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不住局面,岭南失控。现在岭南这样的大好局面,他岂会改弦更张?
“陛下,要我说,干脆把宁暄、宁纯、陈智略、陈龙树调入京好了,授他们一个国公爵位,再给个二品散阶,授个闲职,从此养在京城好了。”长孙无忌很不客气的道。
李超在岭南大刀阔斧的改革,长孙家也是得到了许多承诺的,雷州半岛和雷州港,是长孙家的好处。长孙家还得到了新安州煤矿和南海铁厂的入股份额,可以说,岭南这块大蛋糕,长孙家分了不小一块。
他当然愿意在朝廷倾力支持李超。
“诸位爱卿,你们对于李超在岭南弄的这个议会怎么看?”
李世民注意到这个岭南议会,发现这个议会也是分成多级,类似于商会。岭南议会包括的是岭南四道,但越南道其实只有一块越南州飞地,因此岭南实际是三道。广东广西广南,每道下含十余州,岭南议会下有三广议会,道议会下还有州议会,州议会下还有县议会。
每级的议会里的议员,并非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他们如商会一样,是当地推选的,都是汉俚和新移民、工商界有头有脸的人物,甚至朝廷的官员也在这个议会的推选之。
总之一句话,这个议会是包含汉俚各族,以及士农工商各阶层的精英。
这么一群人组织起来,还是形成岭南…道…州…县四级,让李世民心生警惕。
这是一个不在朝廷控制之的组织。
李超向朝廷的奏报对议会的解释,是目前沟通岭南各方,控制混乱局面的一个对话机制。是岭南从羁糜制到现在直辖制过程,一个缓冲。
“陛下,臣也研究过这个方式会的设立。这个议会目前来说还是较积极,对朝廷控制岭南有极大帮助的。”马周道。
长孙无忌却反对,“臣以为这个议会完全没有必要,岭南事务,自然有朝廷的各级官府和官员们管理。现在官府之外,却还有一个议会,算是怎么回事?难道议会要干涉地方政务?”
马周出言,“据臣所知,议会只是沟通功能,并没有侵夺官府职责之事。现在岭南毕竟不原,改土归流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岭南本蕃汉混杂,尤其是俚獠势力强大,部族众多。管理较困难,有一个这样的交流协商组织也较方便。”
房玄龄则提出,“岭南的各级议会有议长和理事会,不如由朝廷任命各级议长,理事会也由朝廷拔任,这样也对议事实行控制权。”
他的意思,议会做为眼下岭南过渡阶段的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可以暂时保留。待将来岭南局面得到控制后,朝廷再罢除这个议会。
“臣也支持房相的提议,臣补充一点,地方官吏不得担任议员。”杜如晦补充道。
不让官吏担任议员,是立场问题。朝廷的官员,只受朝廷统辖,不能由这么一个民间性质的议会来统领。
同时呢,议会必须由朝廷指派议长和选任理事。
总之,议会可以存在,但必须是在朝廷的领导之下。
李世民沉吟良久,最后也才同意几位宰相们的意见。议会可以设立,但要在朝廷的领导和监督之下。
“这岭南议会的议长,由谁来担任呢?”皇帝问。
众宰辅们都低下头,既然这议会是李超设立的,如今李超又是岭南最高官员,论理当然应当由李超担任这个劳什子议长啊。
可现在皇帝却当大家面谁来担任议长,这意思很明显了,皇帝不想让李超当议长。
有人提议王珪,也有人提议崔仁师,还有人提议杨师道的。
长孙无忌道,“陛下,以臣之见,议会只设到州一级即可。”
岭南议会管理岭南三道议会,不管派谁来当这个议长,那这是个什么级别呢?总不能三道的宣抚使还高吧?
毕竟议会也不是正式的官方组织。
而且管理三道的议会,未免有过权柄过大。
李世民点头。
“辅机说的有道理,无需设立岭南议会,只设道州县三级好。至于三道议长人选,李世民想了许久,最后打算从朝廷选派官员前往,选几位年龄稍长,办事老道经验丰富的官员前往。级别,定为三司使一级,道议会与道三司平级,由宣抚使统领。”
“议会的职责划分,还需要要明确一些。各位爱卿具体讨论一下,拿出一个章程来。”
御前会议结束。
李世民回到内廷,更衣后直接去了皇后的宫殿。
皇后刚刚生产,正在坐着月子。不过气色挺好,他进来的时候,皇后正在给孩子喂奶。
“十三郎又在吃奶啊,每次朕来的时候,他不是在吃奶是在睡觉。”
皇后笑了笑,“小奶娃不是这样嘛。”
“这小子成天吃了睡,睡了吃,长的倒是真白白胖胖的。”李世民过来逗弄儿子,可李十三郎根本不理会他。
旁边小胖墩晋王李泰盯着弟弟,还有些羡慕。
“陛下为十三郎想好名字没?”
