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超坚持强调,要走民制商收商销的这个路子,不能改变。
“盐价问题,我觉得可以分区定价。”
见大家争个不停,李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拿点干货出来,估计没准的宰相们争半天也争不出什么来。
“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大唐分为北方、东南、剑南和广南四大盐区。”
李超说把大唐分成四个盐区,而且不是东南西北,而是北方、东南、剑南、广南四区,也是有原因的。
如今大唐的北方,主要行销的都是解盐、河东盐、东北盐,既河北和河南东的海盐。
如果按盐的种类来说,有池盐和海盐之分,如果按加工,又可以分为颗盐和末盐。颗盐就是没有加工炼制的粗盐,末盐就是加工过的细盐。一般来说,颗盐比细盐便宜,海盐比池盐便宜。
北方食用的盐中,河东解池的盐产销最多,价格最高,其次是河东北部盐池的盐。东北盐则以海盐量大便宜闻名,不过海盐也有个缺点,就是在东北沿海,往北方内陆运输成本高。不比解池的盐,就靠近黄河,处于关中、河东、黄河的中心,距离河北也近。
李超记得,中唐之时最初搞盐专卖,是食盐一斤十钱,然后加税百文,到了晚唐时期,盐价更贵,因此导致无数私盐贩子铤而走险,最后晚唐的那些叛军首领,黄巢、王仙芝、王建等等枭雄,几乎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十文一斤的盐,以唐时的物价算不上太贵,但十倍盐价的税,就非常之高了。
李超记得北宋时盐也挺贵,北方盐价一般是四五十文一斤,盐有多个等级,但大抵就是四五十钱一斤。
而在蜀中,却因为盐多地狭,朝廷为了保证盐利,因此把盐价定的很高,每斤盐四百文,直接就是北方地区盐价的十倍。
宋太宗至道年间,朝廷统一规定:“凡颗盐、末盐皆以五斤为斗。颗盐卖价,每斤自四十四至三十四钱,有三等。末盐卖价,每斤自四十七至八钱,有三十一等。”
后来,朝廷下召令蜀中盐价减半,此后一直维持每斤盐二百钱的高价。
就北方地区来说,解盐的差别不大,质量较好,海盐差别多,档次多。当时河东北部的地方,多用河东本州或汾州的盐池盐,由于这些盐池的盐质量差,当时官府向盐民收购的盐价才每斤六至八文,向民户卖出的价格却是三十六文,转手就赚五六倍的利润。
而李超划出的东南盐区,指的是淮南、江西、江东、山南几道,这些地方所有物都是东南沿海的盐,宋代时价格比北方区略微低点。
宋代时,东南的百姓要用三斗多的稻子,才能买一斤盐,可见盐价也很高。
广南,其实也就是岭南,岭南地区的盐价就要便宜的多,那边产盐多,因此盐价低,比东南贱数倍,宋时盐按五斤一斗算,广南盐价一斤约合十文而已。
在宋代,可以说,不同地区,盐的产量不同,盐价也不同。
最便宜的是岭南等地,一斤不过十文左右,然后是北方地区,一斤盐四十余文,再次是东南地区,一斤盐五十余斤,最贵的是蜀中,一斤盐得要二百钱。
“每斤盐收购价,统一五文如何?”
李超提了一个官方收盐的标准。
虽然各地盐价不同,但李超觉得,目前来说,还是直接订个统一的收购价较好些。
杜如晦摇头。
“以前盐户们不需要盐牌,纳课也不多,盐价低些卖给盐商,也依然有利可图。但如果我们要弄这些盐牌,还要向他们征营业税等,那么每斤五文收购价,就有些偏低了。应当提高些价格,要不然,谁愿意制盐?”
