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隔十天八天,长安那边就会运来一批鸽子,以此保证通信不断。这种飞鸽传书的神奇通信方式,属于相当厉害的手段了。这也就是皇帝有不多的这种信鸽,还是费力驯养的。
民间也有些人有飞鸽,但却绝不会多,更不会有宫里的这么好。
坐在灯下,王内侍伏案挥笔。
“李平章要在朔方举办一场比武大会。。。。。。”他一五一十的把李超借选羽林办比武大会的事情写下,其中还有李超说的这个大会的影响力,还有赚钱的事。“李平章说,这次大会不但能替陛下选三千羽林,还能献上三千贯钱随羽林入京。。。。。”
“李家最近在宁远城东五十里的桌子山沟开矿,他们挖黑色的石炭。这种石炭能烧,但较刺鼻。可以黄泥加水拌成饼,或者制成蜂窝形状后,用特制的炉子后,却极为便利,不论是烧水还是做饭,都非常简单方便,若再加个特别的烟囱,就连刺鼻之味也没有了。另外李平章说,李家正在用这煤,嗯,他把这石炭称为煤。他说用这煤再用窖进行特别烧制之后,就能变成焦炭,用来冶铁炼钢,非常好用,胜木炭百倍,能让炉温升到极高,达到木炭无法达到的高温,对冶铁炼钢作用巨大,老奴不知此说是否准确,因还未见到李家炼出此种焦炭。”
“李家还在桌子山下发现了铁矿,据说铁矿石很多。李家已经报备朔方节衙,申请开采许可证。李平章在朔方办事很公正,虽然铁矿是他家发现的,但并没有私采瞒报,而是主动申报官府,并且按节衙的规矩申请开采证。”
“李平章在朔方规定,所有的矿产林木都属于朝廷公有。任何人不得私采,开采砍伐必须先申报官府,取得许可批文后才可以。办下批文后,就得交纳税收。李平章在朔方定下的矿税是收益的二十税一。”
零零碎碎的写了许多。
最后拿起草稿,王内侍又删改修饰,最终精简了句子,然后拿起了一本武德字典。把稿子全都转成了暗语,最后封蜡。
弄好,他把原稿全都放在火盆里烧了。
到院中取来一只鸽子,把信筒拴在它的腿上,然后将他趁夜色放飞。
不远的衙城李超宅第,从郑红线那里听了会报告后,李超就回了自己屋。
最近郑红线和赵四娘整天忙着生意上的事情,更多的还是郑婉言陪李超。
郑婉言对于生意上的事情不太感兴趣。
她出身名门,虽不如表姐崔莺莺一样是嫡女,但郑善果对她却很宠爱的。出嫁时嫁妆也是不少的,她不太看重钱,倒更喜欢读读书弹弹琴,偶尔做做画写首诗什么的。
到了晚上,只要李超不是很累,她都会过来。
给李超唱支曲弹个琴,或者给李超揉揉肩膀敲敲背,有时也跟李超聊聊诗书什么的。她很喜欢这样,李超倒也挺喜欢她这种性子。
家里有个崔莺莺就够了,不需要郑婉言也是个管家的。
郑婉言的手很细长,揉捏的指法也很不错。
在外忙了一天,晚上躺在床上,枕在她的腿上,闻着她身上那独特的香味,然后享受着她手指的按摩,真是种很舒服的放松享受。
李超最喜欢一边枕她腿上,一边让她给自己轻挠着头皮,闭上眼,听着她轻轻的哼唱着曲子。
郑婉言的声线很好,尤其是她浅唱低呤的时候,那种声音真的很舒服。不需要什么乐器伴奏,就那声音就足够了。
外面传来振翅的声音,还有鸽子的咕咕声。
李超知道,王内侍的飞鸽又回长安了。
王内侍来了宁远这么多天,天天要放一只鸽子,每隔十天左右就又有鸽子自长安送来。平时王内侍天天跟在他身边,问东问西,他带来的人还各地跑各地看各种打听。
对于这些,李超岂能不知道。
要是愿意,他能让王内侍的鸽子一只也飞不离牙城。
不过,有些事情说破不看破。
王内侍那是李世民的眼睛耳朵呢,李超怎么能去戳李世民的眼睛捅他的耳朵。
让他看让他报告,反正这里的一切又没有什么是见不得人的。李超还是很清楚自己的权柄的,在朔方镇权力确实是极大。
李世民现在没撤去他的职,那真是对他无比信任了。但李世民也不可能无条件的信任他,总还得观察才放心的。
李超在朔方做的还是不错的,朔方边境安全无战事,边市又很繁荣,地方上也还很安稳。做为地方官最重要的几项指点,人口增长、劝课农桑、税赋皇粮这些,李超可都是干的非常有声有色的。
朔方人口突破了十万户,拥有六十多万人口,而且人口还在不断的增长之中,增长率很高。
田亩数量也很多,随着唐渠等一些水利设施的兴建,朔方镇的田地数量还在飞速的增长之中。
至于税赋,就更不用说了。
光是一个宁远边市上缴的税收,就相当惊人了。何况,现在朔方镇,都已经不需要朝廷再拔付一文的钱粮,官员的俸禄、衙门的办公开支,甚至是兴修水利、修缮城池、修建道路桥梁、修建河堤、修烽堡驿站,这些本来都需要朝廷拔钱的项目工程,现在都不用朝廷出钱。
来朔方的移民们的安迁费用等,都是由朔方给承担了。
李超在朔方能让人诟病的,也顶多就是李家在这边置办了许多产业,赚钱赚的盆满钵满的。
不过李超不在意,人无完人。
你要真的无欲无刚了,那皇帝还真的要怕你了。你弄的跟个圣人似的,你要上天啊,你想跟太阳肩并肩啊?
