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养娃日常-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瑾仔细地辨认了一会儿,很快高兴道:“正是父亲和大哥大嫂他们!瞧,马车前头骑马的不是大哥嘛!”

    众人便慌忙迎了上去,一脸的激动开心。

    骑在骏马上的彭瑜也看到了彭瑾他们,老远地就招手唿喊,一拉缰绳,纵马率先奔驰了过来。

    坐在马车里的彭永新,周淑仪和彭晟睿、彭晟嘉和彭颖母子四人,闻言也都挑开了帘子,高兴地笑着招手,不住地催促车夫将马车赶得更快一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552章 新生

    双方许久未见面了,此次再见,少不得一番契阔,彼此都高兴得红了眼圈。

    更让彭瑾惊喜的是,周淑仪又有了七八个月的身孕。

    彭瑾看着周淑仪挺圆的大肚子,一脸惊喜地问道:“什么时候的事,怎么之前都没听大嫂你在信中提到过呢?”

    周淑仪双手搭上挺圆的孕肚,一脸慈爱地笑道:“因为想着不久就要回京和你们长久团聚了,所以就没有特地提起此事,免得你们悬心挂念。

    三月初确诊的消息,如今已经快八个月了。小家伙估计要赶在年前出生了。”

    “这真是件大喜事,周伯母若是知道了,定然会欢喜极了!”彭瑾一脸欢喜地说道。

    周淑仪已经生了彭晟睿、彭晟嘉和彭颖三兄妹,虽然说也不少了,但是子嗣这种事在时人看来总是多多益善。

    毕竟,彭瑜爱护周淑仪,一直都坚持不肯纳妾收通房,彭家又人丁单薄,周淑仪肩上担负的开枝散叶、绵延子嗣的担子就非常重了。

    现在周淑仪又有了身孕,自然是大喜事一桩。

    想到数年未见的父亲和母亲,周淑仪不由地红了眼圈,哽咽道:“为人子女,我还真是不孝,常年在外奔波,未能侍奉于父母膝下……”

    “大嫂快别这样说了,你也是情非得已。”彭瑾忙温声劝慰道,“反正这次大嫂回京了,就不打算再走了,以后有的是机会向周伯父和周伯母尽孝!”

    听彭瑾这样说,周淑仪觉得心中好受了一些,忙调整好情绪,点点头。

    孕妇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心情,她可不能让自己的歉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彭瑜见状,悄悄地往周淑仪身边凑了凑,柔声安慰道:“日后咱们就要留在京城长住了,你若是想念岳父和岳母大人,到时候尽管家去住两日,以慰孝心。”

    这些年来,为了照顾他和父亲还有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周淑仪一路奔波相随,任劳任怨,累年不能到周府探望生身父母一次,更谈不上用心尽孝了。

    如今《太熙茶经》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编纂成书阶段,他们不需再四处漂泊,可以长住京城了,是时候让周淑仪歇一歇,做她自己想做的事,向岳父岳母尽孝了。

    周淑仪冲彭瑜温柔一笑,夫妻间融融的爱意不需言说,已是十分动人。

    彭瑾看着这样的恩爱融洽、互相体贴的大哥和大嫂,内心只觉得无比开心。

    双方此次一别,变化最大的就是孩子们了,一个个的身体都开始抽条,比一年前都长高了许多。

    尤其是年纪最小的彭颖,比之去年秋冬所见的粉团子,窜出了一大截,已经初显苗条的身量。

    大家伙儿唏嘘感慨一番,彭瑾看看天色,笑着催促道:“有什么话咱们还是回家再细说吧。”

    众人便又上马的上马,登车的登车,欢欢笑笑地向城中行去。

    彭瑾则直接带着暖暖和刘湛刘澈三个孩子去了彭家。

    到了家,早有婢仆列队放鞭炮欢迎。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一行人顶着鲜红喜庆的碎纸屑,进了大门。

    看着里面整洁如新的院落房屋,彭永新对彭槐感慨道:“这些年来,辛苦你了。”

    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外奔波考察各地的茗茶名水,家里家外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彭槐。

    而彭槐也从不懈怠,将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及时将需要的银钱、消息等递给在外奔波的他们。

    当初他几升米换来的长随,本来只是一时的善意救助,没想到却淘回了金子。

    彭槐激动得红了眼圈,哽咽道:“没有老爷,也就没有我的今日。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根本不值得老爷如此夸赞。”

    彭永新拍拍彭槐的肩头,一脸感慨和感动。

    久别重逢,本来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更何况此次重逢后就不需再分别,这就更让人欢喜了。

