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朝汉月-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被南阳一郡的郡兵压倒,这说明李琰之手中没有什么兵力,甚至连自个直辖的荆州都不一定能够掌握,多半还要看州中大族的脸色才行。

    弱势刺史的难处就在于此。没有直属武力作为保障,哪怕像李琰之那样顶着大行台、大都督的头衔,其处境也非常的堪忧。尤其是在如今这样的动乱年代,中枢权威衰落到了极点,一旦失去当地大族的支持,弱势刺史就只能够任人宰割。

    只是有一点比较奇怪,赵脩延手握城中兵权,又污蔑李琰之意图南奔,在实力和道义上都占据了优势,为什么没有将李琰之驱逐出州,或者干脆予以杀害?像现在这样加以软禁,费心费力不说,还给李琰之留下了借力翻盘的机会,完全是吃力不讨好么!

    是李琰之位高望重,让赵脩延不得不顾忌几分;还是赵脩延优柔寡断,形势不够坚决?

    周惠把目光转向面前的信使:“我问你,李大行台在州中的风评怎么样?那赵脩延又是什么样的人?”

    “回使君。府主在州中颇有能名,能得众心,前时为赵脩延所乘,乃是因出猎在外,未有防备的缘故。赵脩延虽然占据了州城,却也不敢为难府主,以免遭到新野镇和新野郡兵的反击……”

    “等等!”周惠疑惑的打断了信使的话,“这和新野镇、新野郡兵有什么关系?”

    “自然是有关系的,”信使杜冠龙回答道,“荆州的州治。乃是新野郡内的穰县县城,南面就是新野郡新野县,并且新设了新野镇,由平南将军独孤如愿担任镇将,带新野太守,作为荆州州治穰城的屏障。如今赵脩延虽然污蔑府主,强行占据了穰城,但是跨郡来攻,脱离自家根本之地。肯定要担心独孤将军的反对。”

    “原来如此。”周惠恍然,明白自己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他一直认为。南阳郡是整个荆州地区的菁华地带,穰县原本也是南阳郡辖区,所以州治是在南阳郡中。但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魏朝设立荆州的初衷,乃是作为南下的桥头堡,于是分南阳郡最南端的穰城、新野、池阳三县新设新野郡,并且把州治设在了这一郡中,保持对梁朝雍州(治襄阳)的压迫。

    正如这信使所言,赵脩延攻入州城之后。已经脱离了自家的根本之地。不过,他之所以没有为难李琰之,与其说他是担心新野镇将、带新野太守独孤如愿的反对,倒不如说是顾虑到李琰之的名望,担心处置后引起州城中的反弹。毕竟新野郡乃是新设,辖地不过一县而已,不可能召集到太多的兵力;朝廷把独孤如愿放过来。主要是为了防备他像贺拔胜那样叛投尔朱氏,并未期望他能起到保护州城的作用。

    如此一分析,荆州的形势就很明朗了。赵脩延利令智昏,铤而走险。擅离自家根本之地南攻州城。如今他虽然勉强达成了目的,却无法在短时间统合城中及州中的人心,更不敢为难身任荆州刺史的大行台李琰之。

    这样的态势之下,如果周惠出兵荆州,面对的不过是穰城中那些不得人心、孤立无援的郡兵而已。他的府户军,原本就负有支援三荆地区之责,而凭着这支军队的战力,又有李琰之的旧部为内应,还能争取独孤如愿的支援,基本上不会有失败的可能。

    想到收复荆州的巨大利益,周惠顿时大为心动。只可惜,他如今的态势并不好,才刚掌握的襄城郡正遭到豫州军的侵袭,说不定还要面临尔朱氏的进攻,必须要慎重考虑跨州征战的风险才行。若是因救援邻州之故,让自家的辖区受损甚至丢失,那绝对是天大的冤枉。

    正在权衡之时,忽然有亲卫来报,户曹参军寇士素求见。周惠稍稍一怔,心中大为疑惑。这寇士素他是知道的,之前被他作为人质威胁其父让出襄城,反应过来后且恨且惧,一回到鲁阳便称病回家“休养”,如今为何又送上门来?

    他还未作出回应,信使杜冠龙已经知趣的请辞道:“使君有僚属来访,想是有什么公务,请允许在下先行告退。”

    “恩,你远道而来,先下去休息也好。”周惠颔首同意,吩咐亲卫把寇士素请进来。

    等到寇士素进书房拜见,周惠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果然毫无病态,于是用略带讽刺的语气问候道:“前日参军遣人告病求归,我心中颇为关切,没想到才两天便霍然而愈。可见贵家居于汝水两岸的菁华地带,水土果然养人啊!”

