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6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承乾听不进去。

    “你们还有什么意见吗?”

    马周等人又各自说了一些反对加税的理由。

    承乾听完,点头。

    “嗯,朕已经咨询过你们了,你们的意见朕也都一一听过了。好了,现在朕的意思还是不变,请马院长用印后把这诏令送去内阁用印,再送去科院审议封驳。”

    许敬宗心里感觉火起。

    皇帝这话什么意思?

    咨询过了,意见听过了,然后继续我行我素?

    这算几个意思?

    学士们的话是耳边风?

    “陛下,就算我们愿意草诏,愿意用未必能通过,内阁通过了,还有六科封驳。”

    承乾脸色不快。

    “翰林院只是朕的顾问机构,你们替朕草诏,但无封驳之权!”

    马周也气的不轻。

    皇帝今天一大早这是吃错了药啊,说话这么冲。

    “陛下说的没错,翰林院只是陛下的顾问机构,无封驳之权。但我等有权拒绝为陛下草诏!”

    翰林院的许多职责,与过去的中书省类似,中书决策和草诏,门下审议和封驳,尚书执行。

    翰林院没有封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但他们有权不给皇帝草诏啊。

    过去中书也没少这样做,皇帝的诏令如果太过份,中书就拒绝草诏。

    “马周,这是你一个人的意思,还有所有学士的意思呢?”

    “臣马周拒绝草拟此诏。”

    “臣许敬宗拒绝草拟此诏。”

    “臣孔颍达”

    翰林院九位学士,马周是翰林承旨学士,他不肯草诏,其余八位学士也一样都不肯草诏。

    一时间,御书房里的气氛十分僵硬。

    “没了张屠夫,也不用吃带毛的猪,你们不草诏,朕可以自己草诏。”

    过去草诏的是中书舍人,后来翰林学士也可草诏,与中书舍人分掌内外诏。

    现在草诏之权都在翰林学士。

    可承乾是天子,翰林学士不肯草诏,他自己也是能够直接拟诏的。

    遇到这么一个执拗的皇帝,马周他们也没办法了。

    他们总不能去抢皇帝的笔,不让他写吧?

    一片沉默。

    学士们一个个面冷如霜,站在那里,沉默的看着皇帝自己写诏书。

    许敬宗还是忍不住。

    “陛下就算自己拟诏,可这诏令在内阁和科院也通不过。没有内阁的印章,没有六科的印章,没有他们的署名。这诏书也就只是一道中旨,下面的官员可以拒绝执行。请问,到时陛下又打算怎么办呢?”

    无规矩不成方圆。

    朝廷也有一套制度的。

    没有了制度,那岂不乱套。

    这套决策审议执行的制度,可不是现在才有的。

    隋唐以来,这套制度是越发的成熟。

    皇帝限制相权,弄出了三省六部群相制度,如今又有内阁翰林院内外相。而相同的,皇帝的权威也不是就至高无上为所欲为了。

    皇帝的诏令要经过翰林草诏,经过内阁用印,还要经过六科最后封驳,任何一关没有通过,皇帝的这诏令都将变成无效的中旨。

    办事官员可以拒绝执行。

    这,就是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需要的是君臣协议,有时需要互相妥协让步,或者是做利益交换。

    连李世民那么强势时,都有诏令被中书门下退回的时候,不要说如今了。

    “他们当然可以驳回朕的诏令!”

    承乾不屑的哼了一声,他现在就是要让他们驳回。

    既然谈不拢,那就掀桌子。

    要不然,他这个皇帝永远没出头之日,永远就是宰相们控制的傀儡。

    他现在要看看,宰相们有没有这个胆气跟他硬顶到底。

    真把事情闹大了,除非这些人废掉他。

    但他仔细分析过,宰相中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但不会所有人都这样想。

    他就是要拼一把,不拼,就永远是这样了。

    皇帝这话一出。

    马周眼中闪过一道光,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皇帝这话中有话啊,他想干嘛?

    许久,马周长叹一声。

    “陛下,何必如此呢。陛下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好事,不如召开一次御前会议,把内阁诸相、和我们翰林院学士,还有御史大夫、议会的科议员们召集一起,仔细的商议一下。”

    “臣相信,总是能够达成一致的。如果陛下的计划真的可行,那么众臣也没有理由反对,不是?”

