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脉失调:心气虚推动血行无力,如出现心悸、气短、脉弱无力,宜用补益心气法。若气虚又见寒象,如肢冷、自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脉象散乱,则为心阳欲脱之证候,宜用急救回阳法。若见心悸、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脉细,则为心血不足,治当补养心血。若血虚又见虚热现象,则属阴虚。若心胸憋闷、心前区疼痛(有时牵引肩背)、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甚则可见面青和唇甲青紫,为心血瘀阻,治当活血祛瘀。
心神疾病:心血不足,忧郁伤神,就会出现“脏躁”病,以悲伤欲哭、躁扰不宁为主要症状,治用养心润燥法。若以失眠为主,兼见心烦、盗汗、舌红、脉细等症状,为心火偏亢、阴血不足,治用清热养血安神法。若热邪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脉数等症状,可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法。若痰火扰心,出现失眠烦躁,甚至言语错乱、嘻笑不休、打人毁物、弃衣而走,即为癫狂病,可用降火逐痰法。
其他疾病:汗为心之液,汗出正常与否与心的功能有联系,很多汗证可从心论治。若劳心过度,心血耗伤,或久病血虚,血不养心,因而心悸少眠、盗汗、舌淡、脉细,治当补血养心、安神敛汗;若心阳不足,四肢清冷,神疲自汗,治当益气温阳,佐以固涩。由于心与小肠有表里关系,心火亢盛,火邪随经脉上炎至舌,出现舌红或溃疡、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脉数等症状,治当清泻心与小肠之火。
心属火脏,与夏季相通,水能克火,而冬季属水,一日中正午应夏,夜半应冬。所以心脏病多发生在夏季或日中,加重或死亡时间多在冬季或夜半。
心脏保健宜如《黄帝内经》所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类经》也指出“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另外,注意适寒温、慎起居、保持身体健康,配之以导引、吐纳等方法,使气机通畅,血脉调和,则效果更佳。
治病救人的心经腧穴
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压力;精神压力增大,体力上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很多人更是“积劳成疾”。有时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脑不清、心悸气短、失眠健忘、上火便秘、食欲不振等情况。
这多是因为心经问题所致。心经是人的生死命脉。如果一个人的心经发生病变,除表现出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喉咙干燥、头痛、心痛、口渴、胸胁痛和上肢前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症状。
一旦出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心属火,木能生火,木行对应的是肝。
经络取穴补泻时常用“虚则补其母”之法,而且“五脏有疾当取之原”。
虚则补其母,一可补其母经,一可在其本经上补其母穴。照此理论,补心的穴位可以是心经原穴(也是输穴)神门,还可以是肝经原穴太冲,或心经的井穴少冲(心经属于阴经,阴经的井穴五行属木)。肝在五行属木,其变动为“握”,手背透露心脏秘密很多人手背上的静脉极其凸显,血管胀得像要裂开一样,其实从这些凸显的静脉可以发现心脏是不是有问题。
第七章 午时养生 心经会告诉你有多棒(5)
具体检查方法:将手先向前伸直,然后斜放下45°片刻,此时静脉处于怒张状态,再把手往上举高45°,此时血液下流,静脉的凸显会消失。如果此时静脉血管依然凸显,表明心脏可能出问题了,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现在做一个握拳的动作,但是要从小指这一侧握起,小指尖正好点按在心经的荥穴(属火)少府穴上。这一小指的抓握点按,心经木穴少冲点按在火穴少府上,木火相生。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补心手法。但其动作要领是缓慢,使少府穴微痛即可。此法可以有效加强心主血脉的功能,进而改善手冷、血脉不周等现象。
现在很多人都在敲打经络,敲打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不是那么简单,弄不好会出现问题。
医生在临床也常用拍打法,但其五指并拢微屈叩打而非握拳捶打。医生检查肾区有无叩击痛时,要在被叩击的肾区垫上一只手掌,而不是直接叩击肾区。笔者的一位同事遇到一位求治腰痛的老先生,自诉身体一向很好,体检正常,现在每天敲打腰部膀胱经。这位同事马上建议患者到大医院做检查。其后患者化验尿中有红细胞,因敲打腰部用力不当所致。凡事有一个度,正确的操作才是保障。抽空看看经络循行,经络如同河道,经常梳理一下河道还是有益的。选择适合的部位,如肌肉丰厚处,用适合的手法拍打还是安全的。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临床实践表明,手部按摩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辅助方法。
在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建议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或产生呼吸困难感。
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
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至肩、手臂及颈部。
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熟睡或做噩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
性生活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
