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项教具的单独和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而且不管在设计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的重要性,并间接地培养其“内在纪律”。 
    在设计上,具有控制错误的特性,可以使小朋友自行发现错误、而能自行改正,例如:粉红塔有10块,最小的1块是1公分的正立方块,最大的1块为10公分的正立方体,所以最大块与次大块刚好差1公分。在堆完塔后小朋友可以拿起最小的那块,量一量各块之间的差距,他会发现恰好都是1公分。 
    依蒙台梭利自己为“儿童之家”写的手册上说明,教具有动手教育、感官教育、语言与知识、自由、书写、阅读、做算术、及品德教育等8项。后人为方便陈述,又将它们归纳成以下4项: 
    ——日常生活教具 
    “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苏格兰的男人穿裙子”,从这两个陈述中,我们即可引申出日常生活教具的特质:首先它依各种文化的不同,内容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其次,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大都可纳入这一项目中。基于以上的原因,蒙台梭利并未替这项训练列出教具的目录,而希望导师能协调“智能启发”与“文化常规”的双重要求,自己研制教具,整备环境。依照美国的分类,将日常生活这项练习分为4大类: 
    1动作:例如划直线走路等。 
      2照顾自己:例如穿脱鞋子、衣服等。 
    3照顾自己的环境:例如拔草、浇花。 
    4礼貌:例如打招呼等。 
    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在于训练感官能力和肌肉活动两者之间的协调。因为对幼儿来说,动作的平衡会促进智能上的发育,而且手眼的协调也为他们将来的写字画图能力,作了“预备”的工作。比如说想要写字,就需要手部小肌肉发育起来,而在蒙台梭利的日常生活教育上,就包括了小肌肉的练习,时日一久,自然水到渠成,正可以发达到有握笔描画的力量,和越来越准确的“有模有样”的程度。 
    ——感官教具 
    这类教具的范围包括视、听、嗅、触、味、温、压、辨认立体以及色彩等各方面的感官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实物,用以启发孩子认知的敏锐性,为进一步的教育目的立下根基。例如:“嗅觉瓶”练习辨别气味浓淡及各种气味间的感觉不同,让孩子经由亲自的体验而有清清楚楚的辨认能力。所以,这项教育的作用是: 
    1用合理的方法,直接帮助感官本身的发展。 
    2形成婴幼儿“自发性”的发展,也就是进一步让婴幼儿会自动地观察和思考。 
    3为使幼儿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因而必须先奠定他们对环境卓越的观察力,养成从观察到试验的科学习性。 
    这三种目标,都可在蒙台梭利教具的教育效果中产生出来。例如,导师在用教具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必须让孩子从中辨别相似物和对比物,在心智上产生“推断”,而能做成“决定的思考”和行为。 
    蒙台梭利教具操作,训练儿童的“工作历程”秩序观念和习性的培养,远比要求他的“工作结果”会做更为重要。这点意义,希望母亲和一般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才不至于“本末颠倒”。 
    ——语文教具 
    蒙台梭利教育法常常是运用间接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发展,在语文练习上更是如此。她先不直接教儿童拿笔写字,而是从日常生活练习开始,就已经开始预备了例如勺豆子时的肌肉控制、协调。并且主张在孩子一出生,大人就应该提供一个充满语言与文字的环境,让他自然地由感觉到领悟周围的一切。例如,自小就不断地对他说话;大约在孩子会走路以后,就在孩子用的毛巾上写上他的名字等。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相当的时间,因而要逐步渐进地去培养,由大人的间接预备功夫,养成孩子具有直接的学习与领悟的能力。 
    由于儿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就应该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为他预备一些以间接训练的道理所制作的,培养孩子书写能力的教具。例如常见的“砂纸字板”,是让孩子用手指去触摸砂纸中的字型不用细笔,用手指,利用这种预备写字的间接练习,养成他头脑对眼力和肌肉间“发号施令”的协调能力。 
    另外大人也可在环境中,预备许多不同内容的书籍、图片,让孩子去接触、去翻阅,使他们的常识能逐渐丰富。 
    ——数学教具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所以在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学习的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先由对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再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实象与抽象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以孩子为中心
    蒙台梭利教育的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爷爷不是一生下来,就白了胡子,孩子也不是一生下来就长得这么高,都必须经过由幼小到成年的连续过程,才有现在的自己。但是只要问:是什么力量让我们长大的?恐怕没有人能够说个所以然。其实,生命自然而然地发展,看上去很像极为随意,实际上,却充满着秩序和规律(一定由小到大,由简而繁),在一定的自然法则下,万物生生不息! 
