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强秦-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他的目光看向了唐朝,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是同时跳进扶苏的脑海中的。对三省六部制度,扶苏还是比较熟悉的,特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一直沿用到清朝,足可见它是多么适合在中国出现了。而科举制也是一样,直到后世的什么高考、中考甚至是公务员考试都是那一套的翻版。科举制可以使那些原理没有一点机会为官的百姓也有一条路可以通往政坛,这样一来对开民智很有帮助,因为想要做官你就得读书,而读了书后人的才智才能开发出来。而且扶苏也知道一旦这些人有了一个念想,那么他们就不会将心思放在造反上去了,而会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这样一来无形中自己就可以将百姓们造反的可能压到了最低。而且那些读书人更会成为拥护自己这个朝廷的强大力量,所以扶苏认为这是很应该施行的一个方针。

决定了中央的体系之后,扶苏又着眼到了地方上面,显然现在的郡县制其实是不完善的,还不如汉朝的州县制度,但是扶苏却还是想到了汉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地方的权力过大,导致军阀割据,最后连皇帝都被人所挟持,而唐后期也如汉一般,所以他很自然地就舍弃了这两个朝代的制度。若论内部的安定,扶苏觉得宋朝是个不错的样板,可惜有宋一朝的各种制度实在是太过驳杂,不是扶苏这样一个只是对历史稍有涉猎的人所能够搞清楚,所以他还是觉得应该用一下元明时的行省制度比较好。

这几日里,扶苏就是不断地将自己所知道的制度与现在的实情相结合,试图寻找到一套有利于自己统治和发展的制度,从而让大秦王朝能够象唐、汉一样成为华夏民族的骄傲。当然这一切现在只是在扶苏的脑海里慢慢成型而已,至于想将这一切全部实现,恐怕不是一二十年能够完全的了,甚至可能扶苏有生之年也未必能看到它的实现,他只是希望自己能走出这么一条宽广的路,而后人能沿着这条路不断地发展,这样大秦才会得以长存。

而就当扶苏想到要与张良、陈平等相商此事之前的一日,他又想到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计划,那就是学那明朝成立内阁,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保证无论今后的皇帝是否优秀,至少有内阁可以处理政务。想那有明一朝,虽然皇帝有不少是不理朝事的,但是它的发展却比起后来的清朝更为快速,而清朝的皇帝可都是很勤政,这就是明朝的内阁制度的好处了,纵然没有一个好的皇帝,只要内阁大臣足够明智,国家也照样能很好地发展。

就这样,扶苏将自己所设想的一切都进行了整理,然后在一日朝会之后留下了张良、陈平、韩信、蒙恬四个自己最信任的人,将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

刚一开始,四人对扶苏突然提出要改制的提议觉得很不理解,只当扶苏在取了天下之后急于表现自己在政治上的本事才搞的这么一出。但随着扶苏不断地讲解,如陈平、张良二人这样的对政事很是精通的人便看出了其提议的有利一面出来了。特别是当扶苏提出用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的这一创造性的举措时,更是让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惊讶于扶苏能够想出如此精妙的举措的同时,张良也有些担心地道:“皇上此法虽然可以使更多的平民为官,从而使拥护我大秦的人更多,但是那些各地的权势之人又怎么会甘心呢?只怕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的。当日商鞅在秦变法,也惹来了旧时贵族的激烈反对,我们现在这么做怕是会旧事重演啊。”

陈平在一边笑道:“张大人有些过虑了,如今天下与以前有所不同,当年的贵族都是承继了几代之人,手上有着连大王也无法忽视的实力,但是现在却是百废待兴,那些所谓的名门望族早已经被这些年来的战乱搞得自顾不暇了,如何还有什么余力来反对皇上的举措呢?”

扶苏一听这话觉得很是有理,自己的确应该感谢那些起义的六国之人,这样一来使得原来可能对自己的改革起到阻碍作用的人都已经死的死逃的逃,使阻力变到了最小。而后扶苏又说道:“子房,其实若说以学问取仕,现在最有可能为官的还是那些世家之人,毕竟百姓之中识字的都不过寥寥,更不要说那有足够的学识来参加科考的了。所以朕料定这科举不会有多少人反对,而当他们发现这科举在往后会影响他们的地位时,一切都已经成了定论。”

张良细想一下的确是这么一回事情,也就不再纠缠于这一点了,开始与扶苏他们讨论其他的各个举措。这一商量就是整整一日,经过几人的反复考量之后,扶苏决定先以朝中官员不够为借口向全天下宣布科举选拔人才为官的举措,待到科举这项新政策能被人接受之后,再慢慢地将其他的举措落实下去。