到了一定的位置,就总得让皇帝掌控你的。
说的直白点,自污一点,一些小节的亏损,事情不大不小,让皇帝能随时抓着你个把柄就好了。
有些人买田有些人占地,还有人大造园林,养歌伎舞姬,沉迷酒色似的。
李超多赚点钱,这算是好财,但并不贪污,仅算是有点小问题,却也总算是有些问题的。
不过这种问题,只要李超不在重大的事情上表错态,或者说有了什么忤逆皇帝的行为,一般皇帝也不会拿这事做文章。若是李超哪天真不受控制了,那这种小问题也能成为做文章的大问题。
现在,李世民还刚当上皇帝呢,对于他们这些玄武门功臣,还是非常的倚重信任的。这种小问题,只会让李世民对李超更放心而已。
让王内侍天天打小报告去吧,让李世民天天偷窥一样的高兴吧。
李超对现状很满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他不是那种一心只为天下的人,突厥人要打过来,他肯定得挺身而出,因此他站到了这个位置上,不能退缩。
但如果突厥人没打来,那现在这样就挺好啊。
他在这里当着节度使,安排安排工作,检查检查工作,然后每天上班下班,轻松一点,享受生活,不是挺好嘛。
这样的节度使不说当五年,当十年也没有问题啊。
长安。
李世民忙完一天的政事,天已经很晚了。
长孙氏最近从崔莺莺那里弄来了一份李超食谱,这本食谱算的上是李家不传之秘了。其实这就是李超自己做菜的菜谱,写下来,是给秋月冬晴两个丫头学做菜的课本,顺便也让崔莺莺她们有空想做菜时学习之用的。
崔莺莺把这菜谱跟长孙皇后说的真的相当了不得一样,弄的长孙氏拿到后还十分高兴。
不得不说,李超的这个菜谱还是非常详尽的。
长孙皇后从李家拿了菜谱,又找李家商行要了一整套做菜的炒锅、砂锅等工具,还专门让人在她的宫里砌了灶,准备了菜刀砧板等东西。
然后又找李家要了各式各样的调味料。
接着就是乐此不彼的每天研读李氏菜谱,成为了李超的不记名厨艺弟子。研究菜谱,当然还得实际操作。
长孙皇后每天一道菜,一道菜一天要做好多道。前面练手的,会赏赐给宫人们。然后最满意的那道,自然就是送给李世民吃了。
长孙氏做菜的天赋还是不错的,又有李超的秘籍,因此李世民最近很幸福。
每天忙碌之余,总有皇后亲手为他做的饭菜。
今晚的宵夜有拍黄瓜,阳春面、卤鹌鹑蛋、一碟椒盐河虾,再加一碗豆芽汤,一碗面,三样小菜一碗汤,量都不多,但都很费心思。
拍黄瓜很爽口,椒盐河虾更有味道,豆芽汤也清淡爽口,卤蛋虽小却好吃。再配上一碗阳春面,真是既暖胃又饱肚。
“皇后的厨艺越来越精进了。”
“都是李超的那个食谱好,李超不愧是编书著书的大学士,一本食谱也能编的那样的好。就算臣妾以前做饭菜一般,不会炒菜的,可跟着上面学,却也是一学就会。”
李世民笑着,“李超就是个吃货,能把猪肉都做的那么好吃的,也就他了,绝对找不着第二个。”
“是啊,每样食材,李超都能找出数种甚至十几种的烹饪方法呢,做法各不相同,可却都十分美味。”
“朕听说李超还写了本兵书,叫什么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听说很厉害的样子。”
长孙氏笑道,“李超那是陛下钦赞的大唐军神,他写出兵书来不奇怪,臣妾听说李超向来就崇拜孙子的,现在编一本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肯定是对孙子兵法有自己独到见解了。”
“我看王内侍发回来的飞鸽传书,李超在朔方可是有些悠闲啊,每天不务正业的样子。”
“可朔方镇现在不是很好吗?”
