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5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行甚至还有自己的宗师和自己的社日,遇到一些神诞日,各行都会呈上本行的特色贡品。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各行还会举行活动以联络同行感情。

    行会对外代表同行与官府接洽,并代表本行对外承接生意。对内,则有统一价格,统一度量衡,限制外来商人竞争。

    行会在这个时代是很厉害的商人组织,一般来说,城市里同一个行业的商铺商户也多集中在一起经营。

    汉京四百八十行,也意味着如今行业分类越来越多。

    对官府来说,也便于管理,有事直接找各行行首行老,由他们通传到本行商户。

    今天一家新店开业,居然汉京各商行行首行老们都来了,这就让人震惊了。各行行会的行首、行老都是本行业内最大的商家,以及威望最高的。谁家有这么大的面子,能让这么多行业的行首、行老都前来捧场?

    福满楼酒楼的掌柜崔琮一下马车,立即一群行首们围了上来。

    几年过去,崔琮已经越发的肥胖,胖的眼睛都快看不到了。他挺着大肚子,一身的名贵绸缎,身为长安酒楼行会的行首,胖子还是很体面的。

    尤其他还是福满楼的掌柜,福满楼不但是天下第一酒楼,而且这还是越王府的产业。

    “崔行首,久等了啊。”

    崔琮也向众人拱手,汉京四百八十行,如此多的行会,崔琮也不是全认识。但这边上的,却都是做餐饮食品这一块的,都是相熟的。平时多有往来,此时倒是都不陌生。

    “今日可是我等工商界的盛事,我岂能怠慢。”崔琮笑着道。

    一众行首看着那栋气派的五层大楼,还有这无数的花篮、彩旗,也都很兴奋。

    “是啊,如此大的动作,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听说一会越王会亲自前来?可是当真?”一名行首问。

    崔琮神秘兮兮的低声道,“听说太子殿下都将亲临呢。”

    “天啊,真的吗?”一群商人都兴奋起来,太子都要来啊,那真是太有脸了。

    更多的人还在赶到,因为人太多,甚至惊动了汉京府和大兴县的官吏,汉京西部归大兴县管辖,大兴县令这位五品的京畿县令甚至亲自赶来,带着衙役们维持秩序。

    商人们一下马车,他们的马车立即就被要求驶走。

    车太多,根本停不下。

    “看样子,今天太子殿下真可能会来啊。”

    汉京的各行会,其实是包括了汉京郊外地方的。因为汉京太大,虽然打破了坊市分离,形成了街市的局面,但汉京人口众多,工商发达。城里依然容不下那么多商户,尤其是那引起加工制造产业,因此在汉京的郊外,就兴起了许多商镇。

    那里就是许多工坊等集中地,还有许多专门的交易批发市场在。

    今天,这些京郊镇上的各行会也来了。

    除了各行会的行首、行老们,还有许多京城有名的商号也来人了。

    “李记钱庄的大掌柜来了!”

    “灞上酒坊的掌柜来了!”

    时近中午,李超和太子承乾到来,从马车上刚一下来,立即引的无数商人跪拜。没有人让他们下跪,但商人们却都纷纷向太子跪拜。在过去,商人们地位卑微,哪怕经商成功,身家富裕,可也地位低下,要么投靠权贵要么挨靠官僚,或者依靠大族,要不然普通商人是难以立足的。

    但如今不同了,工匠和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朝廷已经把工和商纳入了良籍,不再有商籍工籍。

    李超微笑着让到一边,由承乾接受众人的跪拜。

    “诸位请起。”承乾很得体的应对着,丝毫不怯场。

    汉京府尹和一群官员上来迎接,把李超和承乾迎入楼中。

    “今天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李超笑着对承乾道,今天是大唐工商总会成立的日子,多数人现在还不明白这个工商总会会有多重要。

    他们只是觉得把各行会联合起来很热闹,却还没明白这是个多么大的变化。

    成立工商总会,是李超一手推动的。

    今天这里是汉京商会成立的仪式,汉京四百八十行行会,以及一些著名的商号一起组建汉京商会,而全国各地也将陆续组建地方商会,全国的商会,又将隶属于全国工商总会。

    商会将按全国、道、州设立三级。

    大唐工商总会,既是各道和汉京府的商会联合,同时天下最有名的那些商号也直接入选。

    加入商会的目的何在,有什么好处?