    彭槐早就准备好了贴心的酒宴,待彭永新一行人洗去一身的风尘之后,大家便分席而坐,欢欢喜喜地吃了团圆宴。

    宴席上,彭瑜环视一圈,感慨道:“可惜叔彦不在这里……”

    仅此一句话,就差点让彭瑾的眼泪落了下来。

    平时在一处时还不觉得,这乍一分开,才知道刘识在她心里已经重要到再难以剜去。

    所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自我宽慰之语罢了。

    平时她尚且能自我宽解,微笑对人,如今见彭永新一行人都回来了,彭瑜和周淑仪又恩爱相伴的,刘识却还独身在外应职,这种孤凄和思念之情就越发地强烈了。

    周淑仪横了彭瑜一眼,止住他的话头,然后悄悄地朝彭瑾示意。

    彭瑜了然,自知失言,忙调转了话头。

    彭瑾也快速地调整好了情绪,以免打扰大家团圆的喜庆高兴。

    等撤了宴席,大家又说了一会儿话,彭瑾见彭永新等人长途奔波,面露疲惫,便起身告辞,让他们能够好好地休息调整。

    大约是宴席上彭瑜提到刘识的话,勾起了她对刘识的强烈的思念,接下来的几天里,彭瑾总觉得浑身懒洋洋的,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整个人都恹恹的。

    这种状态,在接到刘识的来信时稍稍得到了缓解。

    刘识在信中说,他已经启程离开了泉州,接连巡抚了泉州以南的几处海滨戍所和炮台,因为刚过去没多久的和倭寇的大战主要发生在泉州及周边的炮台,所以这里的戍守情况都很好,巡抚工作进行得也快而顺利。

    这样算下来的话,巡抚队伍回京的时间可能比预定的要提前许多。

    彭瑾将刘识的来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末了将信件捂在心口,看着窗外飘零的落叶,欢喜之后,生起了越发浓重的思念。

    这大概是每一个和丈夫异地而处的思妇的心思:没有消息时期盼着对方的消息,有了消息,短暂的欢喜以后,是愈加浓烈的思念。(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553章 体贴

    然而向南巡抚海滨戍所再顺利,刘识都没能赶在年前回来。

    腊月初八,周淑仪在阵痛之后,顺利地诞下了第三子,取名为彭晟暄。

    尽管这已经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了,然而迎接新生命总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彭瑜和周淑仪这对老手父母,见了小脸儿红红的彭晟暄都欢喜得合不拢嘴。

    彭瑜更是直接给小儿子取乳名为“腊八”,还戏言道:“这孩子定然是个小贪吃鬼,所以赶在腊八出生,干脆乳名才出生生就叫‘腊八’吧!”

    虽是玩笑的语气,却饱含对于才出生的幼子的满满的父爱。

    周淑仪也点头附和,抿唇笑道:“‘小腊八’?这个名字好!好记顺口,还有寓意。”

    大俗大雅嘛!

    彭瑾这个做姑姑的也很喜欢,将小侄子彭晟暄抱在怀里,怎么看都看不够。

    刘澈更是直接向彭瑾请求道:“娘亲,你也再给我们生一个小弟弟或是小妹妹吧?我也想体验一把做哥哥的感觉!”

    暖暖虽然很爱护刘湛和刘澈,但是天生的女侠习气让她在面对两个弟弟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种令人信服仰视的权威感,久居其下的刘湛和刘澈都很想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刘澈的一番话逗得一屋子的人哈哈大笑。

    周淑仪强撑着产后的虚弱,笑着打趣彭瑾道:“澈哥儿说的对,你还是赶紧再生一个吧!”

    三房早已经分了家,自立门户,刘识又高封宁安伯,正是需要绵延子嗣的时候。

    而刘识和彭瑜一样,一心一意地爱护妻子儿女,从来不想要收用别的女子,开枝散叶的重担便都压到了彭瑾一个人的肩上。

    刘湛和刘澈兄弟两个现如今都已经五岁了,今年春上刘识奉皇命离开之前,就请了夫子启蒙教育他们,两个孩子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整日缠着彭瑾求照顾了。

    此时正适合再要一个孩子。

    彭瑾倒觉得还要不要孩子的都不当紧,他们如今已经儿女双全,于子女问题上,不再像以前一样急切,三个孩子也都已经长大离手了,她和刘识也正好可以好好地过过夫妻间的小日子了。

