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好女婿-第2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康突然咯咯地笑了起来,眼睛里波光荡漾:“你吃醋了?”
  苏木闹了个大红脸:“殿下慎言。”
  “要不,本殿和皇帝哥哥说说,叫他下一道圣旨,让你顶替顾润做皇家驸马。皇帝哥哥一向喜欢你,估计会很高兴的。”
  苏木大惊:“不可!”
  太康公主才笑道:“放心好了,就算我要你,皇帝哥哥也不会同意的,你是他将来要使的人才。若是做了驸马,不浪费了吗?”
  苏木心中叫了一声好险,才劝道:“殿下以后不可再同臣开这种玩笑了。”
  太康公主却不回话,只抬头看着外面的夜景,笑道:“其实成不成婚对本殿来说也没什么区别啊!反正到时候,本殿依旧住在宫里,至于顾润,叫他自己呆驸马府中好了。”
  说到这里,太康公主面上突然带着一丝怒气:“顾润浪荡,留恋风月场所,一想起来就觉得恶心,本殿才不会让他近身呢!就叫他在府中当个摆设吧!”
  苏木摇头:这个顾花少真是可怜啊!
  “倒是苏木你这人不错啊!”
  苏木不知怎么的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殿下不要再扯到苏木身上。”
  太康指着苏木道:“人说苏子乔诗酒风流,乃是浪荡不羁的才子。按说,如此人物,少不得有女子爱慕。可我见你却从来不去花街柳巷,平日里不是做事就是读书,严于自律。倒叫本殿佩服!”
  苏木心道:我并不是不想女人,实在是不喜欢去青楼,心理关过不去啊!
  这话自然不好对人言。
  两人说了半天话,苏木将折子写好,就拿起太康的信,放进一个熟牛皮盒子里,用火漆封好,通过秘密渠道快递去了京城。
  到这个时候,他才算是彻底地放松下来。
  赈济银子凑够了,又说通了太康公主回家,他想不出又有什么理由再留在沧州。
  这一场大雨之后,天气突然转凉。
  然后,又是接连十来天的小雨。
  时间已经到了弘治十六年九月底,一场秋雨一场凉,很快,街上就看到穿棉袄的人了。
  苏木计算了一下时间,自己和太康的信送去京城之后,等到陛下圣旨过来,大约还有十来天。如果一切照常,十月中旬就可以回到京城。
  回京之后,再等一个半月,就要过年。
  过完年,再等上两月就是进士科会试。
  也就是说,留给苏木温习功课的时间只有四个月左右。
  来沧州之后,俗务缠身,一直没有空闲读书,明年的进士科能中吗?
  老实说,自从历史发生重大改变之后,苏木自己也没有任何把握。
  现在,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好在,有内阁三老的教导,苏木觉得自己如果努力上一把,拼上四个月,还是有可能上榜的。名次也不需要太高,赐同进士出身就可以了,至少能够保证自己有个正经的出身。
  如果入不了翰林,那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至于盐司和银行的事情,一切都已经走上了正轨,苏木也不想去管。
  银行这边有太康公主和孙臣,再加上一个宗真,红白两道通吃,绝对出不了乱子。盐司那边,苏木同吴大人一说,老先生深以为然后,正色道:“苏木你这话说得有理,科举才是正途,不要为了盐司的杂事耽误了功课,以后你也不用每日到老夫这里来,好好温习,争取明年考个进士出身。”
  其实,自从那两百万两赈济款凑够之后,老先生也懒得再过问盐司事务。他已经写了折子上奏朝廷,说是自己乃是举人功名,无德无能,资历不够。以前之所以答应代转运使一职,乃是为了替朝廷和天子分忧。现在既然差使已经完成,请回扬州依旧任推官一职。
  如果不出意外,朝廷的旨意应该很快就能下来。
  果然,又过了半月,一支庞大的宣旨队伍准备启程来沧州。
  而且,很奇怪的是,这群人并不是一拨。
  这个消息得自张永,张永派了个心腹过来联络苏木,说是,这群宣旨的人马中,一共有两批人马,两道圣旨。
  一批简单些,就一个传旨的中官,圣旨是给吴老先生的。上面说,吴大人在长芦盐司任职期间,政绩卓著,扬州就不用回去了。着,免去他长芦盐司转运使一职,新的转运使不日就会到任。至于他吴大人,也回京城,去吏部候差。
  “估计是要大用了,应该能够去一个好地方。”听到这个消息,苏木也替老先生高兴。
  老先生在盐司的成绩有目共睹,明年皇帝亲政,又正好碰到官员政绩大考核的年份。各地的官员都会要动上一动。吴老先生举人出身,而盐司又是如此要紧,他无论是威望还是出身不适合担任这种要紧的职务。去职对他来说却是好事,也免得日后被人架在火上烤。
  按苏木到处推测,老先生应该能够去一个县份做知县正印官了。
  另外拨颁旨队伍规模空前,总数达到惊人的一百之巨,还带着各色仪仗。
  原来这群人朝廷是来给顾家提亲的,要接顾三公子回京城等待大婚,并随带着在沧州采买各色嫁妆。
  苏木听到那个张永派人的探子说起这事的时候,忍不住笑出声来。
  自从自己不去盐司衙门,而吴老先生又不管事以来,顾花少最近的日子过得非常得意,大有独霸转运使官署,盐司第一幕僚的架势,衙门中的小吏们对他也是诸多奉承。这次要去给皇家做驸马,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也不知道到时候三公子会崩溃成什么样子?
