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4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现在李超的这个建议,确实不错。

    不用这么直接的查封,而是管理。一如李超的风格,朝廷在具体事务中是处于管理的位置,而不是直接参与经营。

    现在的报社也是如此,朝廷不直接去经营,而是监管。

    怎么出版,怎么做大做强做出影响力,那是报纸自己的事情,就算没人看倒闭关门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朝廷只负责监管。

    对报纸和出版进行审核,保证不会有什么不应当出现的言论出现。

    看着这份如此周全的建议,李世民不由的叹气,李超还是那么的考虑周全,如此的有能力。可惜,这家伙现在彻底的摞挑子了,不肯回朝堂了。

    “陛下,要不老奴再去武当山劝劝赵国公?”

    “算了,李超是真不想回来了,起码这一两年是不会回来了,既然如此,朕也不强求,随他去吧。”他有些落寞的道。

    当天,中书门下宰相们收到了由宫里转发过来的一份关于新闻出版物管理的折子。

    房玄龄等几个宰相看完,都十分惊叹。

    “这个好,如今出版越如越方便,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办报,谁都可以刻印出版书籍,弄的纷纷杂杂的。什么样的大胆言论都有,也确实乱的不像话。有了这个就好了,以后要办报,先得申请报号,要刻书,先得申请书号,通过了才行。而且这具体的内容,也得先由朝廷这边审核通过才行,有不合规之处,就得修改。”

    “省的天下百姓被误导。”

    “这份折子是谁写的,居然如此犀利,一针见血,了得。”杜如晦赞叹道。

    “是赵国公呈给陛下的。”中书侍郎禇遂良道。

    宰相们一阵安静。

    皇帝封了李家的报纸,然后已经辞职赋闲在家的李超给皇帝上了这么一份奏折,皇帝看过之后居然还同意了?

    皇帝现在不是应当跟李超关系不好吗?

    之前皇帝直接越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调兵去封了李家报社,不是搞的很猛的样子吗?不少人还以为皇帝跟李超的关系闹翻了,皇帝要给李超一个教训呢。

    为此,连李靖都气愤的辞职了。

    怎么现在没有半点官职的李超居然还能直接给皇帝递折子,而皇帝在看过之后居然还马上就采用了?

    这李超在武当山,跟在襄阳有什么区别,当不当宰相好像也一样可以上达天听啊。

    良久。

    还是房玄龄很欣慰的道,“善哉,善哉!”

    皇帝授意下,中书门下办理此事很迅速。当天,在尚书省的礼部下,就多了一个衙门,版务署。专门负责管理报刊和书籍的出版发行和审核管理等事务。

    半月谈和时报的两位总编,当天就被这个新衙门约谈。

    两总编直接就在衙门填写了申报材料等,然后特事特办,当天就给他们审核盖章,颁给刊号、经营许可证等等手续。

    手续一批下来,两家报社大门上的封条就被撕下来了,把守的士兵也撤了。

    两家报社总编召集了惶惶不安的手下编辑、记者们重新回来,还弄来了许多烟花爆竹燃放,弄的远近皆知。

    “报社居然解封了!”

    “是啊,真想不到。”

    报社的编辑们站在门口,大声的向来围观的群众人宣告,朝廷已经解封,同时他们也正式在朝廷注册了,有经营许可证,也拿到了刊号,嗯,以后不会再封禁停刊了。

    “明天,我们将恢复报刊的发行。”

    报社开始组稿,而这个时候,衙门里来人了。

    来的正是礼部版务署的人。

    “陈总编,我们是奉上司之命,前来进驻。还请你们帮我们准备一间屋子,以后你们报社的样稿,请提前交给我们审核,我们会直接在这里审核,尽量不会耽误你们的时间的。”

    这态度,让总编喜出意外。

    “谢谢几位上官的理解和帮助,这样一来,就太好了,不用担心影响到出版刊印发行了。”

