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他的子侄辈都掌握着实权;如果杨骏的思绪足够远,他应当还会想到在千里之外,还有几十万大军在默默操练,这些军队的统帅都是姓司马的,这些司马家儿或许正在勒马长啸,遥望洛阳呢。
    在武帝生前,杨骏认为他只是一个苟延残喘,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病夫;如今杨骏才发觉这个病夫设下了天罗地网,令自己的意志在死后继续得以贯彻,杨骏只是他的一枚棋子而已。这枚名叫杨骏的棋子任意妄为,破坏了棋局,因此陷入困境有成为弃子的危险。
    杨骏的不安在武帝死后第七天,在众目睽睽之下,歇斯底里地发作了。
    《礼札》上说“天子七日而殡”,也就是说皇帝死后第七天要出殡,即将梓宫从后宫含章殿运到宫城前殿太极殿。武帝将在太极殿停殡到五月,然后运到峻阳陵下葬,与虫豸穿山甲盗墓贼为伴。
    杨太后、惠帝以及文武百官都到含章殿奉迎武帝梓宫,人群中唯独不见杨骏的踪影,他躲在太极殿里死活不出来,不仅不出来,还严令虎贲环卫太极殿。
    杨骏如此紧张失态,原因是有流言说汝南王正在纠合禁军,准备攻打禁宫,清君侧。
    汝南王是宣帝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除了长子景帝司马师、次子文帝司马昭,最有才干的莫过于老五瑯琊王司马伷,他是后来东晋元帝司马睿的祖父,其次是老七扶风王司马骏,可惜两人都短命。
    活到惠帝朝的有老三平原王司马干、老四汝南王司马亮、老六梁王司马肜和老九赵王司马伦,这四个宗室的元老都在“八王之乱”里发挥过作用,汝南王、赵王更是忝列“八王”的行列。
    但皇帝这四个爷爷都不是好货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先说皇帝的三爷爷平原王司马干。史称平原王司马干“有笃疾,性理不恒”,那意思是说这老头是个精神病患者,有时正常、有时发病。正常的时候还好,就是有点木木讷讷,史书上夸他“颇清虚静退,简于情欲”“与人物酬接,亦恂恂恭逊,初无阙失”;但是这老头发起病来就整个人都错乱了,有人拜访他,会被晒在门外晒一天;到了下雨天他把牛车拉到雨里,把车盖打开晒;他的爱妾死了,尸体盛在棺木里,司马干几天打开看一下,然后奸尸,一直到尸体腐烂不堪了才埋葬。
    因为有精神病,所以这个王爷始终没有参与朝政,得以在西晋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独善其身,司马干竟然一直活到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以八十岁高龄寿终正寝。司马干咽气的时候,他的九个兄弟已经死光,他的侄子辈甚至孙子辈也已死掉十之七八,他死后三个月,洛阳就陷落了,晋怀帝成为匈奴人的俘虏,包括他的儿子司马永在内的数十名晋朝王爷被石勒活埋。
    西晋末司马家命最好的一个王爷是个精神病,由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例,我们感到老天爷对司马氏确实不怀好意。
    再说皇帝的六爷爷梁王司马肜与九爷爷赵王司马伦,这两位是为老不尊的典型。
    梁王司马肜“无他才能”,爱好声色犬马,以前还因此获罪受罚,被削了一个县的封地,惠帝后来派他去镇关中,更是出了大乱子,这是后话,容后再禀;
