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3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广当年征辽。弄的舰队从山东到朝鲜,只是很短的一段海路,都因遇风浪,整个舰队都被风暴覆没了。

    封德彝当年就曾经在那支舰队里,结果还是命大,抱着块船板,居然让他被浪吹到了海滩上,大难不死。但那支舰队如他一样命好的,可没几个。

    连军队的舰队,都全舰队被风暴淹没,更别说普通的粮船队了。大海,在如今绝大多数人的眼里,那是神秘而又不可测的。

    “我想征服大海!”

    太子却一脸憧憬的对李超说道。

    “建起巨大的楼船,山一样大,这样航行海上就不惧风浪,而且一船就能装上几万十几万石的粮食!”

    李超听不下去了。

    “太子,我平时跟你上课,你有没有认真听?大海上,船越大越好?谁跟你说的?船越高大,便越不经风浪。哪怕是在长江上,都不是越大的船越好。大楼船,那其实是在大湖里航行适合,因为大湖里面风浪小,水平浪静。江河里都有不少地方水急浪大,船越大越不抗风。到了海上,风浪更大,一个浪都有一栋屋那么高,你建山一样大的楼船?这不是自找麻烦?”

    所谓术业有专攻,最怕的就是外行的瞎拍脑袋。

    海上航运,这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事情。涉及到许多专业领域,比如海船领域,海航领域等等,外行人,如太子这样的,连大海都没见过呢,就想着要建巨大的楼船,要造能装十几万石的船,你开什么玩笑。

    唐宋时代,内河里最大的江船,也不过万石。你还十几万石,除非你有发动机。风帆时代,不可能的事情。

    “你别在那里瞎幻想了,还是脚踏实地做点实事的好。你以为你想的那些,没有其它人想到过?为什么别人不提?因为他们不但想到了,而且仔细的考虑过了,知道那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就不瞎提。你不是想去围猎吗,那就准备好你的工具。磨刀不误砍柴功,把自己的装备都装备好检查好!”

    太子被李超数落,不过也不灰心。

    “老师,你也没见过大海吧,怎么什么都知道啊?”

    “谁跟你说我没见过大海?我还在大海上冲过浪呢,你知道什么叫冲浪吗?就是拿块板子,在海浪上冲,踏浪而行。那数丈高的海浪,就冲在那浪尖上,浪在后面追着你,而你一直踩在浪尖上!”

    太子听的如痴如醉。

    “踏浪而行啊,老师,好刺激啊,那岂不是跟你以前讲的跳剑而行一样,哇,以后我一定也要去冲浪!”

    “呵呵。”

    “大海可是一座宝库,不但可以冲浪,还能潜水,白色的沙滩,美丽的贝壳,以及雪白海盐,丰富的渔业。你知道洗澡沟也叫鲸鱼沟吧,可你知道真正的鲸鱼有多大吗?有一种蓝鲸,一头就有十几丈长,能重达四五十万斤,一头鲸相当于一千头牛。”

    “哇,那岂不是跟鲲一样?”

    “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炖不下。化而为鸟,其为为鹏,鹏之大,需要两个烧烤架。一个微辣,一个孜然,再来瓶冰爽,让我们勇闯天涯!”

    太子一脸懵逼。

    “老师,怎么我读的庄子跟你的不一样啊,原文是这样的吗?”

    “是你个头,别老瞎想。等以后有机会,我带你去见识真正的大海,去冲浪潜水吃海鲜。海里除了鲸鱼,还有海马海牛海狮海豹海狗海豚海兔海蛇。。。。。”

    太子越听眼睛越放光,“海里也有牛马狮豹狗兔啊?它们怎么在海里生活的啊?”

    “老师,是不是骑上海马,就能在海上跑了?”

    “你要有本事能骑的上海马,倒是真可能在海里跑。不过你知道海马有多大吗?”

    “很大吗?”

    “不,很小,海马其实跟虾差不多大!”

    太子愣了,海马原来是海里的虾啊。那海牛是海里的螃蟹吗?

    “是你个头,快去收拾你的装备!”

    因为听了李超一番话,太子突然对大海无比的向往,他甚至把李超跟他讲的那些,兴奋的去讲给了长孙冲等一群妹夫和师兄们听,于是乎,这天李超家里,所有的学生们都在谈论着大海,谈论着鲸鱼海马这些。

    连着午饭,都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之下,吃起了海货。

    其实也没什么可吃的,虽然承乾是太子,李超是宰相,两人还都是吃货,但条件限制。山南距离大海实在太遥远,根本吃不到什么新鲜海鲜,也不会那么奢侈。

    李超府上,只有一些干货。

    鱿鱼干、扇贝干、虾干、蚬子干、墨鱼干、章鱼干、生蚝干、淡菜、银鱼、沙虫干、鲍鱼干、鱼翅、虾皮、海带等。

    这还是因为李超是个吃货,特意让李家在南方的商队管事特意采购的,有些还是自己海里买的海鲜,然后用李超给的法子加工而成,再带回来的。

    虽然不是新鲜的海鲜,但干货也有干货的味道,烹饪的好,一样成了一顿海鲜大餐。

    因为有了故事,今天的海鲜大餐就格外的不一般,一群家伙吃饭的时候,还一样样的食材询问李超,问这些食物原来长什么样子,在海里的生活习性等等。

    “我以后一定要去大海,吃上最新鲜的海鲜!”

