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还是很深。在城市里,虽然一般家庭都不太在意生男生女了;但是一定要繁衍自己的后代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观念。一般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觉得这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重大事情,否则人生就不算完满。在祖辈看来,有了儿女是第一重的保障,而有了孙儿孙女是进一步的保障,这才觉得心里塌实下来。所以大城市里常常看见还不定性的小夫妻,和着急坏了的老父母。
可是孩子真的是“保障”吗?现在观念“进化”得这么快,就算你有了儿子女儿,如果儿子观念激进,不打算再繁衍后代怎么办?这太不保险了。就算儿子又生了儿子,再上了一重保险,难保孙子会怎样。
至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现代人基本上都不这么考虑了。自己早做打算,弄妥各种社会保险是真的。在城市里生活,又不是靠种地为生,有年轻的壮劳力就可以养活一家人;年轻人大学毕业出来,找到不错的工作已经不易,自己还要疲于应付种种社会艰难,如何还有余力照顾老小。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互相寄托和照顾,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
常常见到芭蕾舞演员出生的母亲从小就送女儿也去学芭蕾;当律师的父亲认为律师是最聪明的人,也是“社会中坚”的职业,所以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念法学院,走这条路。很多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特别是如果做母亲的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学跳舞,那么会更加希望女儿替自己完成心愿。这种寄望如果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如果有了小孩以后的夫妻俩都疲塌下来,像前文已经说过的:每一代人一到35岁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那还有什么希望可言。社会价值观变化很快,如果一位母亲崇拜的是毛泽东,要以那种“伟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那该如何是好,注定会失望。望子成龙的母亲会坚持认为自己那五指粗短的儿子是弹钢琴的天才。电子书,孩子不是这块料还要逼着他努力,迟早孩子会造反。
小小婴儿就是照亮我们生命的天使。只要让他健康、快乐就好。
个人精彩最大化
坚持“不生育主义”的人我想也是有道理的。
生孩子对女人来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要下的决心恐怕比结婚还要大。现代婚姻已经有点“搭伙过日子”的意思,在中国女人又几乎都自己有工作,在家里的地位并不比丈夫低。可是要生一个孩子,责任太重大了。电影、电视里演绎了太多的生孩子的镜头,无一不是表现孕妇疼得死去活来的场景的,还有湿漉漉、皱巴巴的新生儿,真是血腥。孩子一旦出世,就意味着夫妻中有一方要放弃一些事业追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而做出这种牺牲的通常是妻子。万一你的丈夫工作并不牢靠,你是不是敢安下心来生孩子呢?小小婴儿在长大的过程中,会不管不顾地天天哭闹,要吃要喝,你会半夜被吵醒,还不得不与尿片、奶瓶打交道。这一切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
有的人对生命充满了怀疑。宁可养小猫、小狗做伴儿,虽然喜欢孩子也不愿意生养。这个世界污染这么严重,孩子生出来手脚指头全不全都很难说。一旦生了,就要好好养大他。可是自己是不是能永远那么光明地生活呢?永远能用微笑对待孩子,保护他,让他只看到阳光的一面呢?自己是不是有这个能力都值得怀疑。
还有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足够精彩,他是否还需要有一个孩子?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的孩子。单说姓王的小生命就成千上万,五百年前同姓都是一家。他们都那么健康、快乐的生长着。你还需要再添加一个也姓王的小孩吗?再说他还不一定有多好。非常成功的人,其子孙通常都是平庸之辈。历史上唯一出了个苏轼一门父子三杰,合适再往下的后人也是泯然众人矣,不再被人知晓。津津乐道的孔子第68代孙、将相后人什么的,简直没有意义。