    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就注意到了生命“自然发展”的事实,她发现人的“完成”,实际上是经由自己的不断活动来达成的。比如“母鸡孵蛋”,母鸡生下鸡蛋之后,它能做的,也只是供给蛋的温暖,至于蛋壳里的“胚胎”如何变成小鸡,就得靠蛋壳内的“生命”自己去一步步地完成了,老母鸡无论如何着急,也控制不了蛋壳里的小生命。 
    蒙台梭利更追根究底地往上找寻生命体自我活动的根据,她发现,儿童在出生以前,就具有了发展的预定计划,由于这个计划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已存在,正如鸡蛋会变成鸡,人的受精卵会成胎,变成人。所以她称未出生之前,便具有这种“开展功能”的儿童,为“精神和肉体胚体”。“胚体”在卵受精的那一时刻,就含有了“未来成为人”的这一大自然的“预定计划”,于是“预定计划”也按着大自然订下的步骤,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活动,不断地自我活动,完成了伟大的生命。 
    “计划”靠着“过程”来达成,那过程又靠着什么来推动?答案是“内在需要”。 
    幼儿在心理与生理上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所以儿童成长阶段的进程也会各自不同。然而相同的是:为了使身心成长,从胚胎个体开始,会有很多的内在而非外显的需要出现,“内在需要”会导致“个体”主动地去寻寻觅觅,找它要的“东西”,以满足迅速成长的目标(例如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了,他会闭着眼睛找,用嗅觉找奶香,用嘴唇去找奶头,解决饿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大人注意不到这个事实,不能明白孩子会因“内在需求”而驱使他“主动活动”,反而认为孩子只是一个被动的空容器,需要大人填塞,就会出现养育上的“差错”了!孩子需要大人的“援手”,但不需要填塞;需要大人了解和尊重他们的“内在需求”,帮他好好地长大成人! 
    所以就“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人能做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孩子在其中去自由地选择,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一步一步建构成一个完美的大人。 
    这些成果的获得,与教师在儿童学习发展过程中的适当介入有极大的关联。在“引导”孩童时,老师必须让他们不太感觉自己的存在,这样,若有需要,教师可以随时帮忙,而决不会成为儿童与经验间的阻隔物。 
    一个教导一般用法的课程,会冷却孩子对知识的狂热,就如同它会冷却大人的狂热一般。保持这份狂热的活跃是真正的指导秘密,其实这不难,只要以一种尊重、镇定及等待的态度来看儿童的行为,只要儿童能在他的经验里及举止动作上无拘无束就行了。 
    然后,我们将会注意到儿童都有他想要开展的性格:他有原创力,他选择自己的工作,依着内在需求而坚持或改变工作;他不怕付出,而是寻求机会付出,并且兴高采烈地尽力克服困难;他的合群是要与大家分享他的成功、发现他小小的胜利。因此,并无必要介入太多。“静观等待”是教育家最好的座右铭。 
    让我们等待在旁,并随时准备与孩子分享及分摊愉快与困难的经验。他若需要我们同情,我们应该乐意并且全心地回应。让我们带着无比的耐心去对待他缓慢的进展,用热忱及高兴去迎接他的成就。 
    我们都希望自己工作时不被干扰,努力时没有障碍,需要朋友时他们能及时伸出援手,看朋友与自己同甘共苦和他们同进退,信任他们——这是我们所需的好同伴。同样地,儿童也是人,也需要尊重,尤其他们“天真无邪”、前途无量,更该如此对待。我们所要求的,也就是他们要的。 
    然而,一般来说,我们都不尊重我们的孩子。我们不考虑他们特别的需要,便强迫他们顺从。我们压抑着他们,更过分的是态度粗鲁,而我们还期望他们顺从及守规矩,我们明知他们模仿的本能有多么强,他们是多么崇拜我们。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会学我们的模样。因此,我们若希望他们的心能发展出这样多的仁慈,我们就使用那么多的慈爱去对待他们吧!所谓慈爱,不是指拥抱。难道我们不应该称那些第一次碰面就拥抱我们的人为粗鲁、无教养吗?慈爱是揣摩他人的希望,顺从他们,甚至必要时抑制自己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必须对待儿童的慈爱方式。 
    要了解孩子们所需,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他们,因为他们常不自觉自己的所需。这些是来自生命的呼唤,根据不可知的法则,期望能表露出来。至于表露的方式,我们所知有限。当然,孩子成长为大人是借助一种神圣的力量,就如同孩子的形成,也是借助此种力量从无到有一样。 
    我们在这个奇妙的过程中,所做的干预必须是“间接的”,我们教师在提供了这个生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方法”之后,必须充满敬意地等待儿童成长。 
    让我们“释放”这个生命去成长,只要是对他好,让我们当个安静的观察者。这就是我们全部的使命。也许当我们在观看时,随时提醒自己那句慈善耶稣所说的话:“小孩子受了多少苦,才到我的跟前来。”也就是说:“不要阻碍他们,只要他们是自由的、无阻碍的,他们自然会来找我。”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有准备的环境
    遗传无法完全决定人一生的智或愚,后天的环境对人出生后的智能发展有着大部分的影响。蒙台梭利说:“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基本来说,蒙台梭利教学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环境、教具、教师和儿童。其实综合起来,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教育孩子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生物的目的,即帮助个人的自然发展;另一个是社会的目的,即个人能适应并利用环境。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二者结合,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何谓“有准备的环境”?其作用、特点是什么?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她指出,旧的教育只包括教师和儿童两个因素,对于环境是不重视的。新的教育应当包括教师、环境和儿童三个因素,三者之间彼此都应发生作用。这个环境之所以必须是“有准备的环境”,是因为现代人们的生活环境极其复杂,许多地方对幼儿并不适宜。一个孩子出生后要适应这样的世界,取得经验,就需要成人的帮助。为此,必须在成人和儿童的世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要起这样一种桥梁作用,其目的是使成人的世界适合儿童的发展。 
    如何为儿童预备环境呢?蒙台梭利认为,对于新生婴儿而言,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它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 