扶苏知道这么多的新体制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也同意了他们的看法,以渐进的方式缓慢地改变原有的一切。

扶苏已经在想着如何将国家治理得更好,使大秦能够走得更远,可是匈奴人却不会让扶苏这么舒服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生活下去的粮食,所以在十二月的寒冷天里,上万的匈奴骑兵出现在了雁门郡的城外,向着这个人少兵也少的城池发起了进攻。

一直以来匈奴人都没有发兵劫掠,使得守在城中的秦军将士都没了防备,不过一日工夫,雁门郡被破,烽火刹时就被点了起来,直传到了守在北地郡的蒙毅的耳中……

第二百八十六章 失策

蒙毅在北地郡得知了扶苏已经将楚国灭掉从而天下一统之后,心下却很不是滋味。只因这样一来他就没有立功的机会,虽然戍守边疆也是一个功劳,但和灭国拓土比起来那就显得很不起眼了。可是蒙毅也知道自己并不是扶苏的亲信,而自己的兄长蒙恬也不是一个徇私的人,所以他只能待在这里,小心防范着匈奴人,同时满是羡慕地看着中原的一次次大战。唯一可以让他有所安慰的就是跟随扶苏时间比他还早的周行也如他一般留守在北边的城池中,至少他也不能与自己一样立下多少战功。

心中很是迫切地想要立功的蒙毅知道中原已经没有自己表现的舞台了,所以就寄希望于草原上的匈奴人出兵来犯了,这样自己才能名正言顺地立下功劳。可是显然事情也没有他想的那么如意,因为扶苏的一计使得草原上最有实力的两个部落发生了冲突,两批人马就此内战不休,更没有了来犯边境的可能。看着这局面,蒙毅只能叹一声时不我予了。

这一日,正当蒙毅与往常一般在城中各处进行巡哨的时候。,一名士兵便急急赶了过来:“将军,东边有烽火燃起,恐怕是有敌人来犯了。”

“竟有此事?”蒙毅一听就来了兴趣,立刻就让那士兵带着他赶到了嘹望台处,远远地看去,果然见到一条笔直的浓烟在东边升空。“来人,速速派遣斥候前去示警处打探消息,本将军不信了那匈奴人胆敢出兵对我边境不利。”虽然说着不信,但蒙恬的心里却很是希望这是真的,因为这样一来自己的机会也就到了。

斥候去了没多久就传来了消息,说是那里的烽火只是从更东边的烽火台处传来的,他们只是传递一下消息而已。于是蒙毅便让斥候继续往东而去,一定要他们找到示警的源头。但是还没等他们将消息的源头找到,一只信鸽已经飞到了北地郡,信上面只有一句话:“雁门郡破,小心匈奴人。”看了这信,蒙毅先是一呆,因为他想不到情况会这么严重,在他想来匈奴人字多只是攻打某一个城池而已,不料却已经有一个城池被破了。但随后他就想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了,立刻下令让城中的人马准备出发,往东而去与匈奴人一战。

当然这么大的事情他是不敢隐瞒不报的,所以在出兵之前,蒙毅还是写了一封表章,让人星夜送往咸阳,里面就是写了雁门郡被破和自己带了人马前去救援,并让朝廷派遣就近的周行等人也赶去救援。然后他就带了北地三万守军中的两万五千人马赶去了东边,而只留下了五千人马守在北地郡。当这封奏折送到扶苏跟前时,已经离蒙毅出发有了七天的时间了。

在看了这表章又结合了从其他边郡中得来的消息分析之后,张良得出了一个不好的讯息:“皇上。只怕这次匈奴突袭雁门郡只是他们进犯中原的第一步,而蒙毅将军一旦带了人马离开北地,就会让匈奴人找到一个更好的下手目标。”

韩信也是一脸的忧色:“匈奴人这一举动不但是调虎离山,使我北地郡完全陷于孤立,而且那离开城池的两万五千人马怕也会成为匈奴人的目标啊。若论在野外作战,我大秦的兵马还不是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骑兵的对手,何况匈奴这次出了多少人马我们也是一无所知。现在匈奴人的一切我们都还不清楚,此战我们已经完全陷入了被动,所以皇上还是下令各地严守城池吧。”

扶苏原来心中就对这事有着一丝隐隐的不安,如今听他们这么一说就更加确定了此战的危险,所以道:“朕与你们的想法一致,如今看来这北地郡若是匈奴人真的大兵进犯是守不住了,现在只有让蒙毅将军和他麾下的人马就近退到某个城池之中才行,不然我们的损失就太大了。朕即刻就给他下旨。”