    李超笑笑,幸好你没说你以后一定要当海贼王。

    夹起一片香煎马鲛熏鱼,李超咬一口,非常满意。马鲛鱼刺少肉多,脂肪厚,吃起来极美味,跟雪菜一起烧最配。虽然送到这里来的,是加工过的熏干鱼,但煎着吃,也极美味。

    尤其是尾巴的味道最好,香脆无比,尾鳍嚼起来酥脆无比。

    听着那群小家伙们兴奋的谈论着大海,谈论着海鲜,李超都有种想要乘船顺江东入大海,去大海捕鱼收海鲜的念头了。

    一头鲸鱼上几万斤十几万斤,一条大鱼几百斤,想想就激动啊!(。)

第684章 饮马长城窟() 
十月中。

    阴山下,敕勒川,天似苍穹,笼盖四野。

    这是一片肥美的草原,汉人称为前套,也河套平套平原最肥沃的部分。由数百万年的黄河之水冲涮而成,平整无山,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可耕可牧,黄河丰害,唯富一套。

    隋文帝时起,东突厥就汗庭南移,迁到漠南阴山下的前套平原上。

    经启民、始毕、处罗之后,颉利可汗是在这里称汗的第四位东突厥大汗。从这里向南,是代北之地,隋乱以来,刘武周起兵,占据代北,兵败后,其旧部苑君璋投靠突厥人,占据代北,直到雁门关下。

    代北的苑君璋,也就成了突厥与唐朝之间的缓冲。

    但是在不久前,李靖和李绩二将各只率五千精锐骑兵,兵出雁门关和军都关,一举收复云、朔、蔚三州,收复了代北之地,也把唐和突厥的缓冲之地打破。

    武德六年,十月中。

    凌晨,天色未明,夜色漆黑,北风呼啸。

    突然,云州北的外长城线,接连有骑兵冲出。

    在河东,有两道长城。是在北魏到北齐之时先后修筑加固的,一道是内长城,在朔州和代州之间,雁门关、楼烦关,就是这道内长城上最险要的关城。在更北面,还有一道长城,是在朔州西和云州北,这道长城更长。

    在苑君璋盘踞代北之际,唐的北方边境实际上是内长城,雁门关是北方重要门户。而外长城,对突厥人来说,早就不是关防。他们出入代北云朔,想出就出想进就进,根本不对他们设防。

    但李靖和李绩攻入代北后,唐军便把边防线推到了外长城。

    而现在,李靖率领的河东骑兵,自朔州西面长城一线向前套平原出兵,李绩率领的河北骑兵,则自云州北面长城一线,向敕勒川进兵。

    两路同时进军,一万骑兵为先导,猛的攻入了突厥人占据的平原。而在后方,还各有两万步骑为后续部队,正跟着进入。

    河东河北两地,五万兵马出击。

    这不再是上次的先斩后奏。

    这一次,二李的行动,是得到了来自朝廷和皇帝的首肯的,甚至连作战计划,据说都是出自军神李超之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颉利跟侄子突利与胡射设在阴山下打的正凶,这个时候,二李率领唐军,以讨伐颉利,支持突利和郁射设的名义出兵。

    干涉之名,是当年处罗可汗埃利佛设临死之时,曾交待让兄长始毕可汗之子突利继位,结果却被颉利篡夺了汗位。

    现在大唐要拔乱反正,支持突利可汗夺回汗位。

    大唐不是趁火打劫,而是来为大唐的友邦突厥主持正义的。

    眼下颉利势强,突利和郁射设有力弱难支之势,大唐当然本着正义的原则出兵了。

    国与国之间,从来都是如此充满着利益纠葛。颉利此前还刚娶了大唐的公主,跟当今大唐天子还是亲戚呢,要喊大唐皇帝一声大舅子。但那又如何,灭了颉利,到时给突利也许一个公主,或者到时大唐皇帝直接把突利的妹子纳入宫也一样啊,没妹子,那突利总有女儿吧。如果女儿也没有,那就认个女儿也一样,反正要的只是个身份而已,唐朝送给颉利的大唐公主,就不是什么真正的公主。