有一位师姐,夫妻俩都35多了还是下不了生孩子的决心。因为自己还在追求事业上的突破。她算了一笔帐,也不无道理。“现在北京的幼儿园都要1500元一个月,还不是最好的双语幼儿园,否则更贵。好好地养大一个孩子起码要35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供他留学深造什么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的话,我想孩子会自卑,也会怪我们的。再说将来他长大了还不一定怎么样。这笔钱不如留着自己养老。”的确,有了孩子之后本来还算惬意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还听什么音乐会,买票的钱不如留着给孩子买奶粉;做了母亲,名牌衣饰也就免了吧,反正也会弄得皱巴巴;一年一度的旅行度假也去不了了,拖家带口的,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说走就走。上一辈的人也许会觉得这种“牺牲”理所当然,可是现在很多人不这么看。既然自己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长大了也有了赚钱的能力,当然首先是要自己活得精彩一点。有余力再兼顾别的。
我觉得不应该恐惧生命中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好。
不过如果你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必须勇敢地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篇对父母许诺必不可少
最近有一家调查公司对亚洲中、日、韩三国的年轻人做了一项有意思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的年轻人最普遍的心态是“奋斗”、“竞争”,很多人的最大心愿是赚更多的钱,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让自己的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点比日韩的青年都要突出。普遍富裕的日本青年似乎没有这样的“上进心”,他们更热衷于个人享受,却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茫。
电视台也曾做过一期“残酷”的节目,主题是讨论“爱情是不是真的无价”。认为“爱情有价”的嘉宾真的很坏,他说关键是看这个价钱有多高。如果给你五千块,要求换你的女朋友,你肯定觉得对方是疯子,一口回绝。如果给你五万块呢,也许你还是不会动心。如果是五十万呢,你也许觉得这真是一件事情了,私底下总要考虑一下。如果有人说要给你五千万,条件只是让你放弃你的女朋友,你会不会答应呢?现场的很多参与者一开始表现得“情比金坚”,到这时候开始犹豫了。有的人说自己也许会放弃爱情,理由是有了这五千万,这几乎是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赚到的钱,就可以马上让自己辛苦了半辈子的父母过上好日子了。而在场的“女朋友”们一多半早就临阵倒戈了,说既然这位年轻有为的富翁肯出五千万交换自己,那么不但说明他有社会生存的能力,而且说明对自己爱得很深,怎么看都比自己现在的男朋友要好呀。
这真是一个残酷的考验。在这里我们只想说一点,那就是普遍的年轻人都觉得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能够更好地孝敬父母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让他们感觉幸福。
也许35岁之前你真的帮不了父母什么忙,那么要善于给他们许诺。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多,有许诺也足够让他们幸福的了。
35岁以前条件不够
现代中国社会的现状是存在巨大的年轻人迁徙潮。农业人口过剩,农村在向中小城镇化发展;而大量的中小城市或者农村的年轻人到大城市的大学念书之后,都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特大城市集中了大量最优秀的人才,竞争也非常激烈。每年不断地还有新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哪怕做“北漂”,再苦再累很多人也愿意留在北京不走,因为这里机会多,感觉前途有希望。
很多家庭的情况都是父母和子女在不同的城市居住。或者因为父母还年轻,没到退休年龄,还在继续工作;或者是因为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自己还处在打拼阶段,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还有的情况是,如果女儿在外地,那么差不多到了退休年龄的妈妈一般都选择不工作了,去和女儿住在一起,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而爸爸们多半还在上班,就留在原来的城市,这样又造成了老夫妻的两地分居。中国的父母就是有这样强烈的“利他主义”精神。上海电视台做过一期节目,请了许多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和她们的妈妈一起来做节目,她们的父亲则都在老家。这样的新型家庭在上海很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这些年轻人一旦自己站稳脚跟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父母也接到大城市来,一起过幸福的生活。西方人在房屋消费上是习惯“阶梯消费”的:工作之初有了一点存款之后就贷款买个小房子,多半还是二手的旧房子,因为便宜,而且年轻时家庭人口也简单。有了孩子,有了更好的经济能力之后,再换大房子。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在自己有能力买房子的时候,很多人都决定“一步到位”,第一次置业就要买三居室的房子呢?因为他们的计划里总是包括他们的父母,理所当然地觉得一旦自己有了能力,就应该把父母接来同住。