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在公共场所,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悸、气急。
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
儿童的活动能力比同龄人差,活动时感觉心悸、气急、乏力、口唇青紫。
感冒后轻微劳动也感到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则感觉气急。
突然胸部不适而昏倒在地上,或有马上要“死去”的感觉。
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需要高枕而睡。
出现下肢浮肿。
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现肥大、变形。
脸、口唇和指甲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
休息时自觉心跳有异常声音,或手掌握触前胸壁心脏部位时有震颤感。
妊娠期出现心悸、头晕、气急或浮肿。
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由锁骨上至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左肩、左手臂内侧有阵阵酸痛,有可能是冠心病。
第七章 午时养生 心经会告诉你有多棒(6)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
心脏病的典型症状是胸痛、走路易喘、心跳异常及浮肿等。有时过热、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会引起心跳异常,出现头晕、眼花。如非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只是年纪大或紧张引起的心律不齐,或轻微的心区不适,可立刻按压心经穴位,如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心经输穴、原穴)加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合穴),常有意想不到的功效,但这些穴位毫针针刺效果较好。如果按压神门穴,切忌按压神门穴处的尺动脉,用拇指掐中指尖心包经的中冲穴也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但中医临床治病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其方法的运用是不固定的,针灸穴位也是同样的,不同的大夫针刺会有不同的效果。
问:请问按摩心经是不是在午时最好?
答:当然,午时是心经值班,阳气最盛,此时按摩心经可以畅通人体气血;按摩后再午睡片刻更好。问:前一段时间,我母亲与父亲吵了一次架,尽管现在与父亲和好了,但最近还是感觉心慌气短,夜里总是失眠,请问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答:可选用补心气的穴位:少冲、神门、太冲。自己操作无效时请及时就医诊治。
“心腹之患”是大患
中医理论博大而精深、神奇而微妙。在中医里,人体内的许多东西都相互联系,彼此间都有一定的影响。古代有一个成语典故叫“心腹之患”,为什么古人一定要将“心”与“腹”联系在一起呢?
相传,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感觉自己国力强盛,想向外扩充地盘。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带着自己的臣子和一些厚礼来朝见夫差。夫差心里感觉很高兴,心想,越王对我还不错,还挺忠心的,就放他一马吧!这时吴王手下大将伍子胥看出问题。他认为出兵伐齐,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当前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可夫差这个人很倔,不听劝告。后来,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时出兵伐吴,就这样将吴国给彻底打败了。
这便是“心腹之患”的典故。它原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其记载:“寇贼在处,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后来人们常用“心腹之患”形容问题的严重性。有些权臣、大员将自己最亲信的人称为“心腹”,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心腹”为什么重要呢?心是心脏,对应手少阴心经,属里;腹内有小肠,为腑,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属表。二者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连,故气血相通。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也通于心。
“心腹之患”是说互为表里的小肠经与心经是一个整体,谁出了问题都不可等闲视之。所以,“心腹之患”说的就是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往往会表现为背痛、上肢痛,有的人甚至还会牙痛,而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循经线路。
如果一个人的心火过旺,除了会出现口烂、舌疮外,还会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证候,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如果小肠实热,也会顺经上于心,出现心烦、舌尖溃疡等症状。因此,同时出现这些情况时,在治疗上既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有成效。
第七章 午时养生 心经会告诉你有多棒(7)
为什么说“心腹之患”才是大患,原因就在于此。
问:我听说“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这样看来,是不是说吃一些苦味食物对心脏有好处呢?
