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了一份电报,说是潜艇击沉四艘日军运输船,但那全是挂英国国旗的。”参谋长黄福锦少将想起白天的那封电报,边说边摇头,“英国人又要大发雷霆了。”
接管沪杭、沪宁铁路、占领日本租界、击沉英国商船,这些几件事情加起来让素来以绅士自居的朱尔典暴跳如雷,不过他并未单枪匹马的冲到总理府,而是让比利时领事带领着全体驻京公使前往银安殿,一致向杨锐抗议。因为被接管的铁路不止英国一家,所以比法俄三个公使也怒气冲冲,另外强行占领日本租界、以及击沉英国商船也引起了各国公使的愤怒,他们全部表示中华政府此举违反了北京议定书、以及国际法,尤其是后者,中华海军潜艇击沉商船钱,并未检查船上是否有违禁物品,也没有妥善安排船员逃生,这被认为是不人道、残忍的行为。
杨锐对十几个洋人公使的围攻凛然不惧,他早就知道这些洋毛子会闹这一出的,他只得再次申明这是一场战争,沪杭、沪宁等铁路不管何种背景都必须军管,军管期间如有损坏,政府将会赔偿,期间发生的运输费用,军方也会一一支付,如果大家还不满意,那政府可以提前赎回;
而占领日本租界,中日两国已经互相宣战,既然处于战争状态,租界为何不能占领?至于最后指责击沉英国商船一事,杨锐拿出上午发给各国的照会,指着上面的条文告诉所有公使,旅顺、大连、安东附近海域已经是战区,此处不但会有潜艇出没,更会遍布水雷,英国商船被水雷击沉也好,被潜艇击沉也好,中华政府都已经尽到了提前通知各国的义务,现在被击沉他只能深表遗憾。
如果目光能吃人的话,杨锐早被朱尔典吃了,中国借口战争。不断的冒犯大不列颠的尊严,这在以往是绝不容许的。只是碍于中国确实没有把矛头指向大不列颠,并且一但开战。大不列颠的既得利益将会受到重大损失,加之欧洲局势紧张,所以英国只是大喊大叫,并没有宣战;而对于日本政府,伦敦则以是日本进攻中国而不是中国主动攻击日本为由,把同盟条约关于‘两缔约国任何一国若因防卫所述利益而受到一国或者数国攻击,则不论攻击发生于何地,另一方缔约国立即应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至媾和’的第二条给绕开了。
提前赎回铁路,那只能按照现在的收益计算。这将是无法获利的,最多能收回本钱,英比法俄等国根本不干。铁路不光能赚钱,更是掌握中国的经济命脉,所以杨锐的赎买提议被列国驳回。虽然驳回,但这几国公使还另外要求补偿,他们认为军管使得铁路公司的商业营运受损;而朱尔典也提议所击沉英国商船也需要中国赔偿船主损失。
前者杨锐原则上同意,并将其已移交户部办理;而后者则坚决不反对。因为按照国际公法,战争中战船不经检查、并妥善安置船员而击沉商船是违反的。但水雷击沉商船并不违法,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商船是触雷沉没的,还是被鱼雷击沉的,所以对商船的赔偿无从谈起。另外商船出现在交战区域,本就是要受到击沉风险,现在这种局面。只能是由商船投保的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中华政府不对此负责。
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最后只有英国公使没有满意,朱尔典大喊大叫也是没用。英国在远东的部队只够保护侨民,妄图想进攻北京,怕刚出天津就会被击溃。至于海军,巡游在扬子江和中国沿海的舰队直接处于中国潜艇的威胁之下,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是禁运。公使们回去之后,朱尔典就召集众人开会,再次商议军事物资禁运,以惩戒中华政府违反北京议定书、国际公法。照道理来说只要德国青岛对中国政府开放,那禁运就无从谈起,但德国公使哈豪森却吊诡的同意了英国人的建议,唯有美国公使芮恩施义正言辞的反对这一提议,他认为作为被侵略的再国理应该受到文明世界的同情,而不是对其进行禁运,但他却孤掌难鸣,英国的提议获得了与会公使们的完全赞同。
公使团关于禁运的照会很快就送到了外务部,而谢缵泰拿着照会则急急的来总理府,“竟成,这情况好像不对啊?这禁运德国人居然也同意了?”