    她认为婴儿唯有与父母相处,仿效其言行,才能成长而适应世界。显然,蒙台梭利的上述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了卢梭的主张,同时也是针对当时许多贫民家庭对子女照顾不周的问题而提出的。 
    对于3岁以后的儿童,蒙台梭利则主张为其提供一个能激发其活动动机的预备环境。她所谓“有准备的环境”主要是针对3~6岁的幼儿而言的。根据自己开办“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蒙台梭利对“有准备的环境”提出了以下标准和要求: 
    ——必须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 
    ——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 
    ——能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或教具,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可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中曾描述了她所创办的“儿童之家”的情形,可作为所谓“有准备的环境”的一个范本。她说:“儿童之家”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而是给儿童提供了活动和发展的一种环境。 
    首先,蒙台梭利说:“所谓‘儿童之家’是指能够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注:不要误会为孤儿收容所),这种学校并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按经济情况与客观环境而定。不过它必须像个家。”也就是说,不能光是一两间同样大小的教室,必须有几个房间,有庭院,院子里有遮风避雨的设备——孩子可以在户外活动,让他们放些自己喜爱、自己照顾的小花、小草、小动物、小摆设。 
    比如说它附近有绿树成荫的花园,儿童们可以在树阴下游戏、工作和休息。它还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工作室和休息室。工作室是“儿童之家”的最重要场所,置有长玻璃柜和带有两三格小抽屉的柜。玻璃柜很矮,儿童可以轻松自如地到柜中取放各种器具。在抽屉柜里,每个儿童有他自己的一格抽屉,用以存放个人物品。墙的周围挂有黑板,儿童可以在上面绘画写字。还贴有儿童喜欢的各种图片,并经常调换内容。工作室的一个角落还铺上了地毯,儿童可以在地毯上活动。休息室则是儿童彼此交谈、游戏和奏乐的地方。此外,饭厅和更衣室都按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布置。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是主人,他们饶有兴趣地活动着。每天的活动时间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包括谈话、清洁、运动、用膳、午睡、手工、唱歌、照料动植物,以及各种感官和知识的训练、学习等。儿童的学习、工作可由自己安排掌握,不受规定时间的限制。 
    由此可见,蒙台梭利所谓的“有准备的环境”就是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是一个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之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适应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本能
    1920年,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两个女狼童,一个8岁,一个两岁,她们因为从小与狼一同生活,生活习性完全与狼一样,口不会吸吮,两手不会抓东西,甚至连声带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只是不断地吼叫;不会站着走路,只会爬行,耳朵亦如狼耳,常常会动(人的耳朵不会动),一切的生活方式均显示出不能适应的情况,其中活得较长的8岁女狼童,在17岁时去世,中间虽经过9年人类文明的教导,但仍旧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这个事例,使我们发现了两件事实: 
    首先,虽然她们本质上是人类,但因为从小不在人的环境中长大,也就发展不出人类的特性。 
    其次,人类有适应环境的本能,为求取生存,他能够因应不同的环境,而发展出适合该环境的特征来。 
    蒙台梭利曾将“环境”比拟于人的头部,强调环境对小孩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的一切成长都与头部有关,它是发号施令者,控制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成熟度。正如前一章所提过,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实际上远比遗传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智愚和成败! 
    在教育上,后天良好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个人先天的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使可凶、可善的人性导向正常化的发展。 
    对个人成长而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与环境相适应,如果不能相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甚或消失,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不能生存,正如前面狼童的例子,她们不但失掉了人的本性,而且将她们带回“人”的世界后,由于年龄已大,已经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也就非常短暂。 
    任何事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想要生存,就非得适应环境不可。反而言之,“适应环境”也是万物的一种本能。例如:长在沙漠上的骆驼,它们为了适应早晚温差大的气候,生理上就发展出了各种特殊的器官。而人类呢?我们以语言能力一例来说明本能的适应现象。例如母亲不希望孩子讲粗话,小孩子居然朗朗上口,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学来的;一个生长在英语系国家的孩子,他家附近住了许多墨西哥人,孩子的父母对西班牙文是一窍不通,而他却能说得极为流利,实际上成人们谁也没有教他,那也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自然学得的。 
    蒙台梭利也曾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例如有些小孩一生下来,母亲即撒手人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