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6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谢王刺史,我们会认真考虑你的条件的,如果有同学愿意接受你的条件,我们会通知你的。”

    一名年轻的水利系学生笑着对一位来自淮南道的刺史说道。

    水利系的这些学生,只给了他一刻钟的时间述说自己的条件,然后也不给答复。

    这个身着绯袍的四品刺史无奈的笑笑起身,在他的后面,还站在一排的官员呢,哪个不是身着绯袍,甚至还有紫袍金鱼袋的大州刺史甚至是布政使在那排队。

    “好的,那我就敬侯你们的消息了,我们寿州的诚意很足,条件也不错。若是肯来我们寿州,我们一定给予最好的待遇。过去之后就能成为公务员,提升速度是很快的,三年之后,肯定就能进入流外品,五年内,保证起码是个九品。”

    他还在那里说着,后面一位儒雅的官员却道,“五年才是个九品,你也好意思说啊,老王。同学们,来我们颍州,三年,三年我就能保证能升入九品。”

    寿州在淮河南,属淮南道。而颍州却是在淮河北,属于河南道,偏偏寿州和颍州,还是隔淮河相望,那算是老邻居了。

    王刺史和张刺史都是刺史,自然就得拼政绩。而偏偏淮河是一条比较桀骜难驯的河,虽然朝廷每年拔不少钱治理,可水患不断,算是他们最难缠的一个问题了。

    相比于寿州,颍州境内还有颍河、汝河、小汝河、淝水等,情况比寿州复杂多了。张刺史是真的很需要水利系这种专业的学生,虽然他在任几年,每年都要从京大挖一些学生过去,可谁嫌多啊。

    老王被老对头给怼了,老脸通红。

    “同学们,来我们寿州,我老王承诺,三年就帮你们实授八品。而且来我们寿州,若是安家落户,我老王送你们一套房子,还给你们分田!”

    老张不乐意了,你瞎抬什么价。本来人就不好请,你还三年八品,给房分地。这不破坏行情吗?

    好歹自己也是四品刺史,一州之长。老张一怒,直接开出三年八品,给田给地,还带介绍媳妇的条件。

    一群布政使啊刺史、长司、司马的都围着看热闹。

    这京大的才子们,真是抢手啊。

    当年还瞧不起人家是工匠,现在好了,工匠你还请不到呢。

    一个个紫绯高官在这里登门面试,说干口舌,别人还只给一刻钟。

    可大家确实挺需要这些人才的,而这些人才不愁嫁啊。

    管他是水利还是建筑又是城市规划、或者什么下水道之类乱七八糟的,大家都抢着要。

    现在不但抢毕业生,而且连大三实习生也抢,甚至连那些什么大一大二的都有人争着要了。

    暑假那么两个月时间,甚至都要抢去指导指导一番,专车接送回。

    都是为了政绩啊。

    而人才难得,有这些专业人才指点指点,往往就能帮他们解决地方上的许多重要问题,帮他们大大提升政绩。

    那些商队也一样来请人,他们请的较多的还是什么学法的学会计的,还有学工商管理的。

    另外请那些专业的机械啊测绘的也多。

    反正别看这学校林林总总几百个学科,可还真的不愁没人要。

    特别是那些地方的诸侯们,那叫一个财大气粗。

    朝廷的官员们,封官许愿好歹还有点克制。可他们却好,有时为了一个人才,开出的条件能让官员们气的跺脚。

    动不动什么来我封地,给你田地千亩,什么给你一个国官。

    国官虽然不如朝廷的官,可在封地里也是一样的高高在上啊,更何况他们开出的薪水什么的待遇实在太好。

    每次抢人,往往都是诸侯抢到的最多,然后是那些商号,他们财大气粗。抢到最少的,却偏偏是朝廷和地方的官员们,他们开不出那么好的条件。尤其是这些技术类的学生,到了衙门里,担任的也往往是技术类的吏职,想升官,比起国子监毕业的那些,却是要难的多。

    当官,还是进士举人最好当官,然后是国子监的学生。

    几个宣抚使们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他们在京大到处游逛。

    那种争的面红耳赤的事情,堂堂一道宣抚使是不会拉下脸面去做的,让手下的刺史们去争就好了。

    “这京一年一度的面试,现在是越发的热闹了啊。”一位宣抚使扶着白须感叹。

    “可不是,当初张超建起这所京大,谁又能想到,会有今天这么火热的局面呢。”

    “可惜这京大是张家牵头建立的私人学校,要是朝廷所设,哪有这么麻烦。直接把学生分配给各地好了。”