如今各种物价不稳,粮食也确实难订。
大年三十,木子依然给大家码字了,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第743章 六道兵马元帅()
古有斗米斤盐之说,一斗米买一斤盐,正常年仅,可能一斗米仅二十钱,但现在一斗粮起码二百钱,因此这个价格不好拿捏。
“现在物价确实贵,不如这样,暂定三百斤为一引,每引十千钱。给盐户的收购价,则为每引两千钱?”李超想了想道。
一引三百斤,收购价两千,那就是每斤大约七文钱不到,比刚才说的五文钱一斤要涨了近两文,这可是近百分之四十的涨幅,不能说少。
大家于是都在心里算账。
一引三百斤,官方统收价是一引两贯钱,而卖给盐商是一引十贯钱,一进一出,官府一引赚八贯。
一年百姓起码需求一百万引盐,那就是能赚八百万贯。如果超发个两三倍,那就是能一下子筹得两千万贯左右的盐款。
这还没算从盐户和盐商那里征的营业税,估计还能收不少。
哪怕不到三千万,可也是两千万贯啊,想想都让人激动了。
“一引十千,官销价每斤就是三十三文余了,盐商还要加价,那盐价岂不得四五十文一斤?如果推行此法,只怕百姓受苦许多。”房玄龄忧心道。
“我觉得不应当分区,如果分区,那么官销价格必然不同,到时朝廷要不要对盐商实行划区销售?如果划区,如何保证盐商们不相互跨界销售?朝廷各区的收购价、销售价是否要调整?这样一来,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我提议,还是统购统销,所有的盐统一价,每引两千钱收购,统一价出售,每引十千钱。”
李世时这个时候突然打断了房玄龄的话,问,“盐税呢,怎么收?”
宰相们一个个都不吭声。
其实大家刚才说的统销每引三百斤售十千钱,意思就是里面已经包括了税了,这样平均一斤三十三文多点钱,不便宜了。
可现在李世民突然问一句盐税,明显意思是对这个价格不满意。
李世民不满意的原因很简单,照这个方案,朝廷最多能募集两千万贯钱,这还是要超发几倍盐引的情况下。
李超低着头不想说话。
都说北宋盐价高,但据宋史通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六贯。
北宋中期一年也就产盐三亿多斤,正常情况下,一年盐税一千多万贯。
现在李超他们打算超发点,加上盐价高点,一年弄两千万贯,结果李世民还不满足。
真是有点人心不足蛇吞象了。
“朕觉得三十三文一斤盐太便宜了,现在斗米都二百文钱了。都说斗米斤盐,要不我们就盐米价来?”
李世民这话一出,宰相们脸色都变了。
斗米斤盐,那是说的正常年月,如今是饥荒年月啊,这粮价都上天了,那是非常不正常的时候,怎么能按这个时候的米价呢?
不过李世民执意要加价。
最后大家也是有些无奈了。
李超觉得可以做点让步,统销价每斤四十文,三百斤就是十二贯,除去成本两千,还剩十贯。朝廷发行一百万引盐引,就能得利一千万贯。如果超发一倍,就是两千万。
“超发太多,也是后患无穷,不如干脆多涨的价。”
“这样吧,统购还是每引两千,统销每引十二千,再加上一倍的税吧,给盐商每引二十四千,再超发一倍。”
李超马上在心里得出了一个数字,按李世民这种弄法。
一引盐利十贯,税十二贯,成本几乎可以不计。正常卖一百万引,那就是两千二百万,如果超发一倍,那就是四千四百万贯了。
这真的是能发财啊。
问题是,这样搞,盐价可就涨的不是一丁半点了。
盐商们拿到的批发价都是每斤六十六文多了,怎么也得加价卖吧,一斤卖个七十文肯定不止,估计得七十多文一斤了,要是朝廷再征他们的营业税,估计他们也会把这部分转到百姓头上,最终一斤盐估计得八十文钱。
那是最少。
从一斤十文,到一斤八十文,暴涨七倍。
百姓会如何想?
李超说涨的太多,突然涨这么多,怕是百姓有怨言。
可这次李世民并不听劝谏,认为如今国难当头,朝廷之前为百姓倾国救济,如今北方胡虏威胁,朝廷必须全力抵御。
所谓取之于民,也是用之于民,这些钱收上来,也并非他拿支享受了。
这话说出来,李超也有点无法再劝。
李世民说的也有点道理。
至于盐价涨了,细算下来,一户如果吃盐四五十斤一年,那一年原本买盐钱四五百文,而现在却得三四千钱。
涨的很高。
可李世民也说了,如今物价涨的厉害,一斗米都二百钱了,一石米两千钱。一斤盐卖六七十文,并不算高。
李超想想中唐改革盐法,直接在盐价上加十倍的盐税的事情,想想后世明清时的高盐价,也知道,这其实是发展的必然。
朝廷需要钱,总能找到办法的。
不过李超依然还是觉得涨的太突然太高了。
“陛下,其实我还有一个后续计划,刚才还没来的及说。”
“是什么,说来听听?”
