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种出来的粮食自然也就归于占领者。

皇甫嵩和张飞都不是穷凶极恶之辈,只不过是跟赵兴坚持的政治理念不同,所以他们所过之处严令士兵毁损农户的庄稼也在情理之中。也正因为如此,赵兴才没有在自己的部队捉住皇甫嵩、围死张飞之后对这二人下死手,如果是换了水冲武都道的司马懿,赵兴并不介意让其变成一只“死蚂蚁”。

对于各地传来的粮食丰收增产的消息,赵兴听了之后真个是乐得合不拢嘴。来到这个时空之中已经十六七年,赵兴经常在为粮食的问题而发愁。在他看来,粮食问题才是影响自己势力向外快速扩张最关键的问题,因为粮食连着人口,始终是共生的关系。

如果赵兴手里有足够多的粮食,他就可以鼓励自己治下的老百姓多生多样,人口便会快速增加。反过来,赵兴治下的人口快速增加,就会有更多的劳动力来生产粮食,这样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土地面积能够养活的人口上限尚未到达之前,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完全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通过科学育种、兴修水利、大量使用耕牛和农家肥等手段,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固定土地面积内的产粮总量,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这些年来,赵兴反复对前往各地任职的地方官吏灌输一个理念,那就是一定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官吏任职区域内最适宜生长和生产的农作物、畜牧养殖以及水产的总量提高起来。

比如上郡一带(黄土高原)的土质和气候适合粟米的生长,冀州平原的土质和气候适合棉麻、黄豆以及小麦的耕种,幽州地区平均气温较低,适宜种植高粱,而大陆泽附近更是鱼米之乡,青州北部适合种植大豆和小麦,南部可以种植水稻,徐州则又是一处鱼米之乡。

在赵兴的眼里,只要是土地,就应该种满粮食,决不能废弃和荒芜;只要是池塘湖泊,就应该放养鱼苗,决不能变成无人问津的水洼;只要是草地丘陵,就应该放养牛羊,决不能成为灌木和荒草丛生之地;只要是海岸线,就应该鼓励渔民出海捕捞,决不能浪费了大海对人类提供食物的恩赐。

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汉代,有粮食的人便可以得人心。赵兴成为汉末最大的产业资本家似乎有些遥远,但成为汉末最大的种粮户却是指日可待。

赵兴在给各地送来的报喜官文上是这样批复的:“凡粮食增产之地主要负责官吏,皆记大功劳一件!各地官库今年收购粮食之价格,提高一成,以示对种粮农户之嘉许鼓励!”

赵兴的这道批复一落笔,便有《晋报》和《商报》进行原文转载,一时之间,各地种粮农户心情大定,欢呼雀跃。

这个事情过去没有多久,果然如当初李儒所言,一些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专门居住于城市之中进行手工业制造的商户和工匠们心里开始犯愁了。虽然到现在官仓所售的粮食价格不曾提价,从北方输送过来的牛羊肉也没有提价,可大家都觉得心里没底,担心万一哪天官府翻脸,将粮食的价格提了起来。

于是有一些手中资金充裕的商户开始分批购买粮食囤积起来,就如同当年雪花盐上市之初一般,希望能够有个过渡缓冲的时间。

因为部分商户开始囤积粮食,这就造成了部分非产粮区的官库粮食供应紧张,结果民间粮食买卖的价格便开始上涨。各地负责监察物价的官吏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卧虎城,第二日,几大报纸关于专访平西王对当前粮价的看法的文章被刊发。

在这篇专访之中,赵兴说道:“《管子?轻重乙》有语:“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如今黄河两岸粟米豆粱喜获丰收,官府储备充足,老百姓大可不必为买不到粮食而紧张。我在这里向所有人承诺,官府售卖的粮食仍然保持原有价格不变,至于官府提价向种粮户收购粮食的举动,主要是为了保护农户们的种粮积极性,今后视情还会有这样单方面提高收购价格的行动,大家习惯了就好!”

赵兴此语一出,各地粮价立即回落至官仓价格。当初囤积粮食的那些商户,倒也没有吃多少亏,只不过他们可能要吃一段陈年旧粮。当然了,若是不怕麻烦,他们也可以将这些粮食转卖到各地的酒厂之中,想要卖回给官库,那是连门都没有了。

有脑子灵活的人会说:“既然官府从农户手中收购的粮食价格提高了一成,而卖出的粮食价格却没有变化,我暗中从官府手中买一批粮食过来,然后再委托种粮的农户返销给官府,一来一回岂不是白赚了将近一成的粮价差?”

仅仅是倒卖一下,就能赚取一成的差价,这绝对是一比大买卖!