    至于赵王司马伦,其为人“素庸下,无智策”,打小不争气,被父兄看不起。这人名列“八王”,而且是“八王”之中最可恶一个,后来赵王伦篡位自立,把原本只发生在中枢的政治斗争扩散到了全国,这也是后话,容后详禀。
    由此可知,齐王攸一死,宗室里面其实无人可托付后事,矬子里面拔将军,汝南王已经是晋武帝的最佳选择。
    那么,汝南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首先他是一个命长的人,武帝驾崩的时候,汝南王起码已经六十五岁了,在司马家族中算是高寿;
    其次他不是一个嫌命长的人,所以当年弟弟扶风王司马骏为留住齐王攸,冒颜犯谏触龙鳞的时候,他只是冷眼旁观。
    史书上说汝南王“少清警有才用”,怎么个有才用法呢?史书上紧接着就记载了他带兵出征,接二连三的吃败仗。第一次是少年时随兄长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失利,免官”;第二次是武帝泰始年间都督关中军事,羌族叛乱,攻杀秦州刺史胡烈,汝南王指挥失当,又被免官。
    这两次重大失利足以说明汝南王没有将干之才,可武帝还是不停地把他派出去镇守四方,不仅汝南王,上面提到的不成器的梁王与赵王,也一直在镇守方岳。这说明晋武帝不会用人,他只信任外戚与宗室,这一点与两汉时期唯才是举的情景实在相差太远,而司马家宗室的人才又少得可怜。
    当流言传到杨骏耳中,说汝南王要喋血京师的时候。真实的情况是汝南王正惶惶不可终日。
    汝南王与杨骏患有同样的毛病,志大才疏。武帝临死,有明显迹象表明汝南王将会入朝辅政,当时杨骏一而再再而三的派人来催促他去许昌,汝南王却始终磨磨蹭蹭不肯上路,其实就是在等武帝召他入宫顾命。
    但是结果令人失望,武帝驾崩了,遗诏只设杨骏一人为顾命大臣。这对汝南王是一个意外的打击,不过汝南王错过了遗诏,却还是处于有利的位置,因为洛阳军权不在杨骏手里,而且杨骏素无人望,此刻晋朝的臣子们大多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袖手观望。
    北军中候王佑的态度目前不明朗,但是可以肯定他不会倒向杨骏这一边。汝南王的长子司马矩当时任屯骑校尉,麾下有好几千人,汝南王即使争取不到王佑的支持,也是有兵可用的。
    因此,当汝南王生怕受到杨骏暗害,惶恐不安地向廷尉何勖问计之时,何勖感到十分奇怪,他说:“现在满朝上下都归心于王爷您,王爷您不讨伐人家已经不错了,还用担心人家讨伐您啊?”
    何勖说得一点都没错,当时杨骏正躲在重兵环卫的皇宫太极殿里,瑟瑟发抖呢。但是汝南王终究还是胆怯,他不仅没有胆量公开质疑武帝遗诏的真实性,甚至连进宫哭丧都不敢。可是作为臣子,他又不得不哭丧,于是汝南王只好怯生生地躲在宫城外的大司马门外,揪着花白胡子,痛哭流涕。
    哭完了汝南王还不敢住在家里,直接出城住到军营里,把自己保护了起来。
    汝南王搬进军营是出于胆怯,可这个原因杨骏并不知道。杨骏将流言与汝南王的举动一综合,得出的结论就是:汝南王要动手杀进宫来了。
    杨骏慌了手脚,当即招来二弟杨珧、三弟杨济、外甥李斌、张劭等人商议对策。三弟杨济是武将,曾出任过地方都督,也任统领过洛阳禁军。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杨骏对他的期望最高,等着杨济主动请缨。
    杨骏的指望落空了,杨济杨珧异口同声地表示应当与汝南王握手言和,外甥李斌也在一旁附和,说二舅三舅说得对。杨骏气得鼻子都歪了,幸好另一个外甥张劭有血性,说先下手为强,不如主动进攻汝南王。
    杨骏连连点头,这话真是说到他心坎里了。可是,兵从哪里来?
