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究竟多彪悍-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空前的绝境。
  赵括再也无法骄狂,老爹死前对他的评价,真是一个字都没错啊!绝望之中,赵括亲自率领军中的“特战队”与秦军搏战,可惜,在激战中他被秦军一阵乱箭所射杀。
  主帅一死,赵军顷刻间瓦解,共有40万人投降了白起。
  白起在接收了这批降卒之后,颇费踌躇。他琢磨:“以前秦军攻取上党,上党百姓不喜欢秦,而归顺了赵。看来赵军士卒是反复无常之辈,如不全数杀掉,恐怕要作乱。”
  于是他使了个诈术,把40万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了年纪小的240人,割了耳朵、斩手断脚放归赵国。若加上在战斗中斩首的赵军士卒,白起这次共杀死了赵军45万人。
  他这么干,就是为了在心理上给赵国以沉重打击。
  果然,败报传回邯郸,“赵人大震”。
  这一仗,不光是对赵国人的震慑,也是对全天下的震慑。
  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惨烈的战争极为少见。改朝换代之战尽管是常有的事,但近百万人的对阵厮杀,只有当制度更替成为冲突焦点之时,才有可能发生。
  长平大捷,诚如昭襄王所预见的那样,是“远交近攻”以来最重要的一仗。但这场胜利,却在秦国的外交与内政上造成了一系列意料不到的后果。
  在这场战役中立下奇功的白起,个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逆转。
  
  第十九章东进的节奏骤然加快(3)
  
  白起在长平坑降卒40万,这件事使秦国在道义上大大失分,受到山东诸国一致谴责。天下的舆论一面倒,都同情赵国。原已呈现瓦解的合纵倾向,一时又有复燃之势。
  遭受重创的赵国,此时为了赢得喘息机会,表示愿意割让给秦六城以求和。
  对赵国的这一举动,秦国的君臣之间、将相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白起以他的军事眼光看,虚弱的赵国已不堪一击,他主张乘胜进攻邯郸,一举灭赵,尔后攻韩。
  于是在当年十月,他率军重新占领上党。而后,分出两路兵马,一路由王龁率领,攻下了韩国的皮牢(今山西翼城);另一路由司马梗率领,进占赵国的太原。而白起本人则率主力军留在上党,眼巴巴地等着国内发来进攻邯郸的指令。
  可是,他没有等到进攻的命令,等到的是一道“罢兵令”。原来,是范雎奏请了昭襄王,命令白起班师回朝。
  范雎是个有战略头脑的人,为何在这个关键时刻,见识反而不如白起?
  这是因为,秦国方面中了人家的反间计。
  韩、赵两国,在长平之战后都意识到形势的危急,于是他们派出苏代,前往秦国游说范雎。这位苏代先生,是苏秦的族弟,在苏秦死后仍活跃在各国政坛上。
  苏代不愧是游说世家出身,一句话就击中了范雎的软肋。他对范雎说:“如赵被秦灭,则秦称霸天下,武安君白起必为三公,您还能在他之上吗?赵亡,即使您不想在他下面,也不可能了。”
  范雎内心暗自吃惊,的确不能不考虑有这种可能。白起自魏冉为相时,就已开始为秦国服务,几十年间屡立奇功,自己的资历是比不上的。如果白起位列三公,那就等于自己的地位下降,这可万万使不得。
  于是他向昭襄王建议:秦兵疲劳,百姓凋敝,请允许韩、魏割地求和,且休整士卒。
  昭襄王同意了这个建议,与赵、韩停战言和,说好各自撤兵。
  可是,等白起一万个不愿意地撤军之后,赵国在第二年又变卦了,不但不割让六城,反而派虞卿去齐国游说,鼓动齐国合纵抗秦。
  这简直是玩得完全没有规矩了!昭襄王大怒,命白起率师伐赵。这次,昭襄王是铁了心,要灭掉赵国。
  但白起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昭襄王甚感不解,问道:“前年国虚民饥,您不考虑百姓之力,一个劲儿请求增加军粮以灭赵。如今寡人息民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也翻了一番,而你却说不可伐赵,根据何在?”
  白起说出了一番道理:“长平之事,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人战死者得以厚葬,伤者得以厚养,劳者受到补助,老百姓胡吃海喝,把财富都花费得差不多了。而赵人呢,战死者不得收尸,伤者不得治疗,人民涕泣相哀,戮力同忧,都努力种地以生财,两国的财力已经很不同了。现在大王发兵虽然占理,是为了让赵国兑现前约,但臣料定赵国守备比以前强了十倍。赵自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晚退,相当之敬业;另外还卑辞重币,四面嫁女儿嫁妹子,与燕魏结亲,与齐楚结好,处心积虑,以防秦为要务。其国家内部稳定,外交已有援助,所以当今之时,赵不可伐也!”
  不管白起说得多有道理,昭襄王也还是忍不下赵国违约这口气,几次强请白起挂帅出兵,但白起就是不应。后来,白起索性装病不朝——爱怎的就怎的吧!
  昭襄王知道白起这是功高震主了,但此时又不宜杀功臣,只好另派大夫王陵率兵攻赵,在当年十月,围住了赵国都城邯郸。
  次年正月,昭襄王又增兵入赵,黑蚂蚁般的秦兵猛攻邯郸城,但却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得手。
  原因是,赵人在长平惨败后,已休整了一年多,政治刷新,上下一心,此次邯郸被围,全民都知国运所系,抵抗力非常顽强。尽管精壮在长平丧失殆尽,但其余老少皆合力守城,秦军饶是勇猛,也屡屡受挫于城下。
  昭襄王认为这是远征军的主帅不行,就派范雎去劝说白起复出,白起依然托病不肯。
  范雎虽是奉命行事,但还是很好奇,问道:你白起是百战神将,却为何怕这个邯郸?
  白起系古今罕见的大军事家,一语就道破了问题的所在:应侯啊,那赵国现在搞的是人民战争呀!
  白起说:“当初我能破楚,缘于楚内部腐化,良臣被斥,百姓离心,城池不修,守备无力;而秦则将士一心,亲如家人,都愿为国效命,所以终成大功。而如今的赵国,那完全不一样啊。”
  