    马周还是不希望把事情弄的太僵,现在的局面很好,他希望挽救。

第1378章 废君的提议() 
张超躺在海边沙滩的草亭子下的躺椅中,中原已经下了第一场雪了。

    从钦州送来的时报,比发行晚三天,有时快的话只晚两天。只晚两三天的时间而已,对于远在南洋吕宋岛上的张超来说,报纸的内容还是很有时效性的。

    比如今天收的报道,上面就有汉京昨天刚下了第一场雪的报告,雪很大,是鹅毛大雪。半夜开始下,到早上已经没过膝了。

    算来,这雪其实是大前天晚上下的。

    抬头看了看天,天蓝海蓝,云也特别的白。

    太阳很辣,张超穿着沙滩裤,上身白背心,鼻子上架了水晶墨镜。

    他都已经晒黑了。

    十一月了,时间过的真的挺快的。

    算算时间,李世民从吕宋出发也快三个月了。李治应当已经快到达澳州了,李世民估计还在南太平洋飘着。

    不容易啊。

    其实要去美洲,尤其是去北美金山,李世民的舰队应当走北太平洋航线,经日本向东航行。

    南北两条航线都行,只不过北太平洋航线上基本上没什么岛,也就难以补给淡水休整。这条航线要近些,但却更危险些,尤其是李世民的带着几万人。

    走南线,则是得先到南美,这条航线上太平洋的岛屿众多,能够补给。等到达南美沿岸,再沿海岸北上,利用海陆风到达金山,沿岸航线虽然使得航程更远,但沿岸航线比较安全。

    其实这两条航线,都是利用洋流,环太平洋洋流。

    只要当心无风带和海上风暴,还是比较安全的。

    等年后,张超想派人把崔十三娘他们都接到这里来,只是不知道她们是否愿意呢。比起中原汉京的繁华,这里现在还只是一个大工地。就算到了明年,吕宋城修起来了,那也连汉京边上的一个商镇都不如。

    不过说实在在的,张超确实想把一家人接过来。

    汉京虽繁华,可这繁华下也不太安全。

    当年李渊复辟,可就想着要劫持张家家眷。护法战争,李世民也派人围了张家。

    第一次逃过了,第二次他死了一个儿子。

    这样的事情,他不想再来第三次。

    远在吕宋,张超还一直在密切盯着承乾。

    承乾变了,或者说皇帝本就会如此。

    这位年轻的皇帝,迫切的想拿回属于他的权力,不甘心由元老们执政。

    元老们也不放心把权力就这样交给皇帝,于是乎现在汉京的平静水面下,是汹涌的潜流。

    到这个地步,其实张超也很迷茫了。

    把权力交出,后果不可控。虽然承乾是他一手教出来的,可皇帝在分封法上已经表现出一些不好的苗头了。

    谁能保证皇帝到时大权在握后,究竟会干什么。要是他要削藩,怎么办?

    不交。

    也不好办。

    承乾毕竟是天子,他要亲政要掌权,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闹大了,那么君臣关系彻底破裂,大家便只能废除承乾了。

    张超并不想这么做。

    大家已经发起过两次玄武门宫变,逼两位皇帝下台了。再来一次,那李家就没有一个皇帝坐的稳皇位了。

    这样子可就会形成极不好的传统,以后大家看皇帝不满,就要逼皇帝下台。那皇帝还能有半点权威吗?

    从长远来讲,如果中央朝廷失去权威,那也是容易出事的。

    本来张超认为,现今这种元老辅政的格局,非常好。他甚至愿意离开中枢,免的他这个权臣妨碍到皇帝和元老们的权威。

    可就算如此,承乾还是不满意。

    这弄的有点跟后世中美关系一样复杂。中国崛起了,美国人不安了,认为中国是威胁,于是要想尽办法要打压要削弱,今天这里下个绊子,明天那里弄点麻烦,甚至挑唆一群中国的邻居,要来挑衅中国。

    中国烦不胜烦,又没办法,打又打不得。

    毕竟中国实力没美国人强,打也打不过,二来中国跟美国人贸易往来大,一打两家都倒霉。

    本来说两国共存,多好。可美国人就是不干,你威胁到我了,你想要取我美国而代之了,你人心大大坏了的,我们不跟你玩了。

    但美国为啥不直接跟中国打呢?