而诸人之中只有陈平有些对此举动不以为然:“皇上,想那匈奴人不过是一群蛮人,只知一味地杀戮,从来不曾学会用计,如今我们这么小心是否太过谨慎了?臣认为蒙将军出城去寻找匈奴人并没有什么错啊。”

扶苏苦笑道:“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若那匈奴人真如丞相所说,我们也只是小心了一点,稍晚还是可以对付他们的,但如果那匈奴人这次真的使了诈,那我大秦的将士可要死伤不少了,所以朕以为还是先让他们各自守住城池,静等各地的援军赶到再与匈奴人一战也不迟,小心总无大过的。”既然皇帝这么决定了陈平自然只有听命,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一封封的指令从咸阳发了出去,除了给北边几个郡的命令让他们不得擅自出城之外,还有给现在不知身处何处的蒙毅的,让他不要轻举妄动。然后扶苏就将其他的所有事情都放在了一边,包括什么改制和选后,开始将分散在中原各城池的人马重新集结起来,准备往北开去,对付这次匈奴人的进犯。

原本以信鸽的速度,蒙毅应该很快就接到旨意,可是因为现在谁都不知道他带了人马到了哪里了,所以过了十来日蒙毅还是不知道这事情,他只是一个劲地往雁门郡的方向赶去,希望能够和匈奴人大战上一场,好立下一个大功。

一切果真如扶苏他们所预想的最坏的一面发展了,就在蒙毅带了人马出北地郡后五日,数万的匈奴骑兵就飞一般地杀到了北地城下。这次的匈奴人显然和以前来犯的人不同,因为除了战马和弓箭、兵器之外,他们还带来了不少简陋的攻城器械。这是大大出乎守城秦军的预料的,看着以前只知道硬来的匈奴人很有章法地进行了分批攻城,秦军将士就更为惊讶了。这北地郡的城墙并不高大,防御措施也不是很齐全,不然当年扶苏也不会那么轻易就将此城夺取了。但是在秦军想来这样的防御已经足够抵挡从来只知冲杀的匈奴人了,可是这一次的匈奴人却是井井有条地对北地城进行了攻击,这样一来薄弱的防御就显现了出来。再加上城中的秦军人数远没有匈奴人多,不过三日,这北地郡就守不下去了。

最终,秦军的残部只能杀出了城去往南逃窜,而北地则落入了匈奴人之手。

白班带了人马走进北地时心中满是得意:“我就说这些城池的防御并不好,只要你们听从我的安排,边境上的所有城池都能够被我们轻易取下来。”身边的匈奴人连连点头,说实话他们还从来没有攻打一座城池能象这几日来攻打北地和雁门一样容易过,现在他们对白班已经很是信服了。

白班坐到了大堂的最上方,得意地道:“我又回到中原了,这一次我白班一定要将反贼扶苏彻底除掉。”接着他若有所思地道,“单于的大军应该已经与那蒙毅的兵马相遇了吧。”

蒙毅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掉进匈奴人的陷阱,但是看着周围已经围了上来的无数匈奴人,他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失策了。就在一日之前,他还在忙着赶向东边的时候,匈奴的骑兵就对他们发起了攻击。但是这突袭并不能使蒙毅束手无策,他立刻就命人摆开防御的阵型与匈奴人展开战斗。在大战一场之后,蒙毅才发现这些匈奴人比自己所想的还要凶猛,自己的这点人马在没有城池作为依靠的前提下根本无法对他们产生多大的威胁,无奈的他只得带了人马往后退去,希望能退到某个城池处。

但是匈奴人居然看破了他的企图,不但四面围住了他们,而且还向他们提到了北地郡已经被他们攻取的事情。这样一来,秦军斗志就更弱了,直到现在,蒙毅带出的两万五千人马已经丧了近万,而且已经失去了与敌决一死战的勇气。

“我错了,我不该擅自带人马出城的。如今不但让北地落在匈奴人的手上,连这些大秦的将士也因为我的缘故而要葬身在此,我死还有什么面目见秦国的父老和地下的先人啊。”沮丧的蒙毅看着逐渐围上来的匈奴人,心中哀叹着。猛然间,他拔出了佩剑就望脖子上抹去。

身边的亲兵一见忙上前抱住了他:“将军不可啊,我们现在还可再守上几日,说不定其他城池中的人马就会赶来相救了。而且将军你若一死,我们这里的一万将士的军心就彻底散了,到时我们只有死在匈奴人刀下这一条路了。为了将士们,为了我大秦,还请将军坚持下去。”

