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书 1979年-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任参院总务、外交委员会主席等职,是有名的美国国会亚洲问题专家。1977年7月至现在任驻日大使。
    此书是由日本共通社松尾文夫编译,在日本首次出版的。本书第一部包括曼氏自1954年至1978年4月的有关日本的报告。他认为,美国是太平洋国家,而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伙伴,因此应该加强美日合作。他的主要观点是:美国应理解日本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即“贸易立国”;支持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而防止日本成为军事大国,这对亚洲的稳定是重要的。本书第二部收编了曼氏对亚洲问题的报告,其中批评了美国对亚洲,尤其对中国的错误政策。他主张,在美中关系上,美国应承认现实,求同存异,抛弃孤立中国的错误政策,加深双方之间的理解,加速打开美中建交的大门。
    此书对了解美国对亚洲、对日、对华政策有参考价值。(益民)
     
    《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49)》,让一比尔·德莱热著,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出版,1978年,283页。
     
    这是一本关于我国商务印书馆从十九世纪末到解放前夕的一段历史的学术性著作。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共分四章。前三章叙述该馆五十多年的历史,共分三个阶段:(1)商务印书馆的诞生和成长(1897—1919)。(2)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2年1月日本轰炸上海而造成的破坏性的大火灾。(3)1932年到1949年的兴旺和衰落。全书以当时的政治、文化、文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以及该馆内部情况作为背景来描述。第四章以图表作为辅助,叙述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各类出版物。后附该馆编辑和发行的刊物、丛书和辞典的目录,以及王云五的十进分类法。最后一部分是注释、人名录、参考书目和索引。
    此书是以法国汉学研究所研究专集形式出版的,为该专集的第七卷。作者是法国汉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他在前言中说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对商务印书馆的组织和总的出版情况作一概述,而未能对它的出版物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1970年,美国已出版过一本佛劳仑丝·钱所著的《商务印书馆和现代中国的出版事业:1897—1949》(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33页)。现在法国这本书是西方第二本研究我国第一家出版社历史的著作,材料尚详尽,可供我国出版史研究工作者参考。    (梅)
     
    《五四时代的现代中国文学》,梅尔·古德曼编,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4年8月,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召开了一次有关五四时代中国文学的学术讨论会,会上许多西方学者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7年汇编了这次讨论会的十七篇论文,以《五四时代的现代中国文学》为书名,收集在该校的《哈佛东亚丛书》内,新近已问世。主编梅尔·古德曼女士是波士顿大学中国史和日本史教授。扉页题献给普实克教授,并说由于他的著作的影响而使此书得以付梓。
    序言说,“此书并不是一部有关五四文学包罗万象的概论,但它揭示了这一变革的动力,披露了一些新资料,同时给予新的解释。因此,本书没有囊括一切的企图;一些很重要的作家,诸如郭沫若、老舍和巴金,并未专辟一章详论,但坊间已有一些专门论述他们的著作。又如缺少对沈从文和一些同新月派有关的非左翼作家的论述,这方面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题。另外也短缺有关其他一些优秀作家、戏剧家和诗人的论述,目前也无专著谈论这些作家。因此,希望本书将会对五四文学极其广泛的范围的研究起一推动作用。
    “我们以前后时代相呼应,集中探讨五四文学本身。第一部分集中探讨一些不仅对五四时代的作家,而且也探讨整个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有关的传统的和国外的影响力量。在文学史中,那一时代从清朝的覆灭一直横跨到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第二部分涉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他们的著作;鲁迅由于他那杰出的地位和影响而占据了很大的篇幅。第三部分包括对于当时对立思潮的讨论,有关五四文学的评论,以及五四文学同其前后出现的文学之间的关系的考察。”
    出版社在推荐此书时说,“许多西方知名学者为本书撰写论文,指出中国的年轻作家当时在企求现代化和祖国政治上的独立时如何运用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本书分析了二十和三十年代爆发出来的光辉文学的反应,包括对鲁迅、茅盾、郁达夫和丁玲所受外国影响的研究,以及关于五四文化和后来的共产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材料丰富的论文具有启发性的论断,并描绘出五四文学的领导人是一批表达力极强、感情充沛的人士,他们既反映了现实,也试图对它加以改变。他们新颖的题材和文学样式给后来的共产党革命这一划时代事件铺平了道路。”
    全书目次如下:
     