“是啊,朔方镇可不是很好,而是非常非常的好,朕也想不通,若换任何一人主持朔方都难有如今局面。可朕看着李超那悠闲的样子,就非常不爽啊。能者多劳,怎么能浪费本事呢。”
长孙氏轻笑。
她见李世民吃完了面,便给他盛了豆芽汤。
晚上不能吃太多,更要少油腻,这也是李超食谱里常提的。
“那陛下就给他再加加担子啊。”
“嗯,朕确实是有这个打算。羽林军马上要扩编一万,达到两万人编制。朕想来想去,虽然这些新扩编羽林都是北方诸镇中选拔的精锐,但却还缺少优秀的武官统领。我打算,送一批军官去朔方,让李超好好的教一教他们。他不是都编出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嘛,那就让他把这些兵法教给朕的羽林军官们。”
“陛下,让文远教羽林军官们兵法,这是否不妥?”长孙皇后在一边提醒。
羽林军可是天子亲军,非常重要的。若是军官们都成了李超的门生,那总是不妥的啊。
李世民想了想,“那朕先只选一部分低阶的武官去宁远,嗯,再选一部分,送去幽州和太原。李超李靖李绩,这三李可都是本朝一等一名将,正好都替朕教教羽林军官们兵法。先教队正,以后再教旅帅、校尉。”
羽林军官都是李超的门生,那不行。但如果羽林军官,由李超李靖李绩这三李来教,就没那么多担忧了。
“陛下考虑周全。”
“是观音婢你提醒的好。”
“哎呦,这个阳春面好吃,可惜太少了点啊,要不,你再做一碗?”
“陛下,夜晚不能多食的,多食对身体不好。”
长孙皇后拒绝!
ps:早上发了那章请求后,一上午就有二百多个打赏了,非常感谢大家啊。请求还没有打赏的诸位,都打赏一块钱吧,只要一块钱就好,凑这个勋章,谢谢大家了。另外说下,大家有愿意入群的加下,简介上有群号。全订的,可以入v群,一一八,四七三,八七,欢迎入群!(。)
第507章 三百个床位不锈钢(为清风暴雪月万赏加更!)()
感谢大星痕、十里飘飞520、清风暴雪月三位的万赏,加上三章。
李超自己曾经想过办个军官培训班或者是讲武堂什么的,但后来想了想,还是算了。
跟兵马、武力这些东西沾上边的,都比较敏感,这不是办个书院什么的。就算办书院,在唐朝都其实也不容易,当初他办白鹿书院,要不是因为他也算是特权阶层的一份子,有不少过硬的靠山。
兼之,他当时办的其实是个家塾性质的小私塾,因此才算没遇太大的阻力。后来再办临潭书院,那已经属于官学了。
推行文教,那是地方官员的一项基本任务。
但办讲武堂就不一样了。
你办个书院当个山长,还能说是桃李满天下、教化百姓。你办个讲武堂,教一群军官,当这些军官们的老师,你想干嘛,你想过皇帝的感受了吗?
李超没想到,自己早打消的那个念头,皇帝倒是有心了。
宁远长安相距近两千里路,若是大军行进,起码也得半个多月。但如果只是传递消息,却用不了几天。
尤其得利益于如今商贸的发达,水陆交通投入了不少钱,李超在朔方推行的主干线驿站系统,如今也全面铺设,有了完整的驿站线路,信使们休息、换马都得到保证,消息传递更快。
消息到了宁远,照例是王内侍前来传旨的。
“三百名武官?”
李超还是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
王内侍笑呵呵的道,“嗯,三百人已经在路上了,都是左右羽林卫的军官们。”
“这似乎不妥吧?”