    一人道,“分配哪那么容易,一年毕业的学生也就三千左右,天下二百余州啊,还没算上各诸侯领呢。一州也就分个十来人,完全不够啊。”

    白胡子宣抚使道,“要我说,干脆朝廷再建一所啊。张超能建京师大学堂,我们就建个汉京大学啊。到时多招点学生,然后直接分配给朝廷中央和地方,省的那些诸侯和商号来抢人。”

    “这个想法不错,回头可以奏报朝廷。”

    另一个则想到,地方上也可以建啊。他们都是一道长官,哪道下面不得有个**州十来州啊,在道城建所大学也没什么不能的。哪怕建不了京师大这么完整的院系,也可以建小点,比如建个理工大学,建个农业大学之类的嘛。

    甚至没有能力建个理工大,那我建个建筑学院,建个水利学院总行吧。

    几个宣抚使一下子来了精神。

    “不过,我们没老师啊。”这些可都是专业院校,老师当然也得专业,可不是随便请几个老儒就能行的。

    一拍大腿,“说到底,还是得求着京师大。”

    可不,除了京师大,哪里还有这么多老师呢。学生都难请,想请老师,只怕是更难啊。

    “还是张文远聪明啊,他张家每年从京师大挑走大批学生,想要什么专业的就有什么专业的,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第1386章 李世民() 
大唐贞观十六年二月。

    自吕宋湾出发,乘西南季风启航,顺太平洋上的黑潮东行,最后抵达中美洲,行程万余海里,历时六个月,终于看到了海岸线。

    有张家的领航船,这一路虽然艰难,但好在没有迷航。几次遇到风暴,也顺利的躲过,也没有陷进无风带。

    据船员说,无风带是非常可怕的,船只进了无风带,可能要等上一两个月才会有风,没有几条船能等这么长时间。

    一路东行,走走停停,乘着风顺着洋流,一路还算顺利。因为南线比北线上多岛屿,所以李世民的舰队虽航行了六个月,但补给还算顺利。

    船员说回来只需要三个月,可以顺洋流直航能省很多时间。

    一路过来,李世民的舰队踏上了不知道多少的大洋岛屿。

    一开始,从吕宋南下,经历了无数的岛屿,他还以为那就是扶桑大洋呢。结果后来才知道,那不过是吕宋群岛、渤泥群岛还有望加锡群岛、爪哇群岛以及香料群岛等。

    那都没出南洋。

    而这些岛加起来得有几万个,却都已经被划进了张超家族的封地。李世民头一次知道,原来张超的封地居然这么大,他不由的骂了好几次娘,说张超是个骗子。

    他没有去澳州,在香料群岛就和儿子李治的舰队分道扬鏣了。

    一路向东,有时十天半月甚至更久都看不到一座岛。他们尽可能的登陆那些小岛,有时为了躲避风暴,而更多的时候还是为了补给淡水。

    也为了上岛能够脚踏下实地,让人舒缓一下情绪。

    海上远航,是非常的艰难的,尤其是当他带了太多的人畜的时候,船舱里密集紧凑,根本没有活动空间,人员得轮流上甲板透气。虽然上甲板,得负责擦洗甲板,可好多人甚至愿意一直承担这份活,只为了能在甲板上透透新鲜空气,不过就连这份念头都是奢侈的。

    每登陆一岛,李世民都会在自己的海图上添上该岛,他还会为岛命名,还要让工匠在岛上立下石碑。

    离开了南洋后,李世民就要求船上所有人都重新以贞观纪年。开元元年,恢复为贞观十四年,而开元二年,便是贞观十五年。

    大洋上的那些岛都太小了。

    甚至比吕宋更加的野蛮原始,李世民都无法跟那些土著交流。

    每次上岸补充淡水后,他会带着人去狩猎,猎一些岛上的新奇猎物,也会采挖一些岛上的水果和植物茎块等。多数动物植物,那些领航员都知道,这些人不少是往返过这条航线四五次的。

    他们登陆的岛,其实这些人以前都来过。

    以前他们也试图和土著们交流,但根本没用。于是后来他们便与土著井水不犯河水,不过李世民还是希望这些人都成为他的子民。

    他每到一地,都勒石刻碑,宣布这些岛为大唐的疆土。

    然后要派人去请土著来拜见,土著们畏惧不敢,就先礼后兵。但苦无交流困难,不少领航员能讲一些玛雅人的话,殷人的话,可却不会讲那些小岛土著的话,只能靠着手势比划。

    李世民用他带来的布匹、瓷器等一些东西,赏赐给那些土著,然后还给他们封了不少官。大的岛设一个羁糜州,小的设个羁糜县,更小的设个乡。然后任命那些土著首领为州刺史、县令、乡长之类的。