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一般的年轻人在35岁以前都没有照顾父母的余力。总不能叫父母跟自己一起租房子,东搬西迁地度日吧。中国实行货币化分房才不过几年,大城市的房价高得让人咋舌。在北京,五千元一平方米的普通公寓房子都只能到五环边去找了。一个月的工资够买一平方米房子的,都算是高收入人群了。还不说一旦接了父母过来,医疗保险什么的怎么办,太多琐碎的问题需要解决了。条件不够的话,还不如让他们留在小城市过清闲、舒适的日子呢。
保留适度空间
接父母过来,一起挤在小房子里,最后闹出家庭纠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和自己的父母,互相保留适度的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双方都会感觉更舒服。现在已经不是因为吃不起饭,所以一家人要抱紧在一起的时代了。
人与人之间因为距离会产生美感。也许因为自己外出念大学好几年,又在外地工作好几年,一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见父母一次,因此这种亲情沉淀起来变得更加厚重。你会只记得父母的慈爱,还有家里好吃的饭菜;而忘记了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唠叨。一旦重新生活在一起,琐碎的生活就会激发矛盾。
关键的是也许你的孝心,父母并不需要。当你才二十几岁的时候,父母也不过五十左右,他们还正处在想干点事情的年纪,也不需要别人照顾。特别是父亲,可能并不想这么早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们挣的钱也许在你看来只是可怜的一点工资,可是也足够他们在小城市里过得非常舒服。因为他们已经住得非常宽敞,不用付房屋贷款,也不养车,小城市的物价也很便宜。有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亲戚、朋友圈子,周末可以走动走动。父亲喜欢钓鱼,母亲爱养宠物、种花,都可以随心所欲。偶尔你回家,或者他们来看望你,就权当惊喜的旅行了。如果你贸然让他们过来跟你一起长住,想想会怎么样。父亲会一下子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没用的人,不工作了,大把时间不知道干什么。在新的城市里也没有朋友。他们也许会天天买菜、做饭,照顾你的饮食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有多闷。如果你已经结婚,你的另一半和你的父母也许相处得并不愉快,你并不能强求他们有发自内心的融洽。
在网上看见有人发帖子讨论这样的家庭问题,两个都是苦恼万分的儿媳妇发的,可能因为老父母们还不会使用这么现代的工具。一个儿媳妇是北京的,她工作,而她的老公还在念研究生,两个人住在学校宿舍里。老公的父母要求搬到北京来,于是他们给老俩口租了房子安顿下来。婆婆和儿媳总是因为做不做饭什么的琐事发生矛盾,而且婆婆还时常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发达,言下颇有怪责他们只给租了一间小平房、生活费也给得不多的意思。这位儿媳妇也觉得生活压力很大,自己一个人工作,本来经济就不宽裕,还要承担这种额外的责任。另外一个上海儿媳妇,开始她的老公告诉她自己的父母春节要来小住几天,结果没想到老父母、以及老公的弟弟带着大包小包就来了,一住就是三年。老公开始给弟弟介绍了一个工作,没想到不久弟弟又被辞退了,20多岁的大小伙子此后一直呆在家里。为此公公婆婆给她的老公不少压力。一大家子,好像仅有这个儿媳妇变成了“外人”。期间这个儿媳妇怀孕、生孩子,一边上班,还要一边每天给五口人做饭。更可怕的是她的老公因此变得不爱回家,天天在外面陪客户打麻将或者喝酒,回来也是对妻女非常暴躁。一位男同事听了这个故事,了解地说:“这个男人也很痛苦。只好麻醉自己。”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这种结几乎就是死结。他也不喜欢这种家庭状态,但是作为一个儿子,不可能对拒绝自己的父母。这位同事甚至说如果是自己,如果家庭负担重,干脆开始就不要结婚,以免连累别人。
即使没有这样极端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生活习惯的不同会带来巨大的矛盾。你喜欢晚睡,爱玩网络游戏,一high起来可以不吃饭不睡觉。难得有几个父母看见这种情况会觉得很好的,多半会教训你。因为他们关心你,看见你通宵加班、高频率地出差会心疼,免不了说两句。你又会觉得烦。生活好像又回到了18岁以前的状态:不敢晚归,事事要打电话请示,不再是背个背包、锁上门就可以出发了。你所钟爱的自由生活全盘泡汤。而在“你的家”里,你的父母也不会觉得轻松。
许诺最重要