可惜,谁要是脑子灵活到这份上,他就要彻底破产了。因为晋国官府定下的粮食收购价是对未经过加工的带壳毛粮而言,官府售卖出来的都是已经去了皮壳可以直接食用的实粮。而毛粮经过加工变为细粮的大型粮食加工场坊全部控制在官府手中,官府收购的毛粮的价格与卖出的细粮价格之间,可不止一成的价格差。

谁要是拿着实粮来向官府出售,不是疯了,就是傻了。

第十五卷 威服四方 第七三九章 有粮大家尽管卖

话说赵兴为了鼓励各地农户种粮,在丰收之年竟然做出了提高一成价格收购粮食的惊人决定,顿时引起了各地一阵混乱。

所谓的混乱,不是指赵兴控制范围内的一些小规模囤积居奇,而是指赵兴势力范围之外的各方反应。

与其他势力不同的是,赵兴从一开始占据上党之后,便在积极尝试着将土地收归集体所有,不再给有功之人封赏土地,严禁将土地用来交易和买卖,只将土地的使用权租赁给那些真正需要土地的农户,而且还要按照本地的人口数量规定每人可以承包的上限。

赵兴的这个做法,是借鉴了后世农村的承包责任制做法,主要是为了避免官僚阶层和世家大族经过若干年之后的发展,再次成为大地主阶级,凭借占据的土地奴役贫苦百姓。

当然了,为了封赏有功之人,赵兴还是分出去了一些东西,但却跟土地没有关系。比如说,与赵兴结拜的几位兄弟,如今家中也都算是富裕的大户人家,但他们拥有的土地数量也是按照人头数分配所得。而赵兴分给他们的却是各种作坊的入股权,虽然不一定是大股东,但却实实在在地每年都有收益,甚至这些收益比土地收益更直接和可观,所以也就直接避免了有功将士们对土地的“饥渴症”。

赵兴这一手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的做法,自然而然地延伸出了农户所收粮食由各地官府统一收购的做法。官府将收购而来的粮食或是加工成实粮贩卖给脱离农业生产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或是卖给需要使用粮食的酒场、饲养场,或是储存到战备粮库之中,以作为灾荒之年的储备。

这一套模式运行至今,已经体现出了非比寻常的优越性。农户们不再担心土地的归属权问题,而且多产粮食就会多收入,所以种粮的积极性本来就高,如今又出台了粮价保护措施,世代依靠种田为生的穷苦百姓便看到了种田致富的希望和道路。这对于稳定人心,推动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与之相反的是,赵兴势力以外的各州郡如今实行的是以士族地主占主导地位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这种土地制度下,代表国家的皇室是最大的地主,然后是朝中的大官僚和各地士族阶层,接下来是少部分拥有自耕土地的农户,最下面则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甚至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

在赵兴控制的范围内,很早便定下了严禁任何形式的奴隶买卖这条规矩,所谓的奴隶全部属于官府所有,也就是战败的外族青壮劳力,全部被圈禁在矿山之中进行劳作。

在赵兴控制的范围内,目前已经消灭了流民,昔日黄巾祸乱时造成的流民潮已经完全被消化和吸收。一旦某处地方发生灾荒,土地所产粮食无法养活百姓时,官仓之中储备的粮食便会被拿出来救济灾民,而等到灾荒过去之后,农户只要将赊借而来的粮食稍微增加一定数目补交上来即可。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赵兴就把土地定义为养活百姓的生产资料,而不是剥削百姓的重要工具。尽管如此,赵兴仍然实现了刺激社会财富增长的目标,那是因为他把挣钱的渠道放在了大力推广手工业制作上来。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自然会想办法让自己活的更舒服安逸一些,而这些手工制品和各种商品就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需要。如果一开始老百姓就在为如何填饱肚子而挣扎,大量商品被生产出来之后,又有谁有能力进行消费?

与晋国、青州、徐州毗邻的司隶地区、兖州、豫州和扬州的大地主阶层们,发现赵兴在其控制范围内提高了一成的粮食收购价格,于是纷纷想出各种招数,将今年多收的粮食运进晋国、青州和徐州进行贩卖。

虽然听上去一成的提价并不很高,但是只要捣腾过粮食生意的人都知道,粮食价格每斤增加一文钱,如果后面乘以几十上百万,那也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大地主阶级每年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之内获得巨量的粮食,他们自己吃肯定是吃不完,有的为了保存粮食,不得不修建许多的粮囤,还得被老鼠和害虫侵蚀,与其这样,还不如卖给晋国赚取大量的真金白银,然后再从晋国购买令人羡慕的各种奢侈品。