    第一部分:国内和国外的影响
    1。现代中国文学的根源
    2。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
    3。日本文学思潮对现代中国作家的影响
    4。鲁迅: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5。瞿秋白和俄罗斯文学
    6。被压迫人民的形象和现代中国文学
    第二部分:五四时代的作家
    7。迥异的英雄:五四时代作家所起的社会作用
    8。一个作家的起始:有关鲁迅早期所受的教育(1881—1909)的札记
    9。鲁迅:文学和革命——从马拉到马克思
    10。鲁迅的《药》
    11。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主要矛盾
    12。茅盾以及讽谕在小说中的运用:对他的《牯岭之秋》的剖析
    13。文学和生活之间的变化关系:作家的作用在丁玲身上的体现
    14。郁达夫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变迁
    第三部分:持续和间断
    15。二十世纪最初十年和二十年代的传统形式的城市通俗小说
    16。瞿秋白对五四一代的评论: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
    17。中国小说的变迁和持续
     
    此书虽有一些不完全正确的观点,但资料尚属详尽。  (梅)
     
    老舍《骆驼样子》的美国新译本,琼·詹姆斯译,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256页。
     
    四十年代末,老舍的《骆驼祥子》曾在美国有过英文节译本,颇受读者的欢迎。今年四月,美国出版了此书未加删节的新译本。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在推荐这部著作时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现将简介节译如下:
     
    “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部名著的新译本。《骆驼祥子》是当代中国文学中第一部对一名劳动者的重要研究。原书出版于1938年,背景是北京。这是老舍的第八本小说,它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一个劳动者的斗争、挫折和沉沦。
    “老舍跟他所崇拜的狄更斯一样,首先是一位社会小说家和一位城市生活的出色报道者。狄更斯的机智隽语、冷嘲热讽和对不公正的严峻的感受,均再现在一个中国的社会环境里。但是,老舍擅长于描绘一个骚乱的城市和它那苦难挣扎的人民。他一段接一段地创造出北京逼真的情景,声音,甚至气味,他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妓院,令人窒息的盛暑,冬天挤满了劳动者的茶馆,大葱和热锅里的油味儿。
    “就是在这喧嚣的环境里,我们遇到人力车祥子。他刚从农村出来,充满了对美满生活和成功的憧憬,但是在城市里却屡遭厄运,最后终被压垮。小说以感人的散文,一步步地记录一个普通人的衰亡和他精神上的破灭。祥子跟他周围悲惨的人一样变得冷酷无情;苦难不再使他激动,他变得漠不关心了。祥子不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的牺牲者,而是它的一名代表,自私,愚昧,可以受人利诱。他没有被嘲笑、谴责和赞颂,而被详尽剖析。
    “老舍对祥子的描绘是一种对社会上的苦难的研究,这种苦难是一位严峻的批评家和敏锐的观察家所汇集起来的。他所刻划的人物令人久久难忘,他在描绘众多的场面时技巧纯熟,他对人的动机的理解是极其深刻的,而且常常令人感到惊心动魄。
    “可以公平地说,老舍的文笔流畅而非雅致。他的语言是街头上的语言,粗犷有力而不呆板。他用的是北京口语,这种方言以辞汇丰富多采而闻名。这个新译本既无删节,也无改动,不仅可提供给东方学专家阅读,而且也可提供给所有尊重杰作的读者欣赏。
    “老舍(1898—1966)出生于北京。他一生都在祖国度过,但也有五年居住在英国,在伦敦大学教授中文。他就是在那里首次接触到狄更斯的作品。老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是一位积极创作和受尊重的作家。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不幸自杀了。
     
    “英译者琼·M。詹姆斯,曾获衣阿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学。她是一位中国小说和诗的出色翻译家,发表过一些诗和一篇短篇小说的英译文。”  (梅)
     
    《巨人的决斗:中国与苏联在亚洲》(The  Duel  of  the  Giants:China  and  Russian  in  Asia),德鲁·密德尔顿著,美国斯格利勃纳书店出版,10。95美元。
     