    张劭说有兵,他当时正与司空石鉴替武帝修筑峻阳皇陵,修皇陵的都是兵户(注:兵户指入了“兵籍”的人,是魏晋社会底层的一个群体,闲时租种国家的土地,缴纳极高的赋税,战时出征),集合起来就是一支军队。
    杨骏大喜,立刻拟了一份诏书,命令司空石鉴与张劭领陵兵讨伐汝南王。这份诏书用青纸誊写一遍,先送给太后过目,又送到司马衷那儿盖上皇帝玺印,就正式生效。
    胆怯的汝南王、失控的杨骏再加上急于立功得富贵的张劭,三人一台戏,武帝尸骨未寒,内战却一触即发。
    幸亏司空石鉴保持着冷静。
    石鉴此时已经年近八十。他出身寒微,早在曹魏时代就声名显赫,在朝曾名列九卿,在外也曾镇守一方。但是到了晋朝他没被武帝重视,仕途跌宕,两次遭陷害被免官,直到武帝朝后期才重新获得重用。有了这么丰富的政治经验与复杂的人生经历,石鉴老头修炼成为人精,武帝又没有让他做顾命大臣,他可不想夹在外戚与宗室的争斗里被当枪使。石鉴是先朝老臣,已被封为子爵,并担任三公位极人臣,此生足矣!八十老翁何所求?
    所以,当张劭立功心切,约束部下早早就位,然后使劲催石鉴发兵的时候,石鉴总是高深莫测地说时机未到,同朝为官四十余年,石鉴深知汝南王为人怯懦,因此断定无需发兵驱逐,汝南王会把自己吓走。
    石鉴是对的。当城内的张劭催着要发兵的时候,城外兵营里的汝南王正在在奋笔疾书,他已经决定去许昌,正上书向皇帝道别,满纸都在哀求谢罪。
    奏章发出去之后,汝南王思前想后,最后还是被恐惧打败,他不等皇帝回复,就打点行装逃向了许昌。
    汝南王弃营而逃的消息传到军营,张劭连忙回宫向杨骏报喜。差不多同时,禁宫里的杨骏也接到了汝南王的上书,起先他以为这是一纸讨罪檄文,抓在手里颤抖了半天,读完之后长舒一口气,气定神闲了。随后,他接到了张劭的禀报。杨骏昂首阔步走出太极殿,马上又豪情万丈起来。
    由于对手临阵脱逃,杨骏胜了这一局。但是下一次还会有这样的好运么?
    四、乱弹琴
    汝南王丢下洛阳的宗室逃之夭夭,余下的宗室成员大多担任散骑常侍之类的闲职,没兵没权;而各地都督群龙无首,都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对于宗室而言,中枢陷落了。
    杨骏趁胜追击。在杨济的提醒下,他随即解除王佑的北军中候职务,并将王佑赶出洛阳,贬到河东郡去担任太守。杨骏任命外甥张劭为中护军,控制洛阳禁军。
    兵权在手,杨骏开始随心所欲的编排朝政。他也明白自己不得人心,于是异想天开,打算通过大幅度赏赐官爵来换取好感,史书上形容这是“求媚于众”,用贿赂的方式收买人心。
    杨骏这一招是在学习魏明帝曹叡。曹叡是在父亲曹丕临死时才被确立为太子的,之前威望不高,当时大部分朝臣连他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所以曹叡登基之后,给全部臣子赐爵,笼拢人心。
    魏明帝曹叡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杨骏跟着东施效颦就莫名其妙了。原因很简单,魏明帝是皇帝,他要求全部朝臣都向他效忠,而在理论上,全部朝臣也必须向他效忠。皇帝拍臣子马屁,这体现的是皇恩浩大,臣子必须心生感激;
    而杨骏只是个权臣,权臣的权力都是从皇帝那里偷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不可能得到全体朝臣的拥护。做权臣最明智的方法是党同伐异,打击一批提升一批,恩威并施,使同党把持要职,使异己心存敬畏,最终达到主宰朝政的目的。
    杨骏这一股脑的赐爵,结果只会得不偿失。在异己者眼里,这些爵位是皇帝恩赐的飞来横福,与你杨骏无关。再说这点小恩小惠也不足以让人家改变立场,杨骏礼物是送出去了,可照样还是挨骂;
    而在那些投靠了杨骏的人眼里,又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古人云“以国士待我者,我必以国士报之,以众人待我者,我必以众人报之”,我把我心托明月,不曾想在你杨骏眼里我不过泯然众人,于是难免有点心灰。
    此外,杨骏的时机也把握得不好。左军将军傅祗就对他说:“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武帝刚死不久,你就跟庆功似的大发赏钱,你什么意思啊?