    半月谈和时报的解封,也让朝中的官员们惊讶不已。

    大家纷纷在想,难道李超要回朝堂了。

    朝野上下,都对李超惊叹万分。

    赵国公就是牛逼啊。

    跟皇帝硬顶,然后直接辞职不干,把皇帝惹怒了,名下的两家报社被封了,结果呢,最后皇帝又给解封了。

    这弄来弄去,最后还是皇帝向赵国公让步了啊。

    赵国公太有排面了。

    国子监。

    孔颖达和陆德明两个喝茶聊天。

    “我仔细的看过了朝廷新出台的这个出版审核条例,非常有远见卓识啊。之前陛下封禁两家报纸,让人心痛。这报纸有开启民智,同时还能反映民意,并且能监督朝廷,这是多么好的东西啊,都说是民间御史。陛下一道中旨,就给强行封了,这和堵人嘴有什么区别?”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早有的教训。幸好,陛下能听从谏言,马上出台了这个条例,这下好了。既给了百姓们正常反映民情、监督朝廷的一个诉求渠道,同时也让朝廷能够更好的管理这天下的舆论,一举两得,非常完美啊。”

    陆德明点头,“赵国公大才,陛下从谏如流,知错即改,贤明!”

    “可惜赵国公却还是不肯回朝啊,朝廷一大损失。”

    中书门下。

    右仆射宇文士及和吏部尚书杨恭仁两人在一起。

    “我就纳了闷了,这李超都已经不在朝堂,不在中枢,可却还能随时给陛下递折子。陛下居然还对他的建议,从谏如流。这李超,如此得罪陛下,陛下却还能容他。”

    杨恭仁也是无奈摇头,他们这些官场混了一辈子的人,都看不透李超和皇帝这对君臣之间的特殊情况了。

    “要我说,这半月谈和时报的影响力太大了,能够轻易的操纵舆论导向,可如此大的舆论之源,却都属于李超。这太危险了,朝廷这一次就不应当解封。就算解禁,也不能再交给李超,这样厉害的东西,就算允许存在,也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里才行。”

    “杨相说的有道理,我准备给陛下上奏,让朝廷收购这两家报社,由朝廷派官员来负责管理经营,杨相可愿意与我一同署名?”宇文士及问。

    “没问题,算我一个。”杨恭仁点头。

    奏章先呈到了监国太子承乾的面前。

    承乾看过之后,毫不犹豫的驳回。

    奏章的副本呈到了李世民的案前,同时还有太子的处理结果也一同送达。

    “宇文士及、杨恭仁,他们要是有李超一半的能力,朕也能轻松不少了。一把年纪了,整天总想着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堂堂宰相,格局太小。”李世民有些失望的摇头,“还不如太子看的清醒。”

第935章() 
戴胄最近很烦。

    上任户部尚书已经三个月了,年关将至,朝廷的各项开支不减反增。处处都要花钱,偏偏朝廷还欠了那么多的外债,好些外债眼看着就要到期,朝廷却拿不出钱来。

    而本来早已经完成的明年财政拔款预算案,也到现在还没有完成。

    户部尚书一职,那是朝廷的财政大总管。他的前任是马周,再前任是李超,都是公认的理财好手。戴胄虽然出任了这一要职,但实际上他对于经济方面并不是很擅长。

    如今已经五十多岁的戴胄早年在隋为官,后在隋末时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当今御极之后,他先后任尚书右丞和大理少卿,还代理过吏部尚书,主持过选官。

    在朝堂中,很得皇帝的信任。

    他生性正直,直言进谏。但对于经济财务这一块,确实非所长。

    尤其以前李超和马周担任户部尚书的时候,都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是宰相。以宰相再任户部尚书,自然更加方便。

    而他如今没能加宰相衔,于是在户部便极受制肘,说起话来也没那么硬气。

    做为民部尚书,他最大的职责,还是为皇帝管理好钱袋子。不仅要捂好钱袋子,还得想办法让钱袋子鼓胀起来。

    可事实上,他上任三个月,钱袋子却已经瘪了,财政账目上还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赤字。

    仔细的翻看过那些财政年表后,戴胄差点也想挂印辞职而去了。这官当的太辛苦了,朝廷开支这么大,处处要钱。南北衙扩军,南衙的府兵还好,闲时务农战时为兵,不打仗的时候,番上和训练的花费都不大。