    如许多战争一样,代北之战,也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战争。

    在此之前,起码是在一年前,突厥还是强大的能随时南下抢劫大唐的存在,想什么时候南下就什么时候南下,大唐被抢了,还得每年按时送上贡品。

    可仅在半年之后,局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个跟突厥关系极好的大唐皇帝,就换了人。

    换上了一个更年轻,也更冲动更好战的皇帝。本以为这样的年轻皇帝好对付,可事实却不是如此。

    年轻皇帝用他更年轻的重臣李超,很轻松的在西南拉拢了更多的番国为盟友,甚至把好些个番国直接变成了大唐的内附国。他们以前用来牵制骚拢唐人的吐谷浑,也被李超给弄蔫了。

    而李超收拾了吐谷浑后,用更迅速的时候,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又收拾了梁师道,夺了朔方。再加上此前刘黑闼、高开道败亡,使得形势突变。

    最措不及防的还是突利和郁射设鬼迷心窍的造反,加之北方铁勒人也造反,这让颉利焦头烂额,强大的东部突厥,居然陷入内乱之中。

    唐军趁机又把苑君璋杀了,连萧后和他们立的隋王杨政道都给俘虏了。

    攻守易势。

    李靖和李绩攻过来的时候,突厥人忙着内战呢。青壮都被集结起来,骑着战马提着刀,相互撕杀、追逐着,他们留在草原牧场上的,是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妻女儿子和他们的汉人奴隶们。

    长城外。

    紫河边的牧场上,原河东代州五台山下人王玉顺,正在给羊剪羊毛。天气很好,羊身上的毛也很长,这正是剪羊毛的好时机。

    这户牧民的男主人出门打仗去了,带着十几岁的大儿子一起去的。家里还剩下父亲、年幼的兄弟,以及母亲、妻子,还有他的几个儿女们。

    除了这一家子外,家里还有好五个奴隶,两女三男,有一个年长的男子是个铁勒奴隶,其余四个都是二三十岁,都来自中原。有的已经在草原上为奴十余年,有的只有一年多。

    王玉顺是在武德五年的突厥劫掠中被抓的,最后几经易手,被这家主人买下。

    做为一个奴隶,他已经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虽然一开始他也跑过,可每次逃跑都会被抓回,打的死去活来。要不是其它几个汉人奴隶同胞照顾他,他早就死了。

    他后来也明白了,根本跑不掉。在草原上,如果奴隶逃跑,所有的突厥人都会帮忙抓逃奴。要是独自在外,突厥人看到就会抓捕他们,很多人甚至逃跑的时候直接被杀。

    茫茫草原,哪里逃的出去。

    现在他不逃了,也认了命。

    每天放牛牧马,虽然身上没有链子,可他也不跑了。

    不再逃跑后,也不会挨打了,在老家,他的生活过的一般,到了这里,反倒能每天吃饱饭。只是身为奴隶,远离家乡,再见不到父母妻儿这些,让他常常夜里心痛万分。

    他常常在夜里梦想着,有一天朝廷的官军能打到草原上来,能将他救回去,让他再回到故乡,再见一见家乡的父母妻儿,只要能见上一面,能死后埋葬在家乡,死都愿意。

    把刀子磨的很快,王玉顺开始抓羊。他现在已经能很熟悉的把一只大羊扯着一条腿就给提过来,轻松的把羊按下,然后拿着刀子熟练的割羊毛,能把羊毛又快又好的剪下,还不伤到羊半分。

    当他把又一只羊的羊毛全割下来,送到另一边给两个汉人同胞女子简单纺成粗绳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消息。

    听说唐军打出关来了。

    虽然这个消息并不确定,但他心里有种莫名的兴奋,他能够意识到,朝廷真的打出长城来了,他也许能回到家乡了。

    当天,羊毛还没剪完,天上还有着温暖太阳的时候,远处天边出现了一线黑影。

    有突厥牧民在前面骑马慌张的逃窜!

    唐军出关北伐了!

    突厥主人慌张的去牵马,他们什么都不顾了,慌张万分,惊恐万分,只想马上逃离,丢下帐篷,丢下牛马,丢下还在剪前毛的羊群,还有他们的奴隶!

    握着锋利割羊毛刀子的王玉顺呆呆的看着那条黑线越逼越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突然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王玉顺提着那把锋利的刀子,猛的冲向了那家想要逃跑的突厥人。

    平时,他都不敢抬头正眼看他们,可现在,他眼里喷着火,带着兴奋。

    他高喊,他尖叫,他举着刀子,全身热血沸腾。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做,只是头脑发热,血液上冲,然后跟着想法去做了。

    一刀,猛的扎进了刚转身的那个老突厥人的胸口。

    “去死吧,突厥老狗!”

