为之有物那样的想像的单子出发,只继续进行到方才考察过的排斥为止,并
且诚然只进行到多本身为止,诸一在多中每一个都是自为的,对他物的实有
和自为之有漠不相关,或者说,他物丝毫也不是为一而有的。各单子是自为
的、完全封闭的世界;那一个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单子。但是单子在观念中
所具有的这种内在的多样性,丝毫不改变它是自为的那种规定。莱布尼兹的
观念论把多直接当作现成的多来接受,而不把多理解为单子的排斥;因此他
所看见的多,只是就多的抽象外在性那一方面而言。原子论没有观念性的概
念;原子论不把一看作是这样的东西,即在它本身中兼有自为之有和为他之
有两个环节,也就是观念的东西,而只把一看作是简单枯燥的自为之有物。

① 事先建立犹如不建立,是指一被自身排斥只后,仍是一,和以前同样;并不因 建立(即否定)而有质
的变化,也就是“建立起来的有被扬弃了”。——译者

① 参看第117 页。

但是原子论仍然超出了单纯的漠不相关的多;尽管很不彻底,原子还是有了
进一步的相互规定。①反之,因为在单子的那种漠不相关独立自在之中,多也
就仍然是僵硬的基本规定,以致单子的关系只是在单子的单子②之中,或说在
哲学家的头脑中。

丙、排斥与吸引

1。 一的排除

多个的一是有的事物;它们的实有或关系是非关系,这个非关系是在它
们之外的——即抽象的空。它们本身是这种对自身的否定关系,但现在则作
为对有的他物③的否定关系了,——这种表现出来的矛盾,无限性,是在“有”
的直接性中建立的。于是在排斥面前,便直接找到了它所排斥的东西。排斥
在这种规定中,就是排除(ausschlieBen)。一只从自身排斥那些不由它产
生的,不由它建立的多个的一。这种排斥,无论是双方的或是全面的,都是
相对的,受到一的有的限制。

多首先是没有建立起来的他有,界限只是空,只是论一没有在其中的那
种东西。但是诸一又是在界限中;它们是在空之中,或者说它们的排斥就是
它们的共同关系。

相互的排斥是多个的一建立起来的实有,这个排斥不是它们的自为之
有,而是它们自己的,保持它们自身的区别;就自为之有而论,它们只是在
一个第三者中,作为多,才有区别。——它们互相否定,彼此建立成仅仅是
为一而有的东西。但是它们又同样否定了仅仅为一而有这一点;它们排斥了
它们的这种观念性而且有。——所以在观念性中绝对联合起来了的环节,又
分开了。一在它的自为之有中,也是为一的;但是这个为一而有的一,就是
一本身;它与自身的区别直接扬弃了。但是被区别的一在多中有一个有;因
此为一之有,正如它在排除中被规定的那样,是一个为他物之有。所以每一
个都将被一个他物所排斥、所扬弃,被造成是一个这样的东西,即不是自为
的,而是为一的东西,并且是另一个一。

多个的一的自为之有,由于相互排斥的中介,表现为自身的保持,在自
身保持中它们互相扬弃,把诸他物建立为一个仅仅是为他之有;但是这个自
身保持同时又在于排斥这种观念性,建立不是为一他物的诸一。诸一的这种
保持自身,由于它们互相的否定关系,反倒是它们的消解。
诸一不仅有,而且由于它们的互相排除,便保持了自身。第一,现在诸
一借以坚持其差异而与其被否定相对立的那个东西,便是它们的有,而且是
与他物的关系对立的自在之有。这个自在之有就是它们之所以是一的那个东
西。它们全都是这个自在之有;在自在之有中,它们都是同一的,在那里并
没有固定的差异之点。第二,它们的实有及其相互的行为(即将它们自身建
立成为一),是相互进行否定,但这种进行否定又是一切的一的一个和同一
的规定,由于这种规定,它们倒是将自己建立为同一的,——与此一样,它
们既然是自在地同一的,那么,它们由他物而建立的观念性也就是它们自己
的,所以它们也同样不排斥这种观念性。——于是就它们的有和建立而言,
它们只是一个肯定的统一体。