    加入商会的各家行会、商号将选出代表,成为商会代表。而成为商会代表,拥有见官免跪,有向官府上书的权力。甚至总商会的代表,还可以参加每年一度的工商总会代表大会,会上一起商议全国的工商形势,甚至朝廷会派官员列席会议。代表们能够向朝廷上书建议,甚至,总商会的代表,享受一些保护,如果这些商会代表违法犯罪,地方官府无权拘捕审理处置,须上报大理寺,由大理寺审理他们的案子。

    仅这一条,就等于给那些商会代表们披了一层保护衣了。地方官和地方豪强,是不能随意的压榨欺负他们的。

第1086章 太子的野心(感谢飞侠2017的万赏)() 
,。

    感谢飞侠2017兄弟的万赏,谢谢!

    贞观四年,正月初八。

    京师,汉京城。

    时近中午,上西城区的十字大街口的五层楼,已经里里外外全是人。来自汉京四百八十行行会的行首、行老们,来自京师京郊数千家商铺、工坊中著名商铺商行的掌柜们。还有来自朝廷户部、工部、太府寺、少府寺、汉京府衙等诸部衙的官吏。

    当然也有李超这样的勋戚贵族代表。

    还有皇家代表太子承乾。

    对于工商界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事。

    大唐汉京商会今天正式成立,大唐工商总会也正式宣告成立。

    “请殿下与汉王等诸位贵宾剪彩!”

    被选出来的汉京商会会长,正是李洪,李记钱庄的总经理。李记钱庄的规模庞大,名声也好,做为李记钱庄的大掌柜,他被推选为会长。

    商会的组织模式算是商人自治,汉京商会先是由汉京各行会的行首自动成功商会代表,然后这些代表们,再将汉京最有名的诸家商号吸纳为商会会员,行会和商号,成为商会的会员。各家会员再选出一位代表,成为商会代表。

    商会代表们共同推选出商会的理事会,理由会推选出会长。

    身后有灞上李家,李洪得到多数人的推举,成为了会长。

    如今大唐的商业氛围很好,开业往往都会弄个隆重的开业仪式,请人剪彩,甚至请人表演,还要搞开业酬宾活动等。【。】

    一条长长的红绸,上面一朵朵红绸花,商会的会长和理事们一人托着一个盘子来到李超等贵宾面前,盘子上是一把金剪子。

    剪完彩,这把金剪子就送给贵宾了。

    拿起剪刀,李超对着承乾笑笑,一起剪了下去。

    长绸条上的大绸花被一朵朵剪了下来,一阵阵喝彩声响起。

    最后又请承乾和李超两人一起为商会揭牌,匾额上的红布被揭了下来,露出上面由皇帝亲笔题写的汉京商会四个金色大字。

    汉京商会五层的在楼还是非常气派了得的,这栋大楼就是商会的办公地了,也是由商会会员们一起集…资修建的。

    各各行各业的行会,加上那些有影响力的商号,整合到一起,组建商会,这算是前所未有的。

    这样一个商人组织,却是由李超一手推动的,更让许多人惊讶。而李超不仅是把他们组合到一起,还给了商会许多权益。商会代表们能够直接与官府对话,甚至商会代表还不受地方的拘捕审讯处置,他们得由大理寺负责。

    每年的商会代表大会,甚至官府派人列席参加,工商总会的代表,能够直接向朝廷上书建言。

    这些,让商人终于上了台面。

    一楼的大会议室里,汉京商会第一次大会正在举行,李超和承乾各自上去讲了几句话,然后师徒两个坐在二楼的窗台边聊天。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承乾,你明白这几句话的意思吗?”

    “农业是保障,没有农业,人民的生活就没有了基本保障,社会就要动荡无法稳定,毕竟民以食为天。国家若无三年之粮储,就不安全。百姓若无三年之储,就无抗灾能力。而若没有工业,社会就没有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没有商业活动,社会资源就得不到交流,人民的生活难以持续。”承乾说道。

    “说的好,看来我以前跟你讲的那些,你确实有听进去。确实,农业是基础,是保障,过去讲一农不耕,则如何如何,一女不织,又如何如何。那话也对,但也不全对。毕竟如今与先秦时代甚至是秦汉,魏晋等都有了许多不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如今大唐,不说疆域广阔,田地众多。单只论南方的开发,两熟技术的推广,高产占城稻的培育种植,还有精耕细作、施肥、水利技术的提高,加上新式农具、铁制农具、牲畜的数量等都在全面提高,这就使得我们现在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束缚在土地上。”