李超本来不想说这个的,这个时候也只好说出来了。
“臣以为,朝廷可以把盐业这块,成立一个公司。”
“公司?”李世民皱眉。公司,不就是商行的另一个称呼吗,朝廷办商行,前所未有的事情啊。
“是这样的,朝廷成立一家公司,但属于朝廷控制的。朝廷可以发行股票,然后向商民出售,以此募集股本。比如说,朝廷第一次发行新股,可以多募集些股金,比如说,募集个一千万贯两千万贯。”
“就如四海贸易公司一样?”李世民早知道了四海公司股票圈钱的厉害,人家商行的股东,那可是得年年分红派息的。四海公司的股票倒好,有各种不同等级,许多人手里的股票,根本没有决策权。
而且公司也不承诺会年年会红派息,意思他们想分就分不想分你手里的股票就暂时不能分。虽然拥有股票就是股东,可这种股东,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若是朝廷也把弄一个唐盐公司,发行股票,拿出个一两成股份来,发行股票募集股金,然后把这个钱拿给朝廷做战争之用,不也挺好的。
把唐盐公司募集的股金挪用到朝廷打仗,李世民觉得天经地义,唐盐公司那是朝廷的啊。
至于给股东们分红派息,等以后有钱了再说。
“这个办法不错。”李世民很满意。
“陛下,那是不是可以考虑暂时先不要涨这么高的盐价?”
李世民想了想,“文远你这是为民请命吗?那就统购还是两千,统销十二千,税三千。”
这样一来,一斤盐官方批发价就是五十文了,盐商分销零售估计在六十文以内。一斤减了十几文钱。
李超还不太满意,可李世民已经一挥手。
“好了,此事就这样说定了,先印一百万引,再超发一百万,然后尽快组建这个唐盐公司,再拿出一成股份来发行,募集一千万股金。”
李世民算了算,一百万盐引,就是一千五百万贯,除去二百万本钱,还得一千三百万盐利,超发一倍,那就成了二千六百万,再发行一千万盐股,那就是三千六百万了。
嗯,这么多钱,足够跟突厥人开干了。
“好了,现在钱的事情已经解决了,我们还是来商议一下,如何对付统叶护,对抗突厥白眼狼们吧!”
李世民甩甩衣袖,凑到了地图前。
最新的消息,突利小可汗果然已经投奔了统叶护。
对他来说,统叶护虽是西突厥大汗,可当年西突厥也是突厥王族出去开拓西域的一支,投奔他,总好比投奔大唐的好。事到如今,突利哪不明白他被大唐摆了一道。
因此他宁愿投奔统叶护,也不投唐。
而漠北的铁勒人,跟统叶护的上一战中,元气大伤,现在北逃的远远的。
大唐现在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统叶护马上就来了,这一战不可避免。
“让唐俭出使漠北,看能不能先拖住统叶护段时间,给他送点金帛珠宝。跟他谈条件,不管统叶护现在提出什么条件,我们都可以暂时先假装答应他。”
李世民虽然决定了要开打,但越是如此,他越加小心。李超说的对,统叶护如今兵强马壮,正是得洋之时,不能硬刚,得想点办法智取。
宇文士及提出,应当再派人去联络下薛延陀的夷男。
“夷男兵败北循,找他有什么用?”
“夷男虽败,但草原上的战争都是差不多,就算败,也不会一下子败光,只要收拾下兵马,夷男的实力并没太大损失。关键是他有没有再战的勇气,只要我们大唐联络他,表明要与统叶护开战的决心和态度,相信夷男肯定会出兵配合我们的。有夷男在漠北,能替我们牵制统叶护不少兵力。”
宇文士及这番话说的李超是刮目相看,想不到这个老头,居然也有如此厉害的一面。
李世民点头,觉得这个时候多个帮手总是好的。
不过他还是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朕准备调长孙无忌回来,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不适合继续留在朔方。”说到这里,他目光在众宰相中扫过,最后停留在李超的面上。
“文远,朕选你挂帅,由你来指挥这次北方之战,你可敢应?”
李超没有什么惊喜激动,淡淡的道,“臣举荐卫国公李靖,老当益壮,大器晚成,用兵如神,可以为帅。”
李世民摇头,“朕将河东委给李靖了。”
“那臣再举荐英国公李绩,李绩将军善谋多策,用兵了得,可以为帅。”
“朕将河北交给李绩了。”
“那臣······”
“太子一力举荐你为帅,朕思虑良久,也觉得你是此次挂帅最佳人选。你也莫要推辞,此是朝廷用人之时,不是给你封官赏赐,不用推来推去!你就说应还是不应?”