① 参看第117 页。

② 单子的单子,指上帝。——译者

③ 有的他物,即指虚空。——译者

对一的这种观察,即:因为他们有,又因为它们彼此有关系,就这两种
规定而言,它们都只是一个东西而且是同一的东西,并且表现了它们俩的无
从区别——这种观察就是我们的比较。但是也须看看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所
建立的东西,在它们那里是什么。——它们有,这一点在这种关系中是事先
建立了的,——它们之所以有,只是因为它们互相否定,并且同时由它们自
身排斥它们的这种观念性,即它们的被否定之有,这就是就否定那种互相的
否定。但是在它们否定的时候,它们才有,——既然它们的否定将被否定,
所以它们的有也将被否定了。诚然,由于它们有,它们将不会被这一否定否
定掉,这一否定对于它们只是外在的东西;这种他物的否定在它们那里碰回
来了,只接触到它们的表面。但是它们只有由于否定他物,才回归到自身。
它们之所以有,只是因为这种中介。它们的这种回归,就是它们的自身保持
和它们的自为之有。因为它们的否定丝毫没有发生影响(这是由于有的事物
自身或进行否定的有的事物所作的抵抗),所以它们就不回归到自身,不保
持自身,也不是有。

前面已经考察过,诸一都是同一的,其中每一个都和另一个一样。这不
仅是我们的述系,不仅是一个外表的凑合;而是排斥本身就是关系:排除诸
一的那个一,自己就与诸一相关,即是与自身相关。所以诸一彼此的否定态
度也只是自身的消融。它们的排斥过渡到同一性之中,这个同一性就扬弃了
它们的差异和外在性,或者不如说,差异和外在性维持诸一成为相互排除的
东西。

多个的一这样把自身建立为一个一,就是吸引。

注释

自立性被推到自为之有的一那样的极端,便是抽象的、形式的自立性,
它摧毁自己,——一它在较具体的形式中,表现为抽象的自由,为纯粹的自
我,然后又表现为恶:这是最大、最顽固的错误,还自命是最高的真理。这
是曲解了自由,把自由的本质建立在这种抽象之中,还自夸是在自由本身那
里获得了纯粹的自由。把那个是自立性自己的本质的东西,看作是否定的,
并且对它抱否定的态度,这种自立性一定更是错误。这样,自立性便是对它
自身的否定态度,它由于想要获得自己的有,便毁掉了这个有,它的行为也
只表现出没有行为。补救之道是承认与否定态度相对立的东西倒是它的本
质,并且只有放弃它的自为之有的否定性,而不是固执在自为之有那里。
①有一句古话:一即多,尤其是多即一。这里须反复申明,这些话所说的
一、多的真理,其所表现的形式并不恰当,这种真理只应该作为变,作为过
程,即排斥与吸引,而不应该作为有,像在那句话中有被当作一个静止的统
一体那样来把握,来表示。前面曾经提到过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的辩证法:
关于从“一”,即从“有一”这个命题推演出多。概念的内在辩证法是被揭
示出来了;“多即一”这句话的辩证法,最容易被当作外在的反思来把握;

① 参看第117 页。

由于对象“多”是相互外在的,所以辩证法在这里也可以是外在的。将“多”
相互比较,立刻可以看到一正是被规定得绝对和他物一样;每个都是一,是
多的一,是他物的排除;——所以它们只是绝对同一的,当前绝对只有一个
规定。这是事实,因此要作的事也只是去了解这个简单的事实。知性之所以
顽固地拒绝这种了解,只是因为在它的心目中还悬有区别,这诚然也是有道
理的;但是区别不因这种事实而取消,也正如这种事实的确不理会区别而存
在一样。对于区别的事实作这样素朴的了解,人们似乎因此可以安慰知性说:
区别将会再来的。

2。吸引的一个一

排斥是一自身分散为多,排斥的否定态度是无力的,因为多彼此都事先
建立为有的事物;排斥只是观念性的应当;而观念性则将在吸引中实在化。
排斥过渡为吸引,多个的一过渡为一个一。排斥与吸引两者,首先是有区别
的,前者是诸一的实在性,后者是诸 一建立起来的观念性。吸引用这种方式
与排斥发生关系,因为它以排斥为前提。排斥为吸引供给物质材料。假如没
有诸一,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吸引了。连续吸引或消耗诸一的观念,是以同样
连续产生诸一为前提的。空间吸引的感性表象使受吸引的诸一的奔流连续;
各原子在吸引点中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来自虚生的另一种数量,也可以说
是到了无限。假如吸引完成了,即想像多已绝达到了一个一之点,那么,这
只是一个呆滞无生气的一,当前再也没有什么吸引了。在吸引中实有的观念
性,在它那里也还有自身否定的规定,即还有多个的一,观念性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