蒙毅听了这话,才从绝望中醒悟过来,对我还有这一万人马需要带领,纵然战死在此,也要先杀几个敌人。想到这里,他手中的长剑变成了指向外面,他一马当先地向匈奴大军冲了过去。

第二百八十七章 危机

当日白班与姬读所商议的是由他带兵挑起中原人的怒火从而将整个匈奴都拉进战争之中,可是最后因为冒顿的坚持,只能由他亲自带了大军来中原边境劫掠。正当白班两人为自己的计划无法实施而灰心丧气的时候,事情却又出现了转机。因为长达一年的内乱,草原上各个部落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灾难,一时间牧民们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须品,而冒顿发现这个问题时已经太晚了,各部落已经都到了灭亡的边缘。为了使草原各部落能够安然度过这个冬天,冒顿知道他们必须从中原抢夺大量的粮食等生活必须品,而边境上的几个小城池一来因为人口少,二来也是怕匈奴人的劫掠,所以这些城池中并没有匈奴人想要的足够多的东西。这样一来,为了使草原上的人可以继续生存,同时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冒顿就不得不让人杀到更里面的城池去劫掠了。

这样一来,白班二人大喜,知道自己的计划还是能够得以实施,于是白班就向冒顿献出了一个计策。一直以来匈奴人作战都只靠着勇猛凶悍,很少动用什么计策,所以在与赵国名将李牧,秦国大将王翦以及之后的蒙恬作战的时候才会屡屡吃亏。这样一来,就使得中原的人对匈奴人有了一个成见,那就是他们只是作战凶悍而已,若论起用兵来根本不是中原人的敌手。但是这次由白班所设计的攻打中原的计划显然已经改变了匈奴人一贯以来的作风。其计划是这样的:先是让冒顿带其中最精锐的匈奴大军攻打雁门郡,使秦人以为他们要从那里攻进中原,然后他则带了一路人马游走在草原边缘,一旦发现哪里的防御力量薄弱了,就出击。而冒顿则可以雁门郡为依靠对来援的秦军进行打击,这样一来秦国的边疆势必会被他们打通。而在出征之前白班还命人造出了不少匈奴人以前从未用过的攻城器械,如此就更大地加强了匈奴人破城的力量。

冒顿现在一心只想着如何从中原抢到更多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对白班的提议自然没有意见,于是匈奴人就开始了对中原的这次突然袭击。

一切也如白班所料想的一样,雁门郡被破,蒙毅舍了自己镇守的北地郡赶了过去,从而也给了白班取下北地的机会。而蒙毅的人马也在雁门郡的外面遭遇到了匈奴人的围杀。

死伤无数,军心涣散,蒙毅只有拼死一条路可以走了,所以他毅然身先士卒地带了人杀了上去。可是匈奴人却明显没有打算和他们以命相搏,见到秦军杀上来了,他们反而向后退去,但是始终不让秦人杀出自己的包围圈,一旦秦军前冲的锐气消退,匈奴人就以远胜秦军的力量反压了回去,再次将秦军紧紧地包围了起来。如是者三次,秦军就连拼死的决心都开始动摇了,蒙毅完全不知道匈奴人在打什么主意,以现在匈奴人的有利情况,他们一战就可以将这里的一万多秦军杀死,可他们却只是围而不攻。“他们一定有什么阴谋,想不到一直以来不善于用计的匈奴人居然也学会了用阴谋了。”蒙毅看着四面围着自己大军的匈奴人,心中满是担忧。

这的确是匈奴人的一个计策,想出这个计策的却并不是匈奴人而是姬读。他已经得知了白班攻下了北地郡的事情,而且从这一次大胜中想到了一个更进一步的策略,那就是以蒙毅这里的一万多秦军为诱饵,将边上其他城池的秦军也吸引出来,这样一来他们便可轻易取下如云中等城池了。冒顿因为白班计策很是成功,已经连下两城,对姬读这个更进一步的计策便也同意了,所以在兵力和士气、局面都大占上风的情况下他们才没有将蒙毅的这支人马消灭掉,反而将他们受困在此的消息传扬了出去,然后静等着其他城池的秦军赶来救援。

若论地理位置,一旦雁门郡受袭第一个赶到的应该是在云中郡守城的周行,他也在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想点了人马前去救援,但是他身边却有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阻止了他的行为,那就是郭全忠。因为周行在用兵上与蒙毅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所以在让他守在云中时扶苏另外加派了智谋不弱的郭全忠辅佐与他。这一次郭全忠果然就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劝周行道:“将军,我们镇守云中的责任也很是重大,雁门郡的守军兵力虽然不如我们但也不是相差太大,若他们守不住城池,那就说明匈奴此次进犯的兵马众多,我们前去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