    散骑常侍石崇、何攀两人也劝他:“哪有像你这样把爵位当传单一样滥发的,当年武帝受禅和平定江南都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赐爵,晋朝的天下要流传万世,照你这样乱搞下去,几代以后这普天下人都是王侯,就没有平民百姓啦。”
    杨骏不听劝,他觉得自己如此锦囊妙计,怎么可能有错?
    于是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五月丙子,武帝下葬五天后,惠帝下诏:“增天下位一等,预丧事者二等,复租调一年,二千石已上皆封关中侯。”同时又加杨骏升官为太傅、大都督。
    晋王朝一夜之间冒出数百个侯爵。爵位滥赏是乱世的特征之一,如今国未乱、赏先滥,令有识者忧心。
    随后,杨骏又开始排挤武帝朝的老臣,也就是当年轻视过、嘲笑过他的那帮老臣。杨骏采用的手段是学习当年武帝对付齐王攸,永熙元年八月壬午,惠帝册立十三岁的广陵王司马遹为太子,杨骏说太子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贤能来做太子的师友。以此为借口,杨骏开出名单,将他所嫌忌的老臣统统赶到东宫去陪太子读书。
    这张名单华丽无比,其中有武帝时期的尚书何劭、吏部尚书王戎、右军将军裴楷、中书令张华、中书令和峤。这六人之中,何劭、王戎、张华后来都做到了晋朝的三公,当时太子东宫的阵容比惠帝朝堂之上还要强大。
    有经验的老臣去了东宫,朝堂上就由杨骏独断专行,结果他却连连出丑。
    早在惠帝即位的当天,杨骏就狠狠地出了一番丑。司马衷登基当日,改武帝太熙元年为永熙元年,这其实是违反礼数的。
    按照《春秋》之法,国君即位都是逾年而后才改元的,为什么呢?东晋的习凿齿对此做了解释:“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所以未逾年就改元的行为)今可谓辄不知礼也。”那意思是说,年号是皇帝御宇的一个标志,臣子们对先帝存着敬爱与思慕之情,不会忍心一年之内就忘怀先帝,舍弃先帝的年号。晋惠帝迫不及待的改掉了父亲的年号,是不懂礼数的不孝行为。
    仔细推敲一下,其实这件事杨骏也很无辜。改元这种事情不需要杨骏亲力亲为,直接经办人是太常卿,太常手下有太常博士、太常祭酒等等一整套人马,个个都是饱学广识的专业人士,精通礼仪儒法是他们的基本素养。杨骏不学无术,但是这拨人没理由不知道“逾年改元”的规矩,可能他们是想谀媚杨骏,所以才违心地依从杨骏的瞎指挥;或者他们就是想看杨骏的笑,所以不插嘴,任你去胡闹。
    等着看杨骏笑话的大有人在,惠帝一改元,朝野上下就哈哈笑开了,风声传到杨骏耳朵里,又气又无奈,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杨骏想办法补救自己的名声,于是到了第二年(公元291年)年初,惠帝再次改元永平。
    惠帝是这么解释改元这件事的:“乃者哀迷之际……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永熙之号。然日月逾迈,已涉新年,开元易纪,礼之旧章。其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