  苏木倒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他的表情了。
  不过,笑了半天,苏木心中又莫名其妙地一酸,忍不住喃喃道:“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苏先生你说什么?”那个探子疑惑地看着苏木。
  “哦,没什么,那两拨人马什么时候能够到沧州?”苏木问。
  探子:“回苏先生的话,十月中旬应该能够到沧州,也就十来日光景。”
  苏木:“太慢了。”
  探子:“是有些慢,不过人实在太多,难免的。”
  苏木:“如此说来,到时候我就可以回京城了。”
  “那是自然,干爹说,万岁爷这半年来一直都念叨着您呢!”探子:“不过,干爹托小人给先生带一句话。”
  “哦,张永有什么话?”
  “干爹说,先生要将那人看好,别叫她又走了。到时候,可与那人随颁旨的队伍一道回京城。不过,在没回到京城之间,那位的身份不可暴露,免得失了天家体面。”
  “那是自然,不过放心,那位也已经答应回去了,不会有纰漏的。对了,这次来提亲的颁旨大臣是谁?”苏木又问。
  “颁旨大臣是礼部的田侍郎。”
  “不太熟悉。”
  探子低声道:“田侍郎这人是没什么名气,不过,他能够做到礼部侍郎位置,却同一人大有关系。”
  “谁啊?”苏木问。
  “寿宁侯张鹤令。”探子今日见到大名鼎鼎的苏先生,有意卖弄,道:“这个田侍郎不过是一个酸丁,中进士二十年,一直郁郁不得志,在钦天监这种清水衙门做副监,混日子。”
  “不过,也合该是他的运气。田大人有个侄子入了张侯的法眼,做了侯府管家,很是得势。有张侯的照应,田大人竟然被提拔成了礼部右侍郎。当然,田大人依靠后戚做了高官,名节上也有了污点。”
  苏木笑了笑:“原来如此。”
  探子:“对了,这个田管家此次也来沧州了,此人姓田名青,却是一个干练之人。”
  “田青一个侯府管家跟颁旨大臣来沧州做什么?”苏木不解。
  探子解释说:“田青此人能言善辩,经常替张侯办一些难办的事。如此得用的人物莫名其妙地混进这群提亲的队伍里,确实有点叫人想不明白。田侍郎是个腐儒,能力有限,这次提亲队伍的日常事务都由田青处置。”
  “张鹤龄现在是国舅,他上心侄女太康公主的婚事也可以理解。当然,这不是苏木操心的事情。
  他现在只想回京城,越快越好。前提是,太康公主不能再出意外了。
    
    
第四百七十八章 密折

      苏木并不知道,自己和吴老先生的密折交到皇帝手上时,又发生了什么?