    这个老突厥男子,虽然看起来干瘦,可一双眼睛很毒辣。他甩起鞭子来,又狠又准,曾几次打的王玉顺死去活来。

    甚至那两个汉人女同胞,也不止一次被这老狗拖进帐玷污。

    鲜血喷涌。

    见了血之后,王玉顺越发的亢奋。

    他拔刀,再刺,拔出,刺进。

    一连刺了十几刀,直接把老狗刺死,然后又冲向了下一个。

    在王玉顺的带头下,其它几个奴隶也都拿起了刀子冲向这家突厥人,当唐军骑兵冲过来的时候,那一家子已经死了一半,还有几个正在惊惶的躲逃,他们甚至都忘记了反抗。

    “好了,我们是大唐府兵,现在把他们交给我们吧!”

    穿着明光甲的那名府兵军官在马上冲着王玉顺说道,几名府兵冲上,一枪把剩下的几个突厥人打翻在地,然后拿牛皮索全给捆了起来。

    “杀了他们!”王玉顺喊叫。

    “杀之可惜了,这些人带回去,正好可以送去矿山挖矿送去开山修路,不能浪费了!”

    “你是汉人吗?”

    王玉顺点头,看了眼手里染血的刀子,他抛下。

    “等下我们会给你们登记下身份,回头会去核实。只要身份属实,我们会送你回家乡的!”

    “谢谢!”

    “不用客气,是我们来的晚了。”府兵军官说道。

    停顿了下,那军官继续对他道,“你应当清楚这家突厥人的牛羊有多少,都在哪放牧吧,我们需要你帮下忙,把这些牛羊马匹骆驼都找回来,我们需要这些!”

    王玉顺点头,“我知道,我带你们去!”(。)

第685章 福利() 
房玄龄早上起来,发现天气又凉了许多。打了个寒颤,他让妻子给他翻出裘衣。

    “那件裘衣放哪了?就是文远去年送我的那件,貂皮的。”家里刚从长安搬来不久,许多东西还都是一箱箱的装着,没有拿出来。

    房夫人问,“你不是要留在鱼梁洲上吗,又不去打猎,要什么貂皮大衣啊。”

    “天冷了。”

    “现在天还不算冷了,起码这里比长安要暖和的多,你看现在炕都还没烧呢。你就是不舍得吃,天天忙碌到半夜,人都瘦了许多了。这样下去不行,得多吃点。我今天一会去李相家拜见李夫人,他家在襄阳有不少产业,据说还养了奶牛奶羊,我看能不能找李夫人要几头奶牛或奶羊,到时每天早上给你弄点鲜奶。”

    房玄龄自升任了尚书左仆射之后,算是成了朝廷的首相,每天各种事务,日理万机。经常忙碌到深更半夜,加之如今灾荒,他说百姓苦吃不饱饭,不肯自己大鱼大肉,每日饮食清淡,肉都吃的少,这人看着就瘦下来了。

    晚上脱去衣服,身上都看不到几两肉,房夫人心疼不已。

    “算了,我喝不惯鲜奶。”

    “喝不惯也得喝,平时家里的奶粉,你又舍不得冲泡,我知道,你经常拿家里粮食送给下人们,让他们拿回家去。可你自己也要照顾自己啊!”

    “我知道的,我昨天是给了王婶一包奶粉,那是因为她儿媳刚生了孩子,家里没什么营养的东西,我把奶粉给她了,王婶是我们家的老人了,他儿媳妇,那也是我们家出去的丫头。”

    “我知道这些,可你要照顾他们我不反对,但总也得照顾自己啊。你是宰相,难道一点粮食也弄不到?我知道,你不想乱搞,可文远家有粮啊。他家不缺这些,米面糖油奶粉肉干,这些他家可不少的,我们又不白伸手拿,找他借点啊,以后还就是。我说你就是太死板了。

    房夫人说到这里的时候,有点生气。房家本来就不如李家这样家大业大,虽然丈夫是首相,但家里产业不多。还是跟着李家投点本钱,跟着做个股东,每年才有不少的收益。如今灾荒,丈夫却跟李超一样豪爽,动不动就捐粮一万石。

    结果现在,家里粮食全捐光了。

    连口粮都还是每月从朝廷领,这样的人真是也没谁了。

    “夫人你也不用过多操心,我只是瘦点,又不是没饭吃。咱们一日三餐呢,有早餐,有时还有宵夜,还有茶有点心的,哪里不好了。外面的百姓们还在挨饿呢,你知道的,如今朝廷又下令,降低了救济粮的定量标准,一个丁男,一个月也才二十斤粮了,妇人老幼更少。那点粮哪吃的饱,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