  第十九章东进的节奏骤然加快(4)
  
  一说到这些,白起就来气,索性连昭襄王和范雎一起埋怨:“前年秦破赵于长平,那时不立即趁其恐惧而灭之,放过了他们,使他们有时间侍弄庄稼积累财富,抚养小孩补充兵员;使他们有机会置办甲兵加强军力,增添城池巩固防卫。他们的君主,对臣子礼贤下士;他们的大臣,对勇士毕恭毕敬。至于平原君之辈,皆令妻妾到军队中去补缝军衣。这是什么情景?是臣民一心、上下同力呀!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一样。你这时候去打,必不克,也抢不着东西。我们出兵无功,诸侯就要趁火打劫,派来援军。所以现在伐赵,我只见其害,未见其利。”
  范雎听了没做声。他早就有意让自己的患难之交郑安平取代白起,所以也没反驳,就回去照直向昭襄王禀报了。
  昭襄王闻报火冒三丈:“无须白起,寡人亦可灭赵。”于是他下令,改派长平之战的副帅王龁接替王陵,继续猛攻邯郸。可是赵人依旧死守,换帅后的秦军围困邯郸八九个月,死伤甚众,仍不能撬开邯郸一块城砖。
  赵孝成王也抖擞精神,不断派出轻装猛士,绕到敌后去骚扰。秦军屡战不利,眼望着邯郸没办法,真就应了白起的预言。
  君臣不和导致邯郸城下惨败
  秦国目前的情况,已预伏了不祥的危机——将相不和,对外战略不当,最高执政者头脑发热。但昭襄王对危机毫无察觉,反而认为秦已经强大到足以称霸天下的程度,他在范雎的建议下,又做起了称帝大梦。
  前一次称帝失败,是被齐闵王涮了一道,现在齐闵王见阎王去了,秦王这次要做的是天下唯一的帝王。
  范雎建议说:“这种事推行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应该先拣软柿子捏,派人去魏国大梁,逼迫魏安厘王带头“帝秦”(尊秦为帝)。魏一服软,再威逼其他诸侯,就好说话多了。”
  果然,魏安厘王被秦给吓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邯郸被围后,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先后数次写信给魏安厘王和信陵君,请求支援。信陵君接到求救信,力促魏王发兵救赵。
  魏赵两家有着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不帮忙不行。魏安厘王扛不住信陵君的软磨硬泡,只得派晋鄙率10万大军去救赵。
  但还没等这支援军走到地方,秦国就向列国发出警告:谁援赵,就打谁!吓得安厘王赶忙派使者追上晋鄙,让魏军在距离邯郸30多里的邺(今河北磁县)待命,作出援救的姿态就行了。这样,两边都不至于得罪。
  这时候,秦国特使许绾来到魏国,请魏安厘王去咸阳入朝,尊秦为帝。
  安厘王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起了楚怀王——我可不能做那被打狗的肉包子。
  见魏王态度犹豫,许绾急得指天发誓道:“大王您要是去了回不来,我割下脑袋来为大王殉葬!”
  安厘王这才放了心,准备西去“帝秦”。但大臣魏敬跑来劝阻说:“像臣下我这样卑微的人,如果有人跟我说‘你去险地走一趟,要是最后出不来,我拿一个老鼠脑袋来为你殉葬’,臣是绝对不干的,何况大王乎?对大王而言,许绾的那脑袋,不就是个老鼠脑袋吗?”
  这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安厘王立刻打消了入朝秦王的念头。但是,秦之压力,如何消除?赵国求助的道义压力,又如何有个交代?
  魏安厘王头痛了几晚上,终于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他派出“客将军”新垣衍,走小道混进围城中的邯郸,通过平原君见到了赵孝成王,给赵国出了个主意:“方今唯秦雄天下,他们不是贪图邯郸,而是意欲为帝。请赵尊秦为帝,秦自然会罢兵而去。”
  这个办法,对于绝境中的赵国君臣,不啻是个很大的诱惑。平原君拿不定主意了,陷入犹豫之中。
  可巧这时有一个齐国人鲁仲连游历到赵国,被困在了邯郸。他是当时出了名的策士,自小善辩,成人后不喜做官、唯愿远游,到处替人排忧解难。鲁仲连得知魏国有说客来,就求见平原君,要求与新垣衍辩论。
  平原君同意,对新垣衍说:“山东有一位鲁仲连先生,今在此,我做绍介,与将军交个朋友吧。”
  新垣衍不想多事,推辞道:“我听说过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我不过是给人家做臣子的,负有使命来此,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
  平原君不好意思地一笑:“我已经把消息泄露给他了,怎么办?”新垣衍只好答应见面。
  刚开始鲁仲连没说话。新垣衍便问道:“观察先生之玉貌,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却为何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呢?”
  