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父母住在附近,时时可以过去吃两味小菜,周末可以带他们出去兜兜风了。等你过了35岁,现实的情况很可能是有了小孩需要人照顾,而你们俩夫妻都是全职工,忙得团团转;而你的父母也年过六十,需要子女在身边照顾。这时候,你需要把父母接到一起来。最好是有能力再买一套房子给他们住,尽量不要住在一起,这样他们也会感觉更好。如果父母下决心搬迁的话,因为可以卖掉以前的老房子,所以再在大城市里买一套小公寓是可能实现的。
35岁以前,因为条件不够,最重要的就是给父母许诺了。时时表明自己并不是“不孝子”,给父母描绘一下未来的美好蓝图,让他们感觉老来有靠,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幸福了。
如果自己身在外地,每周至少一次的“亲情电话”必不可少。你的小小成就、以及新的见闻会给父母波澜不起的平静生活注入快乐的活力。父母总是下意识地在等着这个电话,到时间没有接到就会心急如焚。如果你因为玩乐而忘记了,那真是不可饶恕。爸爸、妈妈的生日记得寄礼物回去,虽然他们总是说“不用不用”。再怎么忙,每年至少要抽出一个假期回家看望他们,或者请他们来自己这里做客,自己也乐得享受一下家中饭菜的好滋味、被人照顾的享受和完全放松的好时光。如果有余钱,可以资助你的父母出去旅行。虽然他们自己也有钱,可是意义完全不同。
要跟父母一起理智地计划未来,因为这不但关系着你的将来,也是他们的退休生活。如果不拿出来讨论,大家的想法可能偏差很大。就像你小的时候讨厌父母为你做决定一样,你认为好的方式,你的父母并不一定也这么认为。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老了以后,应该跟你在一起,应该留在家里做饭或者帮你带孩子,这样你也觉得心安。
也许他们的计划本来是周游世界呢。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篇交一个知己
我想如果我说每个人都应该交一个知己,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吧。已经故去的武侠小说家古龙说:“朋友就是不分尊卑贵贱、职业高低的,朋友就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想起来心中含有一丝丝暖意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对“朋友”充满了向往。
普通人的一生很少会遇到太多惊险的事情,也不用要求朋友为你两肋插刀、什么“上刀山下油锅”之类的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找一个能谈话的人。当然很多人也是以这个标准来寻找伴侣的,哪怕性好美色的男人们最近也开始觉得“以言谈娱人”和“以美色事人”同样重要起来。不过,你知道与朋友、特别是同性的朋友谈话,那和伴侣之间完全是两回事儿。
朋友之多
星期五那天早上九点钟上班,难得看见Kate出现在MSN上。她是我的旧同事。两年前她一咬牙辞了工作去了英国,因为她的男朋友当时在英国读书、现在男朋友已经是她的老公了。因为中国和英国有时差的关系,大家很少能在网上碰到,于是我惊喜地跟她打招呼。她说现在她那边是半夜,正好第二天不用工作,所以晚上就晚睡一点,等在网上看能不能碰到老朋友。她最近拿到了驾照,他们已经买了第二辆车,因为她和老公分别在两个城市工作,周末要开车两个半小时才能见面。不过俩人境遇还不错,如今都在全球五百强的大公司工作。今年打算买自己的房子了,省得两边租房子住。因为不是在伦敦,所以房价并不是那么贵,他们可以买下有三个卧室一个客厅还带前后院的房子,首付10%就可以了。她所在的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小城,开车到里兹一个小时,开车到曼彻斯特要两个半小时。跟朋友聊天总是会带来新知和快乐的心情。拜科技所赐,现在交流变得更容易也更方便了。
朋友是有很多种类的;而且人生的每个阶段可能有不同的朋友,你的社会关系总是在随着成长而自动更新。小学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不用到大学,长大了一点例如中学时候再见面都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了。一段时间里,你因为陷入了一段感情,心情时常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而上上下下,于是时常找你的一位好朋友倾诉,频繁的来往、以及诉说和劝解的过程也使你和好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差不多的时间同时生育了孩子的两个朋友,因为有共同的热衷话题而把其他朋友抛在了一边儿。每周两次去练习街舞的时候,你也有个伴儿。两位在第一次工作的时候住同一间单位宿舍的朋友,后来都分别结了婚,并且买房子的时候也买在了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的楼上楼下,户型都一样。所以几乎每个周末都聚在一起联网玩《帝国时代》,打完游戏已经到了半夜,住楼上的那一个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趿拉着拖鞋就可以方便地从楼梯走上去。通常他们还会高频率地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一方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