对于势力范围之外的大地主偷偷委托各地种粮户向官库出售粮食的做法,赵兴采取的完全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是默许纵容的态度。

虽然不是什么经济学家,但赵兴也明白粮食的附加价值是最低的,几乎就没有多少利润可图。这些世家和大地主之所以有如此巨量的粮食,完全是依靠压榨他们领地之内的农奴所得,并非是生产的粮食彻底过剩了。

贪图利润的外地大地主们看似从晋国这边多赚了一成的粮食差价,但他们赚到的钱财最终还得回流晋国。因为大地主从来都是跟穷奢极欲靠在一起的,因为钱来得多、来得快、来得容易,他们就不懂得珍惜,一定会想办法花出去。而晋国制造的各种商品,便可以极大地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心理需求。

根据刘继礼和秦谊禄的测算,今年大汉各地所产的粮食,就算全部被晋国暗中收购了,农兵商金行的储备金都不需要动用超过四成。而来年晋国销往各地的商品毛利润,则是收购这些粮食的五倍还多。

赵兴不相信像今年这种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大汉帝国年年都能遇到,万一接下来的几年之中盛产粮食的中原和江淮地区发生了大旱灾、大蝗灾或者大水灾什么的,到时候他凭借如今储备下来的巨量粮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从各州招揽流民入境,而不用担心养不活这些流民。

只是,赵兴从各地收购如此巨量的粮食之后,又该如何妥善存储和放置呢?毕竟粮食不是铁矿和煤石,放在露天之中也不用担心会腐烂变质。

没关系,赵兴这些年已经让卧虎农科院的技术人员琢磨和探索出了一条粮食存储的先进办法。

第十五卷 威服四方 第七四零章 秘密修建大仓库

《诗经?国风?魏风》之中便有对老鼠祸害粮食的描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可见就算粮食获得了丰收,如果储存不当,也会成为老鼠等害虫的美餐,而让农民的劳动成果最终付诸东流。

赵兴既然在密谋收购各地丰收之后多余的粮食,自然不能疏忽了粮食的储藏问题。

早在卧虎酒庄开始囤积酿酒所用的粮食开始,赵兴便让人反复比较储存粮食、降低损耗的最佳办法。经过这么多年以来的反复试验,还真被他发现了两条重要的手段。

通过测验,赵兴发现各种粮食,不论是粟米、稻谷、小麦、大豆等等,它们的存储都有两个共同的禁忌,一个是怕潮,另外一个是怕闷热。特别是小麦,在潮湿的环境之中,用不了几天就会霉变,彻底无法食用。

为了克服这两个问题,赵兴在仓库的内部构造、选址、防虫防鼠等方面动了大量的脑筋,最后在进入了西域,完全控制了寒冷的北方大草原之后,终于得到完美解决。

当初赵兴让马超智取的交河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土城,这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交河城这一地区气温干旱少雨,土层十分干燥,就算直接掘土筑城,都不会发生坍塌的事故。因此,在这种地方修建大粮仓,可以很好地克服潮湿的问题。

赵兴还记得后世看到的考古纪录片中,在楼兰地区发现了一位四千年前仍然保存完好的女尸,被人称为“小河公主”,这也间接证明了此地的气候是多么的干燥。所以,赵兴选择秘密修建的第一处大粮仓位置便是紧邻西域交河城的骊威城附近。

选址此处修建大型的战备粮仓群,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赵兴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将来只要拿下了乌孙国,还有乌孙以西的大宛和康居等国,那里可是一个超级大粮仓,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半个大汉。所以很有必要在平西王的封地之内修建一处超级大粮仓,为天下百姓储备粮食。

为了防止鼠害和虫害,赵兴不仅让人花费巨大的力气将修筑仓库的泥土全部在高温之中炒熟,而且加入了生石灰等材料,在仓库的最内一层则是严丝合缝的条石,就算薄如蝉翼的刀刃都无法插入。就这还不算完事,在仓库的四周赵兴还让人铺上了吸收水分的生石灰,在地下埋设了可以用来加热去湿的地热管道。

有了如此繁琐和夸张的技术处理之后,骊威官仓的存贮能力只能用恐怖来形容,粮食存放进去之后,就算是隔上几十年搬出来食用,问题都不会很大。

骊威大粮仓虽然好,但却距离中原太远,交通运输费用实在过于高昂。所以,赵兴在让人秘密修建骊威粮仓的同时,还在上郡以北、五原以南的沙漠地带修建了一处稍小一些的粮仓。所谓的小,只不过是与骊威粮仓相比,其实规模并不输于大汉其他州郡的任何一处粮仓。