  时间推前十来天,大内禁中,司礼监值房。
  已经进入深秋十月,眼见着大明朝弘治十六年就要过去。翻过年,就是正德年了。改元易敕,国之重典。过完年,正德皇帝就要大婚。、
  皇帝大婚在封建社会是一个鲜明的政治符号,意味着张太后的垂拱而治将告一段落,而正德帝要亲政了。
  即便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按照后世的话来说礼部、钦天监等各大掌管意识形态的衙门就不断上书,要么是提出来年的大婚典礼该走什么程序;要么提出各地方官员进京朝觐的名单和礼仪;要么索性就上表预祝。
  明朝政治实行的是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制度。也就是说,官员们所上的折子要先交到内阁,由内阁三大辅臣先看一遍,提出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条子上,附在折子后面,上交到皇帝手中,这叫票拟;折子交到皇帝那里,皇帝根据内阁的意见,最终裁决。因为皇帝的处理意见都要用朱砂写成,所有,就叫着批红。
  不过,大臣们的折子大多空洞无物,且这些家伙都是进士出身,下笔洋洋洒洒万余字也打不住。皇帝也不耐烦看,所以,索性将批红的大权下放到司礼监,让司礼监自己处理。毕竟,名义上来说,司礼监属于皇帝的家奴,相当于后世的贴身秘书。
  司礼监一般有五人,一个掌印太监,四个秉笔太监。
  内阁票拟的折子转到司礼监之后,得先由四个秉笔先读,然后提出处理意见,掌印太监同意之后,这才写下判词。
  如此一来,内阁管辖百官,司礼监牵制内阁。内阁阁臣被人称之为相,而司礼监的太监们则被大家称之为内相,谁也管不了谁,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实际上,明朝的政治讲究的就是互相掣肘彼此制约。
  司礼监五个太监中,除了掌印刘瑾刘公公,其他四人自领了一个监,都有自己手头的事。只每日过来看看折子,处理完就回衙门去。因此,一天中,很难有超过三人在值房坐堂。
  今日却是怪了,竟有四人。
  为首的正是刘谨,其他三人分别是马永成、高凤和谷大用。
  没错,这四人都是皇帝陛下东宫旧人,除了他们,还有张永、魏彬、丘聚和罗祥。八人被外官称之为八虎,这个名声很不好听。不过,考虑到文官天生就仇视内官,东宫老人们倒不觉得有什么。
  先帝驾崩,正德继位以来已逾九月。虽然张太后垂帘听政,一手把握整个朝局国政,但因为慈圣太后她老人家性子和顺,为人也谦和。因此,正德皇帝以未成年之身插手大政,张太后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此一来,整个皇宫各大衙门的管事牌子换成了正德的自己人。
  按说,以刘瑾为首的那群宦官们该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才是。只不过,太康公主出宫之后,张太后的心情一日坏似一日,一点小事都能惹得她老人家大发雷霆。
  整个皇宫这几个月都笼罩在一片战战兢兢之中,生怕惹恼了太后老人家,被平白无故地打上几十扳子。
  不过,今天在座的刘瑾和三个秉笔太监都是满面的春风。
  下了几天雨,天气突然冷了下去,站在监中,抬头朝外看去,远处的青山竟不知道什么时候抹上了一片红色,想来定是香山的枫叶。
  “皇上现在想必还在西苑。”坐在刘瑾右手的顾大用满面春风地说。
  “应该是,万岁爷龙精虎猛,却最怕热,又有游泳的习惯。龙离不开水,自然舍不得中南海那一池碧波。”高凤接道。
  刘瑾:“热了一个夏天,总算是凉快下去,咱家只觉得浑身爽利。不过,这天儿冷下去也快,把门帘子挂上吧!”没错,太监们因为受了那一刀,身体比起普通人要弱上几分。偏偏刚才过去的那个夏天热得厉害,据说辽东还热死了人。
  紫禁城中因为安保的需要,别说大树,就连灌木也找不到一丛。太阳一照下来,光敞敞无遮无挡,闷得更是厉害。
  这落了几天雨,突然凉快下来,大家都感觉心情极好,面上都带着笑容。
  听了刘公公的话,马永成因为身材高大,就拿起帘子走到门口要去挂。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太监喘着气急冲冲跑进屋来,夹带着一股凉风。再看他的表情,满脸都是兴奋。
  这人叫李能,乃是刘瑾的心腹,如今正在司礼监中负责分检内阁转来的折子。地位虽然卑微,却非常要紧。
  李能一进屋手中捧着一个牛皮匣子,一进屋就扑通一声跪在刘瑾身前:“恭喜干爹,恭喜干爹,天大喜讯,天大喜讯啊!”