“之前不是商议过了吗?禁运有什么好怕的,我们又不是岛国,什么都不缺,只缺镍。”杨锐不以为意的道,他并不像谢缵泰那般敏感德国公使的变化。
“不,我说的不是禁运,我说的是德国人的态度。”谢缵泰道:“我刚才专门去找个哈豪森,他说这是因为不想引起列国公使的反对,现在各国都认为中德已经结盟,此来正好可以正面德国政府和中华政府并无密约存在。竟成,这不对啊。德国人什么时候这么为我们考虑了,站在德国的立场,为制造声势,没密约也会被他们说成有密约。”
“真有那么严重?”杨锐顿时明白谢缵泰话里的意思,德国和法国站在一边,这可是天下奇闻啊,这么多年来,它和法国在中国都是对着干的,现在居然凑一块了。“我们在德国造的潜艇已经造完了啊,”杨锐思索道,一会又按铃对秘书道:“请华封先生过来一趟。”
见杨锐如此安排,谢缵泰道:“你是担心德国又卖我们一次?”
“嗯!”杨锐沉闷的回道,“潜艇是回来了,可现在德国那边有不少技术正在向我们转交,只要德国再反复,那这些东西可就没了。”
一刻钟之后,工部尚书徐华封来了,杨锐待他坐下便道:“德国那边有什么异常没有?”
“异常?”徐华封诧异道,“什么异常?”
“就是我们在德的那些科研人员接受德国技术有没有什么反常啊?”杨锐道,他担忧思考的时候习惯把烟点上,在等徐华封到时候,已经抽了两根了。
“暂时还没有收到电报。”徐华封没想到叫自己急急过来就是因为这个。他看着沉默不言的谢缵泰和不停抽烟的杨锐,问道:“德国那边又出问题了?”
“不知道。重安感觉他们今天有些诡异,所以我才担心德国那边技术接受的事情。我们买了那么多潜艇,花那么多钱,总不能什么技术也拿不回来吧。”杨锐答道。
“要发报问一下德国那边吗?”徐华封也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当下提议道。
“发吧。让各技术小组注意加快进度,一些次要的东西可以先放一放。”杨锐说道。“还有小徐那边,有空让他去拜访一次德皇威廉,不要一留学什么都忘记了。”
“明白了。”徐华封起身想走,只站起身他却想到另外一个事情,“竟成。真要是德国情况有变,那我们的火种计划该怎么办?国内军工方面也是人才紧缺啊,真要是把人派过去了却什么也学到,那就……”
在欧洲战争时派出两千多名科研、军工人员进入德国各种工厂、研究院工作,这是杨锐提出的火种计划。这两千多人中高级技工占了绝大部分,他们要学习的主要是各种工艺——杨锐不认为拿到技术资料、配方就算掌握了工业技术,唯有不断实践、加之解决本土化问题,技术才算学全。为此,欧战前派两千人去很有必要。这些人在大战之前之初也许只有看的份,但等大战中后期德国扩产缺人之时,他们就会进入主要岗位工作,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对于中国的这项计划。德国政府和克虏伯等公司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在中方反复说明这些人不是劳工,而是实习生。且不需要工资等等,这项计划最终得到了德皇的同意。毕竟,中国已经相当于德国的准盟国。只是没有签约。派出人员简单,得到德国那边同意也不难,但要确保这些人在大战时的安全和食物给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柏林的中华驻德公使馆特意在近郊购买了一个农庄,农业部一些人也派了过去,那边是准备战时种粮养猪的。
“不行!人一定要派,只要德国没有明确反对,这些人都要过去,而且上半年就要全部过去。”杨锐决断道。“这可是种子啊,不去德国工厂干几年,我们的工业能快速提高吗?”
“我就担心万一情况有变,那这些人就白去了。现在大战,我们军工也紧张啊,这些人一抽掉,那军工产量就要下降。”徐华封道。
“宁愿下降,宁愿和日本人刺刀对刺刀他们也要去!”杨锐挥着手很是决然,他说完又感觉自己的口气重了,缓和道:“华封先生,军方那边我会亲自打招呼的,只要明白为什么产量下降,将士们会理解的。做那么多,不就是为了有一个强大的新中华吗?军人保卫,工人建设,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强大,牺牲不是可怕的,就怕连牺牲的机会都没有。”
“我明白了。”徐华封没有生气,反而沉重。
“还有大学里的那些工科生,大三、大四那些也给我派出去吧,理科生大四的也去。大战的时候正好淘金。”杨锐说道,瞬时又把派遣人员扩大数百人。
“我明白了,我回去找孑民商量的。”徐华封再道,而后便步履沉重的走了。
安排完技术上面的事情,杨锐顿时把德国的异常抛掷脑后,问向一边的谢缵泰,“英国不出我们的意料没有宣战,但等我们反攻朝鲜的时候,它是不是就要宣战了?”