    此书为论述中苏战争可能性这样一个重要题目的最新出版物。作者根据1976年访问中国,及与苏联、中国及西方军事专家广泛谈话,权威地概述了中苏双方的军事理论和武器效率。密德尔顿是纽约时报的记者,他用事实证明中苏相互怀疑是既现实,亦有充分根据的。中国认为武器的欠缺,可以用人民战争来弥补,但作者不同意这种意见。作者又认为中苏的对抗使世界和平问题复杂化,进而使美国政策不稳定。    (容)
     
    《美国的现实主义》(American  Realism),法朗苏阿·玛赛著,斯吉雷/列苏利书店出版,50美元。
     
    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法朗苏阿·玛赛编写的一本论述美国艺术宝藏的巨著,包括黑白插图一百幅,精制彩色插图七十幅。本书原本以法语写作,译成英语在美国出版。对于这样一个现实的题材,而由法国人写作,使某些读者感到微妙,但是读者却能自本书获知美国的文化艺术,同时从一个欧洲的艺术史家的眼中,得到如何的评价。作者确实发掘了一些不平常的优秀艺术作品,从殖民时期的清教徒艺术开始,直到写真现实主义(或是另一种清教徒艺术)。许多有名的摄影大师自马修·勃雷蒂到狄亚纳·亚勃斯的作品,都收集在内。霍玛,欧金斯,路达的伟大作品,都被栩栩如生地重现,甚至三十年代一些被忽视的画家,也重新恢复了他们在画坛上应有的地位。  (容)
     
    《塞尚》(Cezanne),里昂纳罗·汶都利著,斯吉雷/列苏利书店出版,55美元。
    作者汶都利是意大利艺术史家,研究法国画家塞尚的权威,三十年代被墨索里尼放逐,侨居巴黎,即开始编写塞尚作品的标准目录。这位立体主义先驱者——塞尚的杰作,所表现的谦和、古典恬静的色彩和庄严的力量,对那些倦游的旅客,是一服清凉剂。汶都利所写的解释文字,追索到塞尚抛弃浪漫主义的早期作品,一直到晚期的辉煌的不朽之作。
    汶都利在1961年逝世前,完成了这本画集的文字工作。除英文版外,本书还出版了法文版和意大利文版。由于塞尚使用了建筑式的色调,利用空间建立了他的各种形象,因此必须有准确的彩色版,才能体现原作的色彩和风格,书中有四十五幅印刷精致的、前所未见的并经过严格选择的彩色复制品。本书中还选有塞尚的素描和塞尚同时代画家的作品。全书共有插图一百八十五幅。    (容)
     
    《现代艺术:1890-1918》(Modern  Art:1890-1918),琪恩·克莱著,万通/伐金书店出版,45美元。
     
    本书作者琪恩·克莱是法国巴黎大学艺术史教授,认为现代艺术的时期,包括自梵高逝世时(1890)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为止;这一时期是现代艺术的全盛时代,以后不过是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作者认为要理解这一时期的油画及雕塑,须从六个方面着眼,所以本书共分六章叙述。第一章论色彩,第二章论变形,第三章论分裂对象,第四章论正面透视,第五章论对象本质,第六章论动作。全书有插图505幅,其中347幅系用彩色印刷。这些插图充分表现了这一时期艺术上的创造性。
    本书还附有这一时期十大主要流派的讨论,及艺术名词小辞典,参考图书及索引。    (容)
     