    可北衙却是常备军,如今北衙已经拥有整整六万常备军。

    听起来,大唐如此大的一个帝国,拥有六万常备军似乎不多。可实际上,养六万常备军的花费,比起南衙七十四万扩编后的在籍府兵的平时花费还多的多。

    左右羽林军两万,拥有一万四步兵和六千骑兵。左右神策军,更是直接拥有两万骑兵,一万六的轻骑,四千重骑。仅是那四千重骑,都顶的上两万步兵的花费了。

    左右神机军,又是两万,还是两万火器部队。步兵、骑兵、炮兵,都装备火器,这些新式火器,装备的成本更高,尤其是炮兵,一门火炮,都顶的上一小支步兵部队了。

    铠甲、军械、战马、火枪火炮,加上粮草以及军饷,各种赏赐等,这六万人简直就是无底黑洞,多少钱砸进去,都听不到一个响。

    六万北衙常备军,还要分批轮调边地驻防,这轮调也跟打仗差不多了,一路上花销大增。

    还有打仗。

    吐蕃、高句丽先后请降,算是暂息刀兵。可皇帝又让他准备钱粮,为西征作准备,虽然皇帝打消了亲征西域的念头,省了许多钱,但朝廷依然会发起吐谷浑、薛延陀、奚、契丹等组成联军,朝廷多少也要出一支兵,开支依然很大。

    再则,朝廷的九边防御工事还在继续,同时在河套、在燕北、在辽西又计划修建堡垒,以稳固这些地方,开支又是一大笔。

    还有移民,又是一个无底洞。

    为了稳固边疆,同时也是减轻中原人多地少的问题,朝廷大规模向四边移民开拓,这些移民计划里,朝廷需要补贴的钱极多。

    还有中原各地的水利建设,道路建设······

    钱钱钱,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到处都需要钱,各部门都打报告上来,要钱。

    可他向哪要钱去啊。

    朝廷如今人口户籍确实是暴增没错,但多出来的这些人口,绝大多数是过去依附于豪强地主、道观的隐户、奴隶,这些人要么是佃田的无地百姓,要么就是奴隶,他们没田没地没产,如今多数都是前往四边拓荒落户。

    他们根本没钱,朝廷还得给他们安家费,还得借给他们钱安家落户购买农具种子等。为了安他们的心,朝廷早已经颁布了诏令,这些移民开拓垦荒,朝廷三年不收他们的税赋。

    要想这些新增的户籍人口见到税赋增长,起码还得三五年后。

    朝廷在各地推行教育,修建学校,这方面又是极大的投入。

    能扒拉钱的地方,戴胄真的都已经扒拉过了。

    可明年朝廷的开支,依然还不知道在哪里。

    偏偏多笔外债都已经即将到期,现在也拿不出钱来偿还。

    “已经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了?”

    御书房,听过戴胄的汇报,李世民的脸色很难看。他确实已经说暂时不理财政,由太子摄政,可戴胄坚持求见,说事情紧急。

    他只是没料到,事情棘手到这样的地步。

    早两年,朝廷的状态更难,当时内忧外患,尤其是那场席卷整个北方两年多时间的大灾,让朝廷当时差点崩溃。

    可那么困难,朝廷都挺过来了。

    他又想起了李超,那个时候,在那个最困难的时候,都是李超出谋划策,帮他扛过了难关。

    “没有开源节流的办法吗?”李世民问。

    “缺口非常大!”戴胄如实道。

    “多大?”

    戴胄想了想,“最多到明年春,我们就要发不出禁军的饷,也发不出百官的俸禄。移民们的补贴也拔不出,各地水利、道路建设的拔款也拿不出来,甚至国子监、讲武堂以及各地官学的经费也拔不出了·······”

    “事实上,朝廷还有大笔的外债到期无法偿还,我们如果是家商行,明年就破产了。”戴胄说了个新词,破产。这是如今商界的一种说法,一家商行如果资不抵债,那就称为破产。

    朝廷,要破产了。

    李世民手捂额头。

    真是疼痛啊。

    “朝廷的收入呢?”

    朝廷的收入现在也不少啊,经过李超的各种开源,租庸正税增加了不少,而又新增了地税和户税,这基本上让朝廷的税收翻了倍。

    更何况,还有工商税收关税这些呢,还有盐酒茶铁等专卖税呢。朝廷还有大型的外贸商团呢,每年也能赚不少钱的。

    怎么就没钱到要破产?

    “陛下,这几年用兵不断,花费巨大啊。一场战争下来,动不动就是耗费千万贯,加之此前北方罕见大灾,本就把朝廷的那点积蓄用光了。”

    说实话,戴胄当了三个月的户部尚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李超的本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都不知道,李超当初是怎么让朝廷挺下来的,那么困难的状况下,还能修修补补的把大唐带过来了。

    本来说现在的情况应当比那时好,可他确实没办法了。能想到的办法,李超当初都想到了,盐铁茶酒糖矿等专卖,甚至搞出了盐引茶等,还发行了盐票茶票等股票募集资金。还组织了不少官方的贸易商团,与周边各国进行大型贸易,为朝廷赚钱。

    当初还整顿佛道,也是弄了大量的钱财土地过来,大大缓解了一波。

    又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借了不少的钱。

    其实就是深挖潜力,或者说是寅吃卯粮了。

    “朕的内库还有大约两百万贯钱,你拿去吧。”李世民道。

    “陛下,这也是杯水车薪啊。”戴胄道。

    李世民沉默,当年武德之时,朝廷一年收入也不过是几百万贯,可都能过的下去。现在二百万,居然成杯水车薪了。

    “你有什么建议?”