这处粮仓隐藏于无人区的沙漠之中,距离上郡的治所肤施不过数百里之遥,但因为其干燥寒冷的地理条件,同样适合修建储备粮仓。

在彻底解决了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问题之后,赵兴如今已经不用担心在这里修建粮仓会为别人做嫁衣裳。因为他自信还没有那个势力能够深入到无人沙漠之中,将自己存贮的粮食搬个精光。

驻守在封雪城的炎晟师、驻守在姑臧城的黄轩师可不是吃素的,他们足以拦住任何稍微成规模的不明身份小股部队进入紧邻上郡的此处沙漠地带。

虽然修筑两处粮仓耗费了赵兴不少的财富,但他觉得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一旦粮仓修建完毕,可以为大汉帝国一直服务下去,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粮食的存储损耗,还能为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保留足够的应对手段。

在修建战备粮仓的同时,赵兴还选择在天寒地冻的北海(贝加尔湖)附近,秘密修建了一座可以存储肉食品的冷库。北海周围地区的冬季气温,可以达到零下四五十度,冷得让人冰冷刺骨。这里到了寒冷漫长的冬季,最不缺乏的便是巨大纯净的冰块。

赵兴派人在春天暖和的时候带着工具向北而行,到了夏季泥土解冻的时候,青壮劳力便在湖畔的悬崖之上挖掘上下三层的地洞,等到秋天来临时人员向南撤离。如此反复数年,终于挖出了一个可以存贮巨量肉食的地洞。

等到地洞挖掘完成之后,赵兴让人在冬季寒冷时分,向上层和下层的地洞之中塞满了冰块,在中层的地洞之中则存放了一些牛羊生肉和从贝加尔湖内破冰捕获的鱼类,然后将三层洞口进行密封。

到了第二年的夏季,天气暖和之后,上下两层塞满冰块的洞内缓慢融化,冰水从导水孔中流出,再次注入北海。但不等这些冰块全部融化完毕,天气又进入了零度以下,然后赵兴又让人冒着严寒向洞内加注冰块,如此反复几年下来,存放在中层洞库之内的生肉和鱼类竟然全部保存完好,没有腐败变质的迹象。

这处自然冷库的试验获得成功之后,赵兴便开始派人在北海附近捕鱼和放牧,那些捕获的鱼虾直接被封存到了冰库之中,还有一些来不及向南迁移的牛羊被宰杀之后,也直接存放于洞库之中。

赵兴相信,只要再经过若干年的积累,这处洞库内存贮的肉类和鱼类,再加上骊威粮仓储藏的大量粮食,足够支持平西王麾下的大军一路向西,发动一场横扫欧亚大陆的超大规模征服之战,最终实现他饮马地中海的宏大愿望。

现在的赵兴,距离他的愿望实现只差两个条件,一个是人口,一个是物资。而这两个条件的成熟,都需要的是时间。

今年不过三十一岁的赵兴,身强体壮,按照华佗的说法,很有可能会活到一百岁,所以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时机和条件真正成熟的那一天来到。

耐心等待,对内如此,对外亦如此。

第十五卷 威服四方 第七四零章 新式盔甲汉中造

进入隆冬季节,大汉各地的形势如同已经结冰的黄河暗流,虽然表面上看去进入了冰封稳定的时期,但冰层之下的水流却是一刻也不曾停歇。

曹性冒死从益州军手中夺下一具完整的藤甲,然后被秘密地送往卧虎兵器研究院,以供马均和他的高徒们进行研究。经过了数月的分析和比对,加上返回上党之后的赵兴进行技术指点,晋国已经完全掌握了益州藤甲的制作程序和原理。

根据马均等人的研究,他们的结论是:藤甲是经过特殊处理藤编而成的铠甲,对冷兵器有着极为强横的防护力。藤甲与金属铠甲相比,具有重量轻、不怕水、透气性强等优点,特别适合在南方潮湿多雨的地域装备使用。

曹性夺回来的这具藤甲,是他在杀死一名攻城的益州军小头领之后,从其身上强行扒下来的。此甲的防护部位主要以头部和上半身为主,配合一面藤甲盾使用,可以很好地防护到穿甲者本人的身体其他部位。经过试验,藤甲的最大缺点便是怕火易燃,而且不适合在滴水成冰的寒冷北方使用。

赵兴虽然不太熟悉藤甲的详细制作程序,但他却记得藤甲在制作过程中必须要在桐油之中反复浸泡数次才能起到刀枪不入的效果,所以他将这个要点告诉了马均。

张郃率领先锋军一口气攻占了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