羽林军就算扩编了,那也不过两万人。这军官能有多少?一下子送了五百个人过来,这也太那什么了。
而且这羽林军可是天子亲军,五百军官是自己的门生,这很犯忌的吧。
李超想着要推。
这时,王内侍又道,“陛下一共选了九百武官,三百个送来你这里,李靖和李绩将军那里各选了二百个,另外秦琼将军和尉迟恭将军那里各一百个。”
五个教官?
九百个受训武官?
这个规模有点略牛啊。
不过,这九百个武官,这到底是什么级别的啊,整那么多?
“全都是从九品武官,队副。”
队副,从九品。
武官中的最低一级,但也确实是武官了,毕竟人家有品有级。虽然队副之下还有伙长伍长,但那些没品级,不算真正的武官。
羽林军两万人编制,按五十人一队来算,那就有四百个队。队正就有四百个,队副也有四百个。
当然,九品的武官肯定不止八百个的。
羽林军一个队,有队正队副,还有旗头一名和傔旗两名,旗头就是旗手,傔旗就是护旗手,这种都是一个队里的老兵,类似于士官了,有些也会是有品级的。
另外在百人的旅一级,除了旅帅外,一般还会有别将、押官,这些也都是低级武官。再往上,各级部队里,也都还会有一些低级的武官。
因此虽说羽林军有四百个队,正副队官才八百,但九品的武官却绝对是过千的。
一下子选九百九品武官,到五位大将名下学习兵法,这也依然还是相当大的手笔。李超猜测着李世民的用意,估摸李世民是想要搞一个中央军官团,把羽林军这个天子亲军,当成是个摇篮。
里面的军官毕竟都是天子亲军,从里面选出来的人肯定是忠心可靠的。这些忠诚卫士送到五个大将那里培训,回来后肯定大大增强羽林的战斗力。甚至这些人以后还可以外放到其它的南衙诸卫去,那对皇帝掌控军队也是大有好处的。
至于李世民为什么不亲自教,或者说直接在长安搞个讲武堂,李超估计一来可能李世民也没那个精力时间,二来搞讲武堂,关键也还是要有好老师。
而好的军官老师,如今谁还比的过这军中的五神呢。而李超他们五个又都要出镇地方,没空呆京师,于是李世民便把人送到各地上门学习了。
另外,李超不无恶意的猜想着,也许李世民在派了王内侍这样的眼线来监督自己外,这三百学徒也是来加强对朔方镇的监督控制的。万一李超哪天有失控迹像,说不定王内侍就要带着这三百学徒来个强行控制了。
三百个武官学生,估计也不全是队正队副,也许还有一些表现优秀的伙长什么的也被送来了,算是晋级前的培训了。
既然情况如此。
那么李超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了啊。
他要是反对,那岂不是反对皇帝对他的监督,反对皇帝对他的信任了吗?
有过白鹿书院山长、临潭书院山长、崇文馆馆主等经验,李超倒不认为自己教三百个低阶武官有什么难的。
苏定方跟着自己学习兵法,不就很有成绩嘛。
虽然尉迟宝琳、程处默、崔琰他们几个也是李超的兵法门生,或者还要加上一个平阳长公主,这些人李超就不说了,苏定方还是学的很好的,这证明自己教学还是有一套的。
一个是教,三百个也是教啊。
这么一来,宁远城倒是可以成立一个军官教导营了。
“陛下听说相国写了一本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很想一睹为快啊。”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本兵书,其实就与五经正义一样,算的上是一本对孙子兵法的注解书了。但也不是单纯的注解,而是增加了许多内容的。
三十六计这个词南北朝时就有了,李超的这本书里把三十六计加以总结。特别是引证唐代以前的实战战例,并用孙武的兵法精辟语句,另外也还引用了吴起、尉缭子等大家的见解。
这套兵书能让将领们对于孙子兵法更容易理解,对于军事计谋、军事谋略学有更好的总结。当然,里面也有不少李超的私货,比如参谋制度等。
这本兵书分为好几篇,不仅仅只是前人兵法的总结,也不仅仅是写军事谋略学,还写到军队的组织、纪律,甚至是后勤准备,乃至于军队与政治等多方面。
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谓的仗。
这本兵书不但低级的军官看了用益处,能学到军队组织等,中高级军官也有益处,他们能从中学到军队的指挥、用兵的谋略。甚至连皇帝都能从中得到益处,这书里会有军队和政治的辨证等。
总之,这是一篇很详细,很有实用性,处处都有实例,从组织、训练、后勤到指挥、谋略等各个层次都有写到的书,不完全只是一本兵法书。
书很长,分成多卷,如果只是教导九品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