答:是这样的。热盛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脏。如苦味归心经、心包络经、小肠经,所以心火旺或小肠经旺时,都可用苦味来调理。“小肠经旺”指的是小肠、十二指肠感染、发炎,引起腹泻、溃疡、糜烂,或熬夜以后舌头肿胀刺痛;心火旺则包括过敏反应、红肿热痛等,可以用苦味食物来缓解。
在苦味食物中以苦瓜最佳,中药则用黄连解毒汤;在肝功能异常的急性期,也要用苦的药方,如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
当然,凡事都不能太过。过多地吃苦味食物,可以使脾气受伤而不濡润,胃气受伤而胀满;因苦味属火,过食还会伤害肺脏,会使皮肤变得枯槁,头发也会脱落。
夏季养心重在静
“心”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一样,自始至终为我们的身体工作。我们睡觉了,它却不能睡。
一年四季,我们都要养心,但夏天为重点。《黄帝内经》载:“心者生命之本……为阳中之阳,应于夏气。”
为什么养心一定要在夏季呢?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应,因为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人体阳气随着自然界的阴阳升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再加上心为阳中之阳,属火,两火相逢,势必扰动心神,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心烦了,心的负担就会加重。所以;在烈夏至不贪凉,冬至要多冻夏至那天,地寒始生,地球吸入冷气入地心,人体也一样,那天起中焦的炼化能力减弱,吃凉太多,就会出现肠胃问题,因此夏至这天不能吃太凉的食物。
冬至那天起,地球吸收的太阳热量开始释放,地热开始上升,人体内热生,冬至那天要多冻,不要把热能给压住。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夜卧早起
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
无厌于日
厌,有厌恶、厌弃的意思。也就是说,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因为通过日照;可以补养人体的阳气。每次晒太阳;不得少于15分钟,但不宜过长,过长会损害皮肤。
使志无怒
夏季要保持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发怒;只要神清气和,思想平静,心火就不会生。当然,也不能大喜,过喜则会伤心。
使气得泄
夏天一定要使体内的气宣泄出来,如夏日困扰,懈怠厌倦,恼思郁积,气滞不宣,则有违养生之道。怎样宣泄呢?最好是天气凉爽的时段进行一些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以微汗为宜。
所爱在外
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在夏天,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学会“冷处理”。尤其是夏季的午后,天气炎热,使人难以入眠,情绪急躁,此时可以采取静坐、练习书法、绘画、听音乐等方式,使自己的心情平静。尽量选择舒缓的音乐,音量不宜过大;也可闭目坐于阴凉处,想象冰雪、大海、绿阴等景象,默念“阴凉”二字,在心理暗示、心理放松的同时,使机体放松,代谢下降,达到去热消暑的目的。
第七章 午时养生 心经会告诉你有多棒(8)
问:夏天天气炎热时,我就感觉自己的心特憋闷,而且晚上总是失眠多梦,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
答:夏天天气炎热,总会扰乱人的睡眠。点按少府、太冲、行间,再配合按揉内踝下照海和外踝下申脉穴。此外,中午一定要小睡一会儿,午餐后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片刻,一下午心情都会很好。如果自己点按穴位效果不理想,还是找中医医师进行治疗。因为穴位疗法能否得效与手法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附一手少阴心经知识简表手少阴心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语译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下过横膈,络于小肠。上行支脉从“心系”向上,挟食道旁,联系于“目系”(眼和脑相连的部位)。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向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到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穴,接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而欲喝水,这是前臂部气血阻逆发生的“臂厥”。本经穴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痛附注手少阴络脉原文《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语译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半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连系舌根部,归属于眼与脑相连的“目系”。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则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通里治疗。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经别原文《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语译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至喉咙,浅出面部,与手太阳经在目内眦会合手少阴经筋原文《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后廉;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语译手少阴经筋起始于手小指内侧,结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伏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其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如承受横木(名为伏梁);下方为肘部之纲,病时当循行部位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和酸痛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极泉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2青灵少海穴与极泉穴的连线上,少海穴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项痛,腋胁痛心经“合穴”4灵道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解剖位置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分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心痛,瘈疭,暴喑,肘臂挛痛心经“经穴”5通里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