    实力确实比中国强点,但也没强到说揍就能揍的,他敢来揍中国,中国也能揍的他满头包,完全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摆明两败俱伤的结果。更别说,两家的贸易关系,一打起来,两家都过回到解放前,白让别人捡了好处。

    于是乎,两国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复杂的博弈关系,生意是照做,可另一边又整天**,却没谁敢先来动个手。甚至不是以前美苏的关系那样,那时美苏冷战,美苏之间的贸易额可是很少的,打不起来是因为两边实力都强。

    而与中国,则还有经济因素在里面。

    现在张超觉得跟承乾关系也差不多。

    承乾老有被害妄想症,总觉得张超威胁到他了,总担心有一天张超要取而代之什么的。

    可他又没实力拿张超怎么样,于是心里越发的不爽。

    张超倒是有实力,但他也不能对承乾动手。

    在承乾没有成为昏君暴君,在他被天下唾弃之前,张超没有理由向皇帝下手。他要向皇帝下手,那么如今的平衡也会打破。甚至他自己的那个政治同盟都会分裂。

    大家能跟着张超干李世民,但不一定会跟他干承乾。

    张超没有理由去废除承乾,支持他的人绝不会多。承乾当皇帝,现在局面挺好的,而对底层的广大百姓来说,大唐的统治下,大家生活很好,为什么要改朝换代呢。

    大家都喜欢安稳,谁破坏安稳,谁得不到支持。

    时机不成熟而强行摩擦,这是要出乱子的。出了乱子,对谁都没好处,大唐内乱,到时大家为了各自的理念,互相开战,还如何开拓呢。

    而且如果开了这样的先例,诸侯看皇帝不爽,就要废掉皇帝。那以后,大家都这样,这天下岂不永无宁日了。

    承乾在弄出收回铸币权这一方案,被驳回后,现在又折腾着要把发钞权收为官有,还要把丝绸、瓷器、糖、酒几样也纳为专卖,课以重税。

    不得不说,承乾倒还挺有魄力的。

    军队那边插不进手,人事那边也插不进,现在就往经济这里来下手了。

    不出例外,这次又被驳回了,连翰林院都不肯草诏,内阁也不用印,六科更是直接驳回。

    说白了,这几项商品,都是现在最赚钱的,而且也都是由大贵族大商人们垄断的,谁愿意这些商品被朝廷垄断专卖呢。

    御前会议已经开了几次,君臣协商都没能达成一致。皇帝的态度坚决,而元老们意见也很统一,这个事情不能行。

    现在僵硬着,谁都不肯退让。

    马周他们都给他写信,希望他入京。

    承乾甚至都给他写信,说希望他能支持他。

    更有甚者,许敬宗甚至在信里提到是不是应当废掉承乾。

    不省心啊。

    远处海鸥鸣叫,大海浪潮声声。

    躺在椅子上,张超想着对策。

    朝堂上君臣僵持着肯定不行,总有一方得退让。

    但现在没人肯退让。

    承乾的态度值得玩味,他似乎故意这样。

    这后面肯定有长孙无忌的影子,有人跟他说把长孙无忌拿下,这样皇帝肯定得退让。

    这是要杀鸡儆猴。

    但张超依然认为这种**毁灭对手的朝堂争斗方式不行,这种手段一出,那就是没有底限了,以后是不是暗杀下毒行刺无所不为,是不是要连家眷妻妾孩子都要下手?

    朝堂争斗,可以政见不合,但一定得有底限。

    没了底限,就是要乱。

    “看来这一次,只能自己让步了。”张超长叹一声,其实不论承乾的动机,只说这次方案的本意来说,倒也是值得支持的。

    把纸钞的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这也是对这方面的增加管控,而且做为统一的中央王朝,朝廷掌握发钞权也是理所当然的。私人发钞,本来也是可行的,但这里面容易存在监管漏洞,也不是所有的商人都跟张超一样有底线。

    北宋交子最初就是商人们私发的,可后来各种超发,各种挪用本金,甚至无准备金发行,导致信用破产,无法兑付等情况,伤害的还是百姓利益,所以后来朝廷直接就禁止商人私发,把交子发行权收归了朝廷。

    朝廷也会有超发等问题,但毕竟说来这也是朝廷的权力之一。

    至于税,盐铁茶酒糖专卖历史上也是有的,蚕茧瓷器,承乾也想要插一手,有些过。

    张超觉得可以改一改,双方各让一步。

    汉京。

    御书房里,御前会议第五次举行。

    前四次,都没有谈出任何结果来。皇帝一意孤行,重臣们坚决反对。

第1379章 摘桃子() 
张超这个时候上的奏章,到底会说什么呢?