    “劳府主关怀,属下甚为感激。”寇士素低头下拜,避过了周惠的目光。

    “呵呵!寇参军乃州中少年才俊,我自然要关怀的,”周惠笑着抬了抬手,虚扶寇士素起身,又故意向他要求道,“如今既然痊愈,就继续留在府中治事如何?我身边人手不够,正需要诸位的协助呢。”

    寇士素倒也机灵,听周惠这么一说,立刻顺势回答道:“为府主效力,乃是属臣的本分。不瞒府主,属下正是听说豫州元崇礼兵进襄城,这才不顾大病新愈之身,前来为府主解此危急的。”

    “参军有心了,”周惠笑道,“那么依参军之见,该如何行事呢?”

    “和元崇礼结盟,共奉新天子和尔朱氏,则襄城之围自然解除!”寇士素慨然回答。

    奉尔朱氏和长广王元晔?周惠几乎哑然失笑。那尔朱氏是什么德性?一群倚仗武力胡作非为的羯胡而已!他怎么可能向其效忠?

    即使撇开个人观感不谈,他乃元子攸一手提拔,大部分的名望、大部分的功绩,都是因效忠元子攸所得;现有的大部分的人脉,也都在以元子攸为主的帝党之中。一旦他转投尔朱氏,这些名望、功绩和人脉就全部废掉了,元宝炬、杨昱、元整等亲友,河南地方的绝大部分士人,都会和他决裂;麾下的崔士谦、卢柔等僚属,乃至府户军中的许多将士,都会和他分道扬镳。到了那时。他如何能够立足?凭那虚无缥缈的“王八之气”吗?

第一三二章:山河摇荡(六)() 
周惠不知道,上谷寇氏一族中是否有这样的聪明人,能够看清他的根本所在,故意用这貌似好心的建议来动摇他的根基;但他可以确信,寇士素向他提出这个建议,绝对是出于族中的指使,而且肯定不会安什么好心。他和上谷寇氏之间,如今虽然还没有公开决裂,但是经过强夺襄城郡一事后,两边的关系早已降到了冰点。

    那么上谷寇氏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出于试探,还是想误导自己呢……总之,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能让他们如愿就是。

    于是周惠叹息一声,假意向寇士素说道:“参军应该看得出来,州中现在的情势很不好,能够和元崇礼结盟,解除襄城之困,那自然是少了一大威胁。可是,我来到州中才不到两月,和元崇礼之间素无来往,就算是要结盟,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啊!”

    寇士素没有想到,周惠还真表态要与元崇礼和解,一时间倒有些发怔。不过,这也没什么问题,反正族中准备过另一套方案:“不瞒府主,我上谷寇氏与元崇礼元都督颇有交情。如今府主既有和解之意,属下愿居中联络说和。”

    “若能如此,那是最好不过!”周惠摆出满脸的笑容,“却不知贵家与元崇礼是什么样的关系?”

    “算是通家之好吧!家曾祖故昌平威侯(寇臻,因附从冯熙封昌平县侯,谥曰威)在世时。与元都督外祖、故太师冯武公(京兆郡公冯熙,谥曰武)乃莫逆之交。前时家父任襄城太守,元都督行豫州事,彼此叙起这番渊源,就再次走动了起来。”寇士素回答周惠道,语气中颇为自得。

    “贵家的交游倒是挺广泛,”周惠点了点头,继续试探道,“只是,我听说贵家也和城阳王元徽交好。此人乃天子的第一信臣,目前正在贵家作客。而贵家劝我与元崇礼结盟,共奉尔朱氏和新天子,又大力襄助此事,立场想必是偏向尔朱氏的吧?那么贵家准备如何应付元徽呢?”

    “这个么……”寇士素沉默了一会儿,才含含糊糊的应道,“此事不劳府主担忧,我上谷寇氏自然会解决。”

    “贵家准备如何解决?”周惠紧追着他的话音问道。

    寇士素想了想,反问周惠道:“那么依府主之见呢?”

    “此人乃诛杀尔朱天柱的主谋者。与尔朱氏之间毫无转圜的余地。若要与尔朱氏结交,就必须先将其诛除!”周惠毫不犹豫的回答。“而且,此人昔日在朝秉政的时候,屡次设谋害我,我又岂能够容他活着?贵家若是念及旧情,不忍动手,大可交予我来处置!”