    “一部份的人种地就足够了,他们也能把田种完,我们有了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就代表着生产力的提升,可以去做其它的事情。可以发展工业、商业,让大唐更繁荣富裕。

    过去是古典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因此农是基础,地位也较高。士农工商,管理层的士以下,就是农了,工和商,排在后面,甚至工商还不是良籍。

    但如今不同了,要想发展工商,就必须打破这个束缚,要让农村里剩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开束缚,让他们进出来,走到城镇里来。让他们加入到工商业中,而要发展工商业,就还得打破工商的束缚枷锁,让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提高,要不然谈何发展。

    不过李超推动工商权益提升,也有着更深远的打算。

    “老师做的事情总是那么超人一步。”承乾道,全面改革科举,原来的科举,说是取士其实录取不了几人,更多的是靠名声靠出身。但李超现在却要让科举真正成为朝廷的取士之源。

    配上此前改革的官吏制度,可以说国家的士阶层已经在全面变化。现在李超又在让农、工、商发生巨大改变,处处充满着变革。

    “一潭死水,就会。而保持流动,则成为活水不腐。阶层的固化,并没有什么好处。不论农民还是工商,都能通过科举入仕,成为官吏。也能够通过努力赚钱,提升生活品质。还可以从军训练征战杀敌立功,成为军官。总之,就是得给大家上升的通道。”

    “读书人就算考不上科举,还可以考吏员,当上吏员,如果做的好,也一样能升为官。甚至朝廷的国子监等学校,里面培养的学生出来也可以为官为吏,国家的取士制度也变的多样化,选出来的人才也不再是单一的。”

    承乾问李超,“那朝廷的分封制度好吗?会不会有损朝廷集权?会不会将来中央与四边封臣们起冲突,形成诸侯与中央对抗?甚至如汉晋时的诸侯之乱?”

    “当然不会。”李超笑道。“大唐的分封与汉晋时的分封完全不同。一来,大唐的封臣远没有汉晋时诸侯的权大,二来,大唐的封地都在边疆之上,远离中原。在大唐的分封制度下,封臣代代推恩,封地会越来越小,难以形成与朝廷对抗的实力。同时呢,这些勋戚贵族们封地在边疆,必然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封地,要守护好自己的封地,他们就会全力的经营领地,甚至是开拓边疆,这就能为朝廷屏藩,甚至为朝廷开拓周边,同化那些蛮夷。”

    “所以说,我们大唐的分封制度有百利而无一害,封地发展越好,边疆越安全,而且朝廷还能增收许多税赋。”

    “老师,如今父皇在京,我也不再监国,但可不知道要做什么。老师能够指点一二吗?”承乾问。

    当过几次监国之后,承乾也挺喜欢朝政。虽然多数时间里,他只是听政,并不真正处置,但他喜欢这种感觉。可如今皇帝重新临朝,不再称病不视事了。

    李超看着还显得稚嫩的承乾,这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

    “殿下上次提出的粮食统购以及仓储条略就很不错,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是种商品,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朝廷必须得保证粮食安全。因此粮食不能以普通商品对待,朝廷当对粮食有更全面更宏观的调控。”

    “比如说?”承乾很有兴致的追问。

    “比如说,根据粮食生产的能力,和粮食的需求,以及运输问题,我们可以把全国划分为几个粮区。比如说关中、朔方、绥远、陇右、河西、西域这六个地区,其中陇右的河湟河谷是产粮区,关中的平原是产粮区,朔方的西套平原是产粮区,绥远的前后套也是重要产粮区。”

    “但如果殿下仔细的统筹一下,就会发现,潼关以西地区对朝廷很重要,那里驻扎着许多兵马,人口也不少。但是总体的粮食产量支是偏低的,因此正常情况下,他们自给都才勉强。过去京师在关中长安时,甚至长安还得从关东地区输入几百万石粮食,运输耗费巨大。”

    “所以针对这个实情,那么朝廷就可以做一个宏观调控,宣布关中等六个地区的粮食,不得贩运到关东来,也不得贩运到境内草原去。这六个地区统筹为一个粮区,他们产的粮食,六个地区内调节,供应本身。”

第1087章 汉京() 
第1087章汉京

    关陇等地,总的来说还是土地较少,粮食产量较低,且灾害相对来说较多。如果不做个宏观控,那么如关平原的粮食贩卖到关东来,甚至贩卖到草原去,而那些土地少粮食产出少的地区,则会一直粮食储备不足,也大大降低了抗灾能力。