话已经如此,李超就是不想应也得应了。
“臣领旨,但有一要求,臣向陛下借两位武神同行。”
“你要叔宝和敬德二将为副?没问题,朕不但把二将派给你,而且还会下令,让李靖李绩柴绍诸道大都督统统都受你节制,听你调派。朕对你只有一个要求,打赢这战!”
节制河西、陇右、关内、朔方、河东、河北六道兵马元帅,这可是皇帝极大的信任了,李超觉得肩头很重。
“臣定不辱使命,请陛下和太子殿下放心!”
第744章 捡肥皂()
昨天喝酒半醉,没能码字,向大家道个歉啊。今天大年初二,祝大家鸡年大吉,万事如意。
议事结束,李世民留下李超。
“新修一个汤池,虽不如长安骊山的汤池,但也还不错。天一冷,总感觉身上的旧伤发作,泡一泡要好的多。”
汤池就是温泉,只不过唐人喜欢称为汤。
李世民十六岁开始起兵,打了十年仗,身经百战,也经常冲锋陷阵,身上的伤病不少。虽然不如秦琼那样脱了衣服浑身是疤痕,流过的血都有好几石,但也伤不少。一到变天的时候,旧伤就会发作。
这种旧伤发作,是最难受的,能让李世民这样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壮男子,也萎靡不振。这个时候,泡泡温泉,会好受的多。
汤池就在鱼梁洲上,不是真正的天然温泉,而是一个人工温泉,说白点,就是个澡堂子。
地方不大,但装饰的还很大气,只是一进去,李超就发现,这根本就是仿照襄阳城李家的室内温泉而修建的。
形状、大小,甚至里面的配套设施都一样。
也有大池有小池,还有桑拿屋和淋浴室,甚至有专门的搓澡工,也有按摩技师。甚至外面有个休息室,那里还有茶饮点心。
李超对于李世民这种嫖窃行为很不耻,这可是李家的东西,李世民居然直接仿了一个。
进去,有宫人过来帮忙先更衣。
进到更衣室,先换上一套浴袍,先淋了一遍。
“相国请来!”
宫人挺年轻的,不是非常漂亮,但胜在年轻,加上身上的衣饰等也非一般普通百姓可比,因此算的上是非常不错了,有几分地主小姐的感觉,但在李超这种后世来人的审美里,这也顶多就是个非常朴素的丫头。
其实后世的姑娘,随便一个放到这时代来,都能算的上是中上之姿。但不是后世的基因就如何好,而是老话说的好,没有丑姑娘只有懒姑娘。只要装扮装扮,以后世的化妆品的质量和化妆的技术,再加上穿衣搭配、发型等,每个姑娘都会非常漂亮水灵。
后世的姑娘营养好,个子都较高,加上很少从事体力劳动,因此都长的皮肤白腻。营养好,身材一般都较高挑,凹凸有致。
一白摭十丑。
发型也非常重要,加上穿衣搭配,每个妹子都会比较独特。
不像这个时代的女子,富贵人家的还好,普通人家的姑娘,多数长的较黑,没有显出个性的发型服饰,又缺少化妆品和化妆的技术,就显得一个个非常普通。
还有一点,后世的姑娘哪个没读书,信息时代,见多识广,因此姑娘们开放、自信。
这就好比后来的韩棒和朝棒,同一个民族,但因为一个开放了一个后来封闭了,结果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两边的女人却有如天壤之别。普通的北朝姑娘,个个好似村姑。而南朝的女人,却一个个透露着时尚魅力。
李超在唐朝,就好像是从北上广,来到了大山里。
哪怕是李世民皇宫里的宫女,除了一个年轻之外,其实根本没什么可吸引他的。
宫人带着李超到了一个汤池,里面没有人。
李超便解了浴袍,下了池子。
水温刚好,稍稍有些烫,烫的人浑身舒爽。
正舒爽间,李世民进来了。
也穿着件浴袍,站在池边,直接就把袍子解了。
刹那间,李超觉得辣到眼睛了。
千古一帝,脱光了之后,也好普通。
年轻的皇帝,居然也有点小肚楠。
肤色很黑,有点古铜色感觉,身子很壮。
但不是后世健身房里出来的那种壮,没有那种什么体脂非常变态的少,倒有点类似于摔跤手那种,皮糙肉厚,身上的肌肉不是很特别的贲起,可很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