    戴胄犹豫着道,“臣建议,继续开源节流,首先是裁减北衙禁军。如果裁军一半,北衙六军保留三万人,那么一年至少能节省开支三百万贯。如果直接把神器军裁了,还能再省一百万贯。”

    “若是把火器监也给裁了,一年还能节省许多。”

    “另外,臣以为,北衙禁军以后也不再发放军饷,而是给他们分地。给北衙禁军们分地,这些地分给他们后,既可以由朝廷安排人租种,也可以交给他们自己家人耕种。这样,朝廷就不再给他们发放军饷,也能节省不少开支。”

    “还有,相比起养军,打仗的开支更大。朝廷应当暂停一切用兵计划,包括出兵西域计划,暂停以节省军费。另,九边防御计划里的城堡烽堠的修建,河套、陇南、燕北、辽西等地的军堡修建计划也应当暂停······”

    戴胄的节流计划,首先就是向着军方下手。

    裁减北衙禁军,罢撤神机军、火器监,以及停止边地的防御工事的修建,暂停一切用兵计划等等,甚至停发北衙禁军们的军饷······

    一项一项,确实能节省很多钱。

    算下来,一年能节省下上千万贯。

    可李世民却越听眉头越皱。

    大唐能有今天,正因为重视军备。哪怕日子再苦,也没有自废武功。李超在朝的时候,甚至主动提出了要扩军至八十万,还积极发展出了火器部队,建立火器监,打造火器生产线。

    大唐还建立了一支正规的常备军。

    可现在倒好,戴胄一来就要一刀全切。

第936章 求票() 
武当山,李氏净乐庄园。

    年底了,李氏各地产业的管事代表们都纷纷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李记年终大会。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

    就如是朝廷的朝集使一样,远的地方,从十月就开始动身前来。近些的,则也赶在十二月中就前来。

    李家产业越来越多,越做越大。

    这么大的产业,管理起来也是非常难的。好在李超有比较好的管理制度,早早就把框架立了起来。他把李氏的产业,分门别类。

    同类的产业规划在一起,委派了管理团队,对整个产业下的各个商铺进行垂直管理。同时,李超又设立了人事、财务等各大总部管理团队,管理所有李记下的各行各业。

    好比李记的金融部,就总管着李记的钱庄、当铺、保险等这类所有产业。但同时,李家的财务部,也一样对李记钱庄的财务有着管理、审核权。

    正是靠着这套制度,李家的产业这些年发展的极快,却极并不乱。

    年底的这次大会,不仅是审核,同时也是让李家能跟下面的管理团队,特别是那些产业主持的管事们有个更好的了解机会。另外,让他们亲自来开会,也是李记下各产业的加强交流,让他们更好的领会李家的要求。

    这些产业都是李家的,一切都要围绕着李家的要求发展。

    每年的这次年底大会,李家和别家合伙的那些产业,也会派代表前来列席会议。

    武当山下,到处都是马车。

    一辆又一辆的马车,停出去好几里路。

    每家产业代表,都坐着马车前来,带着车夫,甚至带着自己的助理、幕僚什么的。李记的产业都很赚钱,李家赚大钱的同时,对管理团队也向来不吝惜。

    管事们都能拿到身股,就是管理层的分红,甚至就连普通员工都能拿到分红,虽然这只是身股,也就是岗位的干股,去职就没有了,可这样的优厚待遇可没有几家有的。

    管事们还能享受不少的好处,比如李氏内部产业商品的优惠券,李家的管事购买李记的马车,可是能优先提货,并且享受打折优惠的。

    要知道,如今李记的四轮马车,可是拥有许多项独家技术,四轮马车早成为身份的象征。宝马、奔驰、悍马、捷豹······这些牌子的四轮马车卖的好的不得了,订单早排到很久之后了。

    但李家的管事,却能享受到工坊的计划外订单额度。

    价格上还有优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