    甚至朝廷的驻守边军,需要的边粮,也得从原运去,大大增加了运输耗费。

    让关六个地区的粮食统筹为一个粮区,部消化,止粮食出境,会好许多。

    “同样的道理,对那些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朝廷要设立粮食止出境政策。而对粮食产区,则也要给予一些保政策,如他们的粮食出售,享有免关卡税费等,这样有助于粮食通。”

    “还有呢?”承乾已经不知什么时候拿出了一支笔,开始兴奋的在随小本本记录了下来。

    “还有一个是设立粮食保价,产粮区的百姓怕的是什么,怕的是谷贱伤农。因为粮食产量多,容易被粮商压价,导致越是丰收,粮食越卖不到钱。因此,朝廷当根据实,设立一个粮食收gou保价,是制ding一个最低价格,同时,朝廷也以这个价格向百姓收gou粮食。”

    “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个粮食收gou任务,每年先预计收gou多少粮食,对粮农们下定一个任务,规定他们每年的粮食产出,必须将多少份额出售给朝廷,当然,这个朝廷按市价收gou,且不得低于保价,要保证农民的利益。”

    李超看承乾记的认真,又提醒道。“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统gou是为了保证朝廷的粮食需求,足朝廷每年的粮需求外,还要保证粮食储备量,但是,向农民统gou的数量得控制好,一般来说,得给农民留足口粮,然后统gou不得超过五成。”

    “当然,如果朝廷统gou完后,农民依然愿意卖粮给朝廷,当然可以收。”

    “到粮食歉收的年份,朝廷的常平仓得切时的平价售粮给百姓,保证百姓需求,免粮价哄抬,伤害百姓。”

    承乾把这些全都记录了下来。

    他充惊叹的道,“想不到一个粮食,老师然已经能说出这么多条条道道,每一条都是玉言,学生佩服万分。”

    李超只是轻笑而已。

    家宏观控,这是必需的。这需要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高屋建瓴的提出政策,来宏观把控。

    粮食这东西,不仅仅是商,尤其是在这个运输较艰难的时代,且多灾多难,难以抵抗,因此对粮食的控越发的重要。

    许多时候,灾后出现荒,无法控制,并不是因为朝廷真的无粮可,而主要还是朝廷的粮食策略出了问题。

    如,藏粮于民这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不能完全被粮商们控制着囤积着。官府得有自己的大粮仓,也得有自己的常平仓,粮食不仅存在京师,也得存在地方。

    再有一个,地方百姓自己的义仓、社仓里也得有粮食,有粮食才能有抗灾能力。

    其次,很多时候,灾害发现,因为运输原因,粮食却不能马运入灾区,于是导致灾扩大。因此朝廷有必要,藏粮于地方。

    各地都得有仓储粮,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运输线,也得多存粮。这样才能一旦地方有灾,朝廷能够最快的拔运输粮食过去。

    “朝廷还应当对外来的粮食免税,如从新罗、百济、南蛮等地方运来的粮食,应当免关税进口。”

    承乾又加了这一条,“老师,看来这个宏观控真的很有必要,让各个地方都储存足够的粮食,能大大增抵抗风险的能力。”

    朝廷把京师从长安迁到汉京来,也大大缓解了粮食压力。毕竟以前汉无法供给长安需求,而到了汉京后,这里本也是一个平原,兼之南面的江汉平原,江南的平原,东面的江淮,江南等大量粮食产区,使得汉京粮食无忧,尤其是汉京所的位置,交通运输较便利,有粮也不怕运不进来,不像以前的长安,运粮入长安太难。

    说到交通运输问题,李超对承乾道,“你若真想自己做点事,我可以给你两个提议。第一,在襄阳附近的汉江修个堰坝,如同蜀的都江堰一样。”

    “汉江修坝?为何?”

    李超对太子道,“汉江修坝,好还是很多的。首先,襄邓地区,也是我们现在称为汉京平原的这片地区,虽是平原地区,田野平阔,土地肥沃,但却一直较缺水。没有水,种植当然大受影响。以这里的气候,其实完全可以实行两栽培,如果有水种植水稻,再加耕细作,施以肥料,那么仅是汉京平原,一年能让现有粮食产量翻翻。”

    “汉京可是京畿之地,汉京对粮食的需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