“难说!”谢缵泰道:“英国依旧可以把发生在朝鲜的战事看成是东北战事的延续,认定这不是我们主动攻击日本,而是日本主动攻击我们,这样就可以回避同盟条约了,其实英国毕竟在我国有太多利益,我们都打到了朝鲜,那说明日本根本无胜利之可能,它跟着开战将会失去既得利益,这是英国所不能接受的。不过,他还有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实际上派出海军巡航朝鲜等海域,但实际上不做宣战。”
“那那什么英日同盟条约不就是成了废纸了吗?”杨锐笑道,“撒克逊人果然是卑鄙无耻、老奸巨猾,雷奥说的对。”
“同盟条约只是针对俄国,现在英俄之间争端已经缓和,日本已无实际价值。”谢缵泰道。“可以说日本人是被英国人卖了,要是这一次再被我们打回去,连甲午吃进去的都吐了出来,我想日本国内政坛将要发生大地震,那什么大正天皇估计要被气死。”
“气死就气死!”杨锐不屑道,“天皇死了,让财阀当政,正好可以投靠我们。”
杨锐一直想着收日本为小弟,但谢缵泰却感觉这不太可能,毕竟中国的实力不能像美国人那样说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日本战败后务必会被英美等国拉拢,加上这个国家歇斯底里的本质,要想中日友好是不可能的。他道:“竟成,我们还是走着瞧吧,中日将来会怎样,关键看英美俄三国了。”(未完待续。。)
己卷 第四十四章 劣势
谢缵泰之言很是中肯,顿时把杨锐收小弟的兴致打了下去,即便中国能打赢日本,也还不能再远东称霸。这就造成如今对日政策很难抉择,如果打狠了,那么中日以后永远走不到一起,日本列岛将和后世那般变成美国的前沿基地;如果打的不狠,多留了几口元气,那英美一撑腰,小日本又会抖起来。
“竟成,从外交上来看,沈阳绝对不能丢啊。”谢缵泰告诫道,他也明白要把日本人放心来打,不然歼灭不了日军,那对登陆台湾会有影响。
“怎么,你担心这时候有人看我们势弱要动手?”杨锐警觉的道。
“正是!”谢缵泰道。“甲午不败,何来庚子?既然我们本身是弱国,那就更败不得,一败,其他豺狼就要咬上来,到时候局势不利,洋人可是要不断找麻烦的。现在我们接管各条铁路之所以顺利,就是各地跑出来的农兵把他们给镇住了,可一旦证明这些人只是银样蜡头枪,那局面可就……”
全国进入战争状态,从城市到农村皆是动员,而洋人的教堂遍布全国一千多个县,有些在城里,有些在乡下,所以对动员的情况极为清楚。传教士见忽然冒出这么多巡逻警戒的农兵,差一点又以为是义和拳,虚惊之后这情况就传给了各国领事,使得想制造些事端的洋人顿时停了一下手,但这却使得各国更下定决心封锁。
常理判断,即便中国自己能有南美硝的替代品,弹药的产量和质量也会大幅度下降。并且制造弹药的另外一种原料硫酸,根据中华政府公报中的工业计划和原有工厂判断。中国也是需要进口的(合成氨制造硝酸虽需要硫酸脱水,但硫酸可循环使用。故而硫酸产量较低),所以综合各种情报,只要封锁原料,各国也不输入弹药,那中国能支持多久完全是可以计算的。另外之前中国的各大军工厂都有洋人工匠,有些洋人甚至还是工厂的总办、帮办,能生产多少,扩产之后又是多少,这些都是能计算的;而进口自美国的弹药。数字也不是秘密。
以英**情五局的计算,认为中国在封锁下,以目前军队数量,炮弹最多坚持七个月,而子弹能支持一年;而在日本大本营会议上,参谋本部第二部(情报部)部长福田雅太郎少将则认为,支那军炮兵的后膛炮炮弹最多只有两百万发,三次沈阳会战那样的战役就要打光,至于那些木头曲射炮。虽然可以使用黑火药,但威力定会大减,在日本炮兵的压制下,它们难以发挥什么作用。
日本人对中日开战极度乐观。至于复兴军在严州为什么能坚持那么多年,认为一是清国当初无法完全封锁,再是当时交战的规模不大。战争的烈度很低,而这一次两军在奉天全面鏖战。支那人一定会得到一个永世难忘的教训。
谢缵泰的提醒让杨锐想到了情报局给自己看的日本国内的报纸评论和民意调查,不知道是舆论封锁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日本报界和民间舆论都认为日本将在今年年底彻底打败支那,甚至有些人认为不用等到年底,天长节前就陆军就可以占领北京了。
“重安,你放心吧,我会让清源注意分寸的,就像俄毛子那样吧,只退不败,等最后沈阳城下那一战,再彻底把他们击溃干掉!”杨锐很是自信的说道,他只感觉时间过的太慢,甚至都想让潜艇不要盯那么紧,先让日本人上岸再说。