    不过土著们倒也不白要皇帝的赏赐,他们很有交易精神,将自己种植的许多木薯一类的东西来交换。

    也有一些土著不知好歹,拒不臣服,也不接受赏赐。李世民一怒之下,发兵攻打,也武力征服了许多土著。他将其中的青壮男女带上船,一路向东。

    走走停停。

    整整六个月。

    连新年都是在海上渡过的。

    终于看到那海岸线时,李世民都差点流泪了,还以为这辈子就一直在海上飘荡了。

    “陛下,对面就是中美洲的西海岸,那里有一个马蹄形的深山海湾,是个天然良港。那是玛雅城邦的地盘,不过我们以前来过几次,跟他们关系还不错,每次都用丝绸、瓷器等与他们交易,关系挺好。”领航船有三艘,防止万一船出事,还有其它的领航船,不至于这支舰队就迷失在大海里,毕竟就算有海图,可也很难就走的对。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地主。

    他们有悠久的历史,属于丛林文明。到如今,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虽然玛雅人的文明进程比较奇特,发展到现在,整个中美洲拥有几百万人的人口,也拥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城邦,他们从来没有出现过如中国希腊埃及一样出现强大统一的帝国。

    他们喜欢在城市的广场建立巨大的石碑,石碑上雕刻历代统治者的雕像,还会在丛林里建造金字塔。

    他们是农耕为主,以渔猎为辅,城邦之间也有战争。

    此前的冒险船队,已经与玛雅人结成了贸易关系,中原的各种商品,非常受玛雅城邦的欢迎。

    “在内陆,有一个强大的玛雅城邦蒂卡尔,是由一位叫做美洲虎之爪的王在三百多年前开创的,到如今,成为玛雅城邦中最强大的一个,他们的王城面积超过十万亩,王城拥有五万多居民,祭祀的金字塔就有三千多座,控制着上千里的疆域,有着两百多万的人口。”

    这个城邦的都城,拥有两丈宽的沟渠和高高的城墙。

    “这里比较强大的城邦还有北部的米拉多,中部的提奥提华坎等,实力都不弱。”

    李世民对于这些拗口的城邦名皱眉。

    “这个蒂卡尔是什么意思?”

    “如果翻译成大唐的意思,应当是声音之地。”

    “声音之地?然后是个回音山谷?”

    “陛下,他们是在丛林中。”

    知道的这些消息,还是让李世民比较惊讶的。原来张超跟他说中美洲不适合立足,他还不太相信。现在确实相信了,能拥有两百万人口,甚至国都有五万人口的城邦,这确实很强大了。

    看来这个地方,确实没他立足的份。

    大小二百多个城邦,在他的理解中,城邦应当就算是一个割据的王了,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大小二百多个城邦,这种地方狗脑子都能打出来,不能呆。

    卡拉穆克尔、卡拉阔尔、帕伦克,全是中部、西部强邦。

    卡拉穆克尔甚至曾经联盟卡拉阔尔大败蒂卡尔,夺走玛雅城邦霸主地位近百年时间,直到如今蒂卡尔重新夺回霸主地位。

    这个卡拉穆卡尔也有着广阔的地盘和庞大的都城,这个城邦名在玛雅里意为蛇的意思,因此也被称为蛇之王朝。

    “这些大邦都在内陆吗?”

    “中部内陆的邦最强大,西部和北部也有强邦。西部强邦帕伦克在西海岸,但在我们南面一千多里,这附近的邦不算大。”

    这些玛雅人更喜欢居住在丛林里面,他们在丛林里建造城市,开挖运河,耕种田地。

    当一支百多艘大船组成的庞大风帆舰队,满载着近三万余人进入阿卡普尔科港时,连个迎接的人都没有。

    这港虽然是个天然深水良港,可港口边并没有城池,也没有商港。玛雅人喜欢居住在丛林里,并没有人在这海边筑城。

    甚至都没有人在这里捕鱼。

    船队没有半点阻碍的就登陆了。

    “记录下来,贞观十六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朕率远征舰队登陆中美洲,在阿卡普尔科城邦的海港登陆,未遇抵抗。”

    “这座港口,就命名为远东港吧。”