    《政变》(The  Coup),约翰·厄泼达克著,美国克诺泼夫书店出版,8。95美元。
     
    一向被认为擅长于写美国风土人情的名作家约翰·厄泼达克,最近写了本有关非洲的小说。
    公元前第七第八世纪,在非洲蓝色尼罗河流域曾经建立过一个柯虚王国,统治过埃及。厄泼达克利用乍得和黑非洲几个国家的历史,来描写现代新建的柯虚国,因此他写了一个真正有过的国家,创造了为现代非洲人所寻求的国家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索尔·贝娄曾经写过一本《雨师亨德森》,虚构了一个非洲的故事,因为索尔·贝娄从来没有到过非洲。但是厄泼达克却根据历史事实和有关非洲的访问,写了这本小说。
    厄泼达克的柯虚国,既是想象的,又是真有其事的。书中描述一个在美国受过教育的非洲人艾勒罗上校,回到建立才十二年的柯虚国当了总统。他喜欢微服出行,亲身去多事的地方,进行调查,结果认为白人殖民者让位给皇帝,皇帝被经过选举出来的总统所谋杀,而总统又为他的下属所推翻,这就是当前非洲循环不断的政局混乱的情况。最后艾勒罗上校只能带了他的妻子到法国南部政治避难,去写回忆录。柯虚国的政局很糟,但是它的邻国比它更糟。这些国家发现外援是无济于事的,政变是无利可图的,只有发现石油才是上帝的意志,这也就是这些国家的“出路”。
    美国小说家、批评家保尔·塞罗批评此书说:厄泼达克讲的故事是令人信服的,既充满激情又非常幽默,既有讽刺也有关怀。厄泼达克在描写第三世界的困难中,揭露了工业化世界争夺非洲的灵魂(石油)的本质。塞罗认为故事的本身是本政变小说,厄泼达克写来得心应手,无疑在西方能赢得广泛的读者,而且在非洲,人们也会试图在厄泼达克所提供的这面镜子中,看到非洲人自己的真实面目。
    本书是美国当前的畅销书之一。    (容)
     
    《愚人之死》(Fools  Die),玛利奥·普索著,美国普特曼书店出版。
     
    作者普索以写《教父》而一举成名,蜚声美国文坛。《教父》于1969年出版后,列名《纽约时报》畅销书达六十九周之久,至今还销售不衰,书中的人物及语言,已成为美国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愚人之死》是普索继《教父》之后的一本小说,一九七八年出版后,也是一本历久不衰的畅销书。小说叙述美国孤儿梅林四十年的生活,他坚信英国六世纪亚瑟王式的传奇,认为可以利用他所遇到的各种人物,帮他渡过难关。他年青时,曾蹈法网,幸而他酷爱读书,从事写作,获得非凡的成就,才使他免于法律的制裁。
    梅林的著作不但给他带来了名利,而且打开了进入纽约文坛之门,以后又进入好莱坞电影世界辉煌人物的行列,认识了一批影业巨头,男女明星和美丽的女人。于是他抛弃了妻儿和家庭,以及他最亲切的哥哥,而沉缅于好莱坞的享乐和拉斯维加斯的豪赌。在这一阶段中,他结识了各式人物,其中有亡命之徒和倾城的美女,这些戏剧化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正是本书的主要支柱。他为这些令人炫目的表演人所包围,而玩尽了生活中最危险的把戏。写出了主人公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见证了背信弃义,却又敬仰荣誉;他热恋于某个女人,却又不断对她不忠,等等。最后,这些人物终于以“愚人之死”而终结。
    《愚人之死》描写创业雄心和意志力量,激情与“爱情的毒素”,友谊与背叛的故事,这既是部人性的喜剧,又是部人性的悲剧。  (容)
书讯
张维训/孙祥秀/益民/梅/容
列宁写的书评


    列宁写过许多书评,收入《列宁全集》的有三十余篇。这只是就标题上写明书评,或者内容以书评为主的文章说的。列宁通过评论书籍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论战的文章,例如《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所受到的批评》、《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等等,以及他在序跋、书信和读书笔记中对某些书籍提出的评论性意见,都没有包括在内。
    列宁写的书评,简明扼要,开门见山。有的只有四、五百字,多的两、三千字,就把主要的问题提出来了。
    1898年,列宁在西伯利亚流放时,写了一篇书评,评介波格丹诺夫的《经济学简明教程》。他首先肯定了这是俄国经济学界“一本最出色的入门书”。这本书的优点是,论述的问题虽多,范围又很广,但是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思想是一脉贯通的,即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从发展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科学”。这样论述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使研究这门科学的人,对各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每一个制度的根本特点,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得到可靠的线索,对进一步研究这门科学发生兴趣,懂得现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都同经济学问题有最直接的关系。一本入门书,作到了这一点,应该说是基本上符合要求了。
    当然,编写简明的基础理论知识读物,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加以详细的阐述、论证,那样会使篇幅过于扩大;反过来如果只作提纲式的概述,又会使初学者感到难于理解。怎样才能深入浅出呢?对于编写这类读物的作者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
    列宁认为,波格丹诺夫的书,采用了纲要式的写法,对读者是有益处的。它使读者了解到,研究政治经济学不能随随便便,不能没有任何基础知识,不能不熟悉很多重要的历史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