  一看到他手中的牛皮匣子,马永成自然知道这是封疆大吏所上的密折,知道有大事发生,顾不得挂门帘,快步走到刘瑾身边。
  说起密折,在真实的明朝世界中并不存在,要等到清朝雍正皇帝时,才会形成一整套严格的密折制度。每个督抚一级的高官都可以不经过驿站,又专门的信使直接送达皇帝手头。除了皇帝,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开启。如此一来,清朝的中央集权和君主独裁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这个密折制度的提前出现其实也怪苏木,当年正德皇帝还在东宫潜邸的时候。在一次课业的时候,正德感叹说如今的通政司和内阁的权力实在太大,一个大臣如果想给皇帝说实话,所上的折子得先由所在部院的给事中观看,点头了,才转通政司。通政司分检,觉得妥当了,才发到内阁。内阁草拟,转司礼监。
  也就是说,一份折子要最后落到皇帝手头,得经过给事中、通政司、内阁、司礼监四个部门。而明朝的文官习惯性地同皇帝顶牛,若大臣所在的折子中有不符合文官利益的地方,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被直接卡下来。
  如果碰到心怀不轨之辈,阻塞言路,即便皇帝在英明,也会因为消息闭塞产生误判。
  听到这个感慨,苏木习惯性的炫耀自己的见识,随口将密折制度说了出来。
  他也就是顺口一说,却不想正德皇帝却记真了。
  等到登基,就开始大力推广。
  问题是,他这一推广,别的文官却不买帐,反上谏言说君子事无不可对人言,陛下这么做,那是鼓励小人风闻奏事,行唐朝武后告密乱政之举。就算万岁你要兼听则明,御吏台的言官可都是真正的实诚君子。有他们在,还需要密折吗,没得坏了陛下的圣誉。
  如此一来,密折制度最后无疾而终。
  在真实的历史上,清朝大臣们的密折在交到皇帝手头时,得先在军机处备案。
  而在这个时空的明朝,则改到司礼监。
  正德登基九个月,所发出去的密折牛皮匣子也有十好几个。可到现在,却没一份回来过。搞得司礼监也不记得有这么回事。
  其他两个秉笔太监也意识到什么,同时围了过来,低头看去。
  这一看,脸上都同时露出狂喜。
  刘瑾哈一声:“皇上洪福齐天,千岁要回来了。”
  牛皮匣子已经打开了,里面是两份密折,一份是苏木的,另外一份的落款则是太康公主。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马永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不住摇头:“自从出了这么一挡子事,慈圣太后心情不好,咱们这些做奴婢的也是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高凤接嘴道:“太后她老人家心情不好,咱们这些做奴才的日子能好过?所谓主忧臣死,咱家见慈圣太后老人家一日消瘦于一日,这心里啊,就如同有刀搅一般。”
  说到这里,他眼圈就红了,不住伸手去擦。
  谷大用见高凤表演欲强烈,心中腻味,道:“如今,千岁总算来信了,既然有信过来,自然是想慈圣太后。刘公公说得没错,千岁要回宫了。”
  刘瑾也是满面春风:“今天本是咱们司礼监议事的日子,就不议了。这天下的事再大,还能大过皇家?走,我等去见慈圣太后,将折子转到她老人家手上。”
  “刘公公。”刚才过来报信的太监李能小声道:“刚才分检折子的时候张公公也在,压着大伙儿不许吱声,自己先去了坤宁宫报喜去了。”
  “哪个张公公?”刘瑾一张脸黑得要滴出水来。
  高凤、马永成和谷大用也抽了一口冷气,心道:这个张永为了争宠,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张公公以前也不过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普通太监,就因为结好了东宫第一智囊苏木苏子乔,在关键时刻立了功劳,摇身一边,成为司礼监首席秉笔、御马监管事牌,隐约有大内第二人的趋势。若是让他再得了太后的欢心,将来还得了?
  谷大用本就是一个尖酸刻薄之人,顿时忍不住冷笑一声:“好的很啊,张永这次去报喜,说不定慈圣太后心中一高兴,说咱们几个都是无能之辈,将大伙儿给赶出司礼监了呢!”
    
    
第四百七十九章 抢头彩

      高凤为人一向虚伪,连连摆头,道:“这报喜的事情谁去不都一样,只要慈圣太后她老人家心头高兴,就是咱们做奴婢的福气,谷公公言过了。”
  谷大用冷笑声更大:“高公公高风亮节啊,反到是我谷大用心胸狭窄了?”
  高凤又摇头:“谷公公,是非多因争执起啊!依咱家看来,张永用不了片刻就会过来的。”
  “哦,他还来炫耀?”
  “不是不是。”高凤还在摇头,大家看得久了,都替他头晕。
  高凤继续说道:“张公公去报喜,太后问起,太康千岁的折子里说什么呀,密折呢,他又该怎么回答?臣子的密折,按照体制,得先由我们签批才能发出去啊!”
  刘瑾一指高凤:“高公公说得对,咱们就在这里等等,且看看那张永是怎么在我等面前装模做样的。”
  就在他这句话说完,一个太监就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值房,不是张永又是谁。
  刚才刘瑾等人的话自然都落到他耳朵里。
  按照张永的脾气,若是往日,早就向刘瑾发作了,搞不好二人还要拳脚相交。这样的闹剧,以前在司礼监可没少发生过。
  “呵呵,刘伴都知道啊!”张永很随意地坐到刘瑾身边,惬意地伸了个懒腰:“真是一个大喜事啊,太康千岁殿下有消息过来,想必是就要回宫了。千岁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