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有些兴奋的道,“朕也是如此想的,东…突厥压在我们头上太久了,这是心患之腹。突厥一日不亡,我大唐一日不得安宁。眼下铁勒起兵,西突厥窥探,而突利、郁射设又起兵反颉利,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朕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李超扭了扭身子,调整下姿势。
他清楚李世民的想法,好不容易兵变夺了皇位,当然更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的本事。太上皇李渊当年向突厥人称臣纳贡,到现在大唐还要每年向突厥人进贡,虽然唐朝对百姓们说这是对草原突厥人的赏赐。
但这笔钱帛支出的真正用途,大家却都清楚,这就是纳贡求和的钱。
甚至还要向突厥人和亲嫁公主。
李世民不想交这笔保护费很久了,现在有了机会,岂愿意错过。
李超也想打突厥人,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一个强大的突厥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李超是大唐人,是汉人,唐王朝,汉民族,这就是族群,人是群居动物,有种族之分。共同的文化、习俗,这些造就了同一个价值观,同一个利益的群体。
在大唐的内部,有灞上李家跟清河崔家之分,有汉人和蛮人之分,但面对草原上的突厥人的时候,大家都是唐人,利益是一致的。
“文远,有人向朕提议重修长城,说只要守住长城就好了,长城以北不要管他。”
李超冷笑。
“陛下,长城确实有其作用,但长城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长城最大的作用,是用以抵御小股北方胡虏的南下抢劫,防止游牧民族的骚扰。尤其是在以前,修长城的王朝,北方的边境其实与现在相差很大,他们在北方边境上修长城,并不完全是用来防御的,而更是一种积极的开拓。把长城修到胡人的活动区域,挤压他们的活动区,把他们赶到更北的地方去。而有了长城,朝廷可以在北方边境长城内开垦种植,开拓稳固新的地盘。”
‘但是,陛下你现在看看我们的北方形势。河西一段,长城外很大的地方早就是河西道的控制区,关中段。关中长城北面,那么广阔的地方,如今是大唐的朔方道。再说河东道,河东道长城的北方,刚被李靖和李绩将军收复云朔蔚诸州,也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控制区。”
“陛下,那些说只守长城的大臣,难道意思是要朝廷现在把辛苦打下来的朔方、代北以及河西走廊西端给放弃?”
李超对那些喊着修长城的人,很不屑。
“原来的长城一线,早就不是边界了。我们费力去修长城有什么意义吗?如果没意义,那劳民伤财修他做什么?”
“陛下,秦汉都曾修长城,隋也曾修长城,但我大唐不须修长城!”
李世民也是这种想法。
“朕想收复河套,前套后套都收复,将阴山以南都给收复。就如你的那首诗里写的一样,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世民原本还想着,在阴山一线修一道新的长城,燕山、阴山、贺兰山连起来,形成大唐新的北方屏护。但李超却说大唐不需要修长城,李超明显比他的想法更大。
“如果陛下真不想再等几年,想现在就加入到北方的争夺之中,臣不反对。不过我们不急着下场,可以先联络薛延陀的夷男,西突厥的统叶护,还有东…突厥的郁射设和突利。陛下可以来个二桃杀三士,册封统叶护为突厥大可汗,册封夷男为漠北薛延陀汗国可汗,册封突利为东…突厥大汗,册封郁射设为东…突厥小可汗,让他们一起讨伐颉利可汗。”
“让他们先上,打的差不多了,我们再上!”李超笑着说道。(。)
第673章 陛下多虑了()
“要是能从草原上抢些牛羊回来,也是不错的。”李超这样对李世民道。正常情况下,国内正面临大灾、饥荒,这个时候对外用兵,不免会赞成腹心空虚的危机。
但这次的北方突变,大唐不需要做那个冲锋在前的人。铁勒人不是很想自己建国嘛,那就给他们下道诏书,支持他们建国,给夷男册封个可汗封号就是。反正又不费大唐什么东西,正所谓惠而不费。
远交近攻,便是如此。
铁勒据说是匈奴别种,居于漠北,部族众多,先后臣服于匈奴、鲜卑、突厥,也曾建立过自己的高车汗国。