    那意思是说,去年之所以有改元的举动是因为朕太哀恸伤心,太想遵奉先帝的遗志了,先帝的年号叫“光熙”,朕就改叫“永熙”,所以永熙这个年号仍然属于先帝,朕改元不能算是违礼。现在新年到了,朕要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这才是朕的“开元易纪”,是完全合乎礼数的。
    这篇诏书面世,世人都认为杨骏这是文过饰非,结果却欲盖弥彰。
    如果当时杨珧、杨济依然当权,或许还可以给杨骏查漏补缺,不至于闹得如此不堪。可惜此时杨氏内部已经彻底分裂,杨骏的心胸狭窄到连自家兄弟也不能相容,他掌权之后马上与两个弟弟算起了陈年旧账。
    “三杨”的名号在太康年间就已经朝野皆知,当年齐王党气焰正炽,杨家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终于把齐王攸搬倒,确保外孙司马衷顺利嗣位。杨珧与杨济成名都很早,当时兄长杨骏的名声反在两个弟弟之下。
    二弟杨珧在武帝朝做过尚书令,晋朝在创始期间许多制度都出于杨珧的建议,杨珧素有名望,只是后来因为陷害齐王攸,晚节不保名誉受损;
    三弟杨济是员武将,做过镇南、征北将军,统领一方雄军,以武艺高强闻名于世。司马炎曾经夸朝中彦秀云集有“恂恂济济”。“恂恂”是两文臣,说的是王恂、孔恂,“济济”是两武将,说的就是王济、杨济。
    王济是王浑的儿子。在齐王攸事件中,“二济”分别处于不同的阵营,二人都勇冠三军,于是难免要争个高下。曾经一次,两人跟随武帝到北芒山下打猎,骑着马手执硬弓,在武帝乘辇前开道。前方草木茂盛蛰伏野兽,突然有一只猛兽出其不意地杀出,直奔乘辇,武帝慌忙命令王济射杀。王济擅长骑射那是天下皆知的,只见他张弓搭箭,猛兽应弦而倒,杨济当然不甘示弱,不多时又有一头猛兽冲出,也被杨济一箭射倒。这一箭难度颇高,护卫武帝出行的禁军齐声喝彩,最后武帝判定二人平局。
    但是这两个弟弟都伤了杨骏的心。
    先说二弟杨珧。杨珧当年就极力反对侄女杨芷做皇后,杨骏认为他可能是出于妒忌,没理睬他。后来杨芷入了宫,杨珧还向武帝写了一个密折,说什么“历观古今,一族二后,未尝以全,而受覆宗之祸”,所以他要求将这道密折封存在宗庙,万一如他所言灾祸从天而降,他能够得到赦免。武帝把这道密折当笑话讲给杨皇后听,杨皇后又告诉了杨骏,杨骏听得心寒无比,从此将杨珧当外人看待。
    惠帝即位之后,杨珧始终坚持还政给宗室,在朝堂上处处与他唱反调,杨骏一气之下索性将杨珧废黜,杨珧此后一直以白衣身份居家养花养草。
    至于三弟杨济,也十分讨厌,整天和傅咸那些扯淡文人混在一起,结果被洗了脑,一次又一次的劝杨骏留住汝南王。不过杨济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说他建议杨骏收回洛阳军权,再比如说他劝杨骏早日册立太子,这两条建议都被杨骏采纳了。
    太子册立之后,杨骏觉得杨济每天在眼前晃来晃去实在是讨厌,因此任命杨济为太子太保,与那些老臣一同赶到东宫眼不见为净。
    摊上这么一个愚蠢颟顸的兄长,杨珧、杨济无疑都很灰心。
    杨珧无官一身轻,从此闭门不出。杨济被槟弃在朝堂之外,眼看兄长不停的出乖弄丑,郁闷无比,他问朋友侍中石崇:“外面人们怎么说?”
    石崇回答:“令贤兄执政,却疏离宗室,这个似乎不妥,还是容纳天下贤良之士为善。”
    杨济叹了口气,说,“你去见我大哥,劝劝他吧,我劝了都没用。”
    石崇于是求见杨骏,结果被杨骏拒之门外。石崇接着上奏章进谏,结果这些奏章引来了一纸委任状,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