    “府主杀伐果断,果然是大有魄力之人啊!”寇士素大喜道。

    他原本还怀有几分疑虑,担心周惠是在试探他,实际上并无改投尔朱氏的意思。但是周惠现在却当面表态。要诛杀元子攸的第一信臣,这证明他的确考虑过和效忠元子攸的帝党决裂,而且正如叔父寇弥所言,乃是一个毫无忠义、惯于钻营的人物。

    考虑到这两点,寇士素大致能够确定,这位刺史是真心要背离原有的阵营。

    尽管与父亲所设想的状况不同,计划中的襄城太守职位也成了镜花水月。但寇士素依然松了口气。

    事实上,他和父亲作别后,经过一路的思索,隐约觉得父亲的计划过于冒进。是被仇恨和**蒙蔽了双眼,才会满心想着将刺史驱逐出州。可父亲似乎没有想过,广州刺史、襄城太守的位置虽然很诱人,却是要堵上全族的命运、拿全族的力量去拼的!谁能保证自己的家族就一定能够胜利呢?这位刺史有直属的府户军,实力很是不弱,和他站在同一立场,至少能保证他上谷寇氏在州中的地位,并且平安的渡过这次危机。

    既然两方的立场,元徽的事情也没有必要隐瞒了吧……

    寇士素神秘的一笑,凑近道周惠跟前:“没想到府主也有意诛杀元徽!只不过,元徽已经伏诛授首,首级将由家叔送往洛阳,作为投靠颍川郡王(尔朱兆)的凭证,倒是不用烦劳府主出手了哩。”

    “正该如此。”周惠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心中却大感震惊。

    这上谷寇氏一族,还真下得了这个毒手!对于他们来说,数年的深厚情谊、属臣对府主应有的忠诚、一门三刺史的巨大恩惠,最终都抵不过自家的利益!而他们宁愿背着这样的臭名,也要向尔朱氏靠拢,可见其态度之坚决。自己不附从尔朱氏的话,就只能和他们决裂,彼此再无任何转圜的余地!

    周惠庆幸自己多了个心眼,庆幸这寇士素的城府有限,让自己试探出了上谷寇氏投靠尔朱氏的决心。同时他又忽然意识到到,若是自己当场拒绝了寇士素的提议,那么上谷寇氏会怎么样?肯定会起兵反对自己吧!如齐州刺史萧赞,东面的行豫州事阴遵和,南面的三荆二郢大行台、荆州刺史李琰之,不都是被驱逐甚至杀害了么!

    毫不夸张的说,现在已经是图穷匕见的时刻,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在这个关键时候,他必须更加周全的谋划,才能够同时应付东面豫州、北面司州的外敌,压制州中的内扰,并且救援南面荆州的友方。

    任务很繁重,压力如山大,他既然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就只能顶着压力去完成任务。

    周惠尽量平静的望向寇士素,这位名义上的僚属正等候着他的命令。那么,该怎样回复他才好?才能够隐藏住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尽量争取反应的时间?

    他飞快的思索着,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冒了出来。这个主意既能减轻襄城郡的负担,又能麻痹上谷寇氏,可以说是他如今能够想到的最合适举措。

    于是他立刻写下一纸令文,交到寇士素的手中:“寇参军,你的主意不错,但结盟之事太过重要,我希望由你的父亲来主导……所以,我现在任命你父亲以本州别驾带襄城郡,即日启程赶往任上;你下去之后,先把这份令文托心腹交给你的父亲,然后前往豫州军中面见元都督,传达我愿意结盟的心意!”

    w

    s

第一三三章:戮力破局(一)() 
遣走了寇士素,周惠立即召平南府长史兼本州治中崔士谦、平南府谘议参军卢叔彪、谘议参军兼本州主簿卢柔、录事参军兼西曹书佐谢邦这四位主要幕僚,商讨如何应付豫州元崇礼及上谷寇氏。

    说起元崇礼的事情,崔士谦颇有些怨念:“属下不是将军的长史么?叔彪、子刚不是平南府的幕僚么?这么大的事情,为何现在才与我等商议呢?”

    属臣据理见责,周惠不方便驳斥,只能苦笑着自承错误,拱手向三人致歉:“是我的不是,请各位担待!”

    结果还是谢邦代为解释道:“崔长史有所不知,襄城郡的情况十分特殊,乃将军强行从上谷寇氏手中取来,郡中还有不少寇氏余党,难以行使州中号令。因此将军安排王司马领五百府户军驻守,先收服郡中的两千郡兵,并且有言在先,任王司马施为,督府不加干预。所以事发之后,将军没有送去任何命令,也就没有和诸位商量。”

    “原来如此,”崔士谦面色好了一些,“那么现在召集我等商议,是否情形有了变化?”

    周惠点了点头:“长史所料不差,乃是上谷寇氏起了异心。”

    “此事何以见得?”卢叔彪追问道。

    “就在刚才,前襄城太守寇炽长子、户曹参军寇士素来试探过我了,”周惠简要的把会面情形说了下,顺便也说明了荆州发生的事情,然后总结着说道。“如今紫阙蒙尘,天子陷于尔朱氏之手,河南诸州的各大世族纷纷起兵,或趁乱割据州郡,或逐刺史投靠尔朱氏……我虽决心为朝廷守土,并救援荆州李大行台,但情势却着实不容乐观,外有豫州元崇礼悍然侵袭,内有上谷寇氏铁心投靠尔朱。当此危急时刻,我必须大力仰仗诸位才行。不知诸位何以教我?”