  第十九章东进的节奏骤然加快(5)
  
  鲁仲连说:“那秦国,是弃礼义而崇尚以头颅计战功的国家,对臣子以威权驱使,对人民如对奴隶。它要是称帝,定会把它的暴政加倍施于天下,那么,我鲁仲连愿蹈东海而死,也不愿为秦之民!我来见将军,就是想助赵。”
  这段话,为鲁仲连赢得了千古美名。“鲁仲连义不帝秦”,在后世就成了一句成语。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数次在自己的诗中提到他。
  在这场千年大辩论中,鲁仲连后发制人,滔滔不绝,最后用了“归谬法”,斥责了“帝秦”的不可行。
  辩论最精彩的一段,是在最后。新垣衍说:“先生知道仆人是什么吧?他们十个人跟随一个主人,是他们力不胜人家,还是智不如人家?都不是,是怕人家。”
  鲁仲连说:“我的天!你们魏跟秦比,难道就像仆人吗?”
  新垣衍说:“是的。”
  鲁仲连一声冷笑:“那么,我可以让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酱!”
  新垣衍脸色变了,说:“哦,先生之言也太过了吧!先生怎么能办到?”
  鲁仲连说:“目前秦是万乘(战车)之国,魏也是万乘之国。都是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而只看秦一战而胜,就要随大流去帝秦,你们这些大臣是怎么长的脑子?秦如果称帝,就一定会换掉诸侯的大臣,去掉旧人,换上他们自己的人。你想,这样魏王还能安然无恙吗?而将军您,还能得到君王的宠信吗?”
  辩论至此,新垣衍悚然一惊,不由起身,向鲁仲连拜了两拜说:“起初以为先生不过是个庸人,现在才知道先生乃天下之士也。我这就走,不敢再谈帝秦之事了。”
  击退了投降主义逆流,平原君大为高兴,要给鲁仲连官做,鲁仲连再三辞让,不肯接受。平原君就摆下酒宴答谢,趁着酒酣耳热,拿出千金来给鲁仲连做红包。
  鲁仲连笑笑说:“天下之士者,就是替别人排忧解难而不取报酬。假如拿报酬,那不成商人了?我不能这么做。”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终生不再露面。
  城外的秦军将领听说了这个辩论结果,也颇受震动,下令退军50里,以防不测。赵孝成王自然也就不能接受“帝秦”的建议了。
  可是邯郸之围一时还无有尽头,城中缺粮,内乱不止,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
  在绝望之中,邯郸军民仍是拼死守城。有官吏之子李谈,招募了3000义士试图突围,在浴血厮杀中全部战死。
  平原君为这义举所感,把自己的老婆、二奶、奴婢统统都打发到军队中去,参与守城。平原君深知,如果没有外援,邯郸城陷是早晚的事,于是给自己的小舅子信陵君又写一封求援信。
  人一急,话也说得重。他说:“无忌呀,你不念我这姐夫,连你的老姐也不在乎吗?”
  信送走后,他又选调死士20名做随从,准备自己突围出城去向楚国求援。在选随从时,数千门客仅选中了19个,还差一个怎么也补不齐。
  这时,有一位门客挺身而出,说自己行。这是什么牛人?——读者们大概都能猜得到,这就是毛遂。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吃白饭三年,谁也不知道他有啥本事,平原君对他的能力也甚为疑惑,但是毛遂说得好:“你得给我机会,有了机会,我就像锥子藏在布囊中,必脱颖而出。”
  果然,平原君到了楚国,从日出谈到正晌午,楚考烈王惧怕秦国,就是不答应出兵。最后还是毛遂手按宝剑,连吓唬带激将,说动了楚王出兵。
  宅男毛遂就这样,给后世留下了两句不朽的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颖,锥子尖儿也。
  