    唐帝国遥远的东方港口。

    跟随李世民身边的几名史官,立即手持笔将这些都记录了下来。李世民的身边有一支史官队伍,他认为自己在开创历史,这些都足以记录下来。

    舰队靠岸,就如此前登陆那些海中小岛一样。

    一批士兵去侦察周边二十里的情况,一批士兵则在十里内进行狩猎。还有一批人则安排去取淡水和捡木头,另有人去采集野果等。

    李世民叫来一位领航员。

    “你带一队人,带上一批丝绸和瓷器,还有茶叶和玻璃镜等,去这个阿卡邦。告诉他们朕来了,跟他们谈谈,朕愿意跟他们进行一次贸易。”

    那名船长带着一队人马往内陆去了。

    一批批的船员下船,李世民甚至让人把他心爱的战马也给牵了下来饮水吃草。从中原出发的时候,带了几千匹马,这一路上也是遭了罪,时间太长,马死了上千匹,让他心疼无比,这可是他的骑兵啊。

    武媚娘抱着孩子下了船,她有些新奇的打量着这个地方。

    “二月的中原还是春寒料峭,可这里却如五月天。”

    李世民看着还在熟睡中的儿子李弘,笑道,“听说这个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终于是到了美洲了。”武氏感叹。

第1387章 瘟疫() 
澳洲。

    澳州东南海岸,定南港。

    这里拥有优良的深水海港,有怡人的气候,港湾附近还有平坦开阔的平原。

    比起李治最选见到的澳洲北部地区不知道好了多少,那边根本就是一片赤色而炎热的荒漠,连水都少见的可怕地方。

    好在领航员告诉他那并不是他要呆的地方,他们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偶尔靠岸补给,经过漫长时间的航行后,到了东海岸。

    比起北部,东海岸地区气候变的更凉爽些,而且海岸边土地条件也越来越好,但他们一直航行到东南海岸,在一片叫雪梨湾的地方登陆。

    据领航员说,第一次发现这里的时候,那位在桅杆上的眺望哨手正在吃一个雪梨。他激动的指着那港湾大叫,快看。

    下面的人笑道,看什么,看雪梨吗?

    后来大家发现这里非常的美丽,于是笑着就把这里称为雪梨湾。他们还在这里种下了雪梨种子,此后他们又陆续来过几次。

    李治登陆后,果然在港湾岸上发现了一片雪梨树。据说那些冒险船队每次来都会在这里种一些雪梨,他们还为这些雪梨建了篱笆保护,如今最早种的那片雪梨树已经结了果。

    相比他父亲李世民从吕宋出发时带了近三万人,李治的队伍人口相对少的多,只有五千余人。

    登陆之后,李治把这里赐名定南湾和定南城,他还把雪梨当成了他澳国的国树。

    登陆定南,然后开始建立营地。

    只不过这片肥沃的港湾平原上,却有着大小三十余个部落,有着近一万土著。这些土著并不欢迎他们的到来,在他们刚到达这里的头一天,就有好几个出去打猎采摘的人被土著掳走了。

    一开始,李治还以为是迷路了。

    可第二天,那几个人的人头被扔到了营地门口,这不可能是野兽的行为。

    李治坚决反击,他组织了一支千人的兵马,装备铠甲武器,然后反击。

    土著人很凶,但远不是他们的对手,承乾一连攻破了好几个部落,杀死了百余土著,俘虏了数百人。

    可事情并不顺利,土著开始跟他打起了游击战。

    这些土著人并非统一的,他们本身很分散,但一直以来,有了固定的领地和界线,互不越界。

    李治的到来,却是侵占了他们的领地,他们纷纷来攻击。

    土著正面打不过李治,可如野兽一样,经常前来偷袭。

    特别是李治派出去打猎和伐木、采集野果的人经常会被偷袭,弄的人心慌慌。

    李治不得规定,每次去打猎,都得至少有百人出动。而且去伐木等,也起码得要有上百人结伴同行。

    在寨子没有修起来前,他不得不白天修建营地,晚上留下一批人把守,然后其余人回到船上睡觉。

    如此无止尽的折腾,让李治很恼怒,却又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

    一大早,李治骑马巡视自己正建设中的营地。

    文庙、武庙、龙王庙、城隍庙等庙最先建起,然后是国公府、议政厅,仓库、兵营等,城墙采用的是双层原木然后填土,城不大,但有了城墙可以更安全,有了房屋可以住的舒适,甚至有了衙门,能有秩序,有了商铺,可以交换所需要。

    他们已经在城外开辟了一片耕地,简单的耕种了一下,种下了从中原带来的各种作物的种子。

    五千余人,李治给他们都分了田地,不过今年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