薛延陀就是铁勒诸部中的强部,隋大业年间,就因突厥的处罗汗征税不度,铁勒诸部有怨,处罗直接诛杀了铁勒酋长一百多人,引得诸部叛乱,共推契必部首领和薛延陀首领为大小可汗,后改为臣属西突厥。
这些年,东西突厥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东突厥汗庭南迁,重心南移。铁勒诸部也是乘机填充突厥人大量南迁后漠北留下的空当,实力渐强。
如今的薛延陀首领夷男,其实就是早年被铁勒诸部共推出来的易至小可汗的孙子。乙男的实力挺强,拥有八万帐部落,在漠北是首屈一指的实力派。
因为颉利上台不久,却又对铁勒人征重税的缘故,铁勒人对突厥越来越不满,夷男有心煽动串连一下,大家立即就都表示愿意尊他为大汗,一起再建铁勒人自己的汗国。
而夷男跟唐朝的使者吃了几顿烤肉后,试探了下唐使的态度,结果得到唐朝愿意全力支持他后,越发坚定了要自己建国称汗的念头。
等听说颉利跟侄子郁射设要开战后,得到了回纥、契必、拔野古、同罗、仆骨等诸部支持的夷男,便干脆公然起兵了。
“陛下,眼下的夷男,急需要我们大唐的一个公开表态支持,如果陛下能够派出使者前往漠北,许夷男立薛延陀汗国,册封其为可汗,赐以鼓纛,相信他一定会更加卖命打突厥的。”
漠南阴山下,河套上,到处都是肥美的牛羊。饥荒之年,要是能抢到颉利的牛羊,弄个几十万头回来,这也算是大赚一笔了。
“还是文远最懂朕啊!”李世民抚着龙椅很高兴。
“不过朕有些担心统叶护,此人也算是雄才大略,他自射匮手中继承西突厥以来,西突厥实力一日强过一日。这一次,若是朕册封他为突厥汗国大可汗,万一他打着我大唐旗号,就此挥兵东进,然后击败颉利等,成为突厥大可汗,一统突厥东西,这可不是好事啊!”
隋朝时,当年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东…突厥可汗打着隋朝的旗鼓,征讨西突厥,一路势如破竹,那些西突厥人还真以为隋朝派兵联合东…突厥可汗打过来了,纷纷望风而逃。
差点就让他把西突厥降服,幸好在军中暴毙而亡。
东…突厥现在内乱,西突厥实力正强,若是给了西突厥出师的名义,万一让他们趁机灭了东突厥,到时弄出来一个统一的突厥,这岂不是给自己打麻烦?
“陛下多虑了。”李超却不以为然。
西突厥当年只是突厥汗国派出的一个西进开拓先锋,后来越打地图越大,最终尾大难掉。甚至在汗国因继承权内乱的时候,西突厥还想要抢夺宗主继承权。
在隋朝时,西突厥…东…突厥被隋朝玩弄股掌之中,折腾的死去活来,最终达头想坐宗主大汗的梦想,还是在与杨素的骑兵大决战中灰飞烟灭,此后西突厥就老实多了,安心的向西发展,这十几年来,打的波斯王朝是哭爹喊娘,连拜占庭帝国也没少被他们敲诈,根本就不回头管东边的事情。
统叶护确实是个有野心的人,要不也不会与唐联姻和亲,更不会把目光投向东方草原。但若说统叶护靠着大唐的一个册封,就能轻松的击败东部各个大小可汗和设,成为整个突厥的大汗,那却是想的太好了。
东…突厥内部都还谁都不服谁呢,突利他们连颉利都不服,还岂会服统叶护?在突利他们眼里,他们才是大宗嫡系啊,西突厥那边的,全都是偏房旁枝,有什么资格来争大汗的位置?
再说了,不还有一个铁勒嘛。
铁勒人反的可是突厥,不光反颉利,对统叶护也一样是反对的。
这么复杂的局势,统叶护也不可能顺利的统一诸部,坐上大可汗的宝座,顶多也就是个名义上的大可汗而已。
一个西突厥的可汗,当上整个汗国的大可汗,这不但不会缓解突厥人的争斗,只会让局势更复杂。
对于突厥内部反对颉利的突利和郁射设两个人,李超很无耻的表示可以两个都支持。支持突利来当大可汗,再支持郁射设来当小可汗,这样把东…突厥一分为二,把颉利清除出局。至于最后突利跟郁射设,能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这是另一回事了。
总之,大唐是反对颉利的,但突利和郁射设两个都支持,可两人要是谁跟大唐不客气,那大唐就要全力支持另一人了。
反正大唐的目标也很明确,搞垮东…突厥,同时把突厥人赶出阴山以南地区。
“朔方、河东、河北、河西,诸道的兵马都可以找机会去抢点牛羊了,说不定还能自己解决些粮草供应呢!”李超笑道。
李世民很佩服李超,三言两语,总能把整个局势分析的非常透彻。
“陛下,用膳时间到了。”
王内侍小声的过来禀报。
“哎哟,这一聊,朕都聊的忘记时间了。”李世民笑道,“文远啊,到了山南,这第一餐,朕得找你负责。说吧,去吃点什么特色?”