李世民看着这个嫡三子,眼里含笑。这是他的第十三个儿子,也是现存的第十一子。孩子还不满月,这孩子刚生下来,他为他取名雉奴。如今越长越讨人喜欢,他盯着安心吃奶的他,“雉奴,不如取名为治。”
“李治。”皇后念了几遍,觉得这名字不错。她嫡出三子,老大叫承乾,老二叫李泰,现在老三叫李治。
李治吃着奶吃着吃着睡着了。
皇后忍不住轻笑出声。
李世民从皇后手里接过李治,让皇后整理衣服。
“岭南已经平定,大唐真正的拥有岭南之地。朕很高兴,朕打算给雉奴封王。”
李世民在平定汉京之乱后,一面是加封了勤王八功臣为王,一面又对宗室王爵贬降。如今宗室也不过李泰一个亲王,外加七个郡王。
如今的规矩,是嫡子才封亲王。李超算是个特例,异姓封王还封了亲王。
自魏晋以来,对于爵位分封,其实是有意按春秋战国时的诸国号来封的,亲王里,以秦晋齐楚四国号最尊,接下来是周、鲁、赵、魏、梁、燕、代、韩、宋、吴、越诸王。
现在大唐仅有的两个亲王,一个是晋王李泰,原封魏王。一个是越王李超,原封赵国公。
“改封青雀为秦王,加封雉奴为晋王,改封李超为赵王!”
李世民沉吟后笑道。
“陛下御极之前是秦王,封青雀为秦王只怕不妥。”皇后在一边说道。
李世民以前是秦王,李渊称帝后,封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并未立晋王,也是避杨广曾为晋王之意。
一般来说,李世民称帝前为秦王,那么如果他没有马立太子,那一般可以封嫡长子为自己称帝前的王爵,如立承乾为秦王。
要不然,秦王这个爵位是不会再封的。
可现在,李世民居然要把秦王爵位封给嫡次子李泰,皇后不免有些担心,这会不会传递一些错误的信息?
第1135章 天命还是巧合()
第1135章天命还是巧合
收到改封赵王诏书的时候,李超已经到了交州。
红河在此时称为西道江,交州的州城座落在红河三角洲的西北部,红河从城边缓缓流过。
这里也是交州最大的内河港,无论从南方到北方,还是从内地到沿海,这里都是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里临近海洋,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丰富,花木繁盛,百花盛开,有百花春城之称。
汉武帝设交趾郡,交州城便在其。南朝宋时在此设立了宋平郡,治昌国县。隋时改为宋平县,为交趾郡治所。
大唐改设交州,治所迁往宋平县。几年前,李超联合朝诸多勋戚世家来到交州,在这边发展。
宋平城,也变成了一座新兴的河港城池,城池几经扩建,规模增大不少,别称紫城。交州所在的这片红河三角洲,拥有最肥沃的田地,使得这里成为富饶的粮仓。以交州为心的广南省,这几年盛产粮食和蔗糖,这里的造船厂和木料也非常有名。
李家等许多大家族早已经在交州赚的盆满钵满,交州糖更是天下闻名,成为内销和海贸的精品。
在次的协议,李承乾代表皇家,拿到了钦州旁边的北海港,还拿到了另一个港,是红河口的海防港。这座红河出海口的重要港口,被承乾取名为海门港,可以预见,这座港口会非常繁荣。
海门港与交州港,一座海港一座河港,必然相辅相成。
交州城里最多的是糖和米,其次是木材了。这里的商人,多数是来买糖买米,要么是买木材的。这里还有糖街和米街,卖的都是糖和米。
李超和承乾漫步在紫城的街道。
承乾惊讶的发现,这里遍地都是说着汉话的商人,连那些商铺的坐商,甚至是街的商贩都是操着汉话。这地方,居然岭南许多地方还更似原。
“交州是一座内河大港,此处物产丰富,朝廷对这里还是控制较强的,过去与广州相似。尤其近几年,大量原商人过来种粮种甘蔗,开办糖坊,兼之海贸的兴起,也都让交州更加的热闹。”
交州很多地方都与广州相似,广州有珠江三角洲,交州有红河三角洲,都有广阔的冲积平原,兼之河海之利,让这两地有了极好的发展空间。
哪怕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南朝也从没放弃过这块极遥远的交州。交州的粮食,一直都非常重要。
而现在,这里还成了大唐最大的糖产地和糖交易地,并且也成为大唐南方最大的海港。
“糖已经成为交州第一大产业,是地方支柱型产业。”
承乾惊讶,“糖能做这么大?”