    至于要不要孩子,还是随缘吧。

    更何况,刘识近一年都在巡抚大齐海滨戍所和炮台,最快也要到明年春上才有空准备返航的事宜,她就是再想生一个孩子,单凭她自己一个人也生不出来啊。

    于是彭瑾便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道:“就算是想要再生一个孩子,那也得等叔彦回来后再说呀。”

    想到刘识之前来信说,惠州再往南的一带的海滨戍所和炮台因为距离京城遥远,又未经上次倭寇侵犯的战火的洗礼,大多守备松懈,不时会有周边未曾臣服的岛国居民前来骚扰,情况复杂。

    为整顿大齐海防,保卫大齐海上的平安,所以刘识还要再晚些才能回来,彭瑾就觉得自己的心一个劲地往下沉。

    往常在红河县和泉州任上时,彭瑾都曾经和刘识分开过,尤其是刘识奉命抵御倭寇时,夫妻两人更分别了长达近一年之久。

    但那时不论分开多久,因为刘识和她相隔的距离并不遥远,所以她内心才觉得觉得安稳宁静。

    但是现在刘识却因为皇命在身而离她越来越远,无法一时跨越的空间上的距离,让彭瑾心里倍感凄凉煎熬,焦急不安。

    周淑仪见状便笑着劝慰彭瑾道:“没有分离时的相思凄楚,何来团聚时的十分欢乐!你没听说过李商隐的这一联诗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那些分别时的煎熬想念,等到再见时便会成为相互之间不可磨灭的共同的回忆,煎熬痛苦也变得值得细细品味了。

    彭瑾微微一笑,顺着周淑仪的话开始设想来年她和刘识夫妻再见的情形,觉得心中好受一些,趁势打趣回去,道:“那大嫂这辈子可难得体会这种感觉了……大哥恨不得到哪里都是时时刻刻带上你才好呢!”

    周淑仪闻言面霞绯红,斜睨彭瑾一眼,嗔怨道:“你这丫头,真是的,人家好心地劝慰你,你倒反来打趣人家!”

    彭瑾见周淑仪一脸羞涩,不禁捧腹。

    周淑仪都是四个孩子母亲了,还有此等小儿女的忸怩情状,恰恰说明她平时多受彭瑜宠爱,还保有一份赤子之心。

    彭瑾心里替周淑仪高兴,不由地抿唇一笑,转而和周淑仪说起刚出生的彭晟暄来。

    因为彭晟暄已经是彭瑜和周淑仪夫妻俩的第四个孩子了,一切仪礼都很熟悉,所以到了彭晟暄的“洗三礼”那天,彭瑜心不慌手不乱,有条不紊地接待宾客,进行“洗三”礼,安排宴席,恭送宾客,

    十分娴熟。

    彭瑾送了彭晟暄一组宝华楼纯金打造的生肖礼,还有她亲自做的小衣鞋袜,既体面,又贴心。

    彭晟暄的“满月礼”也正好赶在正月里,年味尚足的时候。

    大家热热闹闹地凑在一起,热闹喧腾地庆贺之后,周淑仪便带着彭晟暄一起去周府小住两日日。

    原本是可以住满一个月的,但是周夫人考虑到过年正是合家团圆的好时候,便留周淑仪和彭晟暄母子俩暂且住了两日,就让他们先回彭府一家团聚了,约定了二月里再让周淑仪带着几个孩子到周府小住。

    对于周夫人的体贴,周淑仪感动的同时,又为自己出嫁多年都未能在生身父母面前尽孝而惭愧,便和彭瑜商议二月里带着孩子们到周府之后,要多住一些时日,补偿多年未曾在父母面前尽孝的愧疚。

    彭瑜当然没有不同意的。

    不仅爽快地答应了,等到二月里周夫人亲自来接周淑仪母子五人到周府小住时,彭瑜亲自准备大包小包的贴心礼物,让周淑仪带去周府,孝敬周和周夫人。

    周淑仪十分感动,做人妻子的,谁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尊敬自己的娘家人呢?