杨锐念叨潜艇的时候,京城另外一个人也在念叨着潜艇。海军副司令美国人莫菲特中将经过四个月修养,伤势已经痊愈。东海一战,他身处海圻号司令塔内,在一发十二英吋炮弹爆炸中身受重伤,得益于复兴军领先世界的输血技术,这才没有死在海上,而磺胺的使用,则使他避免了创口感染,最终没有残疾的活下来。
莫菲特在受伤之后一直是昏迷的,只等到达舟山基地的第二天才被身上的痛楚弄醒。此时满身纱布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已是世界名将,睁眼没有看到上帝只看到医生的他第一句就是:“日本人……”
将军如此敬业,医生护士极为感动,在得知‘日舰击沉、我军全胜’之后,他方才在麻醉中沉沉睡去。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他逐渐了解了整个海战的过程和结果。对于中华政府以及世界舆论给予他的赞誉,他却之不受,因为整个海战是在皇家潜艇部队一个高级军官的布置下才最终胜利的,他不记得那人的名字,但他记得那人的模样,以及他在司令塔中炮前一刹那发出的那声呼喊“……万岁!”
中将虽然当时就站在他的身侧,可只听到了那句话最后两个字,在仔细的问过翻译之后,他明白了‘万岁’是什么意思,但却怎么也想不起‘万岁’之前的几个字是什么。在中将的反复的打听下,他终于知道军官的名字:吴凡,皇家潜艇部队上校,其他则一无所知,而吴凡的遭遇,按照程璧光的描述,他在司令塔中炮后即身亡,并因为当时海圻号沉没在即,他的尸体随着战舰沉入几百米深的东海海底。
真正的英雄永远是不幸的,而正是这种不幸,使得他们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更大的舒展,这便若倒春寒中过早开放的迎春花,不断的和寒流搏斗,不断的竭力绽放,它只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生命中所蕴含的一切梦想和能量燃烧起来。
莫菲特中将不明白燃烧的概念,但他认得燃烧的样子——在他到达北京、总理杨锐在国会演讲之后,他觉得身边的很多中国人都在燃烧。他不觉得这是可怕的,反而却它极为亲切,并且只在这时。他终于能感觉到这个民族的未来可以期盼。
在银安殿外没有等候多久,杨锐就亲自在殿外迎着他进去。莫菲特明白在中国主人亲自出迎是一种极重的礼仪。身着海军礼服的他立即郑重的向杨锐敬礼。
“辛苦了,莫菲特男爵!”杨锐笑着称呼着这个刚被册封贵族的美国人。在他还在治疗的时候。国会和舆论就为到底该对美国人封什么爵位而争论,海军能一洗前辱,让全国官民都倍感振奋,全是依靠他的指挥。有些人提议如此功勋,该封子爵,有些人则对照开国诸将,认为子爵太高,只能封男爵,于此扯来扯起。最后封的是男爵。
“我…不辛苦。”莫菲特中将不明白怎么回答这句话——其实这句话的标准答案是:为中华服务!幸好杨锐并不在意他的话,而是把他从肩膀到腰背都拍了几下。
“总理先生,医生已经确认我完全恢复了健康。”莫菲特中将看着一国总理如此亲切的关注自己,顿时有些激动。即便这个国家的种种并不能与他产生精神的共鸣,但被被人关心总是倍感温暖的。
“那就好!”杨锐很自然的道,而后把他领入自己的书房。“威廉,现在的情况是中日两国已经开战,我们海军太过弱小,难以和日本海军正面对抗。所以我命令他们呆在军港里,以等待有利时机再行出击。”
“先生,我已经听说了。”莫菲特中将点着头表示理解。巡洋舰队司令程璧光在海战中毫发无损,所以现在在代行他的权力。而舰队。现在巡洋舰除了老船海琛、海筹能战,另有新造的飞鸿、应瑞、肇和,只是不管新造旧造。这些都是轻巡洋舰,排水俱在两千余吨左右。主炮口径在六英吋(152mm),航速最快的也就是二十二节。这些船真要出去遇见日本巡洋舰。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过,那就成活靶了。因此总参给海军的命令是避而不战,伺机出动,是以长江舰队、巡洋舰队,一个避之于长江,一个避之于象山。
“但是,总理先生,海军不应该避战,他们应该不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