  第二十章范雎请罪(1)
  
  在魏国,信陵君收到了告急信,深受触动,说什么也不能第二次做胆小鬼了。他说不动魏王出兵,就精选了门徒数百,出动马车百余乘,要亲自去和秦军拼个死活。
  信陵君站在为首的一辆车上,视死如归。在驶出大梁夷门时,忽然想起,要和掌管城门的一位老爷子侯嬴告个别。
  此次去邯郸,这城门是回不来了;死之前,先和老头儿说两句闲话吧。
  不想,这一闲聊,就聊出了震动天下的一件大事,成就了信陵君的一世英名。
  刚搭腔之时,侯老头儿很冷淡,只顾着拿扫帚扫城门口。信陵君失望而去,走出几里地,忽然想想不对:平素与侯嬴还算有交情,今日知我赴死,怎么会是这个态度,老头儿一定有话要对我讲!于是信陵君扭头返回,果然见侯嬴正在城门等着他呢。
  老头儿屏去左右,告诉信陵君:你这么去,无异于肉包子打狗。要救赵,就要设法调动晋鄙的那支援军。
  可是没有调兵的虎符,谁也不能让晋鄙前进一步。怎么办?
  虎符就是虎状铜牌,上有铭文,一分为二。君王持有一半,将帅持有一半。
  侯老头儿说:“你可以偷啊!要调动晋鄙的十万大军,就得把大王手里的那一半虎符偷出来,向晋鄙出示,十万大军就乖乖跟你走了!比你眼下这几百人去送死,不是强到天上去了?”
  偷虎符,是要掉脑袋的事,而且如何下手呢?
  侯嬴说:“我听说大王最宠爱的二奶如姬,还欠着您天大的一个人情呢。当初她老爹被人杀害,她哭诉于大王,却三年都抓不到凶手。后来还是公子您派门客砍下凶手的脑袋,献给了如姬,她愿为公子效死,已非一日了。现在虎符就在大王的卧室内,唯有如姬方能窃出。公子您开口相求,如姬必会从命。”
  信陵君一听:不错,完全可行。就独自一人返回城里,找到一个熟识的宫中内侍,托他给如姬传了话,轻轻松松就把虎符给窃了出来。
  虎符到手,信陵君再次去和侯老头儿告别。
  侯嬴说:“且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公子虽拿到了兵符,但晋鄙不信,或者非要再请示大王,那就全砸了。来,我有个朋友推荐给您,他名叫朱亥,力大无比。验符后,若晋鄙仍不听公子的调遣,就让朱亥击杀之!”
  信陵君闻言,不由得落下泪来:“晋鄙毕竟是一位老将军啊,又是无罪之人!”
  侯嬴不为所动,只顾带着信陵君去见了朱亥。等说明来意后,朱亥慨然从命:“我不过是个杀猪的,公子看得起我就行!”
  告别之际,侯嬴大义凛然,朗声说道:“我本当同行,只是年老不敢涉远,就用魂魄追随公子吧!”说罢,竟然自刎于车前。
  战国末期虽多奸邪,但豪侠之士仍比比皆是。侯嬴此举,意在激励信陵君,要义无反顾,不要心存不忍。
  却说魏王丢了虎符,三日过后方才察觉,把个王宫翻得鸡飞狗跳也找不到。这才想到,一定是信陵君干的!于是派兵3000,星夜去追信陵君。
  这当然为时已晚!信陵君一行早已到了邺下,并向老将军晋鄙出示了虎符。果然不出侯嬴所料,晋鄙起了疑心,不肯交出军权,说要再请示一下魏王。
  朱亥厉声喝道:“元帅不肯听从王命,便是反了!”说着,从袖子里抽出一柄铁锤,重有40多斤,对着晋鄙的脑袋就是一击。可怜老将军挨了这一锤,顿时气绝身亡。
  随后,信陵君整顿了队伍,遣散了老弱,父子兄弟同在的,只留下一人。如此剩下8万精壮,各个都愿为其效死。
  邯郸有救了!信陵君登上战车,身先士卒,带着浩浩荡荡的魏军猛扑秦营。邯郸城里,平原君也打开城门接应,两军合为一处,声势更加浩大。
  秦军主帅王龁没有防备,仓促迎战,转眼间就损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