    周夫人见状也甚是欣慰,做母亲的,谁不希望自己嫁出去的女儿被夫家捧在手心里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554章 远见

    阳春三月的京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花团锦簇,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彭瑾看着院子里一片姹紫嫣红,想着刘识不久就要启程回京了,嘴角不由地上扬。

    书房里,书声琅琅,是三个孩子在跟随夫子学习《千字文》。

    古人学童启蒙读物多为“三百千”,前两部《三字经》和《百家姓》孩子们已经学完了,在这阳春盛景,暖暖和刘湛刘澈三姐弟清脆的声音听起来格外地悦耳: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其实彭瑾原本倒是觉得孩子们的学习完全不需要这么赶,暖暖还好一些,毕竟她已经九岁了,接受起来也不是特别的难。

    可是刘湛和刘澈两个如今才六岁,就算是他们遗传了刘识对于读书的聪慧敏锐,这课程安排得也紧了一些。

    夫子任教至今不过才一年稍有余,就让他们囫囵吞枣地学习完《三字经》和《百家姓》两部书,未免也太快了一些。

    《百家姓》尚好,不过是了解各个姓氏及其来源罢了,《三字经》中却涵盖了文学、科学、数术、史,等等内容,对于刘湛和刘澈来说,识记起来未免吃力。

    夫子却告诉彭瑾,孩子们年纪小,要让他们吃透一部书不仅困难,而且无趣,只怕会影响到孩子们日后对于读书习字的兴趣。

    与其如此逐字逐句地深入理解,倒不如将它们当做有故事的儿歌,一面听故事,一面熟读成诵,不但有利于识记,还能激发孩子们对于读书习字做学问的兴趣。

    彭瑾一听,觉得夫子说得很是在理,一看就是对教授蒙童颇有心得,便也不再多加干涉,任凭夫子自由发挥,只在自己觉得不对的地方,才和夫子交流上几句。

    想到这里,彭瑾又不由地感叹刘识识人之深。

    教授暖暖和刘湛刘澈三个孩子的夫子名叫张伦,是一个落第秀才,曾经和刘识有过一面之缘,互相间攀谈过几句,点头之交罢了,并谈不上熟悉。

    但是前年从泉州返回京城之后,彭瑾和刘识谈起孩子们的启蒙问题,刘识心中一动,便主动找了张伦来家里做西席先生。

    张伦出身一般,才学也有,但总是屡试不第,彭瑾其实很担心他眼界有限,又怀才不遇,难免心生怨愤,会在不知不觉间给孩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刘识却让她只管放心,说是张伦虽然屡试不第,却天性豁达乐观,幽默风趣,又遍尝人世悲欢,不似一般浮夸酸腐的文人,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请他来教授三个孩子,不说一定会让孩子们出色优秀,至少会对他们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彭瑾一向信任刘识,见刘识如此推重张伦,便点头应下了。

    不久,彭瑾就为自己当初的决定庆幸了。

    张伦才学出众,琴棋书画都有涉猎,不说门门优秀,至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造诣,而且为人风趣幽默,原本枯燥的文字到了他的嘴里,就变成了一首首悠扬的歌曲,一个个动听的故事。

    就连暖暖这样不喜欢读书而喜欢舞刀弄枪的孩子,每次上课也都是欢欢喜喜地去,认认真真地凝听,高高兴兴地回。

    接触得久了,彭瑾才知道,原来张伦不是能力才学不足以考上举人,而是他虽然喜欢读书,却志不在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为官,而是立志要做一只闲云野鹤,在山水人世间自由徜徉一生。

    好在张伦并不是家中的长子,身上继承家业、光宗耀祖的责任相对也轻上许多,家中也薄有资产,他自己又能够通过做西席先生,或是卖文卖画养活自己,日子过得倒也算轻松自在。

    最关键的是能够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

    世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却未必每个人都有张伦这样的幸运,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许多人在半途中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或是情非得已,而逐渐遗忘了自己的初心,离着自己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远。

    彭瑾很庆幸,她穿越时空抵达了刘识身边,也过上了她想过的生活夫妻美满,孩子可爱。

    如果刘识现在就陪在她和孩子们的身边,就更好了。

    好在,刘识就快要回京了,他们很快就要全家团聚了。

    彭瑾心中不由地又是欢喜,又是焦急,又是期待,恨不能日子呢两天当做一天过,早日等到刘识惠来的那一天。

    彭瑾并不知道,刘识这次要爽约了。

    此刻的儋州,正经受着周边小岛原住民的再一次进攻,刘识正率领戍所将士,全力阻击敌人。

    刘识看着不断涌上岸的周边小岛原住民,凌厉的眼神扫过在场的将士,指着城门外的战况,冷峻道:“这就是你们说的海滨靖安,安全无虞?!这就是你们说的,兵强马壮,外敌慑服?!这就是你们说的小小蛮夷,不足为惧?!”

    刘识一连发出三声喝问,身后的将士全都深深地垂下了头,一言不发,不知道是心有愧疚口难开,还是以沉默来表达他们对刘识喝问的不满。

    “现在,所有人都给我打起精神,按照之前的排兵布阵,各司其职,一切都等打退这次进攻再说。”刘时眉眼冷肃,扫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