    “关于这两个问题,将军已有想法了吧!”卢叔彪捋了捋颌下短须,径直向周惠问道。

    周惠颔首承认:“是有一些想法。但是我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依属下看来,这却是没有商量的必要,”卢叔彪摇了摇头,“应付之策很简单,对内或抚或剿,对外或战或和,仅此十二字而已。如今事态紧迫。最需要的是作出决断,商议来商议去的。反而耽误宝贵的时间。而且,属下几人对情况都不熟,仓促间能够有什么好的想法?与其胡乱谋划,倒不如依着将军自己的思路去做,属下几人只负责拾遗补缺便可。”

    “叔彪此言甚是。”崔士谦当即表示赞同。

    “属下附议。”卢柔也简单的表态说。至于谢邦,他自然更无二话。

    见众人意见一致,周惠也就不再矫情:“如此,我这就率手边的一千五百士卒前去襄城与王司马汇合,强行压服郡中的两千郡兵。逼迫元崇礼退回悬瓠。上谷寇氏那边,我已经任命顺阳太守寇炽转任襄城相,一则麻痹其族人,二来也在其顺阳郡老巢中造成短暂的控制间隙,然后便可传令阳城郡的夏侯太守,让他趁着尔朱氏进犯之前,率麾下两支府户军南下。出其不意的重创上谷寇氏……诸位以为如何?”

    “这个么,”崔士谦想了想,“属下认为,决断还可以更坚决些。例如可以先将上谷寇氏彻底诛除,以免留下后患。唯有如此,将军才能完全掌控本州,并且放心的抽出力量救援荆州李大行台。”

    与此同时,卢柔也在随身文轴上写了一行字,直接出示到周惠的眼前:“攘外必先安内。”

    看着这句言简意赅的名言,想起某人的沉痛教训,周惠不再犹豫:“好!我先以四支府户军一同围剿上谷寇氏,务必将其彻底铲除。至于襄城一郡,就先交给寇炽父子和元崇礼去折腾罢!反正他父子俩失去根本后,再蹦跶不了几天;而元崇礼的实力也比咱们弱,都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

    十二月中旬末,周惠公开接见杜冠龙,将荆州事变的消息公诸于众。不过,他在其中做了一些歪曲,杜冠龙变成了新野镇将、带新野太守独孤如愿的使者,而入侵州城的人也从南阳太守赵脩延变成了梁朝雍州刺史、西昌侯萧渊藻。然后他以抵御外侮为由,在州中调集钱粮,声言将合府户东、西两军之力南下救援荆州。

    于是,谢邦带着周惠的手令来到襄城,召回王建召及麾下的五百将士,并且把襄城郡及联络元崇礼之事全权托付给寇炽。寇炽父子大喜过望,认为周惠是在向他们表示好意和看重;王建则有些郁闷,因为他刚刚在郡兵中建立起一点威望来,现在却不得不半途而废,把这两千士卒交还到寇氏父子手中。

    不过,当周惠宣布自己的实际意图,并且任命他为副将,与田颖一同率领户东军进剿上谷寇氏的时候,王建的郁闷立刻不翼而飞。要知道,他这些天在襄城治事,郡中佐官多半都是寇炽留下来的党羽,时不时的与他为难,他心中早已和周惠一样,对上谷寇氏生出了极大的戒心。

    只能说,上谷寇氏做得实在太过分了吧!或许在寇氏族人看来,他们家是广州第一大士族,掌握庶政天经地义,任何刺史都会尊重这一点,以此换取他们在人力和钱粮方面的支持。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碰到了的周惠、王建都是府户出身,手中有自己的武力,根本不理这些地方上的潜规则。

    就连阳城郡的夏侯敬,虽然和上谷寇氏没有直接关联,却也对他们的行径极为不满。因为上谷寇氏本来答应收纳阳翟郡流民,现在却出尔反尔,强行封锁郡界,阻拦流民进入自家控制区域。结果大量流民只好滞留在康城县内,给郡中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所以,当他接到周惠的密令,立即毫不犹豫的召集麾下士卒。不仅如此,他还发动阳翟流民,组成一支为数两千的乡军,跟随麾下的府户军一同行动。已经安置在康城县的编户,也组织起一支乡军来,暂时接管轘辕关的防务。

    w

第一三三章:戮力破局(二)() 
乡军的战斗力十分有限,如那阳翟乡军,既没有严格的建制,武器也是五花八门,从镰刀、斧头到扁担、菜刀不一而足。唯一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士气极为高涨,因为夏侯敬向他们许诺,一旦覆灭上谷寇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