王内侍在一边提醒,“陛下,御膳已经好了,可以传膳!”
“朕今天不吃御膳,要吃李大户。”
李超知道李世民喜欢吃些宫里御厨不做的,充满地方特色的小吃。
其实他自己也喜欢吃这些,天天千篇一律的食物有什么好吃的,总得适时的换换口味,换换食材。
“确实有一样不错的东西,葛根糍粑,味道不错的。”
谈了半天的事情,李世民也确实饿了,便下了龙椅,他直接挽起李超的手往外走。李超挺不适合跟个大老爷们手挽手的,有搞基嫌疑,可挽他手的人是皇帝,李超也只能无奈任由他挽着了。
葛根是个很不错的东西,山南多山,山里就有许多葛。
深秋季节,正是挖葛的好时节,带上锄头和柴刀,到深山老林里寻找葛藤,找那些老葛。葛根挖回来能够弄葛粉,葛粉可以做糍粑等。
以往山里百姓,几乎家家户户秋天都要去挖葛做糍粑。男的进山挖葛根,女的在家加工。一些大的葛可能有十几二十年的年龄,大的葛王更是一根就有上百斤,甚至几百斤的。一天,只要挖几根就算丰收了。
天黑之时,捆好葛根,踏着夕阳回家。
把新鲜葛根挖回家洗涮干净,那些含粉低的细根还能切成片晒干,用于做葛根茶,泡水当茶喝。
含粉高的葛根要在石头上锤扁,反复打碎,出浆,放入水中清洗,把浆水筛入缸中等沉淀。经过反复加工之后,葛浆变成葛粉饼,风干后放太阳下晒,就能成为上好葛粉。
今年,百姓们响应官府号召,备荒备饥,到处找能吃的食物,加工储备。山上的葛根,也成了重点采集目标。
原来只是山里人自家弄点,今年那是由官府组织人去挖葛,加工,制作葛粉。
“这粉闻着挺香!”
李世民看到李超拿冷水搅抖葛粉,搅成糊糊,笑着说道。
“这可是好东西,跟藕粉差不多,论营养不比米麦差,就是加工不易。做葛根糍粑,其实还有种更直接的办法,就是弄出来的葛粉饼直接做。”
拿起一个平底锅,倒点油,热至六成左右。
李超把葛粉稀糊倒入锅里,摇晃摊成一张薄饼,荡平中间部份。
他熟练的缓慢转动锅子,慢火煎黄,再翻煎另一面。
“这就可以吃了?”
李世民站在旁边看着饼已经两面煎黄,有些迫不急待了。
“可以吃,不过也可以再加腊肉炒,更有味道。”
李承乾闻着香味进来,看到李超在切腊肉,直接先拈起一片切开的饼放入口中,“嗯,葛根糍粑好香。”
腊肉早已经洗净切片,李超淖水,把煎好的葛根糍粑加入同炒,加入盐等调料,一会就炒好出锅。
李世民看着这盘葛根糍粑腊肉,不由点头赞叹,葛根糍粑光泽油亮,半透明带点白色。夹起一块偿下,表皮脆香,咬破脆皮,柔软香糯,回味甘甜。而腊肉与糍粑同炒后,也没有那么油腻,清爽可口,熏香渐轻,幽然回味。
“回味无穷,好!”
李世民点头称赞,太子承乾则根本不做评价,因为他正埋头猛吃,哪有时间来评价。这是他跟妹夫们一起吃饱总结的经验,吃饭的时候千万别说话,不是因为吃饭说话失礼,而是因为吃饭说话,好吃的都会被抢光。(。)
第674章 崔莺莺()
太上皇比李世民只晚三天到的襄阳。
一到襄阳,太上皇就被皇帝迎上了鱼梁洲,住进了专门为他修建的北宫长乐宫。宫名倒是很好听,长乐宫。但李渊对这座新宫很不满意,这根本不能称之为宫殿啊。
再过半个月,就五十九岁了的太上皇李渊,高个,肩宽手长,很销瘦,尤其是一脸的褶子。五十九,花甲之年。
六十岁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算是高寿,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了。五十九岁,民间会做大寿。做九不做十,尤其是五十九,这算是最值得庆贺的一个寿诞了。五十九,在民间是由女儿们办寿宴。六十九,儿子办寿宴,七十九,孙子办寿宴。
李渊今年五十九,他的女儿很多,已经出嫁的女儿都有五个。本来今年女儿们是要给李渊办个大寿宴的,可年初二儿子来了个玄武门之变。
自那以后,他就成了太上皇。
愤怒、无奈,李渊也渐渐适应了当太上皇的日子,长安太极宫那座牢笼,甚至也呆的习惯了。可天子却又把他请来襄阳,说是请,其实也是押解。他知道世民不放心把他留在长安,皇帝出京,他和建成也被请着同行。
一路上,左右羽林军把他们防的严严实实,说是保护,倒不如说是看押。
如果可以,李渊倒愿意在太极宫里过完自己的余生。
瞧瞧这襄阳行宫,这能叫宫吗?