“殿下,可别小看糖,糖产业利润很大。原每年对糖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对冰糖、白砂糖这些高档糖需求很高,我们生产的奶糖、果糖也每年需求递增。另外,糖现在还成为我们外销商品的重要热销商品,和瓷器、丝绸一样,白糖以及红茶,目前都是我们的拳头外销产品。”
这些都是垄断性的商品,外面根本没有。
天竺人还只会提炼黄黄的白糖,过去已经不要脸的号称白糖了,不知道骗了多少波斯人罗马人的钱了,而当李超的冰糖、白砂糖一出现在波斯湾,立即被他们惊叹的称为冰糖和霜糖,天竺人的白糖再无人问津。如今连天竺人都争相购买大唐的冰糖、霜糖。
其实糖生产并不难,种甘蔗,然后提炼脱色。可有的时候,一些并不难的工艺,只要保密,别人却永远捅不破那层纸。
交州的气候极适合种植甘蔗,这里的甘蔗含糖量也极高。而李超也改变了许多传统的榨糖工艺,发明了许多制糖的新机器,加大了榨汁率。产糖量大大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脱色技术,红糖一脱色,变成白糖,立即身价暴涨。
而砂糖提炼成冰糖也一样增值许多,糖和牛奶加工成奶糖,和水果加工成果糖等新产品,更是利润极高。
广南如今遍地都是甘蔗种植园,到处都是榨糖坊,每到收糖季节,交州河港无数的船只进出,运来一担担的蔗糖。然后无数的糖商赶到,收购糖。
交州城里李家的糖厂,也是日夜不停的把收购来的蔗糖进行加工。
整个糖产业,李家控制的是最关键的白糖加工以及批发。其它的甘蔗种植、蔗糖榨取,以及运输、分销等,都让给了其它人,无数人在分享着糖产业带来的丰厚利益。
“糖和茶还有互补的作用。以前我们外销茶叶,其实销量不大,主要还是因为蕃人对于我们的茶叶不太习惯,过去的茶饼也只有少数人喜欢。后来我们有了炒茶,蕃人最喜欢我们的红茶。”
红茶是发酵茶,这种茶没有绿茶的苦涩,口感要更醇厚一些,这反倒较符合他们的口味。而当大唐的糖大量运往西方后,红茶配白糖,成为他们的最爱。这种怪口味,不是大唐传过去的。
但在泰西,却很流行。他们甚至除了红茶加白糖,还要加点牛奶。
因此现在李记推出的奶糖,也得到他们的一致喜欢,那些波斯和罗马的贵族们,最喜欢的事情是泡一杯大唐的红茶,然后加一块奶糖,这是非常有品味,极其装逼的格调。
“喝红茶加糖加牛奶?”承乾一想到那画面,不由的打了个冷颤。他不由的想起有些人还喜欢喝团茶,老式的喝法。把团茶弄一小块下来,先碾碎成粉末,然后煎煮,还要加入盐姜等调味料。
那种饮茶法,他喝过两回不想再试了,没有想到,西方那些人倒是口味更独特。
“交州除了糖,这里的粮食也是产量极丰,尤其这几年大量原大族前来建立种植园,引入新式技术,推广了新式农具,使得这片富饶的平原粮食产量大增。如今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粮食运往广州、福州、杭州甚至是登州。”
交州让承乾印象深的除了糖和米,是这里的汉人极多。尤其是这紫城,满大街都是操汉话的汉人,多的让人以为是在原内陆哪个城市。
“其实这里汉人确实多,但也不全是汉人,还有许多交趾人,不过这些人汉化的较厉害了,你若只看他们相貌和说话,根本分不出来的。”
街逛了一圈,两人回府。
他们暂时住在李家的庄园里,李超虽然是头一次来交州,但李家却早在这里置办了许多产业,还有一所极大的庄园,占地很广。
“越王,汉京有使者到,带来了陛下的诏书。”
摆香案,迎圣旨。
来传旨的是一个李超不认识的官员,对李超很客气。
诏书宣读过后,官员将诏书交到李超手里,笑着恭喜,“恭贺赵王升迁!”、
越王和赵王都是亲王,但按如今的制度,王爵当然也是有高低顺序的,秦晋齐楚是诸王之最,然后是周鲁赵魏等。
李超原是越王,现在改封赵王,这实际是顺序往前升了好多名。
李超封越王前是赵郡王,然后再往前是赵国公,现在由越王改封赵王,不仅顺序往前排,而且也重得了以前赵的封号。
不过李超对于自己改封赵王倒没多大反应,他脑惊讶的是晋王李治。
历史李治是皇九子,但此前,李世民纳了齐王妃杨氏入宫,杨氏提前几年生下了李明,李明成了皇九子。然后汉京之乱又被杀了,汉京之乱后,魏王泰改封为晋王。
李超本以为,这个时空应当已经没有了李治。
不料,长孙皇后还是生下了这嫡三子,虽然之历史提前了三年生李治。此时的李治已经不再是排行第九,而是排行第十三。
可算如此,李世民居然还是给他取小名雉奴,给他取名李治,还又给李治封了晋王。
这是什么意思?