    承乾坐在那里,思绪纷飞。

    王承恩将奏章从房玄龄手里接过,递到皇帝面前。“陛下!”皇帝还有愣神,王承恩递过去的奏章也不接,他不得不小声唤道。

    连唤了好几声,承乾才终于回过神来。

    “哦。”皇帝哦了一声,拿过奏章打开。

    奏章很长,足有万言。

    许久,承乾终于看完,他长叹了一声。

    “将太师的奏章读给诸位大臣们听吧。”

    王承恩接过奏章,开始诵读。

    这封奏章只有房玄龄和皇帝看过,连马周、褚遂良等都是头一次听到内容。

    出乎意料,这不是反对皇帝提案的奏章,居然是封支持皇帝的奏章,但也不是完全的支持。

    对于铸币发钞,张超提出,发钞权可收归朝廷的中央银行,但铸币权,理应允许私铸,朝廷需要做的是订阅货币铸造的成色、大小、重量、面额标准,然后监督检查。

    铸币厂需要向朝廷缴纳十税二的特别铸币税。

    十税二,这原本就有。

    允许私人建设铸币厂,但要申请特别牌照,无照者不得铸币。铸币厂必须接受朝廷的监督管理,只能铸币朝廷统一的货币式样。禁止私铸其它类型的钱币,违反者,轻者处以罚款,重者查封。

    原本承乾一开始想收回铸币权,后来又想加征五成的特别税,使铸币厂的税达到十税七。现在张超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特别税是两成,而原来的所得税还是两成。不过这个特别税和所得税一样,征收方式是铸币收入所得扣除成本、费用、损失后的金额。

    这样铸币厂的税达到十税四,但铸币的利润还是较高的。

    发钞权,收归朝廷,由中央银行负责。其余的所有银行、钱庄等,不得私自发行钞票。但是,张超建议朝廷允许各银行、钱庄发行庄票、银票、支票。

    按张超说的,这种不算钱钞,只算票据。

    票据必须是记名的,有限流通。

    这算是张超的退步妥协,私人银行交出了直接发钞权,但保留了票据业务,相对来说,朝廷这边,当然也是一次胜利了。

    马周等则在惊叹张超居然能让步这么多。

    不说别的,这发钞权对现在的银行来说,要是一项最重要的权益保障了。交出发钞权,只保留票据业务,银行损失不小啊。

    尤其张超的工商银行,那是全国银行业的龙头了,张家发行的宝钞,甚至比朝廷的还要受欢迎。

    一年起码几千万上亿的发行,现在交出去,这可不止是割肉这么简单。

    这就是张超的诚意了。

    连承乾都有些动容。

    对于专卖,张超则认为盐专卖制度不变,盐民制盐,朝廷收盐,然后卖给盐商,实行的是民制官收商运商卖制度,在官府卖盐的时候,直接把盐税加在盐价里了,盐商买盐的时候,交税填盐票,凭这票引,就是交税证明,可以合法贩运盐,没有票引,就是私盐,一经查处重罚。

    原来茶专卖也差不多是如此,茶民制茶,商人贩茶,茶民不需要把茶卖给官府。而是茶商买茶时,申报衙门,纳税开单,开的单子就是茶引。每批茶都有相应的官府引文,有引文才可以销售贩卖,这相当于商品的售卖许可证和完税证明,没有茶引,就要重处。

    茶税为十税二,直接在茶售价上加价两成为税。

    糖、酒、瓷器都是如此,需要糖引、酒引、瓷引,官府并不需要如盐一样,把这些商品先收购到官仓再卖,而是直接在交易的过程里发盐引收税,控制的环节减少,生产者和贩卖间之间更加自由,对市场影响不大。

    至于蚕茧专卖,张超则反对。

    认为天下百姓都种桑养蚕缫丝纺织,家庭手工占据了很多市场份额,如果朝廷对此征税,对普通百姓影响很大。

    而那些规模大的缫丝厂、纺织厂,则也在经营过程中,向朝廷交纳了所得税等,因此没必要再特别征税。若是皇帝坚持,那他认为可以对那些规模较大的缫丝厂、纺织厂提高些税收,对这些行业的作坊,把所得税从两成,提高到两成半或者三成。

    王承恩宣读完。

    御书房很安静。

    四次御前会议,君臣谁也不肯让步。

    但张超却拿出了一个新的方案,一个两边都互相退让一步的方案。

    但这不算是和稀泥。

    “房相觉得如何?”承乾问。

    房玄龄看皇帝的态度有所松动,当下心中高兴。“陛下,臣以为首相的提议很不错,以此方案,朝廷收回发钞权,将糖酒瓷器等列为特别商品,多征税收,增加了收入,而茶农茶商等虽利润减少,但不至于受到太大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