不过看着皇帝的前廷后宫也是如此,李渊倒有点平衡了些。不管怎么说,皇帝对他表面上的尊重还是不错的。
只是这种尊重,却永远也无法弥补玄武门之变带来的伤痕。
早上,李渊很寂寞。
裴寂和萧瑀两个老伙伴也从长安来到了襄阳,但暂时还不能过来陪他。他的妃嫔们,也还跟着皇后的队伍在后面,于是李渊很寂寞。
拿起琵琶,拔弄了几下,越谈越烦。
丢下琵琶,李渊出门,他的北宫不大,也有九十九间屋,院落不少,重重叠叠的,但现在妃嫔们没来,这里显得空荡荡的。
想出门,可看到外面铠甲锃亮的北衙卫士,他知道自己是出不去的。
坐在廊下晒着早上的太阳,无聊的发着呆。
一会,看到了三女儿平阳从外面走了进来。
平阳走路似一阵风,很干练利落。
李渊觉得女儿有些不对劲,跟柴绍和离后,不应当是这个样子才对。
“你不是在唐州吗,怎么来了?”
李秀宁上前,对着父亲笑道,“我这些天一直在襄阳呢。”
李渊越发觉得不对劲了,“在襄阳?你不是跟李超不对付吗?”
“爹,其实我跟三郎又好了。”李秀宁走到李渊边上,也在廊下坐下。“其实我跟柴绍和离后没多久,我们就又好上了。”
“还有这事?”李渊对这个嫡女的话有些恼怒,一个个全不省心,没有一个省心的啊。
李渊以前挺喜欢李超的,觉得这小子有些本事,后来甚至还特别赐了姓。可结果是什么,是他勾搭上了自己的三女儿,弄的满天下都知,弄的女儿和柴绍和离。而且不止如此,李超还做着太子建成的东宫属官,却暗地里替世民出谋划策,最后废了太子篡了他的皇帝位。
李超,完全就是乱臣贼子。
女儿倒是鬼迷心窍,偏偏要和他好。
李渊气的直哼哼,都说不出话来。
“你们现在什么情况?李超肯休妻了?”
“爹,我想清楚了,我不需要什么名份,我只是喜欢文远这个人。能跟他在一起,就足够了。”
“哼,朕的女儿,给李三当情人?这李三,好大的狗胆!”
“爹,你别生气啊!”
李秀宁早知道这事情公开了,父亲肯定生气,可她也不想一直瞒着。现在三郎已经把事情告诉了崔莺莺,那她也就没必要再一直瞒着了。
“爹,女儿只想过的开心一些,以前跟柴绍成亲,都是遵从你的意思,但生活多年,女儿并不开心。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知心人,女儿不想其它。。。。”
李渊叹息一声。
“你们都大了,都有自己的想法,都由不得朕了。只是这个事情,你真的深思熟虑了吗?你堂堂长公主,去做李超没名没份的情妇,你想过天下人会怎么说你吗?女儿啊,莫委屈自己。既然你喜欢李超,想跟他在一起,那你就争。让李超休了崔氏,实在不行,朕给崔氏赐一杯毒酒!”
“爹,你别说了。”李秀宁见李渊越说越出格,连忙打住。
十月。
崔莺莺带着灞上李家一大家子人,坐船也到了襄阳。
李家不缺粮,和买出了许多粮,可灞上家里的存粮依然很多,完全不用离开关中。只是李超去信家里,希望十三娘他们来襄阳这边来。
毕竟李超以后可能就一直在襄阳这边,几年内都没什么时间回去,他也希望家人能多在一起,尤其是放心不下几个小儿女,想看着他们长大。
崔莺莺接信之后,便开始着手张罗着安排家人南下。
李家如今家大业大,做事的人也多。
去山南倒不是什么麻烦事情。
只是要注意家里的三个孕妇,还有几个不满岁的孩子路上。不过秋天出行,又不急着赶路,坐船慢行,带上大夫等,倒也不怕。
等事情张罗的差不多,崔莺莺又收到了一封丈夫的来信。
这次的信很厚。
看过信后,才知道丈夫原来和平阳又旧情复燃了。很奇怪的是,看完这封长长的信后,她出奇的平静,并没有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