李超甚至有点茫然。
难道这是冥冥之的什么天注定的东西?
现在李治又出现了,还又成了晋王,难道历史李治还能当皇帝?
这不可能,也不应当。
不,并不是回到历史轨迹。
起码,历史没有一个赵王李超,历史李泰也没封秦王,历史的承乾,更不是如今这个聪慧早熟的太子。
那这世界到底是出了问题,还只是一个巧合呢?
“赵王?”那人叫李超怔怔出神,叫了他一声。
李超回过神来。
“多谢王舍人。”李超对他笑笑,那边自有李家人过来送谢礼。
承乾也过来恭喜李超,“恭喜老师!”
第1136章 征服()
第1136章征服
随着改封诏书到来的,还有朝廷对于议会的最终决定。。议会保留了下来,但朝廷取消了岭南议会,而只到道一级。
对于这个结果,李超能够接受,这甚至都已经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原以为,这事情会较难通过,他还想好了要迂回做战,发动京的关系,做好长期准备。想不到,这么快通过了。
议长由朝廷选派,议会理事会的理由,也由朝廷在议员选任,朝廷官吏不担任议员,这几条李超也能接受。
事情总是这样的,不可能全顺着自己。议会能够保留下来,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进步了。朝廷派人来当议长,从议员里选理事,这些都与他无关。重要的是议会得以留存,那些俚酋汉豪,那些地主和工商富人也能够成为议员,这足够了。
“汉京最近有什么新闻?”李超问王舍人。
“最近汉京倒没什么新闻,今秋各地举行了县试,天下一千余县,录出了五万秀才。”王舍人有些激动的道。
五万秀才,李超听来觉得不多,毕竟大唐一千余县呢,想想明末之时,全国有五六十万秀才。但此事在汉京却轰动一时,今年是科举改制的第一年,从过去的一年一科改为三年一科,也从直接推选贡生入京考试,改成了县试道试会试三级考试。
如今的进士已经不过去,如今只有进士一科为正途。其它的算科法科医科等等几十个科还有,但那属于专科,录取的是专业的技术人才,与进士科完全不同。专科一年一考,考取后多数为吏,跟进士科鲤鱼跃龙门天差地别。
但要考进士也难的多了,经义策问都要考,甚至还要考诗赋,并且增加了些历史地理格物等。连经义都是考十三经,而不是每个考生可只通一两经考相应的经典。
难道大大增加。
尤其是得过县道会三级,最终还要金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决出名次。仅仅是三年一科,足以让这科举完全不同了。
第一次县试,全国平均每县录取不到四十人。
在一些原地方,一个县参加考试的考生千,县试也要经过三次考试,每次都要淘汰一批人,最终也只录取那么几十人。这还是因为这是第一次新科举,朝廷有意增加了录取人数,下一科,录取率还会更低,一县平均会录取不到二十。
五万个秀才,拥有了明年参加道试资格考试的资格。秀才并不能直接考道试,他们还得先参加一次资格考试,道科试。
这也是新科举的一个重要举措,从县试到道试到会试,都有这样一个资格考试。下一届的读书人要参加县试考秀才,得先参加县科试,这是资格考试。这个资格考试的目的,是限制参考的人数。
每县都